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佛祖舍利

陈茶老酒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山西太原的西南方有一座山,默默无名的沉寂了一千多年,直到2008年一座千年石函的发掘才开始让人们对这座山关注起来,但是这一关注可不得了,龙泉寺这座由道改佛的寺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座山上人们见识太原秋景中最美的一处景点,每年秋天,这座山上的红叶就好像蔓延到整座山上的大火一样,烧的那叫一个绚烂,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之中如果你在近处观望,山上的风景又好比点缀在葱翠绿毯上的玛瑙,闪的让人炫目而神韵颠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宫宝函发现</b></p><p class="ql-block"> 太山龙泉寺,位于晋阳古城遗址以西3公里处的风峪沟北山腰,始建于唐朝,属于晋阳古城宗教祭祀区。由于山上缺水,又是文保单位,消防蓄水池的完善刻不容缓。2008年5月7日,工人们正在龙泉寺大殿向东的一块空地修建消防蓄水池时,一些石条、石门等出现在工人们的面前。太山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立刻意识到,这些石条、石门可能是历史遗迹,于是立刻打电话通知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得到消息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马上派专业人员上山进行现场调查,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处建筑基址位于龙泉寺大殿向东约100米的山前坡地之上。发掘清理表明,这处建筑遗存是一座佛塔的基址,塔基上部已经完全损毁了,只残留下长方形的塔基。塔基中部下方有一座地宫,由过道,石门和地宫组成,石门两侧各有一尊威武的浮雕力士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宫宝函发掘</b></p><p class="ql-block"> 打开地宫后,除了精美的壁画,考古人员还在地宫内发现一座石函,石函表面刻有大量文字、花纹。这令考古工作者们非常兴奋,因为石函上的铭文很有可能提供有效信息,帮助他们搞清楚文物的年代等重要问题。当他们慢慢清理石函表面、细细认读铭文时,“安息大都护”、“田杨名”几个字一下子映入眼帘。此人在《旧唐书》、《新唐书》上都有记载,是武后朝的安西都护,政绩卓著。原来,石函上的铭文记录的是供养人的姓名,这些善男信女中就有安息大都护田杨名的妻子。</p><p class="ql-block"> 经专家考证,石函是盛唐时期文物,此塔基当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时期,约公元700年前后,出土石函等遗物的建筑当为塔基地宫。</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寺院布局,多为佛塔后为大殿。而太山龙泉寺的唐代塔基遗址后面,考古工作者们清理出的大殿里,却立着一块清代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沿塔基旁的石阶向上,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一间大殿,墙角处仍可看到一些保存下来的墙皮,地面铺的地砖保存完好。奇怪的是,大殿内靠墙倚着一座石碑,上有铭文,清晰的记录着光绪二十年当地受水患之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冯钢说:“清光绪年间的石碑出土时就在屋内,这种情况很少见,我们也觉得很奇怪,还需要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但是,同一地点上出现不同年代的多个文化层,是很正常的。”</p> <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1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李裕群研究员一到太原,就上太山龙泉寺实地考察了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 地宫为沙石筑砌而成,平面呈六角形。这六角形的地宫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说:“六边形的地宫,流行于宋代,唐代非常罕见,这是我们研究地宫制的一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宫宝函探秘</b></p><p class="ql-block"> 石函出土后,考古工作者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石函。当时在第一现场的人描述,只见大块的木片散落在石函中,一件精巧的金棺躺倒在石函的一侧,历经近千年,仍光泽如新。据专家考证,木片应为石函内损坏的木椁,木椁内是鎏金铜棺。</p><p class="ql-block"> 专家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于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迅速把石函整体转移到室内,保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棺造型精美,是目前经过科学发掘较早的塔基地宫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研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宫宝函推测</b></p><p class="ql-block"> 2008年06月12日下午,晋阳古城宗教区太山龙泉寺唐代塔基发掘保护专家研讨会上,几乎每位专家都提到法门寺地宫和庆山寺地宫,这是目前发现的两处规格最高的类似文物。</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佛骨被七层小棺椁层层套装。这些小棺椁用材奢华,有金制的、银制的、水晶的、白玉的,做工精美绝伦,每一个细部都无可挑剔。</p><p class="ql-block"> 在佛界自古就有“东庆山,西法门”之说。庆山寺遗址在西安临潼区新丰镇,是武则天时期建立的著名皇家寺院。地宫之上按照供奉舍利的修建舍利宝塔。经考古专家清理、考察,从墓穴中发现了包括佛祖真身舍利在内的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宝帐。佛祖真身舍利出土的时候,被层层保护,先是保存在舍利瓶中,舍利瓶被安放在金棺中,金棺再放入银椁,银椁再放置在舍利宝帐中。</p><p class="ql-block"> 据专家介绍,根据唐代佛教文化推测,太山龙泉寺出土的金棺内,至少还应有一个宝瓶,可能装有佛舍利。</p> <p class="ql-block">  .2008年06月12日上午,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考古、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齐聚太原。由太原电视台现场直播了考古专家开启石函金棺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石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布 局</b></p><p class="ql-block"> 塔体依山而建,外墙面用长条石收分叠涩围筑,地宫与外墙之间夯筑黄土以坚实地基。塔基平面呈方形,边长近10米,残高1米余,中心部位开挖地宫;地宫坐北朝南,由短甬道、宫门和六边形宫室组成,其地面、立壁均由石板和石条砌筑;宫门亦由条石搭砌,由门槛、门扇、门框等结构组成,门框两侧各雕有一尊力士像;宫室内置一方形石函,石函内由外及里分别为鎏金铜饰木椁、鎏金木胎铜椁、木胎银椁和金棺,这就是令人惊喜万分的宝函,也称金棺银椁。</p><p class="ql-block"> 石函内盛装的金棺和银、铜、木椁制作精良,葬具套合规整、选料考究、装饰华贵,采用浮雕、镂雕、錾刻、鎏金等工艺,同时大量地使用绿松石、石英石作点缀。在雕凿方面,创作者为避免乏味的艺术流程,所刻画的四神、人物形象富有变化,栩栩如生,从而使谨严的宗教规制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和谐统一、有机结合。石函长57.5厘米、高31.2厘米,由函盖、函身扣合而成,外表刻文大都为供养人的姓名;鎏金铜饰木椁残损最为严重,但仍能从散落残件辨别其式样,除石函外,几套不同质地的椁具形制基本相同,均由椁盖、椁身和椁座三部分组成。椁盖覆瓦状,侧面雕饰铺首衔环;椁身前高后低,前挡正中雕饰火焰门和朱雀,门侧塑雕两站立侍者,后挡板贴饰一对佛足和玄武,椁身两侧分别有仙人骑青龙、白虎雕饰;椁座平面呈长方形,须弥状,围廊和转角安装镂雕卷草纹护栏。最内层的金棺长9厘米,小巧精致,椁身用丝带挽结成蝴蝶状捆扎,丝带外观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复原木椁</p> <p class="ql-block">铜椁</p> <p class="ql-block">  铜椁长约21厘米、宽约10.5厘米、高约13厘米,但非常精致,坐在雕琢精美的鎏金铜质须弥座上,四周镶嵌有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椁壁上镶嵌的龙虎等图案,都是用大约0.2毫米厚的铜片嵌上去的,椁门两侧立有两尊菩萨。</p> <p class="ql-block">银椁</p> <p class="ql-block">  银椁长约13厘米、宽约6厘米、高约7厘米的银椁上,雕刻着与铜椁一模一样的神秘瑞兽图案及花纹,其形制及浮雕、镂雕、錾刻、鎏金等工艺与铜椁基本相同,更有绿松石、石英石、红玛瑙等各类宝石点缀其间,门口一只小巧纤细的仙鹤头顶,竟然嵌有比小米粒还小的红色宝石,精细程度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银椁金棺藏玄机</p><p class="ql-block"> 金棺银椁的饰纹,处处都透着玄机——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是道教图案,须弥座、栏楯、菩萨风格却属于佛教。在铜椁、银椁和金棺的后档处,一对佛足分别出现,这是佛足第一次出现在金棺银椁上。</p> <p class="ql-block">外系漂亮蝴蝶结</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丝绸缠绕着金棺,并优雅地系上了一个蝴蝶结。考古专家介绍,“在我国其他地方出土的金棺,要么没有丝绸包裹,要么丝绸已经腐烂,保存完好的唐朝的丝带缠绕金棺,还是第一次发现。”但历经岁月,金棺上的千年丝带已不经一碰。这是开启金棺的最大难点。</p> <p class="ql-block">金棺</p> <p class="ql-block">  金棺长约8厘米、宽约4.5厘米、高约3厘米,除后档部浅浮雕佛足外,再没有多余的纹饰,一条丝带绾成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完好地系在金棺上。</p> <p class="ql-block">两层锦囊与23粒佛舍利</p> <p class="ql-block">  耗费65吨纯铜打造的仿唐地宫基本完工。在这座仿唐地宫内,从房顶到地板,从墙体到楼梯,从浮雕到造像,全部都是纯铜打造。步入其中,金碧辉煌的内饰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墙壁上刻有纯铜打造的铜壁画,彰显大唐盛世的建筑气派。在地宫中央,有一座水晶舍利宝塔,里边供奉着佛界高僧舍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舍利是指佛的遗骨或者与佛有关的圣物</b></p><p class="ql-block"> 佛经记载,佛主释迦牟尼涅磐后,其舍利被分成八份由八国国王建塔供养。后来供养舍利的风气逐渐盛行,安葬舍利的容器也日益豪华,隋唐时期供养舍利之风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丧葬制度相结合,将盛放舍利的容器做成棺椁形,制作上也极尽工艺之能事。现在已经发掘出土的有陕西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另在甘肃和江苏等地都有等级稍低的宝函出土。太原龙泉寺宗教建筑基址出土的金棺银椁,也是这一历史时期修建舍利塔,使用特定的本土式棺椁制度瘗埋舍利的重要实证。由于石函刻文没有明确的纪年文字,研究者根据石函上某些供养人的名字写法所透露出的武周时代风格,将太山龙泉寺塔基遗址及其出土的宝函确定为唐武周时期。</p><p class="ql-block"> 由舍利到金棺银椁,到太山龙泉寺塔基遗存,再到龙泉寺内的唐碑、古槐,再到山下广袤的晋阳古城遗址,踏着先人的足迹,今天的人们怀着一分虔诚两分好奇三分探古的心情瞻仰这座千年的塔基,同时感受盛唐时代宗教艺术的伟大成就,遥想晋阳古城曾经的富足繁荣,仿佛亲历一般,实在是美好的人生机遇。</p> <p class="ql-block">编 摄: 陈茶老酒</p><p class="ql-block">地 点: 太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时 间: 2022.2.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