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与壁画

娟子

<p class="ql-block">近日,《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的丝路艺术》正在深圳博物馆热展,展览原比例复制呈现莫高窟第285窟(西魏)、220窟(初唐)、320窟与45窟(盛唐)共四座具有时代艺术高度的代表性洞窟。敦煌艺术的美轮美奂与博大精深由此也可略窥一斑。</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公元538-539年) </p> <p class="ql-block">西魏时期,莫高窟的壁画内容变得空前丰富,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题材。在西壁佛龛的两侧,第一次绘画出了早期印度密教的图像,来自印度神话中的诸天神已变身为佛教的护法神护持左右。</p> <p class="ql-block">在石窟考古中,人们通常会将一个有着明确纪年的洞窟,称为“标准窟”,表示这个洞窟已经成为了判断与之风格相近洞窟时代的标尺。</p> <p class="ql-block">北壁有着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大统五年(公元539年)的题记,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纪年,这也使它成为了早期石窟中唯一的标准窟。</p> <p class="ql-block">南壁绘有“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p><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用色淡雅,构图简洁,将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曲折的故事情节浓缩为简洁的视觉形象。</p> <p class="ql-block">来自传统神话中的神灵和瑞兽则被集中的绘制于洞窟的顶部,表现宇宙天际。这里既有代表规矩、阴阳、交媾、繁衍的伏羲和女娲;也有飞廉、雷公、雨师、霹电等自然神;还有羽化飞升的羽人、力能扛鼎的乌获,以及代表天、地、人的三神兽。</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公元618-712年) </p> <p class="ql-block">此窟的唐代壁画在西夏时被覆盖,直到公元1944年,敦煌国立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剥去了表层的西夏千佛壁画,唐代原作才得以赫然重晖。</p> <p class="ql-block">北壁:《药师经》讲述药师佛为救护疾病痛苦的众生所发的慈悲愿力及修行法门,其救世济人精神曾对中国佛教的普及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此铺经变画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和八接引菩萨为主体,两旁十二药叉神将为护卫,上有飞天翱翔,下有天人乐舞,前临曲池流泉,表达了唐人祈求拔除苦难疾病,获得精神慰藉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南壁:《观无量寿经变》是佛教最重要的净土类经典。经中主要叙述了阿弥陀佛成佛的经过,和他所掌管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以及往生极乐净土所需之条件和修行法门。</p> <p class="ql-block">此铺经变画中用斑斓的色彩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与美好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东壁:《维摩诘所说经》是一部对整个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影响极大的佛教经典。东壁绘维摩诘经变图,以“问疾品”为主体,表现辩オ无碍的维摩诘居士与前来问疾的文殊菩萨展开激烈辩论的场景,以此阐发“心净则佛土净”的佛教净土思想。</p> <p class="ql-block">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0窟盛唐(公元712-766年)</p> <p class="ql-block">此洞窟龛内的彩塑群像已不完整,留存的四身造像,虽然变色严重,但主体造型尚存,依然可见盛唐风采。</p> <p class="ql-block">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两侧分别绘“未生怨”和"十六观”,这种形式到了盛唐时期开始形成固定的模式。</p> <p class="ql-block">此画着カ于宝池中莲花化生,祥禽瑞乌与伎乐之描绘,境界幽雅,色调清淡,为盛唐同类经变题材中之不同风格。</p> <p class="ql-block">“未生怨”讲述了古印度阿阁世王篡夺王位的故事,并以此掀起全经序幕。佛陀住世时,摩掲陀国的阿闺世太子,听信佛陀弟子调达(提婆达)的教唆,发动政变,囚禁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并禁绝食粮,企图饿死他。王后韦提希夫人设法营救,秘密送食。此事被阿<span style="font-size:18px;">闺世</span>世太子得知,韦提希夫人险遭杀害,幸得月光、耆婆两位大臣劝阻,才保住性命。夫人被幽禁深宮期间,祈请到佛陀现身说法,宽慰其心,并为她宣说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至此便开始进入本经的主要内容,由佛陀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王舍城宫中详细讲述如何“观想”极乐世界和西方三圣的方法,从而为厌离此娑婆世界的众生开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法门。</p> <p class="ql-block">南壁作品所依经典不明,但主体画面当属释迦牟尼佛说法无疑,故以“释尊说法图”暂名之。此作品中的二身胁侍菩萨,于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上方菩提宝盖装饰华丽,两对散花飞天相对追逐,前后呼应,造型优美,为莫高窟飞天中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下方宝池中横列十四身伎乐天,坐莲花内,奏乐歌舞;左右各画四十尊化佛坐莲花上,枝蔓相连,形式独特。</p> <p class="ql-block">千佛顶</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5窟,盛唐(公元712-766年)</p> <p class="ql-block">西壁佛龛内现留存有彩塑七身,所有人物均依据法会的场景创作。佛陀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说法;两边随侍弟子、苦萨,以及天王等众,围绕听法。此窟的主尊佛释迦牟尼,有着庄严、沉静,慈祥的精神表现。大弟子迦叶形象深沉朴实。小弟子阿难体现出含蓄温和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此窟最有特色的是菩萨造像,塑工在菩萨躯体造型上加强了曲线变化,显得柔美。与菩萨造像的典丽之美相对映的则是天王的雄强有力,这也是唐朝将军威猛刚强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此为莫高窟唐代壁画的常见题材,主体画面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恢弘壮丽,种种庄严;两侧条幅式的故事画表现“未生怨”和“十六观。</p> <p class="ql-block">南壁绘《观音普门品》</p> <p class="ql-block">居中为观世音菩萨画像,男身、有髭,戴化佛冠。</p> <p class="ql-block">观音像的两侧分别绘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种应(化)身度化众生,以及观世音菩萨以大威神力救助众生脱于苦难的事迹。其画面有航海、商旅、监狱、刑罚等社会生活态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历代壁画,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p> <p class="ql-block">故事画</p><p class="ql-block">“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公元538-539年)</p><p class="ql-block">故事内容:古印度有一个叫僑萨罗的王国,出了五百强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他们最终被俘,并被国王施以剜目酷刑后放逐山林。盲眼的强盗衣食无着,栖身无处,在山林间奔走哀嚎。佛生慈悲之心,吹来香山妙药,使其双目得以复明。重见光明的强盗跪求佛陀说法,听到佛陀教诲,五百强盗幡然醒悟,皈依佛门,经过潜心修行,最终得成正果。</p> <p class="ql-block">强盗与官兵激烈作战;</p> <p class="ql-block">强盗战败被俘;</p> <p class="ql-block">国王审讯、被判决剜眼;</p> <p class="ql-block">被逐放山林受苦;</p> <p class="ql-block">被佛陀拯救眼睛复明;</p> <p class="ql-block">佛陀为强盗说法;</p> <p class="ql-block">强盗皈依,出家为僧的强盗于深山修行。</p> <p class="ql-block">鹿王本生故事画 莫高窟第257窟</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鹿王本生是敦煌最早的横卷连环故事画。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作品的两端向画面的中心过渡,中间结束的独特构图,以突出故事的高潮部分(九色鹿与国王相遇),构思十分巧妙。</p> <p class="ql-block">古印度恒河边生活着一只美丽的九色鹿(释迦牟尼佛前世),曾经不顾安危,救起一名失足落水之人。</p> <p class="ql-block">获救的溺水者贪图富贵,向国王告密,泄露了九色鹿的行踪。</p> <p class="ql-block">国王率大军入山捕鹿,无法脱身的九色鹿认出向导正是自己搭救的溺水者,毫无惧色地来到国王面前,控诉了溺水者见利忘义的卑鄙行经。国王听后,认为九色鹿有功于人,于是放鹿归山,并下令全国禁止猎捕九色鹿。此时溺水者浑身长出了毒疮,ロ中发出恶臭,最后遭到所有人的唾弃。</p> <p class="ql-block">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329窟</p><p class="ql-block">初唐(公元618-712年)</p><p class="ql-block">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和王后摩耶夫人多年膝下无子,常为无人继承王位而烦恼。一日,摩耶夫人在梦中见到空中有菩萨乘白象而来,从她的右肋进入腹中。摩耶夫人从梦中惊醒,召相师占卜,知有圣神降胎。梦中受孕的摩耶夫人后来在蓝毗园诞下悉达多,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p><p class="ql-block">作品描写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是佛传故事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p> <p class="ql-block">夜半逾城 莫高窟第329窟</p><p class="ql-block">初唐(公元618-712年)</p><p class="ql-block">作品描写悉达多太子离宫出家的故事。悉达多成人后,经常冥思苦想,寻求解脱众生痛苦的真谛,29岁时受天神启示,抛弃王位与妻、子出家修行。依据佛经,释迦牟尼出家前的俗世是以乘象入胎开始,以夜半逾城作结。因此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多呈左右对称布局。</p> <p class="ql-block">弥勒净土 中唐(公元766-835年)</p><p class="ql-block">故事内容: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下生娑婆世界,投生翅头末城一位大臣家为子。成人后,国王赠与他一座宝幢,弥勒转赠给众婆罗门,却被他们拆毁瓜分。弥勒见宝物被毁,顿悟人生无常,随即出家学道。成道后,国王、大臣及后宫眷属纷纷追随,剃度出家。</p><p class="ql-block">成佛后的弥勒接连召开三次法会,度人无数。娑婆世界成为人间净土,现出种种祥瑞。</p> <p class="ql-block">佛教将我们所处的世界称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娑</span>婆”,是遍布恶行、烦恼与污垢的“秽土世界。作品表现弥勒下世成佛后的经历及“秽土世界”成为净土世界后种种美炒景象。通面构图宏伟,内容详尽,画风细膩,色彩绚丽,是敦煌石窟同类题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弥勒在人间完成了成佛仪式,为弥勒下生。</p> <p class="ql-block">1、下生娑婆</p><p class="ql-block">五十六亿万年后,弥勒下生娑婆世界,投生翅头末城一位大臣家为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 剃度出家</p><p class="ql-block">弥勒见宝物被毁,顿悟人生无常,随即出家学道。弥勒成道后,国王、大臣及后宫眷属纷纷追随,剃度出家。</p> <p class="ql-block">3 弥勒三会</p><p class="ql-block">成佛后的弥勒接连召开三次法会,度人无数。娑婆世界成为人间净土,现出种种祥瑞。</p> <p class="ql-block">4、一种七收</p><p class="ql-block">弥勒世界里,庄稼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所获甚多。图中扬场和耕地的画面是唐代农业。</p> <p class="ql-block">5、老人入墓</p><p class="ql-block">弥勒世界,人寿八万四千岁时会无疾而终。图中的老人在寿命将尽时,自行前往墓地。</p> <p class="ql-block">6、女子五百岁出嫁</p><p class="ql-block">帷帐内,宾客们举杯畅饮,新郎致跪拜礼,新娘站立致礼,反映出当时婚礼男拜女不拜。</p> <p class="ql-block">7、树上生衣</p><p class="ql-block">树上生出衣服,人们可以随意取用。</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 莫高窟第3窟</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依掘《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图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绘制。画面以观音十一面为核心分三层排列,除第二层中央面为忿怒相外,其余均为慈悲像。四十大手绘制严密得度,各结不同手印,持不同法器,其中两手合掌,两手托体,两手上举化佛。画像以墨线勾勒,运笔有轻重、虚实、深浅、浓淡,组织布局有疏密聚散,色彩淡雅,造型庄重。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几乎荟萃一壁,是敦煌艺术的又一峰之作。教煌壁画和紙绢画中有70多幅千手千限观音经变,此铺是敦煌石窟中最具特色和艺术价值极高的千手千眼观音。</p> <p class="ql-block">1、飞天</p><p class="ql-block">飞天手持花蕾,乘云而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吉祥天女</p><p class="ql-block">原为婆罗门教中的幸福与财富女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天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婆薮仙</p><p class="ql-block">原为婆罗门教的修行者,因主张祭祀天</p><p class="ql-block">神时杀生而坠入地狱,后得菩萨拯数,<span style="font-size:18px;">皈依向佛。</span>画面中婆薮仙是汉化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金刚</p><p class="ql-block">佛教护法神,三头八臂金刚,腰系虎皮裙,左手持绢索、宝筐、铎,右手握金刚杵、金轮、宝剑等法器,肌肉强健,形象威武。</p> <p class="ql-block">5 金刚</p><p class="ql-block">佛教护法神,三头六臂金刚,两手托举金轮于头顶,一只右手持金刚杵。两侧金刚瞪目而视。</p> <p class="ql-block">6、毗那夜迦天</p><p class="ql-block">象头人身的毗那夜迦天原本是印度神话</p><p class="ql-block">中湿婆神的长子,智慧与财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佛教吸收为护法天神。图中的毗那夜迦</p><p class="ql-block">天头戴象冠,代替早期象头人身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7、金刚面天</p><p class="ql-block">佛教护法神,猪头人身。图中的金刚</p><p class="ql-block">面天以猪冠代替早期猪头人身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敦煌经变画</p><p class="ql-block">佛经典籍数量繁多,内容深奥。为了向普罗大众弘扬普及佛法,讲解方式就发生了变化,佛教徒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直观的图画宣讲佛经,这种传教方式,称为俗讲和经变。</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中有很多经变画,如西方净土经变,药师经变等。自唐以后,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如影随行,多绘于一个洞中南、北壁相对。此格局最终形成一种流行范式,表达了佛教二法门对世俗凡众死生两极的无微关怀。</p><p class="ql-block">在敦煌这类壁画中,唐代西方净土变壁画艺术水平最高。</p><p class="ql-block">西方净土变壁画有两个团队,一个是阿弥陀佛为首的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善菩萨团队,一个是释迦牟尼带领的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团队,极乐世界,宫殿庙堂,富丽堂皇, 讲经的佛陀,慈眉善目,端庄慈悲,听课的菩萨,美丽动人,雍容华贵。飞天仙女,衣袂飘飘,载歌载舞。佛陀告诉众生,只要修佛念经,便可进入这样一个鸟语花香,没有红尘烦恼的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唐代“净土宗”流行,造成了当时“净土变”壁画题材的盛行。</p> <p class="ql-block">西方净土变 莫高窟第217窟</p><p class="ql-block">盛唐(公元712-766年)</p><p class="ql-block">这是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经变画之一,表现的是阿弥陀净土。正中是佛及菩萨、天人侍从所在的莲池与露台。中轴线上有前后佛殿,前殿两侧有楼、阁、台、碑阁各一座,后殿建于平座上,佛殿两侧有回廊周绕,呈环抱之势,形成寺院后部的突出部分,成为“凸”字形布局,使回廊产生曲折变化,增加寺院平面的进深,体现出匠意巧思。</p> <p class="ql-block">东方净土变 莫高窟第148窟</p><p class="ql-block">盛唐(公元712-766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经变画依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制,描绘东方净土世界的美妙庄严。佛经说在我们所处世界的东方,由近而远依次有七个佛国,皆是净土世界,其中最远的名为“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为此世界的教主。</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经变画中,宏伟开阔的寺院空间容纳了丰富的建筑形象。庭院中部有一大型露台,前面布置着五座大小错落的小露台。中轴线上有五开间大殿,左右两侧横向展开十八间回廊,大殿及回廊前,月台宽阔,众多的佛与菩萨、侍从等漫步其间。回廊之后,更是殿宇恢宏,楼阁耸峙,飞虹当空,是当时宫殿寺观豪华建筑组群的写照,殊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弥勒经变 莫高窟第55窟</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幅的《弥勒经变》是据初唐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绘制而成。画面上部是须弥山与其顶上华丽辉煌的天宫,天宫分为三座院落,每座院落内有二层楼阁,中间院落楼阁顶层内端坐弥勒菩萨说法,楼阁间绘诸赴会佛并菩萨众,象征弥勒上生世界。因此,此幅经变同时反映了弥勒上生与下生,上、下生世界以须弥山和日、月天连接。三会下部为水榭、宝池、莲花等内容。画面下部则是一座瑰丽奇特的三层宝幢。</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说法图 莫高窟第57窟</p><p class="ql-block">初唐(公元618-712年)</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唐代说法图代表作之一。主尊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于宝盖、双树下结跏趺坐,座前有双狮守望,并设熏炉供养。左右侍立观世音菩萨、大势至善菩萨,与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三尊像身后是二比丘、八菩萨、ニカ士。画面人物众多,构图紧凑,菩萨头冠和衣饰均以沥粉堆金,肌肤略施晕染。</p> <p class="ql-block">佛右边的菩萨尤为庄严美貌,被世俗称为“美人菩萨”。</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说法图 莫高窟第249窟</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4-556年)</p><p class="ql-block">莫高窟西魏说法图代表作之一。佛陀居中,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握衣,端立在宝池的莲花之上,两侧菩萨身姿修长,体态婀娜。佛光上方高悬装饰着兽头和双凤的华盖;华盖两侧的流云中画四身飞天。图中人物形象、衣饰、华盖融合了西域和中原两种风格。</p> <p class="ql-block">供养人画</p><p class="ql-block">女供养人像 莫高窟第61窟</p><p class="ql-block">五代(公元907-960年)</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61窟是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所建的功徳窟,窟内画有众多的曹氏家族供养人像。图中供养人从左至右依次为回鹘的公主、甘州回鹘可汗的夫人、于间国王李圣天的夫人、窟主的母亲。这几位供养人的衣冠服饰具有各自族属的服饰特征。</p> <p class="ql-block">万象人间</p><p class="ql-block">树下弹琴 莫高窟第85窟</p><p class="ql-block">晚唐(公元836-907年)</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中有不少古琴演奏的场景,此图出自莫高窟第85窟报恩经变,树下有二人弹琴。画中有题“弹琴以自娱”之句,可知其演奏的为琴类乐器。</p> <p class="ql-block">斗鸡 莫高窟第285窟</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556年)</p> <p class="ql-block">伎乐天反弹琵琶 莫高窟第112窟</p><p class="ql-block">中唐(公元766-835年)</p><p class="ql-block">画面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伎乐天奏乐、歌舞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图中的伎乐天上身微向前倾,将琵琶反背颈后,左臂伸直握弦,右臂曲于音箱,一腿微曲,一腿曲抬,作“端腿”姿,舞姿矫捷刚劲,造型十分独特。</p> <p class="ql-block">飞天伎乐 高窜第285窜</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556年)</p><p class="ql-block">壁画中的飞天于漫天花雨中,手执笙、笛、排箫等乐器,联袂歌舞,他们身形修长、五官清秀、动态轻盈,借助飘舞的衣裙和彩带形成“飞”的动势,极具观赏性和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乐舞图 莫高窟第220窟</p><p class="ql-block">初唐(公元6l8-712年)</p><p class="ql-block">这是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乐舞图之一,表现佛国世界伎乐天奏乐、歌舞的场景。</p><p class="ql-block">画面正中有一座灯楼,两侧各立一树灯轮;左右两厢置乐队,共28人,分为两组,演奏来自中原和西域的各种打击、吹奏、弹拨乐器;两对舞伎在小圆毯上旋转腾踏,巾帛飞扬,是表现佛国盛大舞乐场面,也是现实乐舞情景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天宫伎乐 莫高窟第249窟</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天宫伎乐”包括佛国上界一切从事乐舞活动的天人,但又通常用于特指石窟壁面上端与窟顶连接处天宫建筑中的伎乐天人,此画即属于此列。画工们绘制出伎乐天数身,身披帔帛,手执不同乐器,人物造型稚拙朴素,色彩仅以深色大色块表现,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p> <p class="ql-block">腰鼓舞 榆林窟第25窟</p><p class="ql-block">中唐(公元766-835年)</p><p class="ql-block">图中舞伎立于方毯之上,肩上挂腰鼓,伸展双臂作击鼓状;携提左腿腾跃;长巾随节奏回转流动;舞姿矫捷刚劲,富有动感。与两侧奏乐者相配合,整个画面生动和谐,是唐代真实乐舞的生动反映。</p> <p class="ql-block">击长鼓与反弹琵琶对舞 莫高窟第172窟</p><p class="ql-block">盛唐(公元712-766年)</p><p class="ql-block">在乐队伴奏下,二舞伎,一反弹琵琶一击大腰鼓,值得注意的是腰鼓鼓身长,大形鼓皮用绳拉紧,与今朝鮮族《长鼓舞》所用鼓相似。身披卷扬长巾,更增舞姿飘逸。</p> <p class="ql-block">精美装饰画</p><p class="ql-block">九佛回纹藻井 榆林窟第10窟</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1227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带有浓厚密教色彩的藻井,井心九佛象征九品往生,是一种九品曼茶罗的简化形式。中央为上品,周围的八佛形成八瓣莲花形,即所谓的“ハ叶莲台”,最外层为赴会佛、伎乐飞天等。此图案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又有新的创意。</p> <p class="ql-block">宝池莲花平棋 莫高窟第257窟</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平棋图案是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常用于装饰窟顶的图形,其目的是为了表现天宫意象,利用方形的大小及位置变化,层层叠进,以示高深。</p> <p class="ql-block">三兔飞天藻井 莫高窟第407窟</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狮马牡丹纹边饰 榆林窟第3窟</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1227年)</p><p class="ql-block">西夏文化深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佛教深受藏传密宗影响,因此西夏时期的石窟图案明显地呈现出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特征。此边饰的主纹饰是缠枝牡丹纹,外层为卷叶形花瓣,花中混合有莲荷、茶花或石榴纹的造型特征,飘浮的白云中各有一只瑞兽。纹样组合律动中多有变化,生动活泼。</p> <p class="ql-block">龙凤牡丹纹边饰 榆林窟第3窟</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122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供养人画像,绘制于莫高窟第130窟南道南壁。原壁画因自然原因残缺严重。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由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经过研究,复原临摹了此画。</p><p class="ql-block">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出都督夫人及她的两个女儿和九名身着男装的婢女。此画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人物像。</p> <p class="ql-block">我在2021年10月份去了一次莫高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次展出的石窟和壁画的还原度之高!</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也有无法复制的魅力,茫茫戈壁、滚滚黄沙,那样壮阔的背景之下再看到如此精美而绚烂的彩塑和壁画,那种感受无法形容。除了单薄的感叹先人的智慧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以外,更多的是被浓重的历史印记震惊到无法平息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深圳博物馆敦煌展,让我们看到复制精美栩栩如生的彩塑,丰富多彩的壁画,明白张大千等画家、艺术家为何痴迷于敦煌艺术,感叹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三位敦煌莫高窟人对敦煌文化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倾情保护之心,扎根大漠,筚路蓝缕、含辛茹苦地开创莫高窟保护、研究和弘扬的基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