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鲁西北有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古老的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临清。虽然她离我的家乡很近,但是我从来没有机会到过那里,亲眼目督她的风采。今年正月初五,因为疫情原因不能远游,所以驾车来到了咫尺之遥的临清。临清是季羡林先生的故乡,他在《文采风流今尚存》中写到“我的家乡是鲁西北的临清,同从文先生的家乡湘西的边城,迥异同趣。他的家乡有沅水,我的家乡有大运河”。</p> 舍利宝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茌平导航去临清大约70多公里,时间大约1个多小时,经过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临清城区北郊,在车上远远望去见一座宝塔矗立在冬日的田园风光之中,远处古老的大运河蜿蜒流淌。经过一段小路,然后顺着下坡往西去,就能来到了临清舍利宝塔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临清舍利宝塔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历九年告竣,宝塔峰叠九级,门辟八面。底门向南,门上有“舍利宝塔”四个大字。基座条石砌筑,每层 8面辟门窗,4明4暗。外檐砖木结构,陶质斗拱莲花 承托。登临塔顶。塔刹呈盔形,远眺雄浑高 峻,巍峨壮观。各角挑檐系有铜钟,风摇钟鸣,声震四野。</p> <p class="ql-block">进入塔内,有一股浓浓的历史沉淀感迎面而来。沿楼梯拾阶而上,随手所触的条石、窑砖,砖上刻有“万历四十年窑”的字样,仿佛穿越到明朝万历年间。</p> <p class="ql-block">塔身内部楼梯较为狭窄,仅可容纳一人通行,且照明不足,必要时须打开手电筒通行。每层都有石碑,且雕刻有文字,但大部分文字都被抹掉,完整内容的石碑并不多。而且四周的砖墙上密密麻麻的刻满了“某某到此一游”的字体,破坏比较严重,其中不乏有清朝时期游客留下的“墨宝”!但总体还是非常值得推荐来游玩,宝塔矗立在此地四百多年,见证了临清京杭大运河繁荣与没落,虽经历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依然坚挺的屹立在运河之畔,不禁为古人精湛高超的工艺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上舍利宝塔,登高望远,运河如带,翠堤蜿蜒,令人心旷神怡。塔檐上有铜铸的小钟铃,被风吹动,发出清脆的悦耳之声。自明朝以来许多文人墨客赋诗咏怀,“孤塔临河岸,峥嵘插碧天,帆影望中没,钟声幕后圆”等不少佳句至今为人们所吟诵。</span></p> <p class="ql-block">临清舍利塔又名运河舍利塔,夜晚漕船驶入临清运河的时候,便可听到永寿寺内的僧人撞钟的声音,故名塔岸闻钟,是临清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临清舍利塔,与通州燃灯塔、杭州六和塔、镇江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名塔”。</p> <p class="ql-block">临清因运河漕运而崛起,享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誉。遥想京杭大运河昌盛之时,漕船从北京的通州燃灯塔下启航 ,驶至富甲一方的临清,远远的望见舍利宝塔,便抛锚下船,闹市沽酒,开怀畅饮。或从杭州六和塔下大运河返回,路过镇江文峰塔,再行至临清舍利塔下,弃船而下,重寻一场往回的梦。万籁俱寂时,那舍利塔的钟声,一定是每一位游子最美好的慰籍,也永远响彻在每一位临清人的心里。</p> 临清宛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恋恋不舍地走出舍利宝塔景区,沿运河大堤一路向南,进入市区,不久,来到位于临清市的宛园,走进宛园,仿佛走进一座运河文化的宝藏。</span></p> <p class="ql-block">临清宛园,是企业家宛秋生先生,依照江南苏州园林神韵建造的江北第一家私家园林。查阅百度得知,宛秋生是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老总,宛园取名于他的姓,是在原公司旧址上建成的,它位于临清市西北隅,占地100亩。这是一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的静雅园林。园中建筑曲折幽深,造景手法小中见大,集千里江山于方寸间。在这里,可以邂逅一场江南园林的诗意与风韵。</p> <p class="ql-block">宛园之奇,在于它身居北方而深得苏式园林精髓;宛园之美,在于亭台楼阁、草木山石皆为匠心之作;宛园之绝,在于精致中尽显古朴大气,正是囊括京韵九分宏、揽收苏风十点美。沐浴在和煦阳光下,踩着青石板路,穿过蜿蜒廊道,看秀丽怡然的草木山水,赏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品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置身其中,恍若梦境。</p> <p class="ql-block">进入宛园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浑圆硕壮的石峰,正面刻着国学大师、临清籍名人季羡林先生手书的八个大字“壶中天地 曲径通幽”。这八个字,正体现了宛园的建造手法:缩千里江山于方寸间。</p> <p class="ql-block">绕过石峰,暗红廊柱次第映入眼帘,在廊的两边是花格子窗。走过“知鱼槛”往西半壁廊上,镶嵌着国学大师季羡林、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以及书画名家康殷、黑伯龙、孙大石、刘炳森等人的各体书法精品。</p> <p class="ql-block">进入宛园内门,又一方天地洞开。站在“纤歌云遏戏台”前,听一段地道京剧,品味国粹艺术的余韵悠长;站上“知鱼槛” 的亲水石板,看红色锦鳞在清清小池内游曳,听近旁飞瀑激荡出水鸣清音,身心顿感轻松。</p> <p class="ql-block">来到奇石馆,200多块千姿百态的奇石呈现眼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五亿年前寒武纪的“燕子石”、几百万年堆积而成的“钟乳石”、惟妙惟肖的“菊花石”,玄奇古怪的石头,以特置、对置和散置等不同手法分置左右,疏宕有致,攒三聚五,深埋浅露,隐隐中脉络似断还连,使人“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趣”。加以山石器设、山石花台,在山石交错、潺潺流水之间形成“青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自然深蕴。</p> <p class="ql-block">满园景色,在游人移动的脚步中扑入满怀。楼廊亭榭错落有致,山水树木交相辉映,游廊贯通院落,曲径婉转回环,名联盈目、奇石百态,小桥流水、柳暗花明……江南园林的精巧与北方园林的气派在这里完美融合,呈现出“千景汇集小天地,百幅图画在园中”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运河古风 今朝再现。</p><p class="ql-block">曼妙的古典器乐与精美的园林景观完美融合,让深秋宛园更显韵味。</p> <p class="ql-block">院内一景一物,到处可寻“运河身影”。砖雕影壁《漕运盛埠图》,以砖雕的形式再现了临清在明清时期繁荣昌盛的景象,运河、户部钞关、清真寺、舍利宝塔等临清名景镌刻其上;《历代名人咏临清诗荟萃》碑廊,一块块精美的黑色大理石雕刻,镶嵌在曲折长廊的粉墙上,为宛园增添了一股书香墨气;仿照古式建造的“玉带三桥”——会通桥、问津桥、月径桥,再现了古运河桥梁建造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司马光在《独乐园记》中的描述,织就了无数人的园林生活梦想。久居城市的人,难免向往自然,而一处别具风格的园林,可以满足人们对诗意山水生活的无限想象。</p> <p class="ql-block">临清自有宛园在,游园何必到江南。宛转清丽是她,古典婉约是她,恢宏大气也是她,这就是宛园,一个多姿多彩的苏式文化园林。</p> <p class="ql-block">千景汇集小天地,百幅图画在园中。宛园汇集众家名园精华,布局精巧,移步易景。进园观览,楼廊亭榭错落有致,山水树木交相辉映,游廊贯通院落,曲径婉转回环。砖雕、木雕、泥塑等别具匠心,均出自苏州工匠名家之手。沉浸园中,苏园风格之精巧跃然眼前,恍若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漫步园中,奇石百态,尽显太湖石、灵璧石的灵秀气息。在这里,风会绕过各式的窗户、奇石送来远处的书信,只不过落笔的是花香或虫鸣。</p> <p class="ql-block">闻香、循声而去,廊化为路,盛夏游园也不会枯燥、闷热。砖砌的粉墙上辟有不装窗扇的窗孔,这是“空窗”,又名“月嗣”。还有以几何图案构成的可以透风漏月的逸窗,用支架堆塑成花草、树木、鸟兽等画面的壁窗,轩厅四面空透的窗格等,透过这些漏窗、洞门,园中悦目的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意蕴悠远,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宛园中的漏窗、洞门多达千余个,图案式样不下百余种,尽显浓厚文化含量,其艺术之精湛、文化艺术内涵之丰富,堪称长江以北园林中的一绝。</p> <p class="ql-block">如果想休憩一下,随处可坐,哪怕一块磐石都可以暂驻脚步。坐在廊前,远看黑天鹅在水中嬉戏,近听筝声悠悠,一种优雅远逸的气息扑面而来。亭台中有石凳石桌,石桌上刻着棋盘,可以和三五好友一起对弈,也是一种精神愉悦。</p> <p class="ql-block">瀑布在远近高低的小山上倾流,偶遇一石洞,还可开启一场奇妙的探秘之旅。只不过洞中只隐约看见一丝光,听得见潺潺的流水声。</p> <p class="ql-block">假山和楼榭结合得天衣无缝。撷秀楼,左右都缀有假山,左边的柳莺含烟阁,四周开窗,阁内有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从整体外形看,此阁楼就是一个抽象的船厅,亭前平台如船头。</p> <p class="ql-block">古典优雅的小亭、精雕细刻的窗棂,遐想着白色衣裙的佳人抚琴弄曲,自然之声与文化之声碰撞,像是穿越时空一般,让人神往不能自拔,可谓“静赏有诗意,坐享有画意”。</p> <p class="ql-block">聊城籍原山东作协主席左建明在《宛园随想》中写道:“看那亭榭楼台、石桥飞瀑,正是曲径通幽、山重水复。在这鲁冀交界的偏远腹地,兀然出现一座水灵灵的江南园林,就有一种海市蜃楼般的梦幻感,仿如一个旗袍美女,手擎花伞在雨雾中款款而来。于是就酸酸地想,临清啊临清,你这个灰突突的鲁西汉子,怎么娶了这么一个亮眼的苏州俏佳人!”</p> <p class="ql-block">走出宛园,在大门前望见“宛园”二字时,我脑海里曾掠过“沈园”二字。我去过沈园,那朴素空灵的景致总是让我想象无边。地以人名,园以诗传。这正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神韵。我想,宛园终会有美丽的故事发生。艺术也不会辜负宛园……</p> 鳌头矶 <p class="ql-block">出宛园顺街南行,来到了鳌头矶,它位于临清市卫运河,也就是元代运河和明代运河的分岔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目前是临清市博物馆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鳌头矶之名缘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此处北侧原有元代运河自问津桥入卫,明代又开挖运河南支,经大众公园,由头闸口入卫,西面有卫河,这样鳌头矶以西便形成了一个四面环水之地,时称“中洲”。鳌头矶处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间在此叠石为坝,状如鳌头,元代运河之临清、会通二闸及明运河南板、新开二闸分左右如鳌足,后有广济桥如鳌尾,知州马纶题名曰“鳌头矶”。整组建筑中,东楼名“观音阁”,西殿称“吕祖堂”,北庑名“甘棠祠”,门外原有木桥,枋楣“鳌头矶”三字乃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明代的传统古建筑群,它布局严谨,玲珑幽静,院内竹影婆娑,照壁刻石相映成趣,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2001年6月,鳌头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入得鳌头矶,但见周围楼阁环合,北殿三间,称“甘堂祠”(俗称“李公祠”);南楼三间,名“登瀛楼”(俗称“望河楼”);西殿三间,曰“吕祖堂”;东楼三间,谓“观音阁”。阁建于楼上,呈方形,飞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矶底部系以砖砌就的方台,台中间东西向有门洞,洞楣上书“独占”二字,台上阁楼歇山重檐,前出抱厦,后落一垒,主体用3、5、7梁架构成,上覆筒瓦,脊上有陶制兽形装饰,飞檐4排。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群,素有“鳌矶凝秀”之美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民族艺术精品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鳌矶凝秀”古为临清十六景之一,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方。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碧波荡漾,景色绮丽。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见船来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鳌矶凝秀遂成为运河繁荣时期临清的一景,清末,津浦铁路通车,河运停航,鳌头矶渐失当年风采。</p> 运河钞关 <p class="ql-block">临清是京杭大运河岸边的历史古城。千年运河,曾承载着鲁西临清的繁荣,今日水退船隐,只留下历史追寻的故人往事。临清“自开渠运,始为要津”,这里的建筑、生活,都与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站在运河大堤上远望,天苍地阔水清,让人联想到历史上河上粮船千帆竞发的场面。运河边、古巷中,无一不透出几分厚重、沧桑与淡然。</p> <p class="ql-block">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临清城区青年路西首老运河旁的一条巷子内,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据称系国内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钞关,明代内地征税的关卡,因规定以钞纳税,故名。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下设五处分关,直控督理关税,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年征税银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设置钞关旨在征收船税,临清﹑杭州两关也兼收货税。由各差御史及户部主事监收。船税以载运商货之船户为征课对象。初期按运送路程之远近和船舶大小长阔、不同分等称船料,估料定税。宣德四年规定,南京至淮安﹑淮安至徐州﹑徐州至济宁﹑济宁至临清﹑临清至通州各段均每一百料纳钞一百贯;自北京与南京间的全程,每一百纳钞五百贯。后又以估料难核,改为计算梁头广狭定税,其标准自五尺至三丈六尺不等。</p> <p class="ql-block">成化十六年(1480年),各钞关岁收钞两千四百万贯,当银十二万两。嘉靖至万历初,岁收银大体维持在二十三万两。万历中期,明神宗朱翊钧大肆搜刮,钞关税收大幅度上升,至二十五年上升为三十三万五千五百两。天启元年(1621年)又猛增至五十二万两。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p> <p class="ql-block">临清运河钞关是一组建筑群,自运河而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等。南北三进院落,置设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占地四万平方米 ,厅堂坊舍室四百余间。占地东西长130米 ,南北宽96米 。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部住宅区现大部分成为民居。主要古建筑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等80余间,面积六千余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钞关官员住宅若干,保存较好。建筑大都为硬山建筑,青色灰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临清运河钞关的存在对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发展均具重要价值,是研究漕运历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还是明代万历年间王朝佐反税监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著名小说《金瓶梅》一书中多次描写的一处重要史迹。</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变迁让一座城市从繁华走向宁静,临清运河钞关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如今,历史的喧嚣归于沉寂,浮华变得恬淡,在安静时分,临清运河钞关在运河岸闪着光。</p> 运河古街 <p class="ql-block">古城临清,三条运河穿城而过,在这三条运河包围的地方,形成了一片中洲古城。明清时期,临清有30多个大大小小的码头,货物、商贩在中洲古城聚集,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街巷、胡同。“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繁华。而这些街巷、胡同,也同样承载着临清关于大运河的珍贵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进临清胡同,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它的古朴厚重,以及被岁月侵蚀的沧桑破败。街道向前延伸,小巷、胡同便分布在街道两侧,路面是砖砌成的路。位于会通街的苗家商铺,是一家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杂货铺,铺门还是古时候门板式的,铺内虽已不再经营,但货架、杂物仍散落其中,穿过铺子,到达主人家的小院,一个典型的临清小四合院出现在眼前,依然是古色古香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此外,中洲古城内还有县治遗址,有做酱菜出名的单家大院,有建造华丽的冀家绣楼,有因生产哈达而著名的耳朵眼儿胡同,有加工竹木家具的竹板巷,有坐落在纷杂院落之间的基督教堂,有经营著名山西商人乔致庸店铺的粜米巷……中洲古城,院子套着院子,小巷胡同连着街,巷子里又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这些 巷子是临清运河上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具体地点。临清的胡同文化,是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着沿运河漂来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碰撞。穿梭于这些大街小巷,能够感受到昔日运河两岸的繁华,也能体味到运河文化巨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p> 清真寺 <p class="ql-block">沿着竹竿巷向北走,据说有名的临清北、东两座清真寺就在街的尽头。清真寺俗称北寺,座西朝东,是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是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了山门往里走,望月楼,讲经堂,礼拜大殿两进,牌楼上的“清真寺”三个大字为毛泽东手书,更增添了神彩。整体建筑气势宏伟,几近宫殿,既有伊斯兰建筑风格,又具传统木结构建筑特色,是一处建筑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对面还有一处规模较大的东寺,南边还有清真女寺。看到这一处气势恢宏的大清真寺,可以想象,当年有多少回族商人云集到这里经商,开厂设店定居,明清时期临清码头的繁忙,临清城里市场繁华程度,鼎盛时期,每年的税收可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那“小天津”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p> <p class="ql-block">时代的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时至今日,当年海边的小渔村已经成为名扬中外的大城市,当年名扬中外的京杭大运河只留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跟着时代步伐前行,依然过着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并没有多少失落感。只有舍利塔、清真寺屹立在大运河岸边,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成为后人的游览胜地。</p> 季羡林、张自忠纪念馆 <p class="ql-block">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p><p class="ql-block">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p> <p class="ql-block">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p><p class="ql-block">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p> <p class="ql-block">张自忠将军,山东临清人,生于1891年8月11日,卒于1940年5月16日,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衔陆军中将。哪怕他最终战败血洒疆场,是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第一个上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追授二级上将)是二战战场上中国殉国的最高军衔指挥官,是铁一般的汉子,是抗日英雄,谁也无法否认张自忠将军的功绩,值得我们尊敬和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临清之行到此结束,天色已晚,太阳的余辉洒在古老的运河之上,粼粼发光,数百年滔滔运河水,见证了临清曾经的繁盛。而今漫步临清,依然处处可见运河的遗痕。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它再现当年”富庶甲齐郡“的盛景,只要它静静的存在,就让历史去告诉未来吧,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运河故事。</p>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