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 为追寻这首诗的意境,专程去山西永济市,看看四大名楼的鹳雀楼是什么样,楼上看太阳和山水的感受,有几层楼,能不能远眺千里,鹳雀是怎样飞翔活动的。</p> <p class="ql-block"> 经历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冬季,第一波新冠疫情已经接近尾声,宅家的贡献也发挥到了极致,这段时间一直想出去玩玩,放飞一下心情,重新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尽管多数地方已经放开了,我还是对怎样出门进行了评估,感觉去景区游玩要相对安全。一是人少,这时候多数人还不敢外出,一些景区才开放,人们对疫情还心有余悸,都不愿去公共场所;很多人也不知道景区已经开放了,就是知道也感觉跨省或进园的程序比较复杂。二是多数景区不收门票,才去陕南和川北的景区,不仅不收门票,高速路都是免费的。三是景区都是露天,自己通过扫码和保持与人接触的距离,能够控制住不受感染。四是坚持当天返回,不吃外面的饭,杜绝了食物的传染。</p><p class="ql-block"> 永济离西安二百公里,头一天把食物准备好,路途来回五个小时,在车上吃饭,游景区的时间安排的紧凑一些,早去晚归的方案还是能够实现的。</p> <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13日早晨,我五点多从西安出发前往永济市。到风陵渡时天刚亮,一个警察在桥头查酒驾,我随便吹了口气就过去了。上桥时感觉不对,大清早一个人出来查酒驾,没有佩戴监控仪器,也没有出示警徽,这样的操作显然是不合规的。就这么一想,不觉中已经跨过了省界,跨过了黄河,跨过了三省交界三水相汇的风陵渡口,进山西后的路边有很多香椿,很快就看到了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 到鹳雀楼时还没有开园,就开车在外围看看黄河、日出、田野和鹳雀,黄河的堤坝很长,这里的黄河要比风陵渡宽的多,黄河两岸没有山,甚至看不到塬岭,难怪黄河在这里几次改道、鹳雀楼也随之重建呢。黄河在宽阔的黄土上悄无声息地流过,云雾下就是一望无际的浅滩,与以往黄河呈现的狂涛浪卷、万马奔腾很不一样,没想到黄河也有温顺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八点钟园区才开门,我进入景区时游客寥寥无几,直面而对的就是高大的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位于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历经700多年后毁于金元朝的战火。现楼于1997年重建,由于这里的地平被黄河带来的泥土填高了三十多米,旧址已经无法找到。新址与旧址的位置可能存在几公里的偏差,但处于永济市以西和黄河东岸的方位大致相同。</p><p class="ql-block"> 复建后的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设有电梯、楼梯两种上下通道,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也是较为精致的仿唐建筑。</p><p class="ql-block"> 在鹳雀楼上眺望四周,东面是永济市,东南方向能清晰地看到中条山,西面是黄河,黄河西岸是陕西省的大荔县,北面是望不到头的黄河。</p><p class="ql-block"> 此时想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句子,白日究竟是在哪座山落下的,黄河又是怎么流到海里的呢?</p><p class="ql-block"> 老师和赏文中基本都说鹳雀楼上看到的白日是落到了西面的山下,但自己看西面是一马平川,甚至连个小山坡都找不到。此时东面的太阳已经升到了中条山的上方,用高倍望远镜巡查时,只有在东北方、东方和东南方能看到山,而距鹳雀楼最近的中条山在东南方向,难道诗中的白日是指升起的太阳吗?</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在晴天中肉眼直观,鹳雀楼在中条山的西北面,黄河在鹳雀楼的西面,古代人应该看到的是夕阳落在平原上,可能在黄河上留有霞光的倒影。</p><p class="ql-block"> 大诗人的想象空间往往是超出寻常的,如果局限于这种现实的景观,又怎能写出千古流传的美文佳作呢。</p><p class="ql-block"> 如果王之涣老先生也是早晨来登的鹳雀楼,看到东方的太阳在中条山上慢慢升起,到由缺到圆的时候会不会产生完全升尽的感受呢;如果从这个角度赏析,当时他应该是站在二层楼南面的观景台上,左看是白日,右看是黄河,白日从中条山上升起,黄河由北向南流到风陵渡后转折向东,一泄入海,这样的原意也是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太阳升起后看黄河的视野要开阔的多,如果傍晚看黄河,当时又没有照明,黄河入海的空间想象力也就会变窄了,在二楼已经看到夕阳西下,再上三楼又能看多远呢?假如是在二楼看了早晨的太阳和黄河,还想观看的更宽更远一些,就上三楼,这个视角的千里目就显得开阔多了。</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登鹳雀楼时,也是层层看场景,每上一层都在体验诗人登楼的时间以及创作诗文意境,从方位感观来说,更倾向于太阳升起时的构思。</p><p class="ql-block"> 观文赏景,往往存在一种猜测,历经千年,谁又能准确判断作家的实际状况呢。美好的东西从那个角度看都美,就像是一个美女,正面看脸,侧面看身,背面看影,她总是那么的娥娜多姿。《登鹳雀楼》经久不衰,位例古诗之首,人们已经不在乎作家经历的过程和鹳雀楼的实际环境了,更多地是品味诗中的文字、它的意境、它的底蕴、它的流畅而深远、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与画面。简单通俗的二十个字,却让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这种生命力的顽强是后人无法攀比的。</p><p class="ql-block"> 要是按照夕阳西下的说法,可能诗人登楼后就开始了无限的空间想象:黄河再流几千公里肯定入海,白日也一定会依落在西面的秦岭、祁连山、天山上,现在看不到不等于它不在哪里降落;站的高看的远,很多大诗人眼里的景都不一定是现实的景,能成为诗人首先要有高远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句句有景,但不可能找到一个位置同时看到这么全的景观,诗人也可能会叠加以往的记忆和空间的想象,最后把美好的文字艺术留给后人。</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出来后来就到了普救寺,它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因为寺里发生过“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从唐朝到元朝形成了十多个版本,故事延展过程也越发精彩,由小说到舞台,乃至千古流传,普救寺也由此而名气大振。</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普救寺是1986年新建的,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整个寺院依塬而建,从正门到佛塔,殿宇楼阁,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p> <p class="ql-block"> 园内很多景物都与《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在园中都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 寺后是地势高低起伏园林花园,假山悬险如削,亭廊飞檐翘角,池塘曲架鹊桥,湖间倒影相衔。虽然园林不大,但布局紧凑精雅,就感觉是《西厢记》的绝佳场景。</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出来后就赶往南面是中条山,它应该说是保卫中华民族的一道屏障,在抗战时期的一场大战也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登完楼看完寺,看时间还比较充余,去攀登中条山也是有趣的。我选择了位于中条山中的神潭大峡谷,这个景区打卡的热度还比较高,旅游管理也相对规范。</p> <p class="ql-block"> 中条山由东北向西南走向,虽然不算大山,但它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p> <p class="ql-block"> 神潭大峡谷飞瀑溅壁,峡谷幽深,奇潭异石,鸟语花香。我在山谷中攀爬了两个多小时,印象深刻的是山谷中的几处深潭,水清湖大,周边的花草茂密,倒影在潭中的山体别有洞天。因为当天要返回西安,就没走玻璃栈道爬向山顶,在上面看峡谷神潭的视觉肯定会更好一些。</p> <p class="ql-block"> 原计划去看看黄河大铁牛,由于出谷后已经下午五点多了,想着还有二个多小时的返回路程,就暂时告别了永济之行。</p><p class="ql-block"> 永济市归属运城地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不仅有千古传奇的爱情故事,也有关公耍大刀的侠肝义胆。无论是登鹳雀楼还是上中条山,都会看到令人称奇的景色,眼中的黄河、寺院、古香古色的街道以及意味深长的故事背景,都能带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应该说永济是一个令人幻想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