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杏林问答】栏目是由大连神谷中医医院发挥自身优势推出的栏目,根据每一个时期的热点或者向大众科普中医,进行答疑解惑。</p><p class="ql-block">您也可以在文章后向我们留言您想问的关于中医各种疑难的问题,可能下一期您的问题就会进行解答。</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古人云“春捂秋冻”。许多人尤其是年青人非常疑惑:冬寒已去,大地回春,枯草泛青,为何还要“捂”? 别急,听听中医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春捂道理何在?</p><p class="ql-block">自然法则之说。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春夏秋冬循环变化的影响,体内形成了一种生理性散热和保暖功能。冬天,为抵御寒冷,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现出闭锁状态。东去春来,毛孔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皮肤开始活跃了,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而春风较大之时,尽管不是寒冷,但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春天还有一特点,那就是“倒春寒”,也许今天你看气温有二十多度,明天冷空气就给你来了个回马枪。气温不稳定,过早地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感冒或风寒就会入侵引发各种疾病。“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道理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怎样“捂”住风寒?</p><p class="ql-block">“捂”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至15天。但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通常来说,人的体温恒定在37度左右,15摄氏度是春捂的一个临界值。当温度低于15度时,大部分人就会感觉到凉意。如温度长期高于15度,就可以考虑脱去冬装了;如果温度在15度以下保暖衣服就不能脱了。另外,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捂过头反而使人上火、血压升高,也可能因热伤风而患上感冒。</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捂”的部位。中医认为,“春捂”应下厚上薄。重点是背心、肚子、双脚、膝盖和腰部等五个部位。如背心与心肺相通,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背心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老年人和儿童在出门时可以穿件背心马甲,或者套件毛背心,以防背心受寒。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其次,膝主筋。多"捂"膝盖,可以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增强腿部运动能力。必要时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中医理论有“寒从脚起”一说,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p><p class="ql-block">因早春时地面温度较低,双脚接触时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经常搓脚和按摩脚掌心,在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脚都能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p><p class="ql-block">女性切忌“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特别要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尤其是每次经期的防寒呵护。</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春天起居注意啥?</p><p class="ql-block">1、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新鲜,不能直接吹风。</p><p class="ql-block">2、早睡早起,加强锻炼。常患呼吸疾病的“老病号”应该渐渐增加呼吸锻炼,以适应气候变化。</p><p class="ql-block">3、饮食上要有节制。经过春节的大吃大喝,积攒了不少肥腻,开春最好饮食清淡点,多健身,将不必要的脂肪消耗掉。</p><p class="ql-block">4、春季正是“乍暖还寒之时”,注意穿着适当,常备衣服及时添加。</p><p class="ql-block">5、春游出现脚部红肿时,建议临睡前用热水泡泡脚,疏通一下静脉。</p><p class="ql-block">6、春燥花开易过敏,建议多吃含VA、VB2丰富的食物和新鲜果蔬。少吃或不吃可能诱发春季皮炎的光感性食物。如田螺、荠菜、油菜、菠菜、莴苣、无花果等。另外,不用含光感物质多的化妆品,如香料、纯度不够的凡士林等。</p><p class="ql-block">7、尽量减少阳光的直射。经常做做面部按摩,以促进面部肌肤的血液循环。平时,不用太热的水和碱性大的肥皂洗脸,不用僵硬粗糙的毛巾擦脸,达到护肤美容效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