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五那天,儿子说还没吃到元宵,让我去买来吃。并且特别嘱咐我,要汤圆,不要元宵,他爱吃汤圆。而我恰好和他相反,我爱吃元宵。其实,很多人都和我家小公子一样,喜欢汤圆的甜甜糯糯,不喜欢元宵的青丝玫瑰的奇葩味道。我却不然,总觉得,没有青丝玫瑰,就少了元宵的灵魂一样。我也问自己为何?也许,多半是夹杂了儿时的回忆和怀念吧!</p><p class="ql-block"> 也许你会问:汤圆和元宵不是一样的么?怎么还分出喜欢和不喜欢来了。</p><p class="ql-block"> 哦,No!它们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馅料不同。虽然我不懂的馅料的制作工艺,但就从口感和香味上,都是不同的。元宵馅料干一些,煮熟了,咬一口下去,它也不会像汤圆一样,流出来。而且,大块的花生更有嚼劲儿,如吃炸熟的花生米一样,咀嚼出来的香味要比磨碎的更齿颊留香。有的还保留着传统工艺,放一些青丝玫瑰在里面,更有与众不同的辛辣感。而汤圆,馅料稀滑,甜腻。不用嚼,嘬就行。除了油腻的花生芝麻味儿,再没别的了。</p><p class="ql-block"> 再次,面皮不同。元宵面皮不是和好的面,做成面皮包裹馅料的,它是事先做好的馅料,搓成球状,放在大大的,圆形的笸箩里,放上糯米干面粉。淋一层水,逛一圈笸箩,让干面粉沾在馅料一层,再淋一层水,再逛一圈。如此往复,让干面粉一层一层的沾在馅料上,小小的馅料,就逐渐滚成了像乒乓球大小的元宵。也正因为如此,元宵不好煮,需要煮很久才能煮透,看不好时间,最里面一层仍旧是干面粉,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吃元宵的原因,总觉得煮不熟。汤圆呢,是芝麻花生等馅料和糖等配件搅拌在一起打碎,连芝麻都要是粉碎的。然后,开水烫好的糯米面做成面皮,想做豆沙包一样,把馅料包在糯米皮里面。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很甜,易煮,馅料多样,要比汤圆丰富许多。</p><p class="ql-block"> 第三,属地不同。元宵,应属北方正月十五的食品,而汤圆则是南方正月十五的甜点,为南北饮食文化不同而工艺和名字皆不同。现在。因为交通和运输的发达,以及近些年来,国内食品类轻工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小作坊似的食品了,而是企业生产线供应。企业集中配方,综合南北口味和工艺,就有了现在市面上各种品牌的汤圆。也因此,地方作坊式的元宵反而不景气。每年,李记元宵变成了我的独宠。当然,他们有几年元宵是现轱辘现卖,也制作一些汤圆对比着卖。购买者,则根据自己口味选择了。今年,竟没看到李记元宵练摊,只能于超市里买了一小袋,满足一下味蕾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第四:价格不同。也许因为制作工艺和企业规模的原因,同样的制作原料,价格却天壤之别。元宵,五块钱二斤,大约20个左右,虽然比汤圆小点,可是料足,面皮实诚。汤圆,一袋,大的九个,小的15个,往年贵的时候,15元一袋,今年好像便宜一些,如果没记错是8块钱一袋。汤圆包装精美,可以送礼,元宵也就是食品塑料袋一装,全无美感。所以,无论是个人口味喜好,还是价格上,我都首当其冲的选择了元宵。还是喜欢它的独有的元宵节味道,何况,还有那许多回忆呢。</p><p class="ql-block"> 元宵的童年记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穷,过年都不容易,更不能再提元宵节的,如果不是亲戚春节拜年带来些元宵,是不舍得买的。没有元宵,但是我们有个心灵手巧的妈妈,妈妈会准备好花生芝麻白糖面粉,让我和三姐自己动手做元宵。都是自己家地里长出来的,成本不高,还能自己动手,权当做手工了,我和三姐竟乐此不疲,每年都很期待。</p><p class="ql-block"> 母亲会事先把花生芝麻炒熟,我们就用擀面杖将其捣碎,拌入白糖。遗憾的是没有青丝玫瑰。然后搓成球,没有笸箩,就用大点的盆,放上面粉,一圈一圈的晃。因为速度慢,盆又小,做成一锅要很久,我和三姐就轮流晃,晃的两个胳膊都疼。</p><p class="ql-block"> 做完,有母亲负责煮熟。但其实,并不好吃,跟今年在巴黎味道买的元宵一个味道。太香,太腻。可能是自己做的,料足,花生芝麻太多了。不如李记的元宵更有八几年的味道。即便如此,也还是怀念小时候做元宵的场景。自己家磨的面粉,自己炒熟的芝麻等等,捧着盆一圈一圈的晃啊晃!累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配图为元宵,超市购买的,五块钱一袋,自己煮来自己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