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生——观剧《人世间》有感2022年3月21日

清风暖阳

<p class="ql-block">  “什么话难听,你说什么,哪儿疼你抠哪儿。”</p><p class="ql-block"> “我说什么了?”</p><p class="ql-block"> “你说什么了?从小到大就你, 你哥你姐学习就好,你呢,都是班里最后一个,倒数!”</p><p class="ql-block"> “是不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事实就该说吗?事实就该说吗?”</p><p class="ql-block"> “好,错了,我错了,错在不该说的大实话呀!”</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电视剧《人世间》秉昆和父亲互诉心事的吵架戏。父亲看不起小儿子秉昆,总觉得他最没出息,上学时学习不好,上不了大学,不如哥哥姐姐有能力。他用暴力的语言训斥儿子,这番扎心的话,对秉昆来说显然是往伤口上撒盐。所以秉昆哭诉着憋在心里的委屈。让我也潸然泪下,感受到同是父母的孩子,却有不同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是啊,周家的大儿子秉义和女儿周蓉天生聪颖,喜欢看书,对未来充满了渴望。恢复高考那年双双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了高材生,光鲜亮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后来秉义<span style="font-size:18px;">娶了省长的女儿,又</span>提升市长;周蓉在大学当了教授,嫁给知名的诗人。做父母怎么能不感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而秉昆恰恰相反,初中没毕业,在酱油厂当了工人,娶了个压根没上过学的寡妇,还带着孩子和失明的弟弟。这的确让父母觉得不如意又没面子。</p> <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周秉昆是个憨厚淳朴、善良热心的、敢于担当的人,他并不是愚笨,不爱学习的人。只是因为他小学刚毕业,正值文化大革命爆发,学业未能继续。</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大跃进的年代,比秉昆的年龄小一些,成长在困难时期。1966年上小学一年级,随年龄增长,目睹了当年社会的动荡。“四人帮”鼓吹读书无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不能返现读书,知识极为匮乏。百姓生活贫困、精神被桎梏,对未来都是迷茫的。虽然77年恢复高考,但没有多少人能走进大学的校门。我们这代人命运几乎是相同的。</p> <p class="ql-block">  再看“光字片”秉昆的那几个小君子哥们,从小一起上学,一起玩耍,长大后一起工作,结下了深厚友谊。可有的不放弃学习,77年恢复高考,考进大学。之后有做高官的,有的成为高级知识分子。而其他几个平凡的哥们,遭到了种种艰难困苦,一直住在破烂不堪、低矮的小屋里,狭窄的巷子雨天泥泞不堪,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工人,面临改革的浪潮,他们纷纷下岗……尽管他们吃苦耐劳,也改变不了贫困的面貌,这一切都源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学业无成,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的是读书的人和没读过书的人的人生的确是有差异。就拿我家来说吧!爷爷和奶奶都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生活在山东,结婚后,大伯和二伯相继出生,因山东连连遭受水灾,生活十分困窘,走投无路。爷爷和奶奶只好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挑着挑跟随着闯关东的大潮来到了举目无亲的东北,在一个小山村落户了。</p><p class="ql-block"> 几年间,我父亲、姑姑和叔叔随之“呱呱”坠地。时光荏苒,几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别看爷爷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聪明睿智,能认识到读书的用处。按他的理念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念书,决不能让他们以后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必须都得上学念书。开始都送到私塾学习,大一点了,送到学校学习。大伯是的懂事听话的孩子,学习努力又勤奋,几年后,他不负众望,<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出了小山村,</span>考到了沈阳铁路学院。毕业时还没有解放,他被安排在铁路工作,解放后提拔到领导岗位。</p><p class="ql-block"> 二伯和父亲的年龄仅差两岁,爷爷为了两人念书有个伴,让他俩一同到本村私塾念书。解放初期,二伯因有文化招工到铁路电务段工作。我的父亲年龄还小,继续读书。大概是1950年父亲考上了延边师范,在学校学习成绩突出,积极上进,成了学生会主席。当时母亲也是学生会里的干部,两人熟悉后,彼此产生了情愫。毕业后安排在学校任教,工作稳定后,走上了婚姻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废除招生考试,但到了1971年有了新政策——<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农兵大学生。那年大姑</span>自愿报了名,经群众推荐,一级一级领导批审,被东北师大录取,毕业后到一所中学教书。1976年小姑也是通过这条路径,到延边卫校上学,毕业后在延边医院工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父亲和两个伯父,还有两个姑姑没有辜负爷爷奶奶的希望,通过读书,不懈努力,改变的人生,虽说都是普通平凡的人,但给儿女们做出了榜样。我叔叔却没有听从父母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 1968年他应兵入伍,经历了整整五年的军旅生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退伍后,政府将他安排在乡里的食堂工作。</span>我的父母觉得这不是一个稳固的工作,担心不会长久,另外没有学历,将来怎么办?可他自我满足,不想再离开家,离开父母,<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任何抱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事实果真不出所料,没几年,叔叔这份工作调离,只好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庄。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生活都不富裕,可他家无法形容,四个孩子,我的婶婶身体不好,常年吃药打针,一家人全靠叔叔一个人劳动,生活哪有质量?家庭环境及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几个孩子也都早早辍学。一个也没有走出农村,至今重复着父辈的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视剧《人世间》</span>具有时代感、接地气,和现实主义血脉相同。剧中的场景,穿戴,胸前佩戴的纪念章,使用的自行车,人力推车……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儿时生活的社会面貌,每一个情节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再次感受到,要想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族命运,唯有读书这条出路。我想:如果学生看了,也会受益匪浅,是一部最佳的教育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电视剧原著作者梁晓声笔下的 《 人世间》同名长篇小说,不亏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大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