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圣境“无量观”

耕读斋

<p class="ql-block">  在北国钢城千山时光的深处,春雪,像是从梦里走来的精灵,带着暗香,带着清丽,带着质感的美,奔赴一场千山的邀约,染了千山灵魂的香,倾了千山素白的念,在寂寂的正月里,静待春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月13日夜,北国钢城鞍山的第五场雪即第二场春雪飘飘洒洒降落在44平方公里的千山,千山“无量观”被雪花装扮得更加清净庄严,犹如一幅别具特色的水墨江山图,让游客惊喜不已。这场春雪,少了些冬的寒,多了些春的暖。山尖、枝头都挂上了厚厚的积雪,一阵风吹过,飘下缕缕雪的痕迹。春雪飞花,是大地的润泽,也是万物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四,在一场纷纷扬扬的中雪即将淡去的清晨,我们来到了国家级风景区千山,一起去拍千山“春雪圣境无量观”。</p><p class="ql-block"> 踏着棉絮般轻柔的春雪,顺着大道走,就到了通往“无量观”的山路前面了,我们沿着一排向上延伸的台阶,迂回向上,一边欣赏台阶两侧山的雪景,一边拍照留念,不知不觉就来到“无量观”门前了。</p><p class="ql-block"> 走进“无量观”,宛如走近了一处宁静祥和的道教圣境,置身“无量观”之中,仿佛有一种历史的穿越感。作为千山建立起的第一座道观,从它建成的那一天起,便经历了不断重修与扩建,“无量观”演变的过程,正是千山道观发展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无量观”大门,清晰的看到无量观山门旁的绝壁上,生长着一棵高不过一米的小松树。一阵风吹来,它摇摇欲坠,大家都叫它“可怜松”。名为可怜,实际却十分强悍。它傲视白云,饱经风霜,听说已经活了四百多年了,古人曾赞扬它:“莫把岩松号可怜,空山涵养已多年。频看乔木摧斤斧,是彼真成地上仙。”来到“无量观”客堂,吴道長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我们说明来意,吴道長用《道德经》的哲学思想给我们讲述了“无量观“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据“无量观”吴道長介绍,“无量”一词是道家词语,指的是不能够从有形有相去理解,甚至于抽象上也无法说明的意思,简言之就是不可测度。原本宗教在俗人看来就是深不可测,所以用这样的名字就更增添了几分深奥、玄妙。还有一说,就是道观的开山祖师刘太琳最初修行栖身场所是个山洞,因为山洞“无梁”,后来演化成了“无量”。道教最高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产生于道,那么道是什么?道是无,天下有生于无,无是天下的根本,万物的初始,所以特别强无,尊贵无,道家的教主之一就称“无量天尊”,所以称“无量观”,就是法力无边,无穷无尽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千山道教宫观始建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有“九宫”、“八观”、“十三茅庵”之说,其中以“无量观”最为有名 ,也是千山道教最早的起源和发祥地。当年的祖师爷刘太琳,修行于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郭守贞座下,后来肩负师命,弘扬道教,来到千山。据传,山中有天然古洞,名“古罗汉洞”。清康熙初年,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的徒弟刘太琳、王太祥居此洞修炼并修建宫观,因洞无砖石土木构造,故称为“无梁之观”,后改称“无梁观”、“无量观”。据碑载:“刘太琳历十余载辛苦,备尝励志,梵修正化人,至康熙十七年(1678)始创修无量观,此乃本观开山肇基之始也”,后屡有修缮。后人在天然山洞周围依山势构建宫观,殿堂成阶梯状层层高升,虽高低交错,但紧凑严整,甚为壮观。“无量观”之所以成为东北圣境名观,都是刘太琳、王太祥及其弟子们含辛茹苦,锲而不舍,不断努力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虽然千山“无量观”建在山岭之上,但是整个建筑布局是相当讲究的,主要殿宇在中间,两侧各有一组建筑,被称为东阁、西阁。虽然不能像平地上那样中规中矩,但至少还是保持了一份对于老祖宗建筑制式的崇敬之心。</p> <p class="ql-block">  那些被春雪覆盖的建筑与山体相互照应,既保持了原生态的景观完整,又使这些建筑成为大自然风光的点缀。即使春雪覆盖,我们仍可清晰的看出,整体建筑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特别是西阁,这里是千山“无量观”中被称为小蓬莱的幽美之所,清代吕翼文曾为它撰联,“潮月空山茗英落,露风灵响海天高”。这里是宗教文化和谐共存的荟萃之地,生活中的每一个祈盼,都能在这里找到。</p> <p class="ql-block">  对于什么叫阁?我想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理解。但是,据我们在“无量观”对现场游人采访,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可见整天在景点只看表面不问其里的走马观花之人何其多?阁在中国的语言中就是阁楼的意思。如我们都读过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阁楼之一。一般来说,与房子相比,楼阁要高些,可以远眺、游息、藏书和供佛。在道教庙宇中或者在佛教寺院中,这个阁一般都建在高处,用来供佛、休息、藏经。“无量观”的西阁就是建在西边的高处。西阁原来称观音阁,民国年间改为西阁,历史比较悠久。金代王寂游览千山时,曾到过西阁。明清时期西阁是祖越寺的组成部分,置换给“无量观”是后来的事。“无量观”中最美的建筑就是“西阁”了,它依山势而建,环境十分幽静,西阁有个景点叫小蓬莱,其实西阁本身它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一个小蓬莱。故清代学者吕翼文曾撰联赞道:“潮月空山茗荚落,露风灵响海天高”。过了西阁这道门还有一道门,那上边刻了四个字叫“紫气东来”。“紫气东来”它来自于道教的传说、或者是一个故事。就是说在春秋时期,函谷关有个守关的负责人关尹,这个关尹叫喜,有一天,他登上函谷关门上的时候,向东看,突然看到有一团紫气冉冉升起,他就把函谷关大门打开了,这个时候他就看到老子骑着青牛从东边缓缓而来,然后他就把老子迎进了函谷关,拜老子为师,老子就在函谷关向他传授《道德经》。在道教的庙宇中,这个“紫气东来”或“东来紫气”,它有一个特殊的含义,这是一道门上面的“东来紫气”。在道教庙宇中,是说这个门是个界限,就像别的寺庙中立的牌坊一样,它是人和神的界限。这门之外是凡人世界,门之内是仙境。</p> <p class="ql-block">  过了“紫气东来”这道拱门,就进入西阁,西阁的二道门里有一座主殿慈云殿,也叫观音殿。殿外明柱上挂着一副清代的木刻楹联:“水界辽河山通华表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千峰拔地万笏朝天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这是千山楹联中文字最多的一副,值得一看。这个殿里主要供奉三位神仙,中间这位就是观音菩萨,左边是眼光娘娘,右边是子孙娘娘。观音菩萨是属于佛教的,那为什么在道教的庙宇中要供奉佛教的菩萨呢?据道教宣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人类做了很多坏事,玉皇大帝非常愤怒,授命雷神龙神消灭人类。从南海赶来的观音菩萨乞求佛祖赦免,并向玉皇大帝求情,玉皇大帝虽表示哀叹,但不好变更圣旨,于是观音菩萨叩拜于玉皇大帝座前七天七夜,最后玉皇大帝答应了。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你本来是佛教的菩萨,到道教最高的神面前跪了七天七夜,那你不就皈依了道教了吗?从那以后,在道教里就有了新的位置,叫圆通自在天尊,观音菩萨自然也就成了道教的尊者,被称为慈航道人。实际“无量观”的西阁慈云殿供奉的是佛教观音。慈航道人的大慈大悲形象,使人们常常把观音与中国的母性、女性联系起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借用了佛教的观音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阁慈云殿里供奉的三位主神,除了观音娘娘和眼光娘娘。子孙娘娘,顾名思义,就是送子送孙。慈云殿左边供奉的这尊神叫眼光娘娘,眼光娘娘原来是在各大药铺供奉,民间传说为子孙娘娘的九个化身之一,专替儿童解除眼睛疾病,所以也放在这里供奉。把相关职责的神灵放在一起供奉,体现了东北移民文化的混合特性,不论观音娘娘,还是子孙娘娘和眼光娘娘,她们都有着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她们都是女性,分管着与家庭或家族兴旺与否最为要紧的事情,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所以是最可爱的神。</p><p class="ql-block"> 巧合的是,慈云殿东墙下有古银杏一棵,为雄性;老君殿前有古银杏一棵,为雌性。银杏树,也称公孙树,为雌雄异株。两树遥遥相对,南北呼应。春夏枝繁叶茂,秋季满树金黄,特别是老君殿前的雌树,更是果实累累,令人赞叹惊奇。这一景观正巧暗合了道教宣扬的阴阳共存的理论。</p> <p class="ql-block">  东阁虽然是新建的,但是也因袭古风古韵,精雕细琢,并没有悖逆古代建筑制式,也丰富着山川景色。</p><p class="ql-block"> 千山就有着这样的融合之美,即便静处一隅,也能容纳东来的紫气和西来的佛音,那么这楼阁神像之间,还为我们安放着那些美好的心念和愿景!</p> <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无量观”的主殿,倒是规规矩矩,在建筑布局和特色上,让东、西阁抢了风头。如果夏天来到千山,茂密的树林把那些寺院一道观包裹得若隐若现,看不清它的全貌。我们倒是偏爱雪天走进千山,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那些寺院宫观的灰瓦红窗红柱,形成抢眼的色块在白纸上会描摹出一幅幅风景图画。哪怕就是没有漫山白雪,那些落了叶的树木露出来,形成缥缈的灰调子,也会给人留下无限遐思的。</p> <p class="ql-block">  从无量观西阁观音殿至罗汉洞路边,我们沿着历史斑驳的石阶而上。其岩石中间平坦处,用石敲之,其声如木鱼,那便是木鱼石。相传,此木鱼石之名源于清初年间。嘉庆在他的老师王尔烈的指教下,跋山涉水,体察民情,也在千朵莲花山(今千山)找到了木鱼石。王尔烈指点他:"这块山石,其实一文不值,但不登泰山,不知山高;不涉沧海,不知水深;不于民间苦行,怎能分辨忠奸善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说的就是这块木鱼石的故事,其主题歌《一个美丽的传说》中的优美词句"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脍炙人口。从此,游人至此,多以石敲打,使石面上被敲出若干小坑。但是雪后你要是不认真找寻,那就会一走而过,因为这块木鱼石蜷缩在小路旁边,非常低调,在千山上找出任何一块石头都会比它显眼。当我们扫去石头上的春雪,才显露出写的“木鱼石”几个字,由于油漆脱落斑驳,隐约可辨,如果不特别注意,谁都会从它身边悄然走过。</p> <p class="ql-block">  一块传说与清朝嘉庆皇帝结缘的石头,就这样低调不事张扬,默默守候着有缘人来到这里,拿起块石头敲上几下,它也会发出声音,作为相识的回报。因为石头天生的内部结构,演绎成了出家人的法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浪漫情怀。</p> <p class="ql-block">  “罗汉洞”是千山盛满了传说的地方,如今石洞里还供奉着佛教罗汉塑像,洞外岩壁上,还赫然刻着“释道同源”四个大字,似乎就是对于为何道教宫观之内供奉佛教神衹场所的说明。据“无量观”吴道長介绍,当年的“无量观”开山祖师刘太琳,刚来千山时,就在这里修行。当初这里是千山“祖越寺”的地盘,后来采用了置换土地的办法,从“祖越寺”中割了一块,把佛门道场变成了道观圣境。关于“无量观”开山的传说故事有多个版本,是不是真的不好说,至少这四个大字,对于千山的“释”“道”共处、和睦,是个有分量的诠释和注解。</p> <p class="ql-block">  再继续往上面走,路很陡,雪大路滑,我们只能利用石头之间留出来的缝隙,向上攀爬。在山腰上,一块大石平摆浮搁地坐在山体上,这就是千山名石“无根石”。如此高的山岭上,一块浑圆的山石没有任何根基,岿然不动,这不能不说是千山的地质奇观。我想,它本来就是大海里面随波而安的一块孤石,突然海底火山爆发,一把它托出了海面,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无奈至极。也或许是多少万年之前,从更高山峰上滚落的一块山体,冥冥之中被其它的同类接纳,在此停住了脚步。怎么来的说不清楚了,但是却真的把这个奇石景观形成了,一块石头洞开了古往今来的无数人的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  将军峰,也叫万岁峰。位于莲花峰北,与莲花峰顶天上天相连。西、西南、西北为峭壁。西端突出,顶部平坦,面积约20平方米,上有矮松数株,名为崖头插翠,煞是好看。在将军峰西南峭壁上刻有“*****”五个大字。据记载,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镇守边城的一位黑龙江依克唐阿将军,在此峰上刻了“攻凤攻海,功亏一篑”八个字。日伪时期,日本人将这八个字铲平后刻上“日满一德一心”六个字。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铲掉了原字,刻上“*****”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从“无量观”顺着山路往前走还有一条路,可以上山到“夹扁石”。夹扁石是由三块巨石组成的,两块并驾齐驱,另一块压在顶上。据说,无论多么胖的人只要侧着身就能过去,但无论怎么瘦的人,若想昂首直走,则寸步难行。看来人是非得“扁”着过去不可了。我想,这大概就是“夹扁石”的由来吧。我们随着长队顺次地“夹”了过去。哈!果然如此。我切身体会了过夹扁石的乐趣。在这里,大家总是笑声朗朗,似乎登山的疲劳被“夹”得一干二净。经过夹扁石,眼前又出现了一块巨石。巨石上系上一个铁环,环下有一个脚窝。游人只要手握铁环,脚登脚窝,纵身一跃就能攀上去。这就是“一步登天”。我们几个人互相帮助,真的一步登上去了。我站在上面,举目远眺,满眼银装素裹,群山争奇,俯瞰脚下,无量观美景尽收眼底,还真有点“登天”之感。漫山遍野的松树装扮着千山的奇峰秀岭。</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方向是往“卧虎峰”去的那条路,山峰上有一大一小两块人形的石头突兀而立,形成了“老子传道”的景观,这两个石柱,高的宛如身穿道袍俯身的老子。矮的好像跪立的道童。老子正在循循善诱的给道童讲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旁边的千年古松干曲枝横,拂扫浮尘,名“拂尘松”。相传老子离开函谷关后,来到千山,见一道童在此恭候,就俯下身来,向道童讲起了他刚刚在函谷关写的《道德经》。这道童就是刘太琳的前世。许多年后,刘太琳在千山创建无量观,千山道教日益兴旺。更神奇的是,千山不仅有天成老子传道,还有天成弥勒大佛,老子与弥勒共处一山,遥相呼应。上天注定了千山是释道同源佛道共荣的天下名山。在中国,既是“佛教名山”又是“道教名山”的,唯有千山。覆盖的巨石,吸日月精华,居然幻化了人间的故事人物,这样的场面出现在道教宫观区域,倒真是缘分。</p> <p class="ql-block">  “卧象峰”名字起的很有气魄,其实就是一块光滑的大石头,就像大象脊背横亘在山上。山下摩崖上刻着中国著名书法家王廷风书写的“千山不足千,人造一株莲。此说谁为证,请询天上天”的五言绝句诗。( 这是1969年原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游千山所题写的五言绝句诗。)意千山即千朵莲花山原有999朵莲花(山)不足一千,人造了一株莲花,这种说法谁来证明,请去问天上天吧,天上天就是第一千朵莲花。 </p> <p class="ql-block">  “无量观”最高处的殿宇叫作“三官殿”,要抓一排陡峭的楼梯才能到达。“三官殿”正门左边墙上有很大的“壷”(kun)字,右边墙上有个很大的“蓬”字,很多人驻足观看,猜测其含义。其实很简单,中国古代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是神仙住的地方,总称三神山,后为道教所承袭,也称“三壶山”,山上有长生不死药,以黄金白银为宫阙,从战国时开始,就不断有帝王派人去寻找,所以“壷”字代表三神山,“蓬”字也代表三神山。三官殿里供奉的神灵主要是天官、地官、水官。这三位合称“三元大帝”,在道教神仙谱系中,比三清尊神出现的还要早。按照道教的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其中天官还是民间送福的“福神”。还有一个说法说三官分别是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三官崇拜源于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崇拜,也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不知道观供奉神灵有没有自身的规制,哪位神灵驻跸什么样的宫观,至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就是道教的本真。当我们离开三官殿的时候,会看到门前影壁上有“道法自然”四个大字,至此,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古往今来,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三官殿”东北的小路拾阶而上,在莲花峰悬崖峭壁下茂密的松林间,有老君殿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只有三栋建筑,主体面阔三间,称“老君殿”。老君殿的建筑面积不大,还不到50平方米,但其高高在上,有俯视群峰,凌驾万物的气势。站在老君殿前,幽谷殿阁尽收眼底,如在脚下。在无量观中,老君殿建筑既不宏大,也不是主体,但却是核心,因为老君殿供奉的是道教的最高教主。按常理老君殿供奉的应该是老君,也就是老子,可我们走进殿门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今天,在老君殿中供奉的是三尊神,即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按照道教宣传,原始天尊居住在清澈天的玉清境,称“玉清”;灵宝天尊居住在禹余的上清境,称“上清”;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居住在大赤天的太清境,故称“太清”,三者合称为“三清”。所以,全国有的地方老君殿也称“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  晋朝的时候道教中先是出现了上清派,尊奉元始天尊;后来又出现了灵宝派,尊奉灵宝天尊,这样,加上原来的老子,即道德天尊,道教的最高神就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了。今天我们在老君殿看到的三尊神像:中间是元始天尊,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着世界原始状态;左边是灵宝天尊,手中捧个阴阳境,象征着世界刚刚走出混沌时的状态;右边是道德天尊,拿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着世界创造出来最初的状态。值得说明的是,原来无量观老君殿供奉的只有太上老君,1980年修善时,才重塑了三清神像。</p> <p class="ql-block">  在“无量观”三官殿北的悬崖峭壁上,上面刻有非常醒目的三个楷书大字“振衣冈”,整个字体看起来很遒劲,而且笔力深厚。那么“振衣冈”这三个大字是谁写的呢?民间有个传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时候,曾率众登临此岗远望,山风吹来,掀起战袍,故命名“振衣冈”。后来明朝辽东按御史向程于隆庆四年在此冈下面刻写这么几个大字。唐太宗是否来过这里,还需历史学家有待考证,但这个石刻出自明朝人向程之手是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  “振衣”这两个字就是抖一抖衣服的意思,古人穿衣服的时候,往往习惯抖一抖,从而抖落灰尘,这个动作就叫“振衣”。后来人们又给“振衣”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超凡脱俗,追求品格和人格上的完美和高洁。最早把“振衣”与人格联系起来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文学家屈原,在《楚辞》中他写的一篇文章叫《渔父》,这里有一段渔夫和屈原的对话,屈原被流放后,在水边散步,他很憔悴。渔夫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流放到这里?”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意思是说天下人都污浊,只有我清白,所有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所以被流放了。渔夫说,天下人都污浊了,你为什么不跟着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醉了,你为什么不跟着饮酒作乐呢?屈原回答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要把帽子拍打干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要把衣服抖干净才穿上,怎么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我宁可投入湘江,到江中喂鱼,也不会用自己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世间的污秽。渔夫笑了笑,离开了。可见屈原与渔夫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信仰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格的完善,所以“振衣”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代名词,就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样,是传统社会人士的高尚情怀,与神道没有任何关系。西晋诗人左思《咏史》诗,就是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其中就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一句,就把屈原的振衣概念发展到极致,向程题写“振衣冈”就取这句诗。因此,向程与屈原一样,他们都在追求同样高洁的理想人格,当我们置身振衣冈下,欣赏书法遒劲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好好感悟一下它背后所蕴含的更为高远的人文情怀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20日于耕读斋)</p> <p class="ql-block">  总编:张振举</p><p class="ql-block"> 副总编:曲德家、刘明忱、</p><p class="ql-block"> 总监: 孙冶</p><p class="ql-block"> 主编: 孙飞</p><p class="ql-block"> 编审:聂金萍</p><p class="ql-block"> 执行编辑:孟文英</p><p class="ql-block"> 责任编辑:聂金萍</p><p class="ql-block"> 美术编辑:丹青</p><p class="ql-block"> 摄影:陈红梅、李素宏、聂金萍、何玉敏、郭亚芬</p><p class="ql-block"> 校对:金萍</p><p class="ql-block"> 音乐:云飞</p><p class="ql-block"> 撰文:耕读斋</p><p class="ql-block"> 版式设计: 慎思</p><p class="ql-block"> 后期制作:辽河</p><p class="ql-block"> 地点:千山无量观</p><p class="ql-block"> 时间:2022年2月1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