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年味

张仁双

我的家乡是吕梁山下汾河以西30公里的一个山村,本人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记忆最深刻的事情莫过于过年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年味:不是物质的丰富,不是为了一顿饭,而是亲情的盛宴,亲情的朝圣。年的味道,好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一个人的心,是辞旧迎新的喜悦与象征,其实,过年也是生活本身的结晶,年味需要用心去品味,忙碌了一年,需要暂时歇息一下,开春了再去奋斗。过年也是一种期盼,子女在外过年要回家,长辈盼望见到子孙,此过年就成了愿望。 年也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积淀,小时候听村里的长辈说,以前过年有一整套习俗,一进腊月,各家都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打扫家,年三十贴对联,初二开始走亲戚,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年才算过完。 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故乡的年味简单清纯,却最浓烈,最难以忘怀。 年关垒炭炉,贴对联,看春晚,三十晚上不睡觉守岁,初一吃饺子,盼望能向母亲领压岁钱,穿粗布的新衣服,早晨天还没亮就帮父亲点炭火炉,放鞭炮,也能听到村里噼噼啪啪,此起彼伏响起的鞭炮声。随后开大门乱蹦乱跳到邻居院内观炭火炉是否点着,等到邻居放完炮后,看有没剩余小炮再捡回来自己放,有时舍不得放就装进水果糖的口袋,接着去给长辈拜年,领压岁钱舍不得花,最后都给了母亲。 最忘不掉的是腊月二十六母亲带着到10里的西泉小镇赶会,说白了为过年置办年货,小镇上有从南到北千米的一条街,有醋坊、照相馆、裁缝铺、修自行车等可谓一应俱全。来赶集的有交口、石楼、灵石、孝义、介休、汾阳、霍县等方圆十里八乡的人们会集,街上南北相反方向,人来拥去,人山人海,各路商家沿街外的公路搭棚设铺,街道上有孝义人卖柿子的,介体的灌馅糖和其它外地人卖各色花样小布的,整个老街和公路上呐喊声不绝于耳,卖猪仔、老鼠药、笼担扫帚等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接暇。 赶完集后,河道上都是三三两两回流的人群,有背的、有担的、边走边相互交流会上的见闻感想,价格的高低,不过再没了来时的精神了,步履沉沉,肚子饿得咕咕直响直奔返村。 记得初一头锅煮熟的饺子母亲先会夹出4个来,祭奠神仙和祖先,祭奠的事情我一直记得,母亲在世时我也问过,她也不清楚祭奠的是谁,只是为了祈求来年,一家人平安幸福才这样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觉得心理安生。<br> 过了年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事情,60后的人,多数出生在农村,在我还小的时候,亲戚朋友之间的交往,都是比较淳朴的。不过,走亲戚那时是必要的风俗习惯,作为60后的我,真正怀念的是“农村的亲戚”,亲戚交往感到很温暖。<br> 初二早我们兄弟不论天气怎样,都到姥姥家,姥姥家所在的村子,在我们村西面山上,需要走十里的羊肠山坡小道,山路上走亲戚的络绎不绝,路上碰到熟人问的一句话就是“去你亲戚家来?”那时生活基本都不富裕,走亲戚非常简单,带的礼物除了馒头、饼干、酒、还拿橘子、苹果、梨罐头、玻璃瓶装,显得上档次,就算如此,那时却感到莫名的快乐和幸福。 印象故乡的正月,真是五彩纷呈,革命样板戏,秧歌、高跷、划旱船的、打狮子的丰富多彩,前些年晋中的社火节,更是热烈而喜庆,正月十五榆次的文苑街热闹非凡,独具特色,种类繁多,民间歌舞、杂技、杂耍、武术、鼓乐等形式活泼,生动有趣。其中:左权开花调,祁太秧歌都不尽相同,但各自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烈景象,多种的社火活动共同绘就了晋中闹元宵节的美好画卷。目前:随着疫情的防控,近年来取消了社火和文艺汇演活动,而今:闹十五的习俗已经不复存在,但那些热闹的记忆,犹如一幅陈旧的年画,久久铭刻在我心灵的深处。 回想七十年代农村正月十五的夜幕,每个村都在田野里放烟火,耀眼的火花,观看的村民欢声笑语,这也是农村人在物质匮乏年代因陋就简,俭中取乐,饶有兴趣的文化活动,以求新的一年村里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四季平安。 而如今,社会在发展,信息在更替,观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连生活习惯也出现了差异,现在社会出现了“是亲不是亲”的情况。 大部分60岁以上的家庭,长辈健在,大家会自然重视亲戚的感情,平时都会有往来,可是当这位长辈不在之后,后辈都互相不往来,再一辈就互相不认识了。 有句话说得好,一代亲、二代疏、三代已成陌路人,亲戚走动少了,只有谁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聚在一起,更何况,西方文化渗透,人们生育意愿的降低,传统老一辈的离开,不知何时,亲戚这个群体,只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烟消云散。 当今的年轻人,他们宁可跟“朋友”或者“网友”在一起过年,在一起娱乐,也不会跟亲戚沾边。 我想:亲戚的淡化主要是社会带给人的自由感在增强,而当今的人们确反感传统亲情的束缚,现实是以金钱物质逐渐成了主流,亲情关系就会变得淡漠起来,个体意识在增强,家庭意识在衰退。 而今春节越来变得无人问津不热闹,原因是由于物质丰富,手中有钱,随时都可以买来,平时,老百姓餐桌不缺肉食品,今朝,谁也不再穿补丁衣服,平时和春节没什么两样。 但类似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却在我国大受追捧,为什么我们的传统节日遭受抛弃,而西方节日大放异彩?我想这与大部分的人虚荣心态有关。 当前物质富裕已到了一步阶段,这固然让人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就,但并不能掩盖民族文化传统的风俗。眼下,让我感到异常一句话,身边的人常说“过年真没意思”,过年,不再是一种憧憬,而成了一种形式,童年的年味再也找不回来了。 总而言之,我们这一代应该做些什么,不要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最为浓墨重彩一笔在我们手中渐次消逝,却不希望中国红变淡,年味消逝吧。 过年是中国人一种文化身份,是我们精神家园,让我们体贴细心地守护着她吧! 2022年2月22日<br> 张仁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