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假如,就是假如,阁下来休斯敦都想看些什么?NASA(宇航中心)?莱斯(私立大学)?丰田中心(NBA火箭队主场)?米勒剧院(露天)?自然科学博物馆?海洋之星(近海勘探钻井博物馆)?Galveston(海滨)?兴许您还会对牛扒或墨西哥餐产生兴趣?哈哈,一百个人会给你一百个建议。细细观察,休斯敦就像牛仔一般,彪悍中透着温柔,粗旷里藏着优雅,当然,兴致不同感悟也自然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提醒一下,出到休斯敦有必要弄明白这个城市的范围。休斯敦有大小分,所谓大是指包含哈里斯县、福遍县及蒙哥马利县在内的休斯敦都会区;小则是指哈里斯县的行政中心休斯敦。由于哈里斯行政中心即小休斯敦是都市区的核心城市,所以公众便将整个大都市区统称为休斯敦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哈里斯行政中心的休斯敦源自1836年,当时纽约的一对兄弟花九千多美元在此买下了27平方公里土地,并用当年新成立的得克萨斯共和国总统山姆·休斯敦的名字命名,接着他们说服立法院指定其为得克萨斯共和国临时首都。1839年得克萨斯共和国迁都奥斯汀,休斯敦便一直是哈里斯的行政中心。在了解了小休斯敦的历史之后,问题来了,休斯敦作为美国第四大、得州第一大的城市,是指大休斯敦还是小休斯敦?嘿嘿,估计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回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休斯敦大都市区里,政府未与县、教区或自治市镇合并,各县社会经济完全独立毫无隶属关系,以至一条路的两边人们享受的福利也会有所区别。举例说吧,哈里斯县的城市轻轨和公交十分便利,可出了哈里斯没车的人几乎寸步难行。多年前哈里斯县欲开通与福遍县舒格兰市的公交,因许多住舒格兰的人在哈里斯上班,好事啊省钱省力福遍县政府自然没意见,可到舒格兰市这儿却愣是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公交带来游民会造成区域不安全。哈里斯热脸贴了冷屁股,没办法,舒格兰市不归他管,即便是福遍县的意见舒格兰市也是可以拒绝,这种自由是不是有点老爷不听老爷叫的意思。舒格兰的人就这样,每天往返百公里左右,宁可常年累月在高速上烧油,或把车开到哈里斯地界再坐公交,也不愿公交开到家门口,无语吧。难怪很多人自嘲休斯敦是大农村,“阿拉就是向无拧”。明白为什么要弄清大小休斯敦的原因了吧?出了小休斯敦就必须自行解决交通工具,自行车是绝然不行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说休斯敦是大农村一点不夸张。休斯敦有许多牧场,众多旅行社一日游行程不一定有NASA但一定有牧场,而且必须是乔治牧场。为什么乔治是首选,因为它承载着近200年历史,见证了得克萨斯共和国成立前至二战后的岁月,从1824年延续至今成了一座历史公园。注意:有乔治牧场时还没有休斯敦哩。乔治牧场作为福遍县的一处地标,平日只对中小学开放,散客只有周末购票才能进去观光,票价为:成人$10;5-15岁$5;65岁以上$9。牛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自打孙辈出生后来大农村有些时日了,以往从没想过去牧场看看的念头,近日无意间听说乔治牧场很值得看,网上一搜有点意思,地图一查家门口,以前咋没关注过?太兴奋了,颇有相见恨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更没想到的是开车出社区到牧场用不了十分钟,没准咱这社区早先还是牧场的地盘哩,这也是从牧场回来急于想做这个《美篇》的原因。有点啰嗦,哈哈,见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得克萨斯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牛仔,不错,牛仔文化作为得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渗透在得州人的血液里。特别是在每年一次世界最大规模的“休斯敦牛仔节”期间,到处都充满了牛仔的彪悍气息,创立于1932年的牛仔盛会除2021年因疫情被迫取消外从未间断过。受牛仔文化影响,闲暇时去牧场找寻户外的感受自然也就成为得州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长角牛属得克萨斯特有,因角长而得名,澳洲的长角牛亦源于得州。历史上曾有牛角长达3.29米的记载。别看长角牛有一对利剑般长角,但其性格温顺且智慧,当坐骑也是不错的选择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戴宽檐帽,围花围巾,脚踏极具英雄气概的靴子是牛仔典型的装束。靴子代表着西部牛仔精神,当今得克萨斯靴子俨然又是时尚品,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私人定制的靴子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和情结的外泄,不夸张地说很多老美还不止一双,只是他们常常并不张扬地将靴筒藏于裤脚里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小牛才露尖尖角,像幼儿园,年龄差不多的小牛圈在一起,懵懂的眼睛里几分好奇,几分胆怯,诺不是困在护栏里它可不不想与陌生人说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单行道护栏是专给小牛打针喂药用的。眼瞅着有小牛进错了方向,哈哈,只能在同伴的推搡下倒着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马是牛仔最好的搭档,这坐骑并不高大但相信定是良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五花马,诗仙欲用来换酒,权当狂放醉语吧,反正马不是他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穿皮裤腿应该是牛仔的标准行头,当然不穿也不是不行,只是如同着西装不系领带一样。在得州牧马、赛马、表演、竞技完全是生活的一部分,统计表明得州马的数量超过百万,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被称为“孺子马”的美洲奎特马,这种马在西部牛仔电影中的出镜率最高,价格亦与越野车相当。不过纯种马的身价自然更高,百万+吧。信不信?真有只喂养一匹纯种马的家庭哟。</b></p> <p class="ql-block"><b></b><b style="font-size: 20px;"> 牧场的畜牧展示每天都有时间安排,不在点上想近距离观看动物就比较困难,牧场太大远超视力所极。在畜牧展示区不远有一片向游客展示二战场景的草场,没有展板和影像,在真人实物面前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战电影看过不少,所以分辨眼前的场景并不难。美军士兵与欧洲(苏联)大婶正在美军战时前沿指挥所帐篷外交谈。能找到这些70多年前的服装道具也挺不容易的,除非定制。牧场本身并非专业博物(展览)馆,举办这种二战期间的历史展示估计是主人的情节所在,故不吹毛求疵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前面提到牧场的二战历史展示没有图片影像,只是真人和实物,那么游客如何来了解这些场景?说!全凭身着旧时军服的扮演者嘴上说,游客提出的任何问题讲员都能给出答案,这是我以为从未见过的展示方式,不容易。看见美军帐篷全面有所白房子吗?那是德军营地,兴许是身处阵地前沿胖大婶没说几句就赶紧离开了。老实说,因语言障碍,咱只能是看热闹而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打仗打什么?正义非正义?精神意志?经济实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嘿嘿,这远不是咱小小的《美篇》所能完整回答的问题咯。战争是残酷的,会让许多人失去生命,相信读了克劳塞维茨的论著就能对战争说个一二三。在二战历史展示区突然发觉很多细节挺有意思。瞧,这名士兵面前像摆杂货摊,英军讲员仔细介绍自己的物质保障:武器弹药、露营装具,咖啡方糖、饼干红茶一应齐全,嚯嚯,八年,父辈浴血何曾见过这些,好奢侈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战历史展示区里没有飞机大炮和装甲车辆,讲员手执简易模型似乎在讲述着空战,油桶无疑告诉人们燃料亦是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战中苏军士兵的个人装备与英军相比似乎简单了不少,一支波波沙+一个马桶包式口袋。吖,紧身小棉袄和翻耳朵帽子咱打小就熟悉,这种棉袄的款式虽然能保证棉花不在夹层里乱跑,但稍旧一点就硬邦邦的,偏瘦的人穿上感觉里面空荡荡的极不贴身。棉帽冬天还行,稍一暖和就戴不住了,对老百姓无所谓,可当兵的就得受点罪,因为军队有统一着装时间规定,不到日子再热也得把棉帽捂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展示没有设置亚洲战区,肯定缺少亚裔讲员,这个解释比较合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几个美军士兵玩的挺嗨,附近学校的高中生,课余时间参加公益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年轻就是好,活力四射,说着闹着他们跑进了草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嘭、嘭……,一名德军在远处举枪向草场上毫无防备的美军射击,随着枪声几名扮演美军的学生模仿被击中样子,用不同的姿势扑倒着地上。即便是即兴表演,还挺像回事。是哦,战争无论胜负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故此,人类社会应该牢记历史,远离战争、制止战争、谴责战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白色小屋前扮演德军的讲员显然要比对手舒服自在许多,二战初期德军的确很强大,不仅占领了大半个欧洲,连强大的苏联也丢了半壁江山。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动员了1700百万人参战,一线作战部队就达900多万,据说当时德军大部分都受过严格训练,接受过高等教育,兵源优秀,战争素养很高,战斗力很强。以致二战时期有种说法:“一个德军顶十个苏军、四个美军”,虽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美苏英三国联手花了几年时间才战胜德国这是事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人总结过二战时期各国军队的表现:苏军打仗靠人堵人填;美军打仗靠狂轰滥炸;德军打仗靠战术。打仗是个技术活,还真不能胡搞蛮干,尤其是现代战争更需要由专门的人谋略,诚然,不战而屈人之兵当为上谋。提醒一下,战争论的鼻祖克劳塞维茨就是德国人噢,无聊你从事什么职业,建议读读他的《战争论》,确实收益匪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很多人都认识这个车标,德国宝马。这家企业1916年成立,第一成功产品直列六缸发动机在一战中就装在德国飞机上参战,王牌飞行员将他们成功的一大部分归功于宝马的发动机。二战前宝马更是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跑车和豪华轿车,这种三轮摩托应该也是宝马的杰作。注意,车斗里的冲锋枪可是世界名枪豪门德国MP枪族二战时生产的真品,这些老货绝对能纳入文物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边三轮俗称“侉子”,眼前的这辆宝马边三轮咋怎看都眼熟哩?莫非是早年常与井冈山、长江等“侉子”接触的原因?可眼下有点弄不清谁“山寨”谁了,宝马车轮上有中文生产厂家的名称,一看就知道这车胎至少是三十年前的,凭甚?改制啊,三十年前叫“厂”,三十年后叫“公司”呗。询问车边的德军老兵,车是他从网上花5000美金拍的,作为收藏这价格绝对便宜。知道为什么网上没人要吗?放错了地方,归在玩具类里了,把车淘回来一试居然还能跑,捡了个大漏,连头灯罩都是原配。枪自然也是淘来的,老物件没有配件咯,盯着,怕被游客不小心弄坏了,挺有趣的一个老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牧场二战历史展区有什么特别的吗?还真没有,展区里除收集到的一些散落民间的二战军用物品,几乎没有任何主题。看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个人感觉牧场搞这个展区很大成分在于提醒人们历史不可忘却。尤其是对一个二战战火没有在本土燃烧的国家而言,民间尚有如此情节着实不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离开二战历史展区游客可乘坐拖拉机牵引的观光依次参观牧场家族各个时期的旧居,这部分内容也是此行的重头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822年阿肯色州新婚夫妇Henry Jones & Nancy Stiles Jones和300户勇敢的家庭(被称为“Old 300″殖民者)追随后成为德克萨斯之父的Stephen F. Austin来到现属大休斯顿地区的Brazos(布拉索斯)河畔开垦边疆,他们获得了4428英亩土地(近18平方公里;即长3公里宽6公里的矩形)。Jones(琼斯)是乔治牧场的开创者,他开始经营时这片土地还归属墨西哥,著名的阿拉莫之战也没有开打。从1824年开始他们夫妇在这块土地上经营,为德克萨斯独立而战,生下了12个孩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乘坐观光车在牧场最先看到的是一栋1830年代Dog-Trot风格的木屋,近200年了当时的木屋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小木屋是按当时琼斯夫妇所住房屋在原地按原样建的复制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乔治牧场在很多人眼里被定位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一个家族四代人曾生活在这里,勤奋的经营牲畜、生产谷物,财富从一代女人传到下一代女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小木屋,游客围着主人听他讲述牧场的故事。主人的讲述声情并茂,在整个讲述过程中一直双膝跪地,是礼节还是虔诚?特殊的方式产生特殊的效果,在场景和主人的引导下,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历史的变迁。照片里上二年级的外孙竟然也是跪着听完了整个故事,此前他随学校来过,第二次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两岁多的外孙女在牧场里可以由着性子撒欢了,小木屋地板下一群散养的芦花鸡引得她格外高兴,为了不打扰别人只能放弃听故事了。没办法,孩子的好奇心挡也挡不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主人结束了故事,他取下挂在墙上的老枪独自站在屋外的空地上,噢,他是准备给游客们演示祖上传的老枪。他从包里取出个小袋从枪口往里倒了些东西,接着用长长的通条使劲捅,再塞些东西继续捅,铳子(在1841年后装枪问世前的枪都是从膛口往里装弹的)。嘭,主人举枪毫无目标地扣动了扳机,哇……,一岁半的侄外孙竟被突如其来的枪响吓的大哭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小木屋所在的场园很大,除不远处另有一个相似的木屋外也没有更多的建筑,Jones(琼斯)夫妇有十二个孩子,当年房子应远不止这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拖拉机在路边等着送游客去Jones 家族第二代人居住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营乔治牧场的第二代是Polly Ryon(波莉),她是家中第三个孩子和长女。波莉继承了家族大部分财产和教父Wily Martin的土地,再加上从兄弟姐妹那里购买的土地,18岁时她已成为这片地区最大的地主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845年,Polly与William M. Ryon(威廉)结婚。在丈夫的帮助下他们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牧场/农场帝国,并将土地面积扩大到2,7万英亩(近110平方公里;即长10公里宽11公里的矩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拖拉机在牧场跑了挺长的一段路,眼前出现了一幢具有希腊复兴风格的建筑,这是1860年家族第二代建的Ryan Prairie Home(里昂草原之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幢希腊复兴风格的建筑外表感觉显得十分大气,身穿十八世纪服饰的淑女在草坪上游戏,一派祥和。这所建筑的主楼用于家庭成员起居,厨房餐厅则设在主楼后面的平房里,架空的长廊将两座房子连在一起。无论刮风下雨每顿饭前都要在经过走廊透透室外的空气倒也别有情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861年~1865年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唯一的一场内战,二代家族见证了这场被称为南北战争的内战。最初,北方(联邦)称其为叛乱战争,南方(邦联)称其为独立战争,其后为保持名称中立而称为美国内战。战争以南军投降北军胜利而结束,这场打了四年的内战其结果是:奴隶制度被废除;领土完整得到保护;南军李将军投降后五日林肯遇刺;重建时期开始。战争对美国最大的影响是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大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牧场的第三代是Polly的长女Susan(苏珊)。1875年Susan Elizabeth与John Harris Pickens Davis结婚,Davis(戴维斯)是本地的银行家,他们生育了三个子女。1884年女主人苏珊香消玉殒过早去世后,戴维斯与家族成员努力保守着苏珊留下的遗产,在他们的经营下牧场的传奇得以继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幢华丽优雅的维多利亚式房屋是第三代家族1890兴建的Davis House(戴维斯之家),太漂亮了,难怪这里是整个牧场参观的热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戴维斯之家庭院栅栏外面的路边有间工房,铁匠铺,当然是原址原貌,里面干活的家伙事满满当当,远比小作坊强出许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铁匠铺和铁匠都是真的,眼见细皮嫩肉的他手拿铁钳从火炉里夹出一块通红的铁块放在砧子上,然后抡起铁锤一阵敲打,镰刀的模样出来了,淬火,打磨。铁匠边说边做示范。老话:光说不练假把式,又说又练老把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与生存不同,生活是对人生更高层次的诠释,懂得享受生活才能更好地生活。在19世纪的牧场有如此豪华的住宅,难以想象主人是何等的热爱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在19世纪,人们普遍缺乏卫生观念和条件,即便最富的人家洗澡也不过一周一次,男主人、女主人、接下来孩子从大到小轮流洗,等洗到婴儿时盆里的水已脏不见底,所以才有了“不要把污水同婴儿一同泼出去”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顺便说一句,每个周六的中午在Davis Mansion(戴维斯大厦)都可以吃到维多利亚时代传统风格的午餐,套餐菜式每7周循环一次(需要预定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坐在观光车上回望渐行渐远的景物,杰作啊。诗一般的图画,从任何一个角度欣赏都是无可挑剔的精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牧场第四代家族传承人是苏珊和戴维斯的女儿Mary Elizabeth(玛丽)。1896年玛丽与祖父抚养长大的Albert P. George(乔治)结为夫妇,婚后他们生育了一个儿子,但在22个月时因染上霍乱而夭折,不幸的是侄女又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他们失去了所有近亲继承人成了琼斯家族(Henry Jones &Nancy Jones夫妇)最后的一代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899年乔治夫妇聘请建筑师设计了自己的住宅,这个靠近公里的建筑群原来的房屋是一层半的,1911年重修后将房屋加高成两层。最新的也是1930年~1940年代建造的房屋。1920年代牧场发现了石油,这不仅改变了整个地区的命运,也使得乔治的财富大大增加。于是,在1945年乔治夫妇建立了一个乔治基金会来管理他们的财产。1955年乔治在出差休斯敦常住的酒店去世,玛丽则继续住在牧场里直到1961年才移到里士满居住(福遍县政府所在地),1971年玛丽去世后与丈夫和儿子葬在一处。玛丽去世后,乔治基金会作为非盈利组织始终维护着牧场的运营,福遍县的居民直到今天还能从中受益。 至于牧场为什么用乔治而没使用创业者琼斯的名字?多半是因为现在的牧场由乔治基金会管理吧,事实上在游客指南的折页上使用的可是琼斯农村这个名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牧场中许多大橡树都是第一代女主人Nancy Jones种下的,这种风景也是乔治牧场的标志,在不太热的时候特别适合在树下野餐。与在戴维斯大厦维多利亚餐饮不同,周六牧场会在户外提供用旧式烹饪方式制作的Historic Lunches(历史午餐),人们可以在绿荫下品尝到1930年代的得州烤肉(当年牛仔的风格),此外还有饱含农场风味的汉堡包、三明治与沙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乔治牧场除了观看牛仔生活,参观历史遗迹、徒步、野餐之外,还可以沿着牧场中一条半英里长的历史小径走一走,享受一下户外风光,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候鸟、短吻鳄、甚至北美山猫等野生动物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游览牧场里不同历史时期的四个庄园建筑,若有所得,若有所思。美国历史的一部分就是彪悍的庄园农民写就的,琼斯家族四代人的奋斗结束了,他们身后的财产全部交给了社会,曾经的战争或平静的庄园生活都已为这里的一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此刻,借用明朝杨慎的诗句最能表达对乔治牧场的历史感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朋友们看完这个《美篇》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谢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