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跨入壬寅虎年,在新年一片祝福声中,人们祈盼虎啸盛世,福虎纳祥,事业如虎添翼,蒸蒸日上。果不其然,新年伊始,我便遇到了一件虎头虎脑,虎虎生威的离奇罕事。</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三,按习俗是拜新年的日子。去年,我一挚友母亲刚办完百岁寿诞不久就离世了。一大早,我和妻子就去他家拜新年,寒风裹着雪粒,寒气逼人,我将车停在他家小区门前一棵大树下。记得上一次来他家时,他母亲就在这棵大树下晒太阳。老人坐在轮椅上悠闲的听着收音机,闭目养神,还不时地哼上几句老歌。我们亲切的上前与老母亲打招呼,老人虽年高百岁,却耳聪神清,乐于健谈,她握着我的手,亲切的喊我小名。往事如烟, 想不到那一见便是永别,老母亲便作古了。</p><p class="ql-block"> 挚友赶紧招呼我们上楼进屋坐下,泡茶递水,揣上果盒。我们是发小,父辈又是故交,感情非同一般,嘘寒问暖,叙旧谈今,话匣子一开就收不住。弟媳在厨下忙碌着,挚友拿出珍藏的好酒,哥俩中午就喝上了。酒逢知己千杯少,几杯小酒下肚,耳热脖子粗,话也越来越多。正当酒酣兴起时,挚友起身从橱柜里取出一件东西,小心翼翼递到我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给你看一样东西。”挚友很神秘的对我说。说着,便很小心地一层又一层打开那包裏,里面呈现出两方古旧的石印。石印约一寸见方两寸多长,一枚呈乌黑色,一枚呈玉黄色,玉黄色那枚印钮上雕刻着一大一小两头狮子,小狮子虎虎生威地站立在大狮背上。我捧起两枚石印,握在手上沉甸甸,冰凉凉的。</p><p class="ql-block"> 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p><p class="ql-block"> 挚友说:“是父亲传给我的,说是珠山八友王琦的书画印鉴”</p><p class="ql-block"> 我一听,心头一震,若是珠山八友王琦的实物,那可非同凡响,不由肃然起敬,激动地捧着两方石印,仔细揣摩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身为景德镇人,耳闻目染,从小就受陶瓷文化熏陶,对中国陶瓷文化,特别是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深有感情,也略知一二,珠山八友,是景德镇近代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王琦是珠山八友之首,生于1884年,故于1937年,终年53岁,江西新建人,祖籍安徽。起初是捏面人为生计,1901年来景德镇谋生,随从邓碧珊学画瓷像。他刻苦勤奋,悟心较高,又有捏面人时塑型基础,技艺进步很快,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赠王琦“神乎技艺”一匾,从此声名鹊起,同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参观海上画派画展,开阔了视野,接受了西画技法和“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画风。</p><p class="ql-block"> 王琦早期以钱恵安仕女画为蓝本,后受“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狂放,飘逸画风影响,晚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征,以写意人物画见长,尤其善长神道人物和古典人物。其特点是,在传统粉彩基础上,结合早年画瓷像的技艺,又吸收了西洋绘画晕染技法,人物头部刻画细腻,明暗关系清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人物神态捕捉准确,形象逼真,神态入骨,成为当年瓷业界一代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20 年代,王琦在汪晓棠,潘宇等人影响下,先与王大凡等人发起组织“景德镇陶瓷研究社”,后于1928年在王琦倡导下,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刘雨岑等成立了“月圆会”,又称“珠山八友”。</p><p class="ql-block"> 这群瓷业界画师佼佼者,每逢十五月圆时,汇聚一起,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他们以瓷为纸,泼墨抒怀,大胆探索,推陈出新,各俱特色,开创了陶瓷领域新粉彩技法,继“洪宪瓷”后,引领景德镇走向了民国瓷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琦为代表的“珠山八友”一代人,当时处于我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社会时期,清朝灭亡,御窑厂没落,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新思想必然影响到新的文化理念。王琦这批画师,不辱使命,创作过程中,题材,色彩,技法等方面,勇于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汇贯通,将传统彩绘与西洋技法,和中国书画之长,完美地展现在瓷胎上,加上诗,书,画,印,相辅相映,典雅成趣,创立了瓷业彩绘的一代新风,留下了一批价值千金,弥为珍贵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 王琦的作品《瞎闹一场》《钻钱眼》,《节节高》等都成为一代绝世佳作。</p> <p class="ql-block"> 遐想之余,我望着两方古旧石印,有些半信半疑,因为王琦身为中国陶瓷界一代宗师,距今也近百年了。</p><p class="ql-block"> 挚友似乎看出了我的疑虑,便将这两方石印的来历,娓娓讲叙给我…</p><p class="ql-block"> 王琦是当时景德镇瓷业界泰斗,瓷艺造诣很高,家境却并不宽裕和顺意,与现代陶瓷大师的豪阔相比,那是天壤之别。王琦先生膝下无子,仅有两个养女,大养女王菊花,小养女王敏,我挚友就是王琦大养女从小带大的。</p><p class="ql-block"> 王琦先生毕生精力用于研究瓷艺,生活节俭,积劳成疾,1934年便中风了,抱病三年,1937年便病故,终年53岁。王琦艺术生涯最佳巅峰期,时间并不长,仅10多年左右,所以留存的作品屈指可数。</p><p class="ql-block"> 我这位挚友也出身于书瓷世家,三代书写瓷字。祖父就以写字为生,曾在上海开字店,后辗转来景德镇书瓷,1955年轻工业部副部长来景德镇考察,随身记者就专门拍摄了祖父工作照,刊登在外文杂志上。</p><p class="ql-block"> 其父亲受祖父熏陶,也自幼就酷爱书画,练就了一手好书法,本想子承父业,却遇到了战乱,民不聊生,只好弃笔从戎,随军转战各地,解放后才重返景德镇,继续书瓷生涯。早期在镇毕家上弄口,设了个瓷字店,承接瓷字,专心攻研书瓷艺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生育子女都很多,挚友在家排行最小,生下不久就抱给王琦先生大养女寄养,故与王琦先生家族常有往来。景德镇毕家弄街口,有个当铺店,有一天,王琦小养女因生活所困,将这两方石印拿到当铺典当,被当时坐字摊的父亲看见了,待小养女走后,父亲便凑钱将那两方石印赎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月子女多,家境都清寒,生活都节衣缩食,那有钱赎石印,但父亲酷爱瓷艺,对王琦大师艺术造诣十分敬重,深知这两方石印艺术价值,为了保护名家宝鉴不于流失,他倾尽家中买粮油的钱,并东拼西凑,才将这两方石印赎回。</p><p class="ql-block"> 赎回两方石印,父亲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深藏于家中,那怕家里揭不开锅,也舍不得抛出,更加勤于书瓷艺术。</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遇到了文革,破旧立新,国内大批艺术家和文人都被扣上“封,资,修”帽子,斗了个半死。记得学生时红卫兵年代,我也随同学戴个红袖章,神气活现满街乱串,有一次,到珠山八友刘雨岑先生宅中造反,这群不谙世事的毛孩子,见有美女的画就撕,有才子佳人的瓷就砸,现在想来,那都是在犯罪!</p><p class="ql-block"> 其父亲也不例外,受“封,资,修”牵连,家里被造了反,珍藏的书画,和一些心爱艺术作品,被冼劫一空,唯独这两方石印,老父亲深藏不露,红卫兵按着他头,要他老实交待,父亲深知文化瑰宝的价值,宁死不说,那怕挂牌子游街,也在所不惧。在那动乱的年代,父亲冒着极大危险,保护了这两方石印,才逃过一劫!</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市政府为了抢救和保护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了古窑瓷厂,父亲受聘,专研究书瓷艺术。“诗,书,画,印”是陶瓷彩绘艺术四朵金花,在那段时间,父亲与一些知名大师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远誉海内外,这也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1995年,其父亲病故,临终前将这两方珍贵的石印,托嘱妻子小心保管。后一直由母亲悉心珍藏,从不离左右,在市场经济最狂热的时候,陶瓷大师的作品炒成了天价,一些仿古瓷和赝品都卖到数十万,老人却从不动心,始终坚守对丈夫的承诺。这两方石印,寄托着丈夫一生对艺术的追求和崇敬,寄托着两老伴风雨同行,数十载的忠诚和信任,老人视若珍宝,不露声色地收藏着。挚友是家里幼子,也是孝子,母亲晚年一直跟着他,不离不弃,尽心尽孝,也许是他的孝道和朴诚,百岁老母去逝前几年,才放心将两方石印转交给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老母亲百岁寿诞前照片</p> <p class="ql-block"> 听完挚友这段曲折离奇的故事,再仔细看这两方石印,心头顿时凝重起来。这两方石印,经历了战乱的流离,文革的洗劫,几代人的坚守,百年沧桑,我是有幸第一位饱览眼福的人。我叮嘱挚友赶紧收拾好,千万不要有闪失,答应他春节后找专业人士进一步鉴别。</p><p class="ql-block"> 元宵过后,我赶紧联系了民国瓷颇有研究的熊老师。2004年陶瓷节,为庆祝景德镇建镇千年献礼,熊老师亲自参与了“珠山八友”专辑画册编撰和发行,在民国瓷研究领域,他是位资深学者。</p><p class="ql-block"> 熊老师是位热心人,我与他是校友,又是插队时战友,还是痴迷钓友,感情自然不一般,所以很随便。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戴上老花镜,拿着两方石印,仔细揣摩了一番。</p><p class="ql-block"> 然后慢慢告诉我们:石印材质是寿山石,符合当时文人印章的特征,雕刻大小狮子那枚,称之大师少保,寓意深刻。大狮,谐音(大师),自喻大师,那一定不是常人而敢为。其二,小狮子站立在大狮子上造型,寓意传承,一代高于一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石印规格是寸方印,敢用寸方印一般都是名人贤才。</p><p class="ql-block"> 听了熊老师一番评论,我们茅塞顿开。然后,熊老师用印泥复制了两块印铭,铭文用的是篆刻,很难辨认,经过反复比对,他长舒了口气,摘下老花镜说:“基本可以断定,是王琦先生的宝鉴”。</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很兴奋,熊老师捧出一堆资料,细细地与我们讲叙…</p><p class="ql-block"> 古时文人墨客,都有字号,写诗作画,都要题款落印。珠山八友王琦,字碧珍,别号匋迷道人,或匋迷散人,室称匋匋斋。民国时期一些名家,当时很流行在作品上书诗,题款,落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所以大部分都有个人用印。</p><p class="ql-block"> 王琦先生也不例外,资料中可以看到,他善用草书题款,中后期题款较长,如“西昌匋迷散人王琦写于珠山客次”等,常见印款为“西昌王琦”,“勾迷”,“匋迷画印”,“匋匋斋”,“碧珍”,“王琦画印”等。</p><p class="ql-block"> 两方石印经辨认,雕塑大师少保印钮一枚为“匋匋斋书画之印”,另一枚为“碧珍 Ⅹ 印”,第三个字有待考证。可见,两方石印,实属王琦大师本人用印无疑。王琦在陶瓷作品上印章,均是手工画印,因为瓷胎上无法盖印,所以这两枚实体宝鉴就极为罕见,尤其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匋匋斋书画之印”</p> <p class="ql-block"> “碧珍 X 印”</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熊老师,回来的路上,我们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有通过专家鉴宝,证实这两方石印真实性的喜悦;有半个世记封尘,宝鉴终见天日,今天有幸见到一代宗师真迹的兴奋;有百年沧桑,历经磨难,几代人的坚守,文化瑰宝才能完好地保存至今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虎年盛世,国宝惊现,对于有悠久瓷历史的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历史文化,都为一件振奋人心的快事!它进一步重现和佐证了,珠山八友那段绚丽璀璨的光辉历史!</p><p class="ql-block"> 穿透历史的尘埃,我们感受到一代代陶瓷艺人,对陶瓷艺木执着的追求,和艰辛的努力。特别是那枚“大师少保”宝鉴,从那别具匠心的造型,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代陶瓷宗师,对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祈盼和渴望,体现了景德镇陶瓷艺人德艺双馨的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 承载千年窑火的景德镇,有着千年薪火相传,光辉灿烂的陶瓷历史文化。穿行在那些用窑砖头砌墙的古老弄堂里,你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闻到一代代陶瓷艺人身上陶土的气息。这里走出过一批批民间陶瓷艺人和大师,发生过许许多多世人未知,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