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井研三镇

金 平

<p class="ql-block">  在文旅资源极为丰富、世遗非遗闻名天下的四川乐山,有一个低调沉静、寂寂无名的蕞尔小县,如同林中的小草、伴月的星辰,很少为匆匆来去的游客们关注。</p><p class="ql-block"> 它就是幅员840平方公里,人口约42万,历史悠久、建制千年、卓尔不凡的“文化古县”井研!</p> <p class="ql-block">  《井研县志》记载:“禹贡为梁州之域,在汉为武阳县地,曰井研镇”。“东晋置西江阳郡,北朝西魏时于今地置蒲亭县,属陵州”。隋开皇十一年(591)建县,因“盐利冒于西蜀”得名,又因“人物媲于上州”驰名,尤以宋代“一状元四宰相八十七进士”而震古烁金,风华绝代!经唐宋元初六百多年,经济繁荣、县域扩大、人口集聚,始建诸县并入井研。元世祖改井研县名“来凤”,以显祥瑞;明太祖朱元璋又撤“来凤”复“井研”,更示昭然。清顺治初再将井研归资州,后属成都府。“千年古县”就这样一路光鲜、磕磕绊绊走到如今。</p> <p class="ql-block">  井研地处成渝两小时交通圈,高速、国道四通八达,这里是亚洲第一大恐龙发掘地,出土的井研马门溪龙,现陈展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自汉代始,井研境内已开发出岩盐,卓筒井遗址保存至今。唐宋以来农耕经济繁荣发达,蚕丝业盛极一时,“鹅溪绢”被历朝历代官府列为“贡品”;井研蚕丝亦称得上品,织户争购,供不应求,作坊年入“数十万金,农户资以为生者众”。南宋时的“李氏四杰”更名扬古今,与“眉州三苏”比肩。</p><p class="ql-block"> 这张简明交通图,将井研最重要的 “两故居、节孝坊,一白塔、一古桥” 标示得清清楚楚。只因这些重要遗迹和游览地散布于乡镇,且景点间又相对分散,最好的方式是自驾前往。</p> <p class="ql-block">  熊克武故居,位于井研城东北方13公里的研经镇,俗称“盐井湾”。文绉绉的“研经”镇名意为“研究经学之地”,那是因为此地文风鼎盛、学海源远,短短近百年就出了“经学大师”廖平,“辛亥元勋”熊克武。</p> <p class="ql-block">  十年来最寒冷的壬寅春节,我雨中驱车向南130余公里,来到“井研三镇”的第一镇——研经。</p> <p class="ql-block">  跨进这座由民国老人屈武先生题匾的故居院落,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黑漆斑驳的故居大门开了锁,并没人值守。一瓶消毒液、一柄测温枪、一本游客登记簿随意扔在桌上;几位先到的回乡青壮年,自己摁亮了展厅的照明开关,边看边聊边谈笑。</p> <p class="ql-block">  世人最熟悉的孙文先生“天下为公”的题词,抒发了社会上下最真挚的情感;而“知难行易”的艰辛,则凝聚了志士仁人舍命追求的理想,概括了那个早已远去的年代风潮……</p> <p class="ql-block">  屋宇宽敞、上下两层;粉墙黛瓦、木柱横梁;院落苔痕、大树浓荫——是典型的川中大户人家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  1885年12月26日,熊克武(字锦帆)就出生在研经古镇。当时盛产岩盐的井研已是远近闻名、富甲一方之地。著名的永通盐厂一家就有盐井529眼、盐灶600余座,年产量逾两万担。井研人勤劳智慧,“开凿的卓简井遍布于县域,富家多则一二十井,少则七八井”,产业兴旺、民众较富裕。</p> <p class="ql-block">  其父熊宝周以行医为业,育有子女八人,生计并不轻松。院落朝街的一面,辟为诊室和中草药房,可以想象其父春夏秋冬、不避寒暑坐诊抓药的忙碌……。</p> <p class="ql-block">  家里自辟了教室,父亲在孩子四五岁时就自办私塾,教读《百家姓》《千家诗》及唐诗古文,习练毛笔字。熊克武自幼聪慧,从小熟读经文,练得好书法,闲暇时帮助家里买桑叶、收蚕茧和记账。</p> <p class="ql-block">  13岁时,熊克武转入荣县方家冲但氏家族私塾读书,那是川南有名的书香门第。从此寻找到国民革命的忠诚战友但懋辛,并结下深厚友谊。其师吴蜀筹在学堂常讲宋末明初历史,启迪了熊克武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1903年春,熊克武考入成都东文学堂。1904年冬,在叔父熊治宜资助下,东渡日本求学于东京大成中学。旋即考入东斌学堂学习军事。</p><p class="ql-block"> 1905年与孙中山先生会晤,一道筹组中国同盟会,成为首批会员。并同但懋辛、吴玉章、董修武等当选为总部评议员。之后同于右任等创办中国公学;还护送孙中山先生去南洋。</p> <p class="ql-block">  清末,井研先后有15位青年东渡日本求学,多数人参加了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日学生大部回县,成立了井研同盟会,发展会员120多人,井研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p><p class="ql-block"> 1906年秋,孙中山先生下令 “吾国革命用兵,当在扬子江流域,四川乃其上游也,宜急图之”。熊克武欣然受命,在川组织反清武装起义,积极投身推翻封建帝制、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洪流。</p> <p class="ql-block">  风起巴蜀,潮涌大江。熊克武受孙中山委派回国,高举反清旗帜,以四川同盟会主盟人身份,带领同盟会员在泸州、叙府、成都、嘉定、广安等地发动武装起义,不少人英勇牺牲,用鲜血与生命动员群众,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p> <p class="ql-block">  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广州黄花岗之役,这是辛亥革命前夕震惊全国的武装起义,熊克武躬于斯役,率敢死队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同赴前线的战友喻培伦、方声洞、林时爽、秦炳等先后牺牲,他孤身一人幸免于难,这让他更为激昂与悲憤。</p><p class="ql-block"> 同年,四川保路运动蓬勃兴起,井研一地就有数百人投身其中。他们转战仁寿、威远、华阳、成都等地,名扬天下,威镇一方。</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76年的封建统治。1912年,27岁的熊克武被南京政府任命为蜀军北伐总司令。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又被公推为四川讨袁军总司令,成为主政四川的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过去,后人或许不知道这位戎马倥偬的大将军,但你只要去过成都西郊望丛祠,一定会记得他亲笔题写的望帝陵、丛帝陵两座墓碑。肃穆庄严、古柏森森,纪念古蜀开国帝王的这座古祠,就是熊克武主政四川时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  主政四川七八年后,熊克武在1924年退出四川,后一年即被蒋介石囚禁于广东虎门,直到1927年获释。从此淡出江湖。</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亲赴上海,与熊克武商谈抗日救国之策,感慨道“锦公之言,良当铭记于心”。“七.七”事变后,熊克武前往太原联络阎锡山、冯玉祥出征抗敌。8月淞沪会战,他又率队亲临川军阵地劳军慰问。</p><p class="ql-block"> 1938年夏,熊克武致电留学德国的女儿熊凤翔回国抗日,女儿女婿所乘飞机刚至广东上空,即遭日寇15架歼击机凶残截击而悲壮捐躯,一时间泪飞作雨、震惊世界!</p> <p class="ql-block">  题写纪念馆牌匾的熊伯奇,是熊克武之子。父亲是一员武将,曾叱咤风云、名闻天下;但儿子却埋首书斋、沉醉于笔墨,成为学养深厚的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熊克武将他在井研的万余册古籍藏书,函赠井研文教部门,一直珍藏于县图书馆特藏部。内有清乾隆年间纪晓岚总纂的《钦定四库全书》《南史》《辽史》等重要典籍。家乡的多处房产他也无偿捐给政府兴学创业。</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毕走出故居,沿着这条斜街拐进镇里,虎年春节的喜庆气氛,像冬天里的一团火洋溢开来——</p> <p class="ql-block">  红红火火的礼品,伴相喜庆的酒坛,拎大包小包的串门亲戚,沿街铺排的九斗碗、坝坝宴;还有无拘无束、四处炸响的鞭炮,大呼小叫、放肆玩耍的孩童……,大城市里睽违已久、渐渐消失的年味儿、烟火气,活生生飘荡在这座小镇!</p> <p class="ql-block">  井研全域气候温润、土地肥沃、丘陵起伏,有上千年农耕传统。稻麦高产果园绵延,是著名的柑橘产地。民间有“春尝不知火,夏有沃柑+青见,秋收爱媛、砂糖桔,冬果最甜水晶柑”的谚语。</p><p class="ql-block"> 井研柑橘皮薄肉厚汁多,果型好、产量高、产业兴旺,难怪路旁有自豪的大广告:“千丘种一果,一果甜千秋”!</p> <p class="ql-block">  出研经镇丘陵起伏,公路蜿蜒,早春二月的果树麦田油菜花,簇拥着路边的纪念园,一尊青铜塑像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停车瞻仰,原来是研经古镇又一位名人——廖平(1852~1932)字季平,号六译。清同治十三年(1874)受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拔识,得为秀才。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四川龙安府、绥定府教授。历任射洪县训导、尊经书院襄校、嘉定九峰书院、资中艺风书院、安岳风山书院山长,成都国学馆馆长、国学专门学校校长、成都高等学堂、华西大学教授。1919年创办井研中学。廖平一生著述130余种,治经六变,其创“托古改制”之说,成为康有为“戊戌变法”的理论先导,对康梁“公车上书”影响深远,以此唤醒民众推翻清廷专制,被后人誉为“最后一位经学大师”。</p> <p class="ql-block">  驱车向南40分钟,途经县城后即来到千佛镇。2019年10月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雷畅故居,就座落在千佛镇边上。</p><p class="ql-block"> ……彩绘的门楼、宽展的道路、详细的景点解说,再加免费停车场,真不愧是“国家级文保”。</p> <p class="ql-block">  从高处俯瞰,雷畅故居的庞大建筑群果真不凡!——其大门向西,背山面水,崇垣环抱,气势雄伟。远远眺望,俨然如一座城堡。文字介绍说,垣内占地面积136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3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绕过这堵迎面耸立的风火墙,游客来到雷畅故居的大门。有点意外的是,与别处的深宅大院相比,雷翰林的家没有门扇的入口,朴素得像普通农家。</p> <p class="ql-block">  从大门直进,须登三级台阶始达后堂,细心打量被鞋履磨出凹槽的石阶,你自然想到家族兴旺之时,这里轿顶浮动、宾朋云集、觥筹交错的高光妙景,当然也会涌起 “看到他起高楼,看到他宴宾客,看到他……”的无尽沧桑。</p> <p class="ql-block">  若大的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牢固,堂、庞、庭、院左右对称,柱、础、斗拱、横梁、门窗皆雕刻精美,处处是金花彩面,画栋雕梁,彰显着昔日雷翰林家族典雅华贵之风彩。</p> <p class="ql-block">  故居共有大小天井12个、房舍121间。传说雷畅的九个儿子皆饱读经书,聪慧过人,先后被乾隆皇帝欽点为翰林院编修,就连唯一的女婿也被御赐翰林,因而有了民间传颂的“九子十翰林”!</p> <p class="ql-block">  据《井研县志》记载:“雷畅,字燮和,号快亭。其先为楚人,明洪武朝自湖北麻城行蜀,卜居”。乾隆三十四年,授为内阁侍读学士,官居四品,是陪伴乾隆皇帝读书的“天之近臣”。乾隆三十八年,因患足疾还乡,1755年前后,其子为他修建这座大院颐养天年。</p> <p class="ql-block">  雷家大院为川南地区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保存最完整的庄园式建筑,有“民居活化石”之称。</p> <p class="ql-block">  翌年春,霄在旧宅前闲地又筑随春园——“园区有池,四周种植奇花异木,池中奇石为阜,再建月到亭、香光阁在其上,香林梅坞,集幽丽之极,名彦雅游,解水流连,颇积一时之胜也”。</p> <p class="ql-block">  围垣高四米,厚六七十厘米,环绕一圈达数千米,全用块石砌成,易守难攻,至今还看见留下的瞭望射击孔。</p> <p class="ql-block">  宅门北侧是一座老酒坊,梁檩轩敞、大灶陶缸,生意兴隆时酒师工匠济济一堂。可制曲下砂、能蒸谷摊晾、再发酵取酒——远近乡邻皆到此沽酒买醉。</p> <p class="ql-block">  道光初年,雷氏家道中落,此宅卖与盐课提举司犍为五通王敬庭。据王氏后裔讲:“大宅经王氏扩建,始具现有规模”,至今大门中梁内侧还留有翻建的刻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宅归王氏后,更名“槐盛号”。此为王氏在五通桥所营盐号之名。多少年来,大盐商王敬庭的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近年还拍了影视剧,“槐盛号”给曾经辉煌的“盐马古道”渲染了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  大宅东南角落的一处院落,赫然竖着一块木牌,上书:“文革期间,雷畅故居曾作为井研的重要知青点,接收了上山下乡来此锻炼的成都知青。著名影星刘晓庆中学毕业,曾来此劳作、住宿。”</p> <p class="ql-block">  雷畅故居沿一面漫坡修建,院落套叠,层层梯升,直接抵拢古榕树下;融南方建筑隽秀、幽雅、朴素之风韵,与北方民居雄奇、厚重、粗犷之秉性为一体,给人以完美山庄之感。</p><p class="ql-block"> 倘佯在三进或四进不同风格的四合院内,能切实体会古宅既宽敞博大,又曲径通幽;既阔绰回环,又精雕细琢的奇妙意境。</p> <p class="ql-block">  古榕树也叫黄葛树,恰好位于雷家大院的中轴线顶端,至今约三四百年,盘根错节,苍颜巍巍,需七八人方可合抱。春夏葳蕤挺拔,浓荫如盖;秋冬落叶铺地,棉软如毡——民间都说老树象征人丁兴旺,庇佑后人。</p> <p class="ql-block">  丘陵高处有雷畅母亲胡太淑墓地。雷母养育子女众多,是有名的“长奶夫人”,为雷家香火鼎盛辛勤劳碌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  满坡的台柚林,是隆冬时节老宅生机勃勃的所在。相传,当年雷畅身居要职,曾奉旨巡视台湾,离别时叩拜官员民众、谢过金银厚礼,嘱其随从梅医生收下几株柚树苗,辗转带回植入宅院后山。……历经240多年培育繁衍,台柚开花散叶遍布井研,其果实橙黄油亮、气味芳香、果肉细嫩甘甜,成为当地名产果品,福泽至今。</p> <p class="ql-block">  离开雷家大宅千佛镇,南行十余公里,到了三江,这是我此行的第三镇。如果说去前两镇是寻觅先贤旧事,那么到三江则为一瞻宋代古塔。</p> <p class="ql-block">  三江白塔又称三江雁塔,位于镇东小山头上,临河而立、栉风沐雨。该塔始建于宋开禧二年(1206),明清两代均进行过维修,至今已近82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三江雁塔为密檐式砖塔,塔身呈须弥座四方形,共13层,通高29.6米,基座边长9.75米,宽9.11米,向上逐层内收。底层内高四米,向上逐层递减。塔心室五层有梯道盘旋,可上至第十层,每边均砖砌四柱三间仿木构建筑,柱头饰一斗三升斗拱,每层均有圭形小窗以供登临时眺望;每四层还设一处通光方孔,并以斗拱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话说三江古镇,三面皆水也,芒溪河、月波河、南河汇流而得名。民间歌谣唱:“塔是蒿杆街是船,三水汇流绕着船儿转……”,好一派川南水乡风韵!</p> <p class="ql-block">  雁塔造型严谨,风格朴素,线条匀称,结构坚固,酷似西安小雁塔。塔身转角并用圆砖与三角形砖构筑,施工时每砌三层即用抓钉嵌扣,直至塔顶,据有很强的防震抗风性能。该塔是井研唯一的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佛塔,也是研究四川佛塔历史、佛塔艺术的宝贵实物,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2013年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壬寅初春,阴风冷雨里我在川中连绵的山地撒欢奔驰,饶有兴致。从八百多年前的宋代雁塔,到三四百年的故旧老宅,还有“百年辛亥”留给后人的绵延思考与缅怀……。</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时光之火难以泯灭,总会留下余烬点点,让你既可前瞻也能后顾——朋友,看看历史的陈迹吧、走走先贤的老路,再细细品味书中与民间的那些记载,你就会明白:人世之台起于垒土,纷繁的往事并不如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