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艺——编芦席

木子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李其春</p><p class="ql-block">诵读/心若东篱(押小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到芦花飞扬、芦柴(芦苇)枯黄的季节,我就会想起小时候母亲编芦席的那些个陈年往事。</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苏北宝应人,母亲的家乡水多旱少,遍地都是芦柴荡,素有水乡之称。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当地人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编席子,编折子,用船运往外地卖,以此创造经济收入,因此,宝应不仅是水乡,也是富裕之乡!</p><p class="ql-block"> 母亲自小生长在水乡,对划船、摇橹、编席子,踩藕、摘菱、崴茨菇等活自然是手到拈来。编席子编折子更是又快又好,可谓是行家里手。后来父母搬到安徽后,这里稀见芦柴,母亲的这门技术便没有了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家住在来安县汊河公社的一个半山半圩地区,土质好,水源足,只要不遇自然灾害年年都有好收成。为了屯粮食,生产队和村民每年都要买折子窝粮食。细心的母亲看到买的折子偷工减料,基本都是三花,而且编得又松又稀,放开轻飘飘的全是洞眼,像筛子般通天照亮,一点不经用。母亲是个有一份热发一分光的人,她一直想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做些利人益己的实在事,可是没有编折子的原材料——芦柴,这个愿望久久未能实现。 </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的一次偶然机会,母亲发现离家二十几里地的一个地方长了一片芦柴,当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高兴,回家跟父亲一合计,决定买来编折子。经过打听,父母找到这片芦柴的主家说明来意。这家人感到很意外,因为芦柴对他们来说就是烧锅柴,而且大冷天的还要下水砍,非常辛苦,既然有人上门买,当然求之不得,当即表示愿意和我父母长期合作。</p><p class="ql-block"> 谈妥价格付钱后,父母花几天时间把芦柴砍倒拖上岸,用板车拉回家靠墙站好,等农闲时编折子。</p><p class="ql-block"> 编折子共需要三道工序,先用抽子(一种工具)把芦柴从头至尾抽一条直缝,然后放齐铺平用无槽小滚子(也称滑皮滚子)来回反复压,压熟后再用刮板把芦柴外衣刮干净并除根去梢。</p><p class="ql-block"> 别看就三道工序,那可是又苦又脏而又有技术含量的活,一道也马虎不得。就说抽芦柴吧,规范的操作是右手抽着往前移,左手使劲往后拉,半天抽下来手臂胀痛得抬不起来不说,一旦操作不当抽偏,芦柴就报废了。</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我觉着好玩,总喜欢跟母亲后面帮些力所能及的忙,一边看母亲怎样操作。只见母亲挑一块足够两根芦柴对接长度的空地,把一捆捆芦柴拆开放齐,坐中间拿一根芦柴吱吱几声,麻利地抽好放到另一边,接着又拿起一根继续抽,反复如此,一会功夫一捆芦柴便抽完了。看母亲从放、抽、捆几乎一气呵成,毫不费力,也许我是看人吃豆腐——牙快,觉得自己也可以,就想试试。有了这个想法,趁母亲捆芦柴功夫,拿起抽子模仿母亲动作,费好大劲手扎破几处连抽子钉片都没扎进芦柴里,我这才体会到啥叫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了。</p><p class="ql-block"> 压芦柴更是一门技术活,芦柴一定要铺的薄厚均匀,以免压出来生熟不一。压芦柴直来直去,滚子不需要大小头,否则会跑边压卯。滚子不能大也不能小,过大容易压碎,过小压不熟一折就断。滚子份量适中,两头一样大,压出来的芦柴才恰到好处。所以,压芦柴的滚子必须特制才行。</p><p class="ql-block"> 起初,我们这边没有这种滚子,父亲拣碾场上一个小滚子拉回来代替。不是专用终究不行,由于滚子大小头和份量原因,压出来的芦柴不是生就是过熟,浪费了不少,父母看着压坏的芦柴很心疼。直到后来父亲做了滚子,并掌握了技巧,越压越熟练,压芦柴这一道工序才算解决。</p><p class="ql-block"> 压过的芦柴很脏,老透的枝干和枯叶经过滚子碾压部分成末变灰,母亲在刮的时候尽管从头到脚包得严严实实还是一身灰。你也许认为刮芦柴除了脏就是件粗活而已,其实不然,没有技术力道掌握不稳芦柴不是刮断就是刮不开,同样不能用。母亲是这方面的行家,技术方面不用担心,没有工具才是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凡事开头难,光是工具就让父母烦了好一阵子。当地没有工具,总不能跑几百里路的宝应买吧?记得那时候母亲回趟老家比现在出国都难,去宝应买工具根本不现实。父亲有点想打退堂鼓,母亲信心十足地说:事是死的,人是活的,不信活人能让尿憋死,总会有办法的。</p><p class="ql-block"> 在母亲的打气下,父亲按照母亲的描述,用一根杂树棍子把中间凿空,捶扁一根洋钉卯在凹槽里,又用两片尺把长的毛竹片削成斜口,自制了抽子和刮板。</p><p class="ql-block"> 有了抽子,母亲起早带晚很快就把芦柴抽好了。可是,当地没有专用滚子倒是一大难题。父亲只能用压稻子用的滚子慢慢压。母亲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决定自己做个滚子。可在那个以土建筑为主的年代,想弄做滚子的材料谈何容易?父亲开始东奔西走想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父亲终于弄到了做滚子的材料,与母亲同心合力做了个滑皮滚子,从此一劳永逸,后面压芦柴再也不烦没滚子了。</p><p class="ql-block"> 一切准备妥当,归冬农闲时父母忙开工了。真正干起来我才发现干这行很辛苦,很辛苦。几米长的芦柴抽、压起来需要好大场地,大冬天的父母只能在户外作业,他们的手被风吹得全是裂口,两只手满都被篾刺戳过,整天血糊淋嗒的,看着就肉麻。</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一个天寒地冻的大风天气,父亲缩着脖子弓着腰用力地拉着滚子往前走,冻得鼻涕直流。母亲坐那抽芦柴,两手不停地忙着,满头满身都是芦花和芦柴包衣。寒风中,父母忙碌的身影就像艺术家手下塑造的两尊“劳动者“塑像,令人崇敬让人心疼。走完抽、压、刮三个步骤后该是母亲展示技术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用两个板凳搭一块长板当条凳,把刮过的芦柴放在条凳下,自己坐在上面从起头,到编织,再收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一切是那么的轻松,自如。</p><p class="ql-block"> 母亲勤劳、朴实,记忆力特好,尽管几十年不做这门手艺了,再编时依然轻车熟路。只见她两手不停的上下翻动,每编到边就用柴刀背把边磕扁固牢,然后又翻过来继续编。那磕边的咚咚声和摞芦柴的沙沙声好似一部浑然天成的劳动交响乐。 </p><p class="ql-block"> 母亲编的折子花密缝紧,而且都是五花双边,既牢固又美观,任你横拉竖拽都不变形,不夸张的说,一盘要抵市场上几盘耐用。在编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来问价格想买。父母都是实在人,并没有因为东西好就要价高,他们只收个功夫钱。大家见货好又便宜,一窝蜂地把母亲编的折子一抢而空。</p><p class="ql-block"> 贫穷年代穷人多,母亲编的折子虽然抢手,但多为赊账,有些人赊赊就不了了之了。母亲这辛苦行当,本身就不赚钱,不给钱就贴本贴工,农村有句老话:君子顾其本,打来骂来,贴本不来。有人看我父母不容易,说大人不好意思,叫我们小孩子要去,母亲却说,都是穷人,给就给,不给就当帮忙吧,难得我会。</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手艺谈不上一绝,却是当地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门口人经常来看母亲编折子,觉得挺轻松的,又不需要多大成本和复杂工具,也想学。母亲待人和善宽厚,谁想学都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不经其苦不知其累,这些人临到动手才知道,并不像他们看到的那么简单,编折子圈在那儿喘口气都难,编席子一时蹲倒一时爬起,用她们的话说:大腿胯子像鬼打的一样疼。这些人都是三分钟热度,学学就不学了。 </p><p class="ql-block"> 进入八十年代,农村条件日渐好了起来,好多人家盖起了瓦房。一辈子盖一回房子,谁都想用好材料,于是有人跟我父母商量,让母亲给他们编盖房子用的席子。编席子需要地方大,我家地方小,根本编不了,父母本着顾客至上的宗旨,大冷天的愣是在外面完成一张张席子。</p><p class="ql-block"> 物以稀为贵,艺以熟为精。母亲凭一手过硬的技术赢得了客户的青睐和信任,每年来我家预定席子、折子、鹅鸭围子、鸡篓子的人络绎不绝。母亲都会根据客户提出的大小尺寸要求去编,尽可能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p><p class="ql-block"> 意想不到的是,几年编下来,母亲竟然把这个冷门行业编出了名,扩大到周边乡村村民盖房子都来买席子。买的人多了,父母忙不及,我们姊妹几个都跟着后面编的编,压的压。就这样,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还是供不应求。</p><p class="ql-block"> 辛苦一冬带一春,最后一算账,几块钱一盘折子,十几块钱一张席子,除去成本并没有什么利润。只见忙不见长,我们便没有了兴趣,然而,父母却鼓励我们说:闲着也是闲着,走着总比站着强,积少成多嘛!</p><p class="ql-block"> 于是,父母领着我们将这门编制手艺,踏踏实实地一直做到本世纪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