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冬天,南方的天气阴雨绵绵,寒冷持续的时间非常长。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阴有小雨,我们还是按计划搭乘3路公交车,前往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那里是我人生旅途中身心成长、“三观”形成的重要地方,也是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历史时光。车行一路,思绪万千,往事历历再现。</p> <p class="ql-block">古镇民居</p> <p class="ql-block">孔庙</p> <p class="ql-block"> 螺洲,位于南台岛东南端,南濒乌龙江,北、西分别与城门、盖山相连,距福州市中心12公里。解放后一直隶属闽侯县,1970年划归福州市朝阳(仓山)区。数百年来,在这块6.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陈氏、吴氏、林氏的家族子子孙孙在店前、吴厝、洲尾3个自然村繁衍生息。<b>1965年6月至1970年7月,我所生活的闽侯地委大院,</b>就处在吴厝和洲尾之间的临江地带。</p> <p class="ql-block">俯瞰螺洲</p> <p class="ql-block">螺洲大桥夜景</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全民革命”的“火红”岁月。我在闽师附小上的五、六年级。经过正规的毕业统考,暑假期间终于盼到重点中学闽侯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可是“革命”的浪潮已席卷全国,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在地委大院里“玩”了整整3年。<b>少年时期的记忆模糊,却很深刻。</b>从杜园进入螺洲,马路两侧分别是地委党校、报社和县委大院,正对着的是一个环形广场,半弧状三层楼饭馆特别显眼,广场前方是县百货公司和人民银行、邮电局等,广场左面大路经过市场和小卖店、闽师附小,直抵县政府大院。与水泥路连接的是沙土马路,经一个直角拐弯约行二、三百米,右侧就是地委大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b>闽侯地委是我青少年时生活过的最大、最美、最有“故事”的机关大院。</b>院内大量种植的是榕树、荔枝树、龙眼树和一些不知名的亚热带植物。宽阔的水泥路直通江堤,路的左边是汽车队、服务社、机关食堂、气象台、高耸的水塔、处局级干部家属楼和别墅状“书记、专员楼”,西南角临江处还保留着一个完好的古庙宇。路的右边有露天游泳池、单身干部宿舍、小礼堂,最重要的是大院的中心——品字型3座办公大楼和楼前的圆型水池,再往西去,又有一片红砖楼(后盖的部长楼)和平房。大院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座北朝南,南面一线正对着乌龙江,江边修建了一米见宽数百米长的水泥堤坝(高潮时离江面也就半米左右),可供人员行走。乌龙江是闽江的分支,水面宽阔,水流湍急,江心还有好几个沙滩(现在沙滩已经无影无踪,据说是被用于搞建筑淘空了)。大院的男孩子们大都练就了好水性,我们经常结伴游到江心的沙滩上捡“溜泱”(蚬子)。<b>我家居住的11号楼离江边只有10来米</b>,落潮时露出一片比较平整的沙滩,夏天成了男女老少游泳戏水的天然浴场。夜晚坐在江堤上,享受凉风习习,遥望满天星星,浮想联翩,心旷神怡。那时候没有洗衣机,妈妈和妹妹经常到江边的石阶上清洗大件衣被。江的对岸就是雄伟霸气的五虎山,有许多古老的传说,也是幼时写作文用到“开门见山”一词时跃现脑际的第一画面。“<b>傍水面山乐无穷,漫漫江势也无情”。</b>有一年涨洪水,整个螺洲都浸泡在水中,我家住在一楼,刚开始还用布堵门缝,根本不管用,只好撤到二楼,洪水涨到床沿后才慢慢退去。不清楚那次洪水造成了多大损失,但出门踏水、水退后捡大蚯蚓的场景却记忆犹新。每年还听到有人员不慎溺水身亡的讯息,且多数是未成年的女性,也给年幼的心灵蒙上了阴影。“文革”中,地委和专区的领导职能完全瘫痪,昔日经常观看电影或文艺节目的小礼堂和办公楼前的广场,成了批斗“走资派”的地方。造反派、“保皇派”,红卫兵、红小兵,各种各样的群众性组织纷纷成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严重扭曲。直到1969年底“复课闹革命”,孩子们才结束“流浪晃荡”、“无事生非”的“政治生涯”。1970年闽侯地委整体搬迁到莆田,我们也举家离开了螺洲。</p> <p class="ql-block">闽侯地委所在地以前叫“莲宅”,有20多户人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地委,莲宅迁到洲尾。</p> <p class="ql-block">进地委门大道</p> <p class="ql-block">4号楼正面</p> <p class="ql-block">手工业楼</p> <p class="ql-block">11号楼</p> <p class="ql-block">去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地委办公楼侧面</p> <p class="ql-block"> “螺洲镇终点站到了”。公交车上的播报声一下子把我又拉回到现实。下了车,周围的环境完全陌生,找不到“北”了。立即联系小学同学林仲,他正好回到洲尾老家。于是,一边电话“指导”,一边骑摩托赶来会合。几经探寻,终于看见原地委党校的院子,如今是螺洲镇政府所在地。进院右侧的宿舍楼披上“新装”,紧贴围墙,模样依旧。夫人兴奋地指着香樟树后面二楼邻街的一扇窗户说,“这就是我小时候住的房子”。继续向前,又看到一栋屋檐中央镶嵌国徽的两层办公楼,当年在楼前党校干部携带子女的一张合影照片至今还保留在我家的影集中。<b>寻见党校,就等于找到方向,换言之,开启进入螺洲老街的“门锁”,就不再迷路了</b>。与林仲会面后,我们顺着环形广场、百货公司大楼遗址、吴厝码头、老粮站,转到闽师附小大楼,又沿着县政府门前的小路遛达到“螺洲街61号”,即原地委大院门口。门岗值勤士兵看了证件后立即放行。<b>步入大院的所见所闻,让我“大跌眼镜”</b>。昔日的水泥主干道破碎不堪,雨后更是泥泞难行。唯一“闪亮”的两栋二层楼建在原服务社附近,却是准备用于监狱。其他残存的4号楼、5号楼、11号楼、“手工业楼”等,凋零败落,破破烂烂,曾经风光无限的“书记、专员楼” ,则完全掩没在一人多高的杂草丛中,若隐若现。上世纪六十年代螺洲的“标志性”建筑——大院水塔,虽然“鹤立鸡群”,但一身黝黑,“武功全废”,风吹日晒雨淋留下的斑斑痕迹,象是对离别半个多世纪归来的“老主人”诉说着岁月磨砺和人世无情的“满腔悲怨”。两米多高、一眼望不到头的防洪堤,保护了“三村一院”免受洪水泛滥的危害,也隔断了居民与乌龙江朝夕相伴的“睦邻友好”关系,破坏了“一线江景”的开阔视野。主干道西面的办公楼、广场和圆型水池,仍保持了地委大院“领导核心”区的沉重、开阔、大气,但权力“中枢”的辉煌历史已经尘封逝去。游泳池、小礼堂、红砖楼等建筑全部废弃,荒无人烟。陪同步行的武警同志告诉我们,大院以前是军区110医院(后转隶武警)的驻地,医院搬迁后租给地方公司使用了几年,前两年刚收回来。现在是福建武警总队福州机动支队的执勤点,由1个干部9个战士负责看守。下一步规划,除了刚建好的监舍,其他一无所知。离开老地委大院,心情非常复杂,往事历历的美好回忆,被满目疮痍的现实打破,留下的是声声叹息和诸多困惑:地委大院怎么转成了“军产”?这么个“风水宝地”为什么不用来办学校或建疗养院?倘若还是地方管理是不是早就成了“北有三坊七巷,南有螺洲古镇”文化旅游区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地委党校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大树</p> <p class="ql-block">夫人以前居住的家</p> <p class="ql-block">半弧形饭店</p> <p class="ql-block">县百货公司遗址</p> <p class="ql-block">粮站旧址</p> <p class="ql-block">吴厝码头</p> <p class="ql-block">昔日码头繁华已经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闽师附小正门</p> <p class="ql-block">右边4楼是六年二班教室</p> <p class="ql-block">闽侯县人委</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监狱楼房</p> <p class="ql-block">11号楼北面</p> <p class="ql-block">4号楼和11号楼</p> <p class="ql-block">11号楼一楼我家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水塔</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之间有连廊相接</p> <p class="ql-block">隐隐约约看见小礼堂</p> <p class="ql-block"> 在洲尾林仲岳母家,非常高兴与林艳芳(林仲妻)和林春秋同学相聚,同时见到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艳芳母亲)。吃过便饭,3位同学带我们经过老公安处、幼儿园,驻足“观澜书院”。然后第一次从洲尾最西头的深红色步行栈道开始,一路沿江边走往店前。漫长的步行栈道宽约5—6米,略高于江面,每隔一段有路灯和简易的遮雨亭,成了当地居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地方。大家边走边聊边拍照,都很开心。交谈中,我们<b>惊喜地发现,原来螺洲是一个很有底蕴很有潜力的历史文化古镇</b>。在店前和吴厝村,经过了清朝道光年间刑部尚书陈若霖的故居,晚清帝师、陈若霖曾孙陈宝琛的宅府(陈氏五楼),潜伏台湾国民党高层任国防部次长后被叛徒出卖英勇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吴石的老家,以及始建于南宋、保留完好、全国少有非府非县治理的乡镇级孔庙。据悉,地铁5号线的终点站也将建在螺洲古镇,下一步规划建设“<b>一轴两带四大片区”</b>(螺洲街文化展示轴,乌龙江滨江景观带和店前吴厝洲尾村落街巷带,核心文化展示区、温泉度假旅游区、特色文化展示区、生态涵养区)。同学们送行到车站,依依惜别。短短几个小时的故地重游,<b>唤起了往事历历、叹息声声、惊喜阵阵的心路历程。</b>衷心祝愿各级站高起点、深入发掘、配套建设,尽快打造好更加美丽、更有魅力的螺洲历史文化名片。2022.2.20.</p> <p class="ql-block">白沙拿来的柑橘,确实有小时候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地区医院</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地委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地区公安处</p> <p class="ql-block">观澜书院</p> <p class="ql-block">书院门前立了3座塑像,左边林庚白,有“神童”称谓,追随孙中山护法,后被日本人杀害;右边林立,中共党员,早年参加抗日活动,后在城工部被误杀,1956年追认烈士;中间这位林雨化,清乾隆时期举人,奖掖培养了陈若霖、林则徐等一批朝廷名臣,对乾嘉两朝福州地区的士风影响深刻。</p> <p class="ql-block">茂盛的大榕树</p> <p class="ql-block">滨江步行栈道</p> <p class="ql-block">江水满满</p> <p class="ql-block">江边大榕树</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还没有学会游泳时差点溺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乌龙江边</p> <p class="ql-block">江边看堤坝内的11号楼</p> <p class="ql-block">掩没草丛里的“书记楼”</p> <p class="ql-block">地委小礼堂</p> <p class="ql-block">小礼堂一角</p> <p class="ql-block">五虎山远眺</p> <p class="ql-block">陈若霖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帝师故居</p> <p class="ql-block">陈氏五楼</p> <p class="ql-block">帝师之乡</p> <p class="ql-block">北京也有吴石纪念塑像,更大一些</p> <p class="ql-block">吴石故居</p> <p class="ql-block">孔庙正门</p> <p class="ql-block">孔庙小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