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家乡三门峡市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处于三省交界之地,古时也叫做陕州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陕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古代就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处于崤山和秦函谷关之间,也称“崤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时之所以叫陕州,是源于当时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塬分陕而置,以 三门峡市陕州区陕塬上的“分陕石”(现在三门峡市人民公园)为界,秦惠公十年置陕县,北魏置陕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伴随着1957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在陕县(古陕州治所)崛起了一座新兴城市三门峡市,所以三门峡也叫做陕州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陕州城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区西端3公里处的陕州风景区内。周武王之弟召公曾封此邑,教民于甘棠树下,民感其德,建祠纪念,故陕州又称甘棠旧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的陕西省就是因位于陕州以西而得名。黄河对岸是山西省平陆县,一条黄河隔开了河南山西两省,人们一河之隔却分属两省,隔河相望,经常互通往来。三门峡这个美丽的城市仿佛镶嵌在黄河边上的一颗明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河两岸土壤携带着从上游河段冲击下来的泥沙,所以土壤里含有一定的细沙颗粒,非常松软肥沃,像被蚯蚓翻过一样,再加上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矿产和农作物品种丰富,非常适合人们劳作休养生息,在这里只要勤劳就能不饿肚子。每年雨水少的时候,黄河水位降低,黄河水退去后岸边裸露出来的滩地非常肥沃,附近村庄的村民在这里随便点种点西瓜,花生,豆子,芝麻都能有丰收。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三门峡周边市郊农村的一个村子里,属于湖滨区,叫西贺家庄。村庄边上有一条流过几个村子的河流,叫涧河。听说以前村子里没有修建机井灌溉菜地水地时,我们村子还和上游的村子东贺家庄的人在旱季为了争水打架,甚至两个村子互不通婚。后来各村修建了机井之后,不争水了,两个村子的关系也解冻了,开始通婚结亲往来。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我村和邻村几个村成立了联合中学,几个村的孩子们都在一个学校上学了。过往的是非烟云都随着时代烟消云散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三门峡市郊的农村都是背靠黄土高崖,还是公社计划经济,没有分地承包到户,村民在大队出勤挣工分,一年到头,凭工分在大队领口粮。大家伙还没有钱,没有盖红砖大瓦房,基本上都是村里大队批了宅基地后,村民在背靠着土崖的地方下院子掏窑洞居住,院墙用黄土夯土胚晒干垒起来,左邻右舍都是比邻而居,共用一堵院墙,在院子里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的院子窑洞里冬暖夏凉,比现在的空调房都舒服惬意,外面越热窑洞里越荫凉,夏天把天天盖的被子,衣柜里的衣服都要时不时隔几天拿出来搭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嗮晒,否则都会返潮。把中午火辣辣的大日头底下地里刚摘的西瓜🍉放在窑洞里过会儿吃比冰镇过的还凉还解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队下把属集体经济所有的水地旱地自留地等田地承包到各家各户,允许个体发展生产经济了,村民开始自由种植蔬菜水果,搞养殖,平时院子里养只猪🐷养头牛🐮,养一群鸡🐔,养一窝兔子,再养只狗🐶看门,有的人家还养几只羊,还有养驴的,还有个别养马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为了节省煤还都是 烧灶火,也有小孩子去拾村里砖厂烧砖窑后倒掉的没烧透的煤核,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贴补家用。小时候我就和村里邻居的孩子跟着半大孩子挎着竹篮拿着铁丝拧的小爬子,在砖厂倒掉的煤核堆上扒来扒去,捡那些没烧透的煤核,有的煤核还冒着丝丝热气。因为那时我们的手套都是家里大人自己用布和棉花缝制的四指连在一起,大拇指分开的那种大手套,家里大人怕小孩心性玩疯了丢不记得,把两个手套中间用快一米长的纳鞋底绳子连在一起,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手套垂下来正好到上衣口袋的位置,手往里一放,正好。这种手套比较大和笨重,干活戴不成,捡个一会儿我们就能捡半竹篮子,小手和脸蛋冻得通红,我们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满心欢喜的回家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捡柴火,小孩都是跟着大人去,地里干透了的苞谷杆,剪下来的果树枝,落在树下,干透了以后捡起来,大人们把干树枝整好扎成一捆,用根绳子一捆,放在肩头背在背上就回来了,如果多的话,就堆在院子里堆得整整齐齐,用塑料膜或防雨布盖好,用的时候取一些,很方便。少的直接放在院子里墙根边,烧灶火做饭时随用随取。农村最不缺少的就是树枝柴火,平时没事的时候去院子里树下或田间地头捡一捆,放在厨房里灶火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的饭,白面红薯汤,豆儿汤,白面馍,白面条都是好饭,经常搭配吃黄面馍,蒸红薯,玉米面糊糊,漏黄面鱼儿,烫玉米面片,配着凉拌红白萝卜丝或者把菜地里种的带顶花的新鲜大黄瓜洗净拿菜刀拍开切段,淋上香醋麻辣油,用热油熟的鲜红油亮喷香的红辣椒油,再用捣好的蒜泥汁一拌,鲜香麻辣,味道真是顶呱呱,也很下饭。各家做什么饭,有什么好吃的,左邻右舍基本都知道,因为到吃饭时候,各家都有人端着碗拿个小板凳到门口或坐在树下面石头上,和端碗出来吃饭的邻居们边吃边聊,若门口没有人,甚至端着碗到邻居家串门子。 村子里的小路交错纵横,各家各户鸡🐔犬相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时吃的菜除了各家菜地里自己种的时令蔬菜,多数人家还会晒黄豆做豆豉,晒红薯片,把红尖辣椒串串晒干捣辣椒面,熟辣椒油,腌萝卜芥菜疙瘩,萝卜秧,雪里红冬天吃。那时候,我最爱干的事就是,放学回家,从腌芥菜缸里捞出来两个芥菜疙瘩,用水洗干净外面的浮沫,然后和来家里玩的小伙伴一人一个拿在手里,咔嚓咔嚓就吃了!多提吃得有多爽,滋味有多美了!!把腌萝卜秧捞出来洗干净,切段,倒上家里自己酿的柿子醋,拌上红油辣子,配上一碗漂着一层香油葱花芫荽的酸滚水泡馍或白面鸡蛋疙瘩汤,吃得饱哼哼,冬天的早上去上学,一路全身暖和和的都不觉得冷,别提有多美多舒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以前就趁我妈和奶奶腌芥菜疙瘩时偷偷把一个生鸡蛋丢到咸菜缸里,我自作聪明,以为咸鸡蛋就是这样腌制的,结果都忘记了,到第二年清明节吃煮鸡🐔蛋时才想起去捞,还怕家里大人看见,偷偷捞出来装在裤子口袋里,结果跑的时候不小心摔一跤,鸡🐔蛋破了,鸡蛋破了!……整个裤子都臭了!!……想起那股臭味,简直就是童年的阴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里奶奶手巧还会磨豆腐,蒸豆渣馒头做凉皮,扯面,麻食,用面粉做面酱当酱油炒菜,把蔬菜汁和面做翡翠凉拌面,把刚成熟的麦粒煮熟把麦粒放到簸箕上搓出来碾成小段,把玉米穗煮熟挂树杈或窗户边风干,冬天再拿下来煮熟剥籽用热油洒上盐一炒,咸香有嚼劲,在那个零食匮乏的年代,真香,真好吃! 托奶奶的福,我以前跟着奶奶可是吃了不少别的小伙伴们没吃过的好吃的!邻居们都夸我家奶奶手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个村都有几个井台上带着手摇轱辘的水井,垂直往下二三十米就有 幽深清凉的地下水。户户都有盛水的大瓷缸,村民都是从井里打水挑水吃。我外婆家甚至把小舅舅从黄河里抓的鱼🐠也养在盛水的大水缸里。现在想想,那时候我在 外婆家有时候吃的饭都是用鱼缸里的水做的!可能还真是农村井里的水太干净,或者是不干不净,吃着没病,我从来也没有因为吃了鱼缸里的水做的饭拉肚子,这也算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吧!</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想想,那时候农村井里都是地下河里的水,谁能保证地下河里没有鱼🐠呢?!这让现在的自来水,纯净水情何以堪啊?! 只能说是现在盲目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让环保问题变得堪忧!让人们不再信任曾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果在现在和将来,人类不解决生产力高速发展中伴随的自然资源环保问题,那麽看视繁荣发展的现代科技对于长远的自然环境来说就是饮鸩止渴,自掘坟墓,挖肉补疮,对于人类的未来只会自断生机,未来的人类后代将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而无立锥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想念小时候,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农村小院子。 一到做饭时间,各家烟囱冒起炊烟,大人喊小孩叫,孩子的笑闹声,翻动锅铲的声音,左邻右舍都听见。一家做饭,香味左邻右舍都闻得到。烟火气的生活热气腾腾说的就是厨房做饭时烟囱里冒出来的袅袅炊烟和饭桌上妈妈奶奶亲手做的饭菜的香味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农家饭菜虽然没有大饭店饭菜那麽高端精细,但仍然色香味俱全,带着妈妈奶奶对家里人和孩子独特的专一的浓浓的爱,这份细心和慰贴一直温暖着远方游子的心和肠胃,出门在外,不管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要回家吃一碗家里妈妈奶奶做的农家饭,因为这是独守家乡的妈妈奶奶对出门在外游子的牵挂和思念。想念童年时光的小院子,还有妈妈奶奶亲手做的那碗农家饭,还有做饭时厨房烟囱里升起的那一缕炊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