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蜀之四问”,能否揭开三星堆之谜?

我心依旧

九、中原崛起与三星堆“戎狄”“蛮夷”之路 九、中原崛起与三星堆“戎狄”“蛮夷”之路<div> <font color="#ed2308"> 蜀之二问:战国策﹒秦策称蜀为“戎狄之长“,在先秦文献中关于戎狄的记载不计其数,按道理说作为“戎狄之长“的蜀不应该被忽略,先秦文献对“蜀”的直接记载,为何如此之少?</font><br>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先秦时期指什么?广义的先秦就指秦朝以前那些事;狭义的先秦时期就指通常指春秋战国时期,即周分封诸侯后由秦国开始到秦始皇称帝为止,这里主要就是指周末与春秋战国时期。<br> 周王朝、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地区,基本上沿袭了商王朝夺取三星堆华朝的区域,从大禹进入中原一千多年里,中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华夏中心,中原王朝内部政权更迭的战争往往几百年一次,但是,中原与周边所谓“蛮夷”之间争夺地盘的战争却时常发生。汉字“戎”是一个很特殊的字,本意指与战争有关的事,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政权的主要战争对象就是周边“蛮夷”,便称周边“蛮夷”为“戎敌”,意思就是战争中的敌人,俗话说: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戎敌”也不可能永远是敌人,便将“戎敌”改成“戎狄”, “戎狄”就成了中原周边“蛮夷”的代名词。《战国策》讲:蜀为戎狄之长!意思就是说古蜀一直是戎狄中的老大!是整个“蛮夷”的核心!<br> 周王朝时期,在不断与周边“蛮夷、戎狄”争夺地盘的战争中,开始反思我们到底从哪里来?如果我们来自“戎狄”的老巢三星堆华朝,岂不是认贼作父!这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有人看了不适,请谅解!上海成为租界仅一百多年,早期大量劳动力涌入,浙江这边主要来自宁波等地,江苏这边相对欠发达苏北地区涌入较多,有些甚至逃荒要饭到了上海,后来的上海人多多少少对苏北人还是有些忌讳,你如果要说哪家上海人来自于苏北,无异于在侮辱他们。周王朝时期的中原,已经成为华夏中心上千年,很不情愿与长期战争中的敌人,周边“蛮夷、戎狄”等为伍,大禹王朝是最早融入中原的王朝,而大禹和周王朝都来自古羌,为了和古羌分裂出来的“蛮夷”区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中原的大禹王朝与三星堆华朝进行切割,这样就可以保证中原根脉的正宗、维护中原中心。根据棠棣《夏人是发源于中原的“中国人”?争论了几千年,文献考古能否解谜》一文考证:<br>“在商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殷人自称为“殷”、“商”、“大邑商”等等,而从不称本族为“夏”或“中国”人”。说明此时“夏”字及其内涵还没有形成。<br>周王族及其宗亲诸侯自恃拥有礼乐、教化、衣冠和祭祀文明,乃自称 “华”为“夏”、为“诸夏”;而贬称周边地区的农业及游牧民族为形如禽兽的“蛮”、“夷”、“戎”、“狄”。如《左传·闵公元年》称:“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国语·鲁语》谓:“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云云。<br>此段话有两层意思:一、周王族开始将中原本该叫“华”的改为“夏”,二、另外“华”所包含中原以外的游牧民族贬称为“蛮夷、戎狄”,说白了,就是将 “华”拆分成中原的“夏”和周边的“蛮夷、戎狄”。<br>“秋染夏者,夏谓五色,至秋气凉,可以染五色也。”《周礼·春官》:“孤乘夏篆,卿乘夏缦”郑玄注:“夏篆,五采画毂约也:夏缦,亦五采画,无琭尔。”因此,《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夏”往往与“华”字互通,如《国语·晋语》:“和诸戎狄,而正诸华”。而《春秋公羊传》称“内诸夏而外夷狄”:《左传·定公十年》说“不谋夏,夷不乱华。”“夏”、“华”互文,尤为“夏”即是华、其义为华美或华彩之用证。<br>大夏在中国古音里发音近大华,周代开始便用一个与“华朝”的“华”字相近意思的“夏”字来单独定义中原。<br>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也持大致相同的观点,在其《殷墟卜辞综述》第八章“羌方”一节中云:“有与此等羌同族的夏,其种姓为姜为姒等,在夏商时代已进入较高级的形式,亦属可能。此等族姓,在殷卜辞为羌方,为羌,在春秋战国之书、器称之为戎为夏而不以羌名,凡此‘诸夏’属于高级形式之羌人,以别于尚过游牧生活的低级形式的羌人。”<br>以上可以看出,所谓“夏”只是早期进入中原的高级别的羌人而已,与古羌分裂出来的所谓“蛮夷、戎狄”同根、同源、同文化。其根都在三星堆的“华”,这便是“华夏”的真实内涵!<br>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翻阅战国诸子的作品,不难看到很多古史记载都受到作者的观点影响。甚或是为了适应一定观点而加以改造的。”<br>至此,商代甲骨文里本来没有的“夏”字,因为绑定了最早入主中原的大禹王朝,就成了中原的代名词。说白了,“夏王朝”也仅仅是后人对“华朝”中原部分的切割后的称呼,如果按此逻辑去寻找“大禹王朝”,显然是有问题的,这就是中原近百年的考古研究中,尽管商、周考古研究都很顺利,但当信心满满往夏王朝进军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国家投巨资在河南、安徽等地寻找,自今还是雾里看花!<br>其实,后人对前朝使用自己认可的称呼是常有的事。最著名“牧野之战”,所有的史料都记载周武王打败的是商纣王,直到商甲骨文出现以后,梳理了所有商王,压根就没有商纣王,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商纣王只是周王朝对商王的蔑称!<br>周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将中原大禹王朝切割成夏王朝以后,另一位重量级选手出现,继续将中原与华朝的切割系统化,他就是儒家代表孔子,从文化上将中原独立出来。<br>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本来是商人后裔,后从周。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为统治者量身定制思想行为规范,其核心的《尚书》就被誉为历代统治者的政治课本。<br>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礼崩乐坏”战乱不断,百姓民不聊生,作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孔子,在思想上、文化上恢复周礼,强化中原中心,重构天下秩序,便成为儒家救民于水火的思想理论基础。周王朝既然已经将中原大禹王朝切割成夏王朝,主要为政权服务的儒家,进一步将大禹以上的传承中原化、黄帝化,中原中心论的核心就是以黄帝为中心,因为黄帝是第一个到达中原的部族首领,以此为正宗!儒家为了给后世帝王树立标杆,便夸大了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代权力禅让的故事,上古时期,各部落君王对权力的把控,可以说是一生目标,绝不可能随便禅让!为了让大禹中原夏王朝更加合理,来源有序,便将三星堆华朝重构为中原的虞朝,如果说虞朝是夏王朝的源头,我们今天就应该叫“虞夏”而非“华夏”,尽管统治者意识形态上、史书上可以改,但普通百姓心中的文化基因是任何统治者都改变不了的,在心里还是以“华夏”传承。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史书上将华朝改为虞朝以后,对虞朝有个特别注解:“姚重华”,一个意思是说虞朝帝王有一双非常特别的眼睛,是否暗示三星堆纵目人形象?另一种说法:重华就意味着另一个“华朝”,不知道两种说法是否正确?又是否都在暗指三星堆华朝?<br>《尚书》是我国现存史书中最古者,系上古历史文件和政史论文的汇编,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尚书》相传由孔子所测定,实际上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br>据百度百科《尚书》介绍:<br></div> <font color="#ed2308">百度百科《尚书》中明确标明很多内容是后人伪造</font> 《大禹谟》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作品中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上古事迹。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后人尊称为大禹。谟,谋。本篇首段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所以叫《大禹谟》。这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一。<br>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清华简的出现,确证了东晋时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为伪书。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整理的史料,大都来自于《尚书》和秦史记载,清华竹简很多记载就与这些史料完全不同,好多还有颠覆性记载。期待更多的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出现,还原一个真实的华夏!<br>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李学勤先生也是清华简研究的带头人!<br>儒家从文化上重构完上三朝,对大禹夏王朝以后的该如何讲述呢?因为时间不算太久远,朝代之间更迭记录相对清晰,显然不可能再用禅让之说,但这些王朝究竟如何更迭的呢?儒家经典不愧为政治教科书,总要为帝王解套,于是为夏、商、周、春秋四朝更迭,量身定制祸国殃民的四大妖姬,分别是: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晋之骊姬,她们美若天仙,国色天香,妖媚动人,倾城倾国可谓是一代红颜祸水。当时帝王嫔妃成百上千,要找一个有点怪毛病任性的女人并不难,但要把一切的罪责,甚至亡国的大罪都推在女人的美貌上,并被冠于“红颜祸水”的称呼,显然是不合理的,当然,作为告诫帝王们要勤政爱民、不要沉迷于女色之中是可以理解的。<br>中原也将大禹进行了重构,为了切割与三星堆华朝的关系,给出了个中原版的大禹履历:<br>黄帝——昌意——颛顼——鲧——大禹,中间间隔4代。<br>黄帝即位是在公元前2697年,大禹称王是公元前2029年,间隔整整668年,从黄帝到大禹平均一代间隔是167年?<br>古代帝王都是早结婚、早生子,与下一代间隔二、三十年就算很长了,这每一代都间隔一百多年生儿子,这能行吗?显然,大禹世代来源于中原是后人伪造的!是维护中原中心论的基础,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br>同时被中原化的还有嫘祖、炎帝、颛顼,凡是这些人到过的地方,纷纷记载与本地的关系,一时间出现了N多个嫘祖、炎帝、颛顼的中原故里,但一般都是孤立的文献记载,象三星堆这样既有文献记载、文献记载还能相互印证、同时还有同时期遗址实物发掘就基本没有。比如说:嫘祖与黄帝的结合、儿子被送回娘家蜀地、孙子颛顼在蜀地出生、再其后人大禹在蜀地出生、大禹岷江治水、嫘祖养蚕与古蜀养蚕而立国等前后左右,不同的记载能够相互关联,再与考古发掘中的器物、城池规模契合,才可能还原真实的情况。<br>黄帝虽然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但真正融入中原最多是来自于岷江流域的古羌部落,其实基因研究已经证明,华夏民族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融入中原的结果,其中融入华夏最多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炎帝部落的古羌人,也就是说岷江流域藏羌彝走廊往中原迁徙的过程,所以,在我们每个人文化基因里才有“炎黄子孙”的传承,而不是“黄炎子孙”,显然“炎”排在前面。在我们精神图腾传承中也同样证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号称“龙的传入”显然是继承了伏羲、女娲、炎帝、颛顼、大禹这一系列的龙蛇形象符号,而非黄帝部族的天龟形象。<br>以上就是儒家在思想文化上对中原与华朝经行的重构和切割。所谓伪书,并不是所有记载的内容都是假的,好多伪书只是后人冒用先人名义写的书,很多传说故事还是有一定真实性的,特别是具体一些事情,无关帝王属性判断,可信度就很高。比如说《商书》讲述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指向就非常精准,就是把岷江的水人工导入沱江,而且现实中确有连接两江的人工河流,而且取水都与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关,文献记载与现实结合,可信度就大大提高。重构中原中心的核心就是把相关人物、地点中原化了,所以才造成中原很多文献前后矛盾,不同史书、不同版本之间差异很大。个人认为,对中原的相关文献记载应该辩证去看待。<br>如果说周王朝、儒家为塑造中原中心,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思想方面,将中原华朝属性的大禹王朝切割为夏王朝,那接下来出场的这位就是直接动用国家机器,用暴力切割三星堆华朝与中原的联系!<br>我国古代系统性记录历史,大致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最后胜出的是秦国,所有秦国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是为胜利者而书写!<br>纵观秦国发展史,早期就是在与被中原称呼为 “蛮夷、戎狄”的部落争斗中成长!秦人第一个都城就建立在“西犬丘”,秦国崛起后,也被其敌人,中原其余六国耻笑为西犬“戎”的蛮夷。此时,在周王朝和儒家孔子的共同推动下,中原最基本的共识就是,中原最正宗的源头就是大禹的夏王朝,其余周边都是蛮夷、戎狄。秦国自认为承袭周王朝的大统,面对指责其为“西犬戎”的蛮夷这样的侮辱,肯定是不乐意了,便在最重要的礼器秦公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刻上一段铭文:“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铭文大概有三层意思,一、秦人祖上是跟大禹一起出来治水开始的,也领受了天命!二、秦国历代君王恭恭敬敬对待蛮夏(天下)。三、我秦人跟大禹一样属于“夏”而非“蛮夷”。 这里的“蛮夏”就指天下,就是“华夏”的意思, “华”本来指的三星堆华朝地区,现在沦为蛮夷地区,为了贬低敌人,就把天下称为“蛮夏”。<br> <font color="#ed2308">最早出现在青铜器秦公簋上的“夏”字和“禹”字</font> 公元前316年,被中原称呼为“戎狄之长”的巴蜀被秦所灭!此战在政治上可谓拉开秦统一中国的序幕,但在文化上却是对巴蜀文化的一次灭绝,秦国为洗清自己与巴蜀“蛮夷”的关系,对记录有大量上古历史的资料进行了毁灭,完全统一到秦史上,给后人留下一个巴蜀不晓文字的假象,事实上古蜀边远山区保留下来的古彝文能解释大部分现代出土上古时期文字、符号,包括三星堆留存的比甲骨文早的文字和符号。<br> 秦始皇当政后,为了成就帝王伟业,继承华夏大统,其祖上来源必须正统,华夏概念必须得到系统性完善。此时一些书生,特别是秦国的敌人,偏偏要翻秦国的旧账,搞一些历史题材的史书借题发挥,不断鼓吹秦人是蛮夷、戎狄古蜀的后人,是危害中原的敌人。显然,这危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统,秦国为系统性切割与蛮夷、戎狄的关系,把记载有古蜀华朝所有文献、以及其作者,一并坑杀焚毁,很多极有价值的史料,就被付之一炬。史称“焚书坑儒”事件,这个“儒”字是指儒生,就是一些读书人、术士等,据说有六百多人,秦始皇坑杀的可能就是六百个司马迁,焚烧的可能就是六百本《史记》!<br>西晋咸宁五年,一群盗墓贼盗窃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意外发现《竹书纪年》竹简,《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也就是说目前发现的唯一躲过秦国“焚书坑儒”埋入地下的史书,其中记录的内容就彻底否定了尧舜禹的权力禅让的记录,期待将来会有更多春秋竹简出土,为我们揭开更多上古秘密。<br> 经过周王朝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原于古蜀华朝进行切割,孔子为首的儒家在文化上重构,再经秦国几百年的铁腕清除,致使中原先秦时期记录蜀地的资料少之又少!<br> 中国社会科学网《崔述历史考证方法论探要》(崔述是清代著名史学家)有这样一段话:<br> 留心考察一下战国、秦、汉时期的造伪史,造伪者制造出帝喾一系,说稷、契、尧属于帝喾之后;又制造出颛顼一系,说舜、禹属于颛顼之后;再制造出黄帝一系,说颛顼、帝喾都属于黄帝之后。《大戴记》、《史记》、《帝王世纪》诸书皆采其说,于是两千多年来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其实这个单线古史体系是把上古唐、虞和三代夏、商、周五个不同姓氏、各自独立的部族系统生拉硬扯到一起的结果。<br>我国现代考古工作者,可以说一大批都在中原考古中成长起来,是我国现代考古的中坚力量。在取得商、周考古绝对胜利以后,自然信心满满往商以前推进,特别是夏王朝,志在必得。<br>今天,中原考古拿着儒家的“政治课本”和经秦国切割以后的秦史,却发现很多地方相互矛盾,特别是作为华夏开朝的夏王朝,自今任是雾里看花!<br>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根据相关史料线索在中原、安徽淮河流域,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除了二里头有点疑是闪光一现以外,基本没有实锤的收获。中原考古的战车基本被定在了3800年前的二里头地区? 中原在呐喊:我从哪里来?<br>古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却意外闯入上古文明之旅,4800年前-3200年前超长的时间跨度和无与伦比的辉煌震惊世人!一举成为黄炎联盟、夏王朝、商王朝三朝最大的城池。三星堆在述说:我到哪里去?<br> 眼看古蜀华朝三星堆即将与中原拥抱之时,遗憾的是,形形色色的专家给三星堆定下:王权与神权内斗、巴蜀内斗、各种古怪的祭祀活动、特别是把三星堆八个器物坑说成是祭祀坑等等结论,一句话:三星堆从辉煌到毁灭都是古蜀人古怪的祭祀行为、自娱自乐的结果。其最大的恶果是被人为的划了条红线,把三星堆从华夏文明中分离出来。尽管已经是黄炎联盟、大禹王朝、商王朝三个王朝中最大城池的三星堆,却不能与三朝有任何关联,只能是蛮夷之地、自生自灭,仿佛当年中原切割与古蜀华朝关系的续集重现!致使三星堆研究从一个错误的起点,再到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br> 庆幸的是,央视新闻频道对三星堆发掘的直播中,已悄悄将三星堆祭祀坑的说法改成了“器物坑”,感谢央视和央视直播的专家团队,终于给三星堆器物坑正名,必将给三星堆研究带来新的希望。央视直播以后,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从官方层面第一次否定了三星堆祭祀坑的说法,终于走向了正确之路,美中不足就是从祭祀坑到器物坑居然用掉了35年。器物坑的明确,将对器物坑产生过程和原因有重大影响。<br> 欢迎继续浏览下集:十、甲骨材料能否解决“蜀”之谜?将系统的分析商王朝卜词,系统论证了商王朝取代大禹王朝,并非“鸣条之战”一战而立,而是经过近400年的逐步扩张的结果!欢迎收藏、转发、评论!让我们一起为三星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