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的应用领域

坐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方式,特殊的教育方式和治疗方式被应用于多个领域。</p><p class="ql-block"> 一、特殊教育领域</p><p class="ql-block"> 特殊教育是指通过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各类残疾儿童进行实施教学,实现某些教育目标的教育类型。特殊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帮助残疾儿童增长知识、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发展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增强特殊儿童适应社会环境和生存的能力。据2007年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目前我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3万人,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言语残疾儿童17万人,肢体残疾儿童48万人,智力残疾儿童7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6万人,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残疾儿童并不等于无用的人,更不能用机械统一的教学方法实施无差别的大班教学。199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残疾人一般是指个体的身体或精神的某些功能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自闭症、脑瘫、语言障碍、智力落后等其他残疾。根据特殊儿童残疾的情况不同,特殊教育可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p><p class="ql-block"> 在特殊教育中,音乐教育或音乐治疗对于自闭症、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学习障碍、智力缺陷等残疾儿童具有独特的作用。(1)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运用音乐对智障儿童进行听觉和记忆训练,促进其智力和适应性行为的发展,帮助其注意力不集中和持久的问题。例如有研究报告,采用被动聆听法、主动参与法、即兴法、暗示放松法等音乐疗法治疗儿童自闭症,结果显示,音乐疗法可使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注意广度增宽、目光交流增多、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刻板行为减少及调动积极情绪。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音乐治疗对于改善智障儿童的记忆力差,思考能力与领悟能力迟钝,语言能力发展迟缓,推理能力与判断能力迟钝,想象力贫乏,动作迟缓与不协调,缺乏自信心,缺乏与人沟通和社交能力等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2)听觉障碍的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师可以通过使用多种乐器来帮助听觉障碍的病人提高辨别声波振动的感觉。如让病人通过抚摸钢琴或一些低音乐器来直接感受声波的振动,辨别声音的开始和结束;训练病人通过辨别声波振动的速度和身体不同部位对声波振动的感觉来分辨声音的高低,例如让患者用头腔感受到高音,胸腔感受中音;腹腔和腿、脚感受低音;通过音乐频率震动学习节奏的感觉。观察表明,失聪的儿童对于由鼓表现出来的节奏的感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明显强于正常儿童。这可能与失聪儿童由于听觉障碍而发展出了替代的超常的触觉感受能力有关。音乐治疗师还通过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变化造成的不同触觉感受来帮助听觉障碍病人学习语言的节奏和音调变化,帮助他们学习正常的说话模式。音乐治疗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合唱合奏等团体音乐活动促进听力障碍者提高社交能力。(3)视觉障碍的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可以帮助视觉障碍的儿童促进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音乐可以提供儿童一个情感表达的途径,音乐作为一种感官刺激形式可以减少儿童因失明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有助于发展方位感和运动能力。(4)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孤独症儿童虽然常有语言沟通障碍,但大多有较好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可以使孤独症儿童获得愉悦的体验,音乐活动可以诱发或强化孤独症儿童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互动行为,然后可以进一步引发患儿与他人交往中的目光接触和行为反应。可以通过歌曲帮助患儿学习语言,丰富词汇,掌握发音的节奏和音调,通过变化的音乐活动促进患儿的刻板或其他怪异行为的改变,增强患儿自控行为的频率。(5)儿童多动症的音乐治疗:音乐活动为多动症儿童提供了自由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患儿负性情绪的发泄;有助于延长和集中患儿的注意力,减少无意识动作表现的频率,提高患儿的自信心。(6)唐式综合症的音乐治疗:唐式综合症是由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患儿除有明显区别与正常儿童的相貌特征之外,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观察表明,唐氏综合症儿童往往具有较好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以及较强的表现欲望,情绪敏感、纤细和多疑。音乐治疗有助于患儿增强对细微运动的感知和控制,提高肢体的协调性,增强自信心,培养人际沟通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二、精神康复领域</p><p class="ql-block"> 音乐治疗在心理科、精神病医院康复科被广泛运用于神经症、精神分裂、躁狂症、抑郁症、情感障碍和脑部损伤、神经损伤、脊椎损伤、老年痴呆、脑中风后遗症等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研究表明,脑电功率谱中δ+θ/α+ β比值和θ/β比值是脑功能研究中最常用并且最敏感的指标。其中认知状况与α、β波呈正相关,与δ、、θ波呈负相关。临床观察表明,对一些脑外伤或脑卒中后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并发失语,在各种常规认知训练无任何反应的患者给予聆听贝多芬交响乐《英雄》第4乐章与罗扎诺夫音乐,结果显示,患者接触音乐后脑电活动即出现有意义的变化,即脑电活动由慢波向快波转化,其快波α、β波明显增多,故其δ+θ/α+ β比值和θ/β比值明显低于未听音乐时(平静状态),说明音乐对这类处于“木僵状态”患者的脑电活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研究报道,采用中国古典宫、商、角、徵、羽调式音乐治疗焦虑性神经症8周,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各因子分上,即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抑郁心境、肌肉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胃肠症状、生殖泌尿系统症状和会谈时行为表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lt;0.05)。表明抗焦虑药合并音乐治疗焦虑症除记忆或注意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外的焦虑症状均较单用抗焦虑药效果更好。有研究报告,对门诊和住院神经症患者每日要求自唱或合唱喜爱的歌曲,每日唱歌时间累计40~60min,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重复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和脑血流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心电图异常率82%,治疗3个月后,异常率下降为74%;治疗后6个月,异常率下降为36%;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治疗前脑电图异常率80%,治疗后3个月脑电图异常率64%,治疗后6个月脑电图异常率28%,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脑血流图异常率76%,治疗后3个月脑血流图异常率62%,治疗后6个月脑血流图异常率 38%,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p class="ql-block"> 有报道表明,音乐治疗还被应用于艾滋病、虐待与性虐待救助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三、辅助医疗领域</p><p class="ql-block"> 音乐治疗还科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哮喘、视力损伤、外形损伤、疼痛等临床各类疾病的辅助治疗。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为了止痛,医疗上常用的方法就是服用止痛药或者采取局部神经阻断性封闭注射。但是这些方法不仅副作用明显,而且可能需要不断增加药物剂量,产生药物依赖性。现在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帮助止痛。因为有些音乐可以刺激人脑分泌较多的“内啡呔”,而这是止痛的内源性物质。此外,音乐转移了患者的注意力,降低了肌肉的紧张程度,也有助于减轻大脑对疼痛的感知。观察表明,手术前让患者听音乐可以减轻焦虑和所需要麻醉药的剂量,对于肾透析的患者、分娩中的孕妇和牙科诊所的病人,音乐可用来减轻不适,安抚病人,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于癌症患者音乐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并增强镇痛药物的效果,提高晚期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适合于各类病人的临终关怀;音乐还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加。有文章认为,海顿的交响曲具有较为显著的止痛效果。音乐还有助于胃肠植物神经紊乱的治疗,体感音乐所产生的有节律的振动可能通过促进肠道的规则收缩,以及节奏舒缓音乐营造的轻松气氛,促进进食时的细嚼慢咽,都有助于消化吸收。有临床观察表明,用非洲鼓、民族鼓和手铃等音乐游戏可以分散烧烫伤儿童在肢体疼痛上的注意力,并促进患儿之间的相互沟通,克服自闭的心理阴影;用体感振动音乐治疗(Vibroacoustic Therapy)有助于促进脑瘫儿童的康复;音乐还有助于小儿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p><p class="ql-block">四、心理矫治领域</p><p class="ql-block">音乐治疗还被运用于青少年犯罪改造、协助戒毒和戒酒和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等领域。所谓音乐心理矫治是指在监狱针对服刑人员开展的音乐治疗与音乐活动。一般来说,监狱服刑人员刑期较长,生活方式枯燥单调,空间狭小,环境压抑,人际关系紧张。音乐无论是作为生活消遣,还是作为宣泄情绪,表达思念,都是一种良好的工具。针对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和生活特点,监狱音乐心理治疗通常会在几个环节进行安排:一是将音乐作为工作时的背景,缓解服刑人员工作时的烦躁,增进愉悦的情绪;二是在睡前播放轻音乐和放松音乐,促进服刑人员的睡眠;三是在节假日播放由服刑人员点播的通俗流行歌曲,或鼓励服刑人员借助点播音乐表达对亲人或朋友的祝福、思念和各种心意;四是鼓励服刑人员自己创作歌曲,开展歌曲比赛;五是鼓励服刑人员撰写欣赏音乐的心得体会,并将文章刊登在监狱内部的小报上与同改进行交流和分享;六是通过组建乐队和合唱团,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人际交流和团队精神。有关“音乐治疗对服刑人员情绪与行为影响的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在降低服刑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方面有明显的效果;有助于促进睡眠质量的改善,提高劳动效率,对维护狱内稳定及提高服刑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女子监狱尝试定期在服刑人员中开展音乐舞蹈活动,让服刑人员尽情的歌唱和狂舞,放松心身,尤其是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被服刑人员选作为活动的主题歌,激励著她们为未来新生活的梦想而努力改造。</p><p class="ql-block"> 五、社区音乐治疗领域</p><p class="ql-block"> 社区是城市的文化和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不仅是精神康复病人回归社会,也是安置社区矫治人员的地方,有许多促进心理健康的任务。音乐作为一种容易普及开展的活动十分合适于社区。社区音乐治疗(Community Music Therapy)是指为生活在社区的患者或居民提供的一种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广义上,还包括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目前,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社区可以看到有不少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广场舞和民乐演奏等团体活动,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舞蹈活动对于解决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无聊等心理困扰问题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音乐治疗适合于各类在家庭和社区进行身体康复的患者、退休老年人以及其他在家闲赋的普通人群等。</p><p class="ql-block"> 用歌唱来进行自我励志、表达情绪情感也是普通公民和残疾人常用的方式。例如生于广西柳州一个贫困工人家庭,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失去双腿功能的残疾青年黄任锋,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不仅出版了《辉煌的走》等两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还出版了填词谱曲和演唱的音乐专辑《一个人两个梦》,他摇着轮椅穿越中国南北大地,在许多城市举办了激励志演讲会,他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拥有》和《永不放弃》,鼓舞了无数的青年。他在文化部2004年举行的“首届声乐器乐舞蹈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声乐金奖,有人称他为“励志歌王”。在现实生活中,像黄任锋这样用音乐补偿自己身体残疾的勇士在世界各地还比比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音乐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广东省中医院病友组成的“和友苑”合唱团</p> <p class="ql-block">邱鸿钟教授指导实验小组开展音乐治疗活动</p> <p class="ql-block">TED《这不是我们的家》表达了这些特殊人群的忏悔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