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李海见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后半叶“灶、炕、炊烟、宅院"是当时农村村社"传统家文化"重要载体,是"优秀传统家文化"核心组成部分。要准确了解当时"优秀传统家文化"、乡村农耕文明就要全面了解当时“灶、炕、炊烟、宅院"等存在形式。</p> <p class="ql-block">  一、灶</p><p class="ql-block"> 炕前首先是火灶。火灶一般深1米,宽1.5~2米,高0.8米呈长方形格局。一般炭窑占火灶一半地方,以存放柴炭。另一半是火灶,从下至上分别是半挖下坑叫燎窝,燎窝大致50厘米深,30厘米宽,40厘米高长方体形坑窝。燎窝底中放燎盔儿,燎盔儿是盛炉灰的器具,类似头盔却略长,20厘米宽,30厘米长呈流线型稍方盛渣灰器物,其材质可能与砂锅相同,是用陶土和沙烧制而成,颜色近似于焦炭那种蓝灰色。“燎窝盔儿”放在“燎窝”里。燎窝朝外敞口一般用燎窝板铁制(也有木制),以阻挡灰尘及撩窝时对撩丝儿起支撑作用。燎窝顶部放燎支儿或叫炉盘子(一般炉盘子形容大灶),即普通话中的“炉箅子”。“炉支儿”长方形(一般为40厘米长,20厘米宽),生铁制成,中间条状。这样,木柴、炭块儿等才能留在“火钵子”里,不至于掉到“炉窝”里。炉支儿安放靠火口外略高,火钵子或火膛内略低。从燎支儿到火口也有20~30厘米,火口(整块方砖套圆或用铁制方块中间捣空成圆囗)上盖铁制圆形火盖有铸铁铁皮两种质地,往里是灶膛,灶膛呈锅形,锅底处略深好让过火方便,收囗锅形处一般农家是尺二~尺六锅,因此收口直径一般也在一尺以上,上沿由铁锅圈固定,放锅后锅一半在灶面上,一半陷入灶膛中。不做饭时,灶膛上放锅大小的"砂熬儿",“砂熬儿"比锅浅主要功能是冬天向房间释放热量,砂熬儿暖半间房。火膛后侧开烟道口两个,进入炕道,为暖炕及将灶烟送入烟筒,排在房间外顶高耸烟筒口外。在灶坑连接处两个火道口灶面上叫火脖脖,火脖脖可保温稀饭等食物,早饭后预留的食物中午收工后可随时食用,甚是方便。在火口右下方处,一般会利用空间做一个火膛膛,火膛膛一般半砖开囗,深可一尺,可用相应半块砖打磨抓手,恰好封闭保温防尘,火膛腥是干馒片、干窝头片、酥红薯烤存处,是小孩们在外玩耍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火膛膛中找食吃,那种烤黄后的面香,烤甜酥浆(出油后实际是烤成酥糖了)后的韧劲略强的红薯块,让你口齿流香,锺爱有加。在灶与炕捌角处放有三件家物事,一是火柱即火丝儿,二是铁丝儿即小铁钎加煤用,三是随时掃地帚子儿,有的还外加烧圪针杈子。灶做成后,要用粉碎后耐火砖砞、黄土、炉渣各近三分之一,用细麦积和成泥,将火膛、灶膛固定定型成流线型光洁而流畅,待晾半干时压泥挤掉缝隙更光滑,这样即可生火了。这就是农村火灶格局即各种家摆什。那么怎么生火,那要先放18厘米长的庄稼柴垫底,有木材的话放一、两根,点着火旺后加煤炭,最后引燃煤炭,生火才算成功。管理火旺不旺靠火柱燎走死灰,增加通风,以及调整出烟道档板,都能调节灶火热能的释放快慢。灶台一般在砖磨面上刷黑漆或原砖颜色,经家庭主妇打里灶台呈油光褐亮,鲜得光滑而干净。灶台上放锅架铁、木锅架,靠墙里边摆放方方正正近身较窄的火床窗,火床窗做工精细,左边可放进煤油灯盏及灯架,右边是精美的大花格隔板,下边做小抽屉,可放画妆油粉,针头线脑之类常用品。以上将火火从里到外描述了个遍,"九层火火,十层炕"是说灶炕的高度关系,下面聊一聊炕。 </p><p class="ql-block"> 二、炕</p><p class="ql-block"> 炕一般是用整长砖块砌起来的,细分为正炕、倒炕、顺山炕。 正炕临窗而建,采光好;倒炕依后墙而建,避开了窗户,可以防寒风;顺山炕(是独间间窑房)顺小墙依窗而建,主要是为了满足人口多的家庭住宿需要。炕主要由炕头、当炕和后炕三部分组成,炕头主要由两个(或三个)坑道组成,一个直接通烟筒坑道,另一个或两个是通炕坑道,一般五尺炕是两去两回四坑道,坑道深30~40厘米,坑壁一砖宽,也就8~10厘米宽顺坑道墙,墙上用麦积泥泥壁让其光滑不窜风,两壁上跨长砖铺盖整成炕面,用麦积泥添缝抹平整个炕面,待晾干后铺苇席子、羊毛帖子、油漆布,油漆布上白天腾空可为做家务、待客落座腾出空间,晩上铺下床褥被子即可浑家老小上炕唾觉,被子褥子白天存放在炕头起炕尾实心炕部分安置的精雕木制被格子内。“炕头起”炕尾挨地做个凹进去的小窑,见方一尺左右,放便盆儿,俗称“尿盔儿窑”。通炕回坑道与烟筒坑道汇合在能站两人的烟筒瓶肚底部,烟筒越往上越小,最后留半砖的口径通向天空,烟筒用麦积泥泥好以防漏风保持良好的烟筒抽吸烟气作用。家庭成员中谁有个头痛脑热,躺在火火头焙焙脊背,把胳膊支炕沿上,头伸在砂熬子上,让灶火烤熏一下,病重的再拿麻油刮一刮脊背,出一身紫红点,毛病好了。因此炕的舒服温柔暖暖温度,让进入嚊睡中懒懒地,左翻翻右翻翻,不愿睲来的梦中人,是如何依恋不舍。</p><p class="ql-block"> 三、炊烟</p><p class="ql-block"> 冬天,早晨天还未亮,女主人勤快地早早起来,点燃煤油灯,忙碌的身影忽隐忽现。把灶膛内残余灰渣清理到燎盔儿内,将咋天晚上准备好的柴炭填垫在灶膛内,用火柴引着炭火,锅内加入熬粥所用之水,笼屉内切好红薯、胡萝卜、窝头或馒头之类食物。赶紧将吉(足)地用掃帚打扫干净,将垃圾放在燎盔内带灰渣一并倒出院外农家肥堆上,回到屋时锅中水已开,倒入适量黄米,蒸上笼屉中食物。这时男主人伸着赖腰起床,叮当声中挑起双桶担水去了,一担、两担、三担水蓄水缸满了。上笼屉后女主人用大笤帚把院子扫干净。忙完院中活计的女主人的大呼小叫中把小孩叫起床、洗漱,一碟咸菜、一碟葱花、一盘炒山药蛋、红薯、窝头、馒头已经摆上炕桌,大家围在一起各取所需,每人一碗稀饭喝干后,劳动的劳动,上学的背上书包大呼小叫蹦着跳着唱着招呼小伙伴去了。碗筷杯盘狼藉由女主人招呼着,一应在锅中温水中洗刷两遍,放入碗筷箱中。回首,灶火己经塌底,炭柴即将燃尽,再少加些柴,再加适量炭砞将火扼住,一直将火保存到中午再撩火做饭。不经意中今早已有三趟浓烟从烟筒中排向天空,渐渐消散,时有难闻气味薄雾笼罩农家,专家叫雾霭,文人雅士把那柴炭烟气叫袅袅炊烟!而在农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是最平常锁碎之事。 </p><p class="ql-block"> 女主人这时才有时间重新洗漱收拾一番,拿上白毛巾,巡视房中,门道柜子、五堂神弇是否擦抹干净,隆隆声中关了沉重黑漆窑门,拿上农做工具,虚掩上第二进院二门,锁上前院大门,走出院外哼几句信天游,一天的农家农活劳作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四、宅院</p><p class="ql-block"> 女主人关上了三四道门,才走出了自已的宅院。其实用宅院深深四个字形容农村住宅,一点也不为过。一般农家普通小院,属三进院布局。</p><p class="ql-block"> 在院前除走路外是一方小块菜地,大小在长宽各七米以上,南至宅院影壁。生长季节可种各种蔬菜为家庭吃用提供补充,收秋后可碾压成场,作为秋收打场用。如今小谷场变成走路,若大影壁也让走路及所盖住宅所侵占,失去了原貌。</p><p class="ql-block"> 街门,街门坐在三乘三米的四方砖台之上,走道由向上三台阶通向街门,台阶两侧由砖砌垒墙,台阶铺枕石条,街门下一米高的双石狮护卫左右,紧靠石狮安大门框下方八寸高门档双开门,门上通身合计九十九颗圆爬钉,门搭链条安在虎头上。门宽符合财旺人旺门尺,门框上安有尺五高,三尺宽扁额写有紫凝凸起阳刻两字。再上是红漆木板支撑着门厅门楼,门楼呈四挑角四出水,中间屋脊耸立之势,甚是高大威严。</p><p class="ql-block"> 跨过门档仍然是走下三个台阶,进入三院中,东西各两间一出水通瓦房,东西间水平与大门二台阶找平,大门两旁各筑一竖砖大水口。要去东西房上两台阶。东房两间中的北房通东跨院称后背院,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中间是九乘十余米的花园菜地。</p><p class="ql-block"> 向北二台阶上砖砌二门,仍然由精美木雕木隔扇组成。走进二门,是五乘十米的院子,东西各三间一出水通瓦房,房檐有插飞使遮雨光空间更大,中院房比前院房高一到一尺半,需上一个台阶到东西房,该台级是满三间檐下尽深不足一米台阶,在中院靠北三分之一处是院心香台,用于供奉天地诸神。</p><p class="ql-block"> 绕过院心香台,十余步后上三个台阶,台级两旁有砖砌花栏墙将二进院与三进院隔开。</p><p class="ql-block"> 第三院因势成院,有坐北朝南窟洞三间,窑洞入深九米开外,宽三米左右,窑内高三米五以上,地基水平已提高一米多。在门道外举高一个台阶的二米半乘三米半的方台上,有双柱支撑通瓦穿廊一座,雕栏画柱,弧线型兼顾出水与美观高挑而威峻十分,让人感到视觉冲击力,东西封叉盖有浅窑可作舍窠,东舍窠上筑有两折二十余节楼坡,上得楼来面南是一米二三高的砖砌花栏,其余三面是二米高的楼墙,每间隔一米五左右开一垛口,以巡视四周。在楼上靠北正中盖有三乘三米楼房秀楼一间,属一出水通瓦房砖雕木雕油漆彩画甚是秀美。秀楼后脊高三到五米。</p><p class="ql-block"> 楼房的平水比中院东房高一米到一米半,中院、前院东房又比西房高三砖。从而形成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的建筑格局。整个宅院中廊檐相连,下雨时上不淋身,廊檐下台阶高举水平,有积雨时下不湿鞋。</p><p class="ql-block"> 高低错落既美观,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夏秋雨季,自已最恰意的就是下雨天,在廊檐下穿绫,看院中积水中雨滴溅起的水泡,雨大风大时坐在窟洞中小凳子上,凝视着雨雾,听着龙口通瓦哗啦啦泄水声,雨水从四面八方汇聚在院中,从北向南汇聚,从两个竖砖大小水口中喷涌而出。</p><p class="ql-block"> 雨过天晴后,从里到外,环顾整个宅院错落有致,雕廊画柱,插飞巍峨,猫头滴水,巧夺天工,三进院各院中铺打磨精致青一色的漫地方砖,<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在漫地方砖上不免放轻脚步,生怕脚步声打扰院主人雅致,</span>古人讲究窑房顶水不流外人田,使用一通瓦房或朝院内龙口排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进院又成池子样天井使雨水更易收集排泄。</span>置身院中不免让你深感“宅院深深"书香之气,目所及细微之处如明暗八仙寓意木石砖三雕,无不蓄含深厚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五、乡愁</p><p class="ql-block"> 农村家庭生活中,炕几乎就是家庭舞台的中央。“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话反映了早年农村百姓对生活最淳朴的向往,也说明“炕头”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炕头多是留给家中老人或长辈坐的,晚辈只有出远门回家,才会被让到炕头上歇一歇,暖一暖。倘若家中有人来拜访,那些尊贵的或亲近的客人就会被请到炕头,或炕中间的正位上;关系一般的就让到炕中间盘腿而坐;远客或生客,则只能在后炕的炕沿边落座。过去农村人家中的婚事嫁娶与炕有密切的关系。新娘子出嫁前,要坐在炕上请人用线绞脸上的汗毛,叫“绞脸”。出嫁的当天要在娘家的炕头上吃“离娘肉”,之后梳洗完毕就安坐在炕头等待新郎迎娶。新娘进了婆家最先也要停留在炕上,要接替婆婆坐炕桌压家底,炕上面铺着红红的印有龙凤图案的花油布,窗子上贴着“百年好合”和大红“喜”字的剪纸,亮晶晶的描金黑漆铺柜上,整齐叠放着大红大绿的四铺四盖崭新被褥,这些喜庆的装饰将整个屋子的气氛都烘托得格外热闹,窗台上摆放五盘供品,双喜成对红烛点燃,炕上新娘替红鞋整理妆容成拜堂前必经程式。在那个年月,炕可谓是家中最出彩的一个物件。因为它不仅是人们吃饭、睡觉、做针线活等家务的地方,还承担着待客的功能,所以家家户户都在炕上下足了苦功。炕沿边镶上宽约20厘米的杏木板或其他硬木,打磨后锃亮光滑,美观舒适。环炕的墙面请画匠彩绘上约二尺高的炕围画,也叫“墙围画”,以颜料做底,色彩画花,桐油涂罩,既鲜艳明亮,又坚固耐久。画的底色也因各人喜好,或浅绿,或淡黄,或大红,或橘红。边道图案是炕围画的精华所在,种类极多,常用的是玉带边、竹节边、卷书边、万字边、鹤寿边、福寿边、金玉满堂边等。画空又称“池子”,是炕围画的点睛之处,有长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等多种形制,表现内容也非常丰富,人物、花鸟、山水、风景无所不有。上世纪六七年代样板戏流行,彩漆在塑料表面固定模板,粘贴在墙池子中覆盖桐油,甚是精美。满炕铺的炕油布同样五花八门,明艳亮丽,上面通常画的是花和水果,过去那个年代人们不常吃到的东西几乎都画在了油布上,如菠萝、香蕉、荔枝等等。炕油布上的花画得也非常精致,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花,也有“千娇万态破朝霞”的牡丹,有“冰清玉润檀心炯”的水仙,也有“娇容盈盈满枝头”的茉莉……。邻里同年两小无猜的嬉戏打闹就在这美丽的油布上演释,有的竞成日后的过堂亲,隔院亲,邻里耍大的娃娃青梅竹马了……。在如此用心经营的环境中,唠唠嗑,知东家晓西家家常理短,随礼救急不会误,日常营生也可在举手间帮忙做妥当,回娘家,走亲戚或其它原因离家的日子,有邻里挂念,怎这浑家儿(其实就指一人)还不回来?!也许这些邻里、亲朋寻常之事的交集就是乡愁吧!。</p> <p class="ql-block">  人利用火这个工具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启始点,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炕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过去有人把灶比作家庭的吞纳口,并在灶台上供奉上灶马爷以求家庭和顺,仓廪美满,勤俭持家,吃用不愁;人们把紧连灶的炕比作住宅的魂,认为没有炕,即便是再好的房子也没有了家的感觉,以至于如今虽过上了有暖气的生活,但那些曾经睡暖炕的那份恰意,炕暖半间房,披被围坐煤油灯下,看着父亲坐着马扎儿,在灶堂前时使劲时捏压编织着箩筐,看着母亲灵巧双手不停穿针引线,听着悦耳温馨夜话,不多时已歪倒一旁,睡着了,做梦了。这一幕成为一生家的眷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