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高中教学质量调研

高宽

<p>  近日,收拾家中书报杂物时翻出几张20年前的照片和一些文稿,勾起了我对曾参加过的一次“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调研”工作的回忆⋯⋯</p> <p>  2001年9月下旬,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工作落下帷幕。赤峰600分以上131人,被清华大学录取23人;通辽600分以上106人,考上清华13人⋯⋯这一业绩让呼包二市也望其项背,乌盟(2004年撤盟设市)更望尘莫及。这组数据,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这两个人口大市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p><p> 当年秋季开学不久,我被抽调参加了乌盟教委“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调研”工作,由班寅飞(教委副主任)带队,贺喜格图(助理调研员)、高林书(普教科长)、高宽(集宁一中教师)、郭佩昆(教研室教研员)、杜建国(勤工办干事)等一行六人,于9月22日~10月24日先后到卓资、凉城、丰镇、商都、后旗、兴和等六旗县市及集宁一中、旗下营中学、蒙古族中学等三所盟直高中,作质量调研。期间的10月中旬,赴赤峰、通辽两市六所高中学校(赤峰松山一中、元宝山区一中、八里罕中学,通辽一中、通辽五中、开鲁一中)参观学习,比较探究,试图寻找困扰我们多年的一些问题答案。</p> <p>  调研组在乌盟范围内,通过学生问卷、教师代表座谈、家长代表座谈暨教育局(委)、学校领导座谈等形式,进行询查、调研。后来,又带着一系列问题走访了赤峰、通辽两市教体局的领导,并考察了当地六所不同层次的“名校”⋯⋯通过深入考察、探究,我们感触颇多,受益匪浅。</p><p> 赤峰当时有450万人口,普通高中55所;通辽308万人口⋯⋯初中毕业生念高中,早已不是老百姓关注的难题了;而那时的乌兰察布盟,改革开放不到20年间,人口净流出约50万,由高峰年代的280多万变成了230万人,普高仅有18所,广大农牧民群众还在为子女无高中可读而报怨。中共乌盟盟委乌党办【2000】53号文件中写道:“2000年,全盟应届初中毕业生28337人,盟内高中和各类中专技校共招收了17926人,升学率达到63.3%,比1994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可见,初中毕业后无书可读的人数依然不少,高中教育招生增量工作势在必行。所以,乌兰察布与赤峰、通辽的教育不在同一起跑线上。</p><p> 赤峰、通辽是内蒙古自治区当之无愧的人口大市,也是教育强市;文化教育底蕴深厚,学校结构完整一一通辽市全日制本科院校就有三所(后合并、整合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广大群众,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度很高,对教育的投入热情、投入力度以及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超乎我们的想象。所到学校的环境、设施,软硬件建设,教育教学氛围,人气、口碑⋯⋯令人诚服、敬佩;高中教育可以说是春色满园、强校林立。当时的乌盟似乎是集宁一中一枝独秀,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中办学条件的改善只能依靠“市场化”运作;人口流出、生源流失,教师人心动荡、尤其是旗县级学校难以留住人才的问题非常突出(近入新世纪之后的若干年,通过“土地财政”,办学条件才有了质的飞跃)。</p> <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地说,乌盟的老百姓哪一家不是盼着自己的子女端上“铁饭碗”:农民,期盼子女早日跳出农门,能吃上“皇粮”;市民,盼着子女超越父辈、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供孩子读书、念高中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用知识来改变命运。集宁一中1987年和1988年连续两届毕业生中,考上清华北大分别为8人和9人,竟然因“升学率”与社会期望值的差距,学校处在了舆论的漩涡之中。“升学率就是学校的生命线”,这个耳熟能详的口号风靡了多少年。</p><p class="ql-block"> 而在赤峰、通辽两市了解到的情况让我震惊:相当多的家长盼着孩子远走高飞一一考“名校”、到大城市甚至出国发展。所以,高考志愿上填写“不服从调剂”的人数众多,落榜复读的高分考生占比很高。赤峰有一位教育部门领导的子女已被清华录取,因专业不如愿,又坐进了“补习班”的教室,这让我们非常震惊和不理解!我们在宁城县八里罕中学(一所设在乡镇的重点中学)看到四个应届班,另有八个补习班的实情。乌盟的情况是这样的:自从1999年全国高校大扩招以后短短三年,“老补”就快速递减。广大农牧民子女,只要有学校录取那怕是中专,都会毫无怨言、准时去报到,为得是早一年拿到一纸“配迁证”、找份儿稳定的工作。即使有复读意愿的考生,也都是分数没有达到高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补习班”已门可罗雀。虽然也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个别“敢拼者”,却没有产生过拓展效应⋯⋯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集宁一中有位获得被保送内师大资格,但他不想当老师,坚持要参加高考,欲读非师专业。结果,当年高考,按照成绩被乌盟师专录取。自己不甘心!补习一年重考,名落孙山;还有一位“非北大不读”的考生,复读无果、精神失常⋯⋯有如此影响深远、教训残痛的特例,再没听说过敢“与命运抗衡”的“胆大妄为”者!所以,听到赤峰“大批高分考生复读现象”我产生了疑问。就像习惯了“无债一身轻”的中国人,不理解“贷款消费的西方人”一样一一充满了好奇与不解。于是,借助就餐之际,进一步探究真相,他们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赤峰的经济基础不错,老百姓的温饱不成问题。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出现过民工大批外出谋生的现象,人口净流出不明显,但不等于广大群众爱土不离窝,安于现状。相反,他们更期冀子女远走高飞⋯⋯因而,对上名牌大学、读理想专业的渴望非常强烈,“不惜血本、不负韶华,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向着心仪的高校、理想的专业,搏!搏!搏!”似乎成为种在骨子里、留淌在血液中的“地域文化”了一一神奇而令人震憾。我立马想到,家乡曾有句口号:“宁愿被呛死,也不能被饿死”。在此背景下,南方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淘汰下来的高耗能、高污染“五小工业”,被以招商引资为名、相当数量落户乌盟各旗县市区的那段历史⋯⋯不尽感叹:经济之差导致的思想观念甚至文化差异,竟然如此明显,令我震撼!</p> <p>  赤峰、通辽两地老百姓及其子女在高考中勇立大志的雄心,咬定青山不动摇的意志,成为了一种令人钦佩的地域文化、民族精神。它印证了杰克·伦敦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这种意志力所迸发出的求胜内动力,创造出了教育教学的“伟业奇绩”!这是教育领域的“抗美援朝精神”、“上甘岭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凭借这种精神力量,用“炒面”加步枪战胜了以美国为首、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赤峰、通辽的广大农牧民及其子女,依托这种精神基因和文化传承,必然能创造出屡屡出奇的“高考战绩”。</p><p> 我们了解到赤峰、通辽高考屡战屡胜的“利剑”,还包括遍地开花的“小语种”。这两市与辽宁、吉林接壤,属我国的“东北”地区,而且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曾划归过这两省份十几年,流淌过“共和国长子”的血脉。由于历史的原因,那里的“小语种”资源丰富,老知识分子中懂俄、日、英、德、法等语言文字的人不少。高考制度恢复后,“小语种”教学在中学遍地开花,成为该地教育沃土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成为考生远走高飞的独特“羽翼”。</p> <p>  调研工作接近尾声时,是要以文字形式报告情况、汇报调研成果的。但上述心得或“新得”,是不能写进《质量调查报告》的。由我执笔的《乌盟普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查报告》(初稿)中写道:</p><p> 赤峰和通辽作为教育强市,它们高中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有:</p><p> 1、学校内部管理规范、求实、到位。管理制度细致、全面、可操作性强。因而,校长的管理主张和意图容易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我们所参观的每所学校都有“刚性”的《管理手册》一一既体现了对传统教育教学管理精华的继承,又包含了对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管理的创新。同时,校领导们也介绍了情感管理、人际环境的营造和外围环境的协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等“柔性管理”的理念和做法,使我们深受启发。</p><p> 2、有权威性的教研网络。赤峰市教研室对全市高中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协调、指导经验,对高考信息的传输纽带功能,值得我们借鉴。</p><p> 3、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深度、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值得我们学习。乌盟一些学校的领导普遍认为“素质教育”同高考指挥棒相悖,推进素质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材料中;赤峰和通辽的校长们却另有高见,他们把课堂教学的改革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而且,教师团队的教科研国家级、自治区级课题研究积极性很高,获得了殊荣不少。这些举措和成果,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p><p> 4、教育行政官员的配备,校长的选拔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有可取之处。赤峰、通辽各旗县区教育局长的配备,都从教育系统或有过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干部中选拔;校长们的调配都由教育局(委)推荐,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让懂教育的人管教育、领导学校。</p> <p>  除此之外,我们的《调研报告》还把“调研活动概况”、“我盟普高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向行署和教委提出的若干建议等,一并写了进去。其中,对乌盟普高教育的发展建议中写道:盟委、行署把发展高中教育作为全盟“十大产业”之一列入“十五”规划,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这是其它地区不曾有过的。今后,除继续向教育倾斜(包括高中教育)外,还需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包括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职称的聘用与工资兑现、划拨民族学校学生的助学金、免收高中预外收入的社会统筹基金、调整高中收费标准,等等。</p> <p>  迄今,此项工作已过去二十余年,但记忆犹新。因为,我作为有近30年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被抽调参与此类社会工作,简直受宠若惊,实属机会难得。那一个多月,自己像只才见到阳光的井底之蛙,好奇外面的世界;书生气息十足一一什么也想弄个明明白白⋯⋯一路下来,确实受益匪浅耶!因而,记忆刻骨铭心。</p><p> 高 宽 </p><p> 2022/02/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