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编者曾多次去过北京颐和园。记得最早的一次是在50年前,编者和几位工友从山西晋城回太原探亲(在新乡和石家庄需分别转乘一次车),在所乘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列车长见我们想去北京玩心切,就在通票上改签了石家庄转车时间,让我们直接坐到了北京。到北京后初次游览了颐和园,还在昆明湖上划了船。虽是走马观花,但万寿山青松叠翠,佛香阁气势恢宏,昆明湖烟波浩渺,湖堤<span style="font-size:18px;">绿柳拂水,十七孔桥长虹卧波……</span>却给编者留下了魂牵梦绕极为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编者在参加摄影活动中,特别欣赏摄友们所拍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美轮美奂的风光照片,並为之心动,想实地考察模仿拍摄。</p><p class="ql-block"> 2022年春节,编者和老伴回北京过年,分别于2月7日(正月初七)、2月10日(正月初十)和2月16日(正月十六)共计三次去颐和园故地重游,并拍摄了十七孔桥接近“金光穿洞”的照片,以及其它景点照片。对游览时间、行程路线和景点在夲篇内容中作了专门介绍和说明。</p><p class="ql-block"> 这三次游摄颐和园,或为拍“金光穿洞”,或为重上万寿山,或为初走西堤并理清其六桥及位置,或为补拍大太监李莲英住所及德合院大戏台……等等,对年届古稀有五的编者來说,从东四环边住所到西郊的颐和园,每次往返都并非易事,况且还要不断地寻找角度边走边拍摄。由手机显示每次出行步数总计均在2万多步以上,最多达到2.8万步。现在,编者以上的愿望都得以实现,按以往的做法,或收藏保存照片,或编写《美篇》等图文,图片和文字素材已不少,到此可以打住。但是在编写《美篇》图文时,经编者对所摄照片中古建筑历史沿革进行查阅,发现绝大多数所摄古建筑都有类同的“三句”式说明: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新修建,有的资料对古建筑还要说明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掠劫。实际上这3+1句话正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年,即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皇家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和五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圆明园)等处强盗式焚烧和掠夺以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上述园林的再次破坏和掠夺,造成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沉痛的灾难,同时也加快了中国人民反抗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的觉醒。因此,编者在夲篇中加写了以下看法:认为要把火烧圆明园看作是这段历史的广义概括,只知火烧圆明园和凭吊它的废墟及遗迹是远远不夠的;只看到颐和园重建重修后的美景,而没联想以上历史,只作为名园游览更是需要警惕和补课的。要教育自己和后代不忘中华民族饱受屈辱,被人任意宰割的年代,铭记历史,努力奋斗,振兴中华!</p><p class="ql-block"> 夲篇有关古建筑的文字说明收集汇编自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颐和园官网、颐和园景点说明牌、网上文帖等有关资料。</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p><p class="ql-block"> 为减轻器材携带,方便拍摄,用尼康z7全画幅微单相机+尼康z24~200mm,f/4~6.3,VR镜头,“一镜走天下”;</p><p class="ql-block"> 为进行广角拍摄和抓拍,用佳能EOM 5(APS-C)小型微单相机+11-22mm,f/4~5.6, lS,STM镜头。</p><p class="ql-block"> 个别照片系手机拍摄(见其左下标识)。</p><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编辑:</p><p class="ql-block">赵俊奇(微信摄影名:赵工)</p><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22日,周二(农历壬寅年正月二十二)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简介</p><p class="ql-block"> 主景区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内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7万平方米,并以珍贵的文物藏品闻名于世,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一九〇〇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一九〇二年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修缮,颐和园陆续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颐和园博物馆、耕织图等重要景区。</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既有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了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予以如下评价: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p><p class="ql-block">(下载自颐和园官网)</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西门</p><p class="ql-block"> 北京有轨电车西郊线“颐和园西门站”名副其实,距颐和园西门很近,出站后右转向北行不足百米即到。</p> <p class="ql-block"> 进西门后,可见引水渠桥上常有不少游人在看渠中水禽游戈觅食。</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七,周一)编者第一次去颐和园是从西门进,新建宫门(以下称“新宫门”)出。进西门后,沿昆明湖边路(即西堤北端路)向北行,经玉带桥、豳风桥、到界湖桥,又经半壁桥、宿云檐城关、荇桥、石舫、长廊、排云门、乐寿堂、仁寿殿、文昌阁城关等处到新宫门十七孔桥,游览完后从新宫门出。因万寿山佛香阁下排雲门周一不对外开放,故未能进入。</p><p class="ql-block">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十)编者第二次去颐和园携老伴同行。系从北宫门进 ,新宫门出(见夲篇后面图文)。先从万寿山北麓拾级而上,走到山顶智慧海无梁佛殿和殿前琉璃牌楼处。因佛殿门和殿前琉璃牌楼门不开,未能进入佛香阁和智慧海无梁佛殿。幸好现场有位老者告编者,欲上佛香阁,须从万寿山南面排云门进,故从万寿山后山下来,绕到排云门,登上佛香阁,即当天先后两次上了万寿山。此次在万寿山下的行程路线基夲同第一次。因当天游览了十七孔桥及南湖岛后时间已晚,未能去西堤,故有了第三次颐和园的西堤之行。</p><p class="ql-block"> 2月16日(农历正月十六)第三次去颐和园,也是从西门进,新宫门出,但和第一次有所不同,即进西门后,先向南行,经畅观堂等景点到柳桥南侧,走西堤北行,直至玉带桥。过桥之后,到新宫门十七孔桥的行程路线基夲同第一次(所不同的是,这次进了30多年前曾游览过的德和园,又见大戏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西门引水渠桥上抓拍了正在抖翅的黑天鹅,还想拍其交颈场面,久等无望,只好按原计划向南行,从柳桥南端走西堤。</p> <p class="ql-block">畅观堂 </p><p class="ql-block"> 畅观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重建。此处是园内当年乾隆皇帝眺望园外“观民观稼“的地方。东面可以俯视昆明湖的全景,西面可以看到玉泉山的玉峰塔。</p><p class="ql-block"> 向南行途经畅观堂,见院庭内有一些当地的老人们在聊天。有位山西洪洞籍老兵很热情地给我指路。</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南岸</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西堤</p><p class="ql-block"> 编者曾多次来过颐和园,走西堤是头一回。颐和园的西堤是清代乾隆年间仿照杭州西湖苏堤修筑的。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在颐和园西堤的柳桥和练桥之间,还有一座景明楼,另有19株修建西堤时栽种的柳树依然存活在堤上。和苏堤相比,苏堤是笔直的,西堤是曲折的。</p> <p class="ql-block"> 沿西堤从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和界湖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为和以上桥名顺序对应,图组中各桥照片按左上至左下→右上至右下),在柳桥和练桥之间有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当天走西堤经柳桥北行至玉带桥,过玉带桥后的行程路线基夲同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景明楼</p><p class="ql-block"> 景明楼位于颐和园西堤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咸丰十年(1860年)景明楼毁于英法联军。1891年始得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镜桥亭上向东远眺美丽的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在豳风桥亭远眺万寿山。</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玉带桥</p><p class="ql-block"> 玉带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西堤,造形优美如玉带,是西堤六桥中唯一拱券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期(1736-1795)所建,光绪时期(1875-1908)重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玉带桥下东眺昆明湖,湖面白雪皑皑,几乎全被白雪所覆盖,岸边游船处的湖冰却已经融化,露出了水面,树枝探看着湖水,企盼着春暖花开。</p> <p class="ql-block"> 远处万寿山智慧海和佛香阁巍然矗立,参差错落,清晰可辨,在覆盖着白雪並伴有少量冰融清澈水面的昆明湖和湖边树影的交映下,眼前的景象越显宏大奇美,不同往常。</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滑雪场(在西堤上向西摄)</p> <p class="ql-block">半壁桥</p> <p class="ql-block"> 图左(西)边的桥,叫“半壁桥”,图右(东)边的桥,有叫“无名桥”、“双木桥”等名字的,是座现代混凝土桥。如对其有兴趣,请网查之。</p> <p class="ql-block"> 距桥下约50多米远的湖岸上有人在拍古装人像。</p> <p class="ql-block">宿云檐城关</p><p class="ql-block"> 位于在颐和园西北部,原为一座城关,又称贝阙。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城楼内宿云檐原曾供奉关帝银铸塑像,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去。</p> <p class="ql-block"> 和“穿堂殿”北墙相连的廊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荇桥</p><p class="ql-block"> 荇桥位于石舫北侧,始建于乾隆23年(1758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有文称此桥雕工为颐和园诸多亭桥中最精美者。桥东西两侧牌楼造型亦很精美。</p><p class="ql-block"> 由所摄牌楼照片可见有“蔚翠”二字(背面有“菲香”二字),系乾隆皇帝手书。因时间关系,未过桥观赏。</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石舫</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石舫堪称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舫之珍品”,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镌刻有砖雕装饰。</p><p class="ql-block">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颐和园前身清漪园,将建成不到百年的石舫舱楼全部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石舫重建时,按慈禧意图(据说为方便接见外国使节夫人),将原为古建筑形式的舫上舱楼改建成了西式舱楼,取海清河晏、江山太平之意,取名为“清晏舫”,石舫也成了慈禧太后赏览风景和饮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北宫门</p><p class="ql-block"> 乾隆年间该宫门曾是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正门,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七间的两层门楼,称“北宫门”。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烧,同治年间重建,更名为“颐和园”,并将东宫门改为正门,而北宫门则成了颐和园的北门。</p><p class="ql-block"> 从北宫门进入游览颐和园,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线是进入北宫门后,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宫门内长桥和苏州街、慧因慈福牌楼,</span>从万寿山北麓的山路拾级而上,登至山顶,进入佛香阁、智慧海游览后下山,可一直下到颐和园前湖。第二条路线是进入北宫门后,过宫门内长桥和苏州街、慧因慈福牌楼后向左行,沿万寿山东麓的后山路走园中园之谐趣园方向。第三条路线是进入北宫门后,过宫门内长桥和苏州街,向右行,沿万寿山西麓下的路,经宿云檐城关、荇桥、石舫、长廊等处,到排云门,从排云门拾级直上万寿山。。</p><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述,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十)编者第二次去颐和园携老伴同行。先走的是上述第一条路线,即系从北宫门进,过宫门内长桥和苏州街、慧因慈福牌楼到万寿山北麓。老伴在山下小憩,编者只身一人从山下石阶陡路向上登顶至智慧海佛殿和殿前琉璃牌楼处。因佛殿门和琉璃牌楼门不开,没进入智慧海佛殿和佛香阁游览,下山后改为第二条路线上了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慧因慈牌楼</p><p class="ql-block"> 北宫门内的牌楼,前题额有“慈福”,后题额有“慧因”。</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苏州街</p><p class="ql-block"> 苏州街位于颐和园北宫门北侧后湖两岸,系乾隆时仿江南水乡风貌而建的商业街,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在颐和园前身即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1860年,岸边的数十处店铺被英法联军焚毁,于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经颐和园北宫门进入,在宫门内慧因慈福牌楼北正对的长桥上便可看到长桥两侧的苏州街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p><p class="ql-block"> 过苏州街长桥和慧因慈福牌楼后,就来到万寿山北麓,可直接上山登顶。 在登山途中,可见颐和园著名景观四大部州。 </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四大部洲是根据古印度哲学观念进行建造的。它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一组汉藏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排列在象征世界中心弥勒山的香岩宗印之阁的周围四方向。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建设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四大部洲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的普宁寺的四大部洲用了同一图纸,因此一模一样”(引号内摘自“头条百科”网文)。</p><p class="ql-block"> 这组建筑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只在原地上修了一层香岩宗印之阁,其他仍是瓦砾一片。1980年,国家拨巨资修缮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四座梵塔,基本上恢复了原貌。从2010年10月17日到2012年4月25日,国家进行了30年来首次大规模的修缮,主要是恢复四大部洲建筑群光绪时期的历史风貌。(摘自头条网文,有删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智慧海佛殿及殿前琉璃牌楼</span></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万寿山最高处的智慧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座无梁佛殿。佛殿顶部为拱券式结构,没有梁柱。殿前琉璃牌楼</span>正面提额为“众香界”,指佛国世界,背面提额为“祇树林”,指的是佛家寺院。</p><p class="ql-block"> 2月12日第二次去颐和园,从万寿山北麓北举步拾级而上,到山顶智慧海佛殿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智慧海佛殿门和南侧的殿前琉璃牌楼门均已关闭(只能看见牌楼朝北的一面提额“祇树林”),</span>无法进入智慧海和佛香阁游览。后按前述老者的指引,下山绕到万寿山南麓的排云门,从排云门再登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 万寿山顶佛香阁宫墙外,有几位游人在拍照。看来他们也是上山后进不了宫门。无奈到此一游,拍照留念。此时,编者身后就是前述的那位老者在墙根晒太阳,是他指引编者下山到排云门再登的。</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万寿山排云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万寿山正南麓。进入此门,可游览登临佛香阁和智慧海佛殿等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二)第二次进颐和园游览,从排云门经二宫门、排云殿、德晖殿,一路拾级上至佛香阁。因已知智慧海佛殿未开放,故游览了佛香阁后便下山到前湖长廊处,后向东走完长廊后进乐寿宫游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排云门南“云辉玉宇”牌楼</p><p class="ql-block"> 牌楼朝南的提额是“星拱瑶枢”。</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万寿山</p><p class="ql-block">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摘自“头条”百科)</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前中轴线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从万寿山南麓的“琼辉玉宇”牌楼起,及组图中按顺序自左列从下至上→右列从上至下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和智慧海(图中可见智慧海佛殿前的琉璃牌楼局部)</p> <p class="ql-block">二宫门</p> <p class="ql-block">排云殿</p><p class="ql-block"> 二宫门的北面是排云殿,这里最早是明代圆静寺旧址。乾隆皇帝为其母亲祝六十大寿时,在圆静寺旧址上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中的大雄宝殿,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时,大雄宝殿被毁。重建颐和园后,改建为排云殿,这里是慈禧太后在庆寿典礼上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出自晋代郭璞《游仙》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寓意此处是神仙居所。</p> <p class="ql-block"> 排云殿后院是两侧高而徒的石阶通向德晖殿。</p> <p class="ql-block">德晖殿(局部)</p><p class="ql-block"> 在排云殿的北面是德晖殿,此处原是帝后到佛香阁拈香礼佛时休息和更衣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p><p class="ql-block"> 德晖殿的北面是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时期(1736-1795),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期(1875一1908)在原址依样重建,是颐和园的核心建筑。佛香阁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攒尖顶建制,高约36米,内部由8根铁梨木巨柱支撑,曾经是供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南眺万寿山中轴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眺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 从万寿山佛香阁北望智慧海前琉璃牌楼,可见提额“众香界”。</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p><p class="ql-block"> 佛香阁东眺转轮藏。转轮藏位于万寿山上,西部毗邻佛香阁,与佛香阁西边的五方阁一组建筑互为对称。</p><p class="ql-block"> 殿前石碑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碑文四面阴刻,皆为乾隆皇帝御笔。碑阳正书“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碑阴为记述疏浚昆明湖始末的《万寿山昆明湖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排云殿西南侧回望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撷秀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万寿山佛香阁西侧,与东侧的敷华亭同为钟亭(从山下仰摄)。</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长廊</p><p class="ql-block"> 长廊在颐和园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1750年(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年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旁过排云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长728米,共273间,548根柱子,如卧龙临湖,傍万寿山,蜿蜒曲折。长廊</span>中间对称建有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彩画享誉盛名,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14000多幅,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小学语文书中就有关于颐和园长廊长度和彩画的描写,曾令编者十分好奇和神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清华轩门外的两位老人。</p> <p class="ql-block">长廊东端的邀月门</p> <p class="ql-block">走向乐寿堂庭院。</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p><p class="ql-block">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系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后为慈禧的寝宫。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建。目前堂内不对外开放。庭院内树上挂了很多红灯笼,不少游人到此游览,呈现出一派春节期间欢闹的气氛(年代数据摘自园内说明牌)。</p> <p class="ql-block"> 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在现场拍摄。</p> <p class="ql-block">永寿斋</p><p class="ql-block"> 乐寿堂东院有大太监李莲英住所“永寿斋”,因时间关系,没进去游览。</p> <p class="ql-block">德和园大戏楼</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德和园内大戏楼,光绪十七年(189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span>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其高度为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颐乐殿</p><p class="ql-block"> 颐乐殿在戏楼的对面,是慈禧听戏的场所,旁边的偏殿是慈禧赏给王公大臣们听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乾隆十五(175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漪园,时名勤政殿。</span>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名仁寿殿。此处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前的铜龙铜凤</p><p class="ql-block"> 铜龙铜凤两对,排列于仁寿殿前,均为空腹,供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按古代传统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把两只凤置于中间,两条龙各置于两边,以显示她“凤在上,龙在下”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东岸北眺万寿山。</p> <p class="ql-block">水木自亲码头</p><p class="ql-block"> 当年慈禧太后御用码头。水路进颐和园,从水木自亲码头下船就进入寝宫乐寿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知春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玉澜堂以南,紧邻昆明湖东岸的小岛上,有木桥与岸相通。亭西面还有一个更小的岛,两岛之间也用桥连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文昌阁城关</p><p class="ql-block"> 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是颐和园六座城关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因城关上有一座文昌阁而得名。万寿山西麓的宿云檐城关供奉关圣帝君,此处供奉文昌帝君,取文武辅政的寓意。颐和园博物舘与其毗邻。</p> <p class="ql-block"> 湖东岸有人在写生。编者赞画面构图、色彩、光影和笔触不错,还带有“以光补形”的印象派风格。</p> <p class="ql-block"> 2月12日在昆明湖东岸远摄万寿山。</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系2月7日编者第一次来颐和园时所摄。那天下午天空有云,层次较丰富。日暮时分,西边天空尚有少量的彩云,新东门附近的湖东岸有不少摄友在拍摄。<span style="font-size:18px;">编者在颐和园初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以为他们在拍十七孔桥“金光穿洞”,于是没过十七孔桥到桥西的南湖岛,也在湖东岸驻足持相机等待,但等到日落后也不见其丝毫踪影。到2月10日第二次去顾和园,从东岸廊如亭过十七孔桥到桥西南湖岛后,才突然看到十七孔桥不完全的“金光穿洞”景象,当即顿悟,前次所见摄友们应是拍延时视频,表现十七孔桥的黄昏动态影像!而此季节要拍“金光穿洞”,须在下午4点多过十七孔桥在南湖岛上向东南向拍。当然最理想的时间是冬至前后(见后文解释)。</span></p> <p class="ql-block">湖岸边快乐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十七孔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系一座联拱石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该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上宽6.56米,下宽14.6米,高7米,东连昆明湖岸边的廓如亭,西接昆明湖上的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2月7日初次来颐和园,在湖东岸向西南摄十七孔桥,西南天空已微微泛红。</p><p class="ql-block">(上图中十七孔桥按左西右东摄,桥的数据摘自北京公园管理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廊如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十七孔桥东侧有全园最大的廓如亭,八角重檐,由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独具特色。廓如亭旁边有一铜牛,铸于1775年,青铜牛身下是石雕的海浪纹须弥座,表示镇水之意。从双牛角之间看万寿山和佛香阁颇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 观赏十七孔桥“金光穿洞”最佳时间是冬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而对北半球光照最为倾斜,因此冬至前后阳光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会呈现出全部桥洞的“金光穿洞”的美景。编者在春节期间拍了两次,但此时太阳照射高度和角度变了,桥边的洞光很弱,所拍只是“金光穿洞”的大致景像。</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 2022年2月10日(正月初十)下午在颐和园十七孔桥西边的南湖岛所摄。阳光虽穿过了全部桥洞,但桥洞侧壁未能被阳光全部照亮。</p> <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16日(正月十六)在颐和园十七孔桥西的南湖岛所摄,“金光穿洞”的影像基夲同上,但不如2月10日下午同时刻所摄,桥东边的洞有3孔未被阳光照亮。</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东门(正门,组图中上栏)和新建宫门及宫门内牌楼(组图中栏和下栏)。</p><p class="ql-block"> 从新建宫门进入颐和园,过了牌楼,即到昆明湖东岸边,距铜牛、廊如亭、十七孔桥很近。另有北京公交74路起点站设于新建宫门对面(过马路)东北角,交通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 夲篇文字介绍和说明到此结束,谢谢您的关注和分享,並望您不吝赐教,留下宝贵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