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辽宁抚顺的骄傲

黑天牛(王琦)

<p class="ql-block">张洁,女,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第四届中国作协理事、第五届中国作协全委。现为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1978年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祖母绿》(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森林里来的孩子》(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是我国第一个荣获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另有短篇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篇小说集《方舟》、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张洁文集》(四卷)等。</p><p class="ql-block">曾获1989年度意大利马拉帕蒂国际文学奖。1992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作品已被译为英、法、德、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等多种文字出版。</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27日,张洁出生于北京,取名董大雁。后改母姓,取名张洁。1937年夏,其父董秋水去延安。(董秋水,吉林省东辽县人,1909年11月21日生,参加过东北军,张学良组建东北大学后,东北大学代校长周鲸文请其出任学校教官,“九·一八”后入京,在1938年去香港,协助周鲸文办《时代批评》至1941年。)1941年3月19日,民盟成立,董秋水任中央组织委员会委员。9月,骆宾基由茅盾安排到了香港,寄居董家。同年,张洁母女来香港寻父。12月,香港沦陷,董家迁往内地,先后到了桂林、重庆、陕西。1943年,平汉铁路郑州扶轮中学因战争原因迁至陕西岐山县蔡家坡,张洁跟随当小学教员的母亲张珊枝(抚顺县下哈达村人,1912年春出生,1991年10月28日逝世,自幼丧母,被寄养在亲戚家,后随其父张志青和继母生活,1934年,张志青在河北省定县东北军112师任中尉军需官时与董秋水在一个部队,1936年初,张珊枝与董秋水在武汉蒲圻结婚)辗转来到宝鸡,在蔡家坡草坡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草坡村书房沟西畔的两孔窑洞从此成了张洁成长的地方。1944年,董秋水抛妻弃女,离开陕西宝鸡去北京等地,后任三联出版社编辑,解放后在三联书局任高级编辑。1950年,张洁母亲在蔡家坡任教留有照片一张。</p> <p class="ql-block">1951年,张洁毕业于蔡家坡铁中初中部。1953年秋,张洁在抚顺读高中,学制三年。1956年,张洁高中毕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专业计划统计。1957年,董秋水下放到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广播局,做了一名普通编辑,在此娶妻安家落户,1980年平反,于青龙县农业局退休,2009年6月23日逝世。</p><p class="ql-block">1960年,张洁大学毕业,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设备成套总局工作。张洁是1966年底在一机部全体职工参加的批斗大会上第一次见到孙友余的。这才第一次根据台上之人脖子上挂的牌子将部领导对上号。因反对康生被打成“三反分子”的副部长孙友余穿了一件破棉袄,嘴上挂着一个与那天的天气一样冷的笑,造反派要他老实点儿,他依然很冷地笑着。从此,这个“硬汉子”形象刻在了张洁的心中。</p><p class="ql-block">1969年,张洁下放,走“五七干校”。1972年,张洁回原单位工作,结识孙友余,从相识---相恋---结婚---离婚,历时27年。1978年,张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1979年,张洁加入中国作协。1980年,张洁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同年秋某日,张洁来青龙县探望父亲,父女多年后重逢,百感交集,以泪洗面,其时,董秋水已平反,张洁已蜚声文坛。父女会晤后,张洁悄然离去。1981年,张洁调北京市文联,成为专业作家。1982年,张洁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1983年,张洁与孙友余结婚,后离婚。同年7月,张洁回到抚顺二中,与在世的三位老师(地理侯锡愚老师、俄文章顺治老师、历史邰老师)相见,当时,数学唐庆英老师、语文黄山老师已故。</p><p class="ql-block">张洁1989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卫斯理大学访学时开始写长篇小说《无字》,写得并不顺利,母亲去世和家庭变故后,她精神抑郁,1994年才重头再来,1998年后真正进入状态。2002年,《无字》由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1989年,张洁获意大利马拉帕蒂国际文学奖1991年,张洁重回蔡家坡。1992年,张洁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2022年1月21日,张洁在美国逝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