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的“2.17”来临,全国各地幸存的作战老兵都沉浸在1979年2月17日那场对越作战的往事当中。我想起了我们连有一名战友在作战中负伤后,基于当时的特殊情况,用一枝芭蕉叶覆盖在身上熬了一夜的事情。因时过几十年,我只记得这名伤员好像跟我一样,都是由福州军区抽调来参加作战的,但名字、藉贯记不太清了。鉴于我连张卫开战友曾与他交往甚深,于是打电话找远在广东的他,核实一番。</p><p class="ql-block"> 电话通了,我们没有寒喧,直入话题。他告诉我:这名伤员叫张佳伦,二班长,福建泉州人,是我团战况最惨的那天负伤,云云。经他一说,我想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是2月19号,也就是对越开战第三天,我们375团攻打越南的复和县城时,遭越军三面夹击,一时间,全团300多名官兵伤亡。因为伤亡惨重,战况较乱,敌我双方见面就打,街道、公路、村庄、田野处处是战场,处处鲜血横流。我连的张佳伦只是其中一名伤员,他是在全团冒死夺下复和县城,受挫重整旗鼓,继续前进中遭越军袭击的。当时,我连奉命往东溪方向进发,走到东溪与广渊岔路口时,已近黄昏,越军特工借着夜色胆大妄为地混进我连,敌人的子弹击穿他胸前的弹夹,直入腹部。我连官兵在制服越军特工后才发现他负伤了,于是连忙帮他包扎。当时,伤口很深,殷红的鲜血如同开启的水笼头直往外冒,急救包用了一个又一个,在他的肚皮上缠了又缠,总算把血流止住,但接下来却患难了:由于当天敌我双方交战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复和城及至3号公路上,本部车辆和穿插部队的装甲、辎重受到越军炮火袭击,被迫挤在路上,造成拥堵,这种情况下,大白天负伤的战友多数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牺牲,而临近傍晚负伤张佳伦,显然更是无法及时运回国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此时,部队需要前进,这是责任,也是使命。战友们不能耽搁,只得把他暂时安放到路边的低洼地里,等待救助时机。有位战友想: 一旦部队走后,负伤的张佳伦如此仰面朝天地躺在路边,很容易被越兵发现,应当隐蔽一下才行。于是就近找来一枝硕大的芭蕉叶,盖在了张佳伦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枝芭蕉叶,带着战友间的关怀,带着对老天保佑的期盼,静静地将对越作战的伤员遮挡着。</p><p class="ql-block"> 部队前进了……</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那年的2月与今年的2月一样,不仅是春节期间,而且都是阴雨连绵。</p><p class="ql-block">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盛大节日,举国上下万家团圆,大江南北欢乐喜庆,纵然雨雪交加,依然挡不住杯光交斛中的喜气洋洋。而为了万家欢乐将自己置身于战火连天、刀光剑影中的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生死难料,无不命悬一线。</p><p class="ql-block"> 此刻,正在保家卫国的官兵就是这样,他们对越作战,与敌厮杀,每时每刻都是生死抉择;此刻,中弹负伤的张佳伦更是这样,他正躺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伤痛流血,生死难料……</p><p class="ql-block"> 部队走了,夜,越来越深,雨,下个不停。孤苦伶仃的张佳伦仰面躺在公路边,身下是低洼地,积水渗进背部,既湿又冷;身上的芭蕉叶,在冷雨的敲打下,叮咚作响。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他:不仅要强忍伤痛,还得时刻注意敌情。忍不住,受不了,那就活不到明天!</p><p class="ql-block"> 这是多么惊险而又残酷的一夜呵!</p><p class="ql-block"> 不知这一夜张佳伦是怎么度过的。伤口有痛,这是人之常情;雨夜有冷,这也是自然现象。更为严峻的是,大部队走后,越兵会从隐蔽处窜出来活动,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正是基于这种状况,芭蕉叶下的他,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着伤痛,他在疼痛中昏迷,又从昏迷中痛醒,分分秒秒间,几经反复地在生死线上挣扎着,折腾着。天亮后,部队经过一夜的转战,战况也有明显好转,道路也已疏通,部队开始收容前一天遗漏的烈士与伤员了。</p><p class="ql-block"> 连队战友首先想到了负伤的张佳伦,迅速折回,凭着记忆找到了这枝芭蕉叶,揭开一看:呵,他没死,还有呼吸!只是肚子肿胀得像腰鼓了!于是他与其他烈士和伤员一道,抬上了车。</p><p class="ql-block"> 马达轰鸣,车子狂奔,朝向祖国而去。到达边境后分类,烈士则清洗、更衣,记下部队番号、本人姓名及籍贯后予以安葬;伤员则立马救治。张佳仁尚有体温和气息,经抢救后活过来了,他活了几十年,活到了现在……</p><p class="ql-block"> “听说后来你跟张佳伦还有联系,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电话里,我问张卫开。</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在地方当了医生”。张卫开答。</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这几十年里,他先后经历退伍回乡,参加高考,接着成了当地医院的一名大夫!</p><p class="ql-block"> 医院,白大袿,手术刀,这些标配对张佳伦来说,太过奇特了!国难当头,他奋勇疆场,因伤而被救治;太平盛世里,他摇身一变,又成了救死扶伤的医生。为国为民,他都是在付出,而且又是那样的直接和彻底!真是巧了!</p><p class="ql-block"> 这也给这枝芭蕉叶赋予了新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一晃几十年了。不知怎么,今年的2月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年的对越作战。同样的时逢佳节,同样的阴雨连天,我触景生情地写下这个故事,不仅是为战友间的交流,更是想对正在享受着太平盛世的每个人说:国泰民安来之不易。曾几何时,南国烽烟骤起,有这么一批炎黄子孙,他们为捍卫国家主权,与列强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这里面,还有这样一枝芭蕉叶……</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电脑前写作本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