以生活用品命名的胡同

糖葫芦

<p class="ql-block">  取灯胡同是一条斜胡同,东北口是煤市街,西南与炭儿胡同相通,可抵延寿寺街。当年,廊房头条被称“灯笼一条街”,布满经营和制作宫灯、纱灯、走马灯等灯笼的商店和作坊。而取灯胡同与廊房头条相接,中间只有一段煤市街。</p><p class="ql-block"> 取灯在北京有多种解释,其中有火柴(洋火)的意思,也有取灯(笼)的意思。煤市街取灯胡同明代属正西坊,原称取镫胡同。我把取灯胡同作为介绍之首,是因为小时候家住这条胡同附近的煤市街。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给我们讲他小时候在取灯胡同的作坊当童工,装洋火盒,因此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随着火柴工业的发展以及火柴需要量的增多,取灯作坊就被北京火柴厂所取代。 解放后,为保证城内居民的安全和维护城市环境,北京市政府将此类行业迁往永定门外经营。自此,取灯胡同就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了。</p> <p class="ql-block">  炭儿胡同在北京正阳门外大栅栏以西,那里小胡同纵横,炭儿胡同是其中东西方向的一条。炭儿胡同东起扬威胡同,西至延寿街,全长260米。明代称炭胡同,属正西坊。清时称炭儿胡同,沿用至今。巷名来源与琉璃窑厂有关,此地为窑厂烧炭、存炭之地,故名。</p> <p class="ql-block">  笤帚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扬威胡同,西至延寿街,全长250米。明称笤帚胡同,属正西坊,清因之,巷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笤帚胡同听名字就很有意思,旧时这里卖笤帚的较多。别看是个卖笤帚的地儿,但它可不得了,因为这里也被称作“京剧发祥地”之一。笤帚胡同不宽,但挂牌保护的老宅院得有六七处。这样密集的保护院落在南城并不多见。还有些院落,不一定挂牌保护,但故事很多。像18号院,据说京剧武旦阎岚秋曾在此居住。而39号院就更出名了,那是京剧武生杨小楼的故居。杨小楼有“武生宗帅”的盛誉,其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铺陈市胡同</span>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南侧,因胡同中有很多经营“铺衬”的店铺而得名。铺衬即破碎、废旧之棉织品,可用于“打袼褙”。收购“铺衬”后,加工分类,再进行售卖。清光绪时称补拆市或补陈市,民国时称铺陈市。1965年改称铺陈市胡同。</p> <p class="ql-block">  赵锥子胡同位于原宣武区东部,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留学路、东南至前门大街,与荣光胡同、四胜胡同和铺陈市相交。胡同不长,名字确实因为锥子而得。北京有句俏皮话儿,叫“纳鞋不用锥子——真(针)好”。过去的人们多穿布鞋,但步瀛斋、内联升这种名牌儿,还真不是一般人消费得起的,所以很多人都是自己在家做鞋。其实多好的针、也纳不了鞋底,因为太厚,根本扎不动、必须得使锥子。大鞋铺的鞋底可能用好布来做,而一般家里多用零碎布头儿。有时候家里没有现成儿的布头儿,就到外面买。您看跟赵锥子胡同相交的铺陈市,过去就是专买旧布、碎布头儿的,老北京话叫“铺扯儿”;买回家去就可以打袼褙儿、纳鞋底;还可以在旁边儿胡同顺便买个锥子,这也算配套经营吧?明朝时,此胡同里有个姓赵的手艺人,开了个锥子铺,由于手艺精湛、做的锥子特别的好,所以备受欢迎,在整个南城都很有名,不光在家做活的妇女闻名而至,就连很多鞋铺也来订购。时间一长,胡同就被叫成了赵锥子。</p> <p class="ql-block">  簸萝仓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部,三海地区的南侧,胡同呈东西走向,全长264米,沥青路面。明代称唵郑因有存放笸箩的仓库在此而得名。属发祥坊,清代名笸箩仓胡同,为正黄旗地界。1949年后正式改名簸萝仓胡同。</p> <p class="ql-block">  蓑衣是一种披在身上的雨具,用草与棕制成。蓑衣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南锣鼓巷,南至福祥胡同,北邻雨儿胡同,呈曲尺形。胡同东西宽而南北窄。南北段地势是南低北高。</p><p class="ql-block"> 蓑衣胡同里住过的名气最大的人物,是中国末代皇帝宣统、即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溥任。 </p><p class="ql-block"> 蓑衣胡同13号是东城区普查登记的文物级四合院。这里是否居住过什么名人,资料暂时没有交代,但当年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多年后剧组成员曾回访13号院,回忆当年拍摄的点点滴滴。现在这里的大门油上了红漆,但里面似乎没有人住,有的房子还拆了,显得破旧荒凉。</p> <p class="ql-block">  这是13号院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以上均为院子内的景况</p> <p class="ql-block">  东棉花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大街。在这个胡同里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人们简称中戏。这条胡同原先叫棉花胡同,后来因为西城区也有一条胡同叫棉花胡同,所以就改名加个“东”字区分开了。此地旧时曾是棉花市场,故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东棉花胡同15号院的内宅门,有一个中西合璧式的拱形券门,门上砖雕精细,雕有花卉、走兽、吉祥图案。此院原是清末名人凤山宅邸的一部分。凤山深得老佛爷赏识。他曾留过洋,出访欧洲,考察德奥新式陆军,因此对西洋文化情有独钟,所以在其老宅内建了这座西式拱门。</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15号院只是一座普通的大杂院了,凤山老宅的最初样貌已渐渐淡去。除了拱门砖雕外,仅有部分建筑的局部还可见到古建的身影。值得庆幸的是,经历百年,这座拱门砖雕得以神奇地完整保存下来,成为胡同文化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  后椅子胡同,国际饭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北起顶银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全长97米,宽5米,沥青路面。后椅子胡同,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此名。1949年后沿称。</p><p class="ql-block"> 后椅子胡同的入口是天润财富中心,这条胡同我没有找到标牌,给人的感觉不像胡同,不太好找。</p> <p class="ql-block">  帘子库胡同位于地安门内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吉祥胡同,南止黄化门街,东与东板桥西巷、锥把胡同相通,西与慈慧胡同相通。全长188米,宽8米,沥青路面。帘子库胡同,清代属皇城,宣统时称帘子库。民国沿称。1949年后改称帘子库胡同。此地原为皇宫储存帘子之所,胡同由此得名。帘子库胡同因明清时代内务府曾在此设存放帘子的库房而得名。过去每到夏季皇宫内的宫殿都要挂上竹帘,为的是挡住苍蝇蚊子,同时也增添了皇族生活的神秘感,让臣子看皇上隐隐约约。到了慈禧太后时,由于光绪太小不能处理朝政,慈禧杀了肃顺等8个顾命大臣,别出心裁地来了个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半个多世纪。</p> <p class="ql-block">  南剪子巷位于北京市东城东四。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在南剪子巷内50米处,有一个饺子馆比较出名,这就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源满纶饺子坊。</span>源满纶饺子坊已经藏在这里13个年头了。一到饭点,食客们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以生活用品命名的胡同还有很多,例如:蜡烛胡同、刷子胡同、柴棒胡同、帽儿胡同、盆儿胡同、板凳胡同、口袋胡同等等。以生活用品命名的胡同在历史上大多与这里相关的生产作坊,库房有关,都有自己的渊源和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