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只有在我們知道它是真的,</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而且可以被顯示是真的,</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我們才可以用「知道」這個字。</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br></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丹尼爾.康納曼 ~</i></div> 開學了,新學期的教學是在前一學期學生學習表現的基礎上開展。那麼,你知道自己學生先前的學習情況嗎?在你的教學下,他們到底進步了沒?新的學期你有什麼更好的作法嗎? <b>學生上學期的表現如何?</b> Z老師任教初中地理科,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經驗較淺。開學前我收到了一張她任教班級的成績統計圖,她所任教班級在圖中以綠色長條標示,分別是1、2、3、5、11和12班。橘色是八年級全年段的平均分數,以虛線隔出來的9班到13班屬於年段重點班,1到8班則是普通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Z老師任教年級期末考各班成績統計圖</h5> 由於學生成績表現是學校和老師最關心的事,且我曾數次到她的課上看她教學,所以我又向她要來了升上八年級前的學生成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Z老師任教年級前一學期期末考各班成績統計圖</h5> <p class="ql-block">從兩張統計圖對照中,大致可以看出,Z老師任教班級,在重點班部分,11班在八上期末考拿到了全年段排名第一,似乎值得高興,但普通班排名倒一和倒二也是Z老師所任教。</p> <b>學生成績到底進步了沒?</b> <p class="ql-block">為了看清楚學生的成績表現,我將這些數據以表格形式整理出來。從表中可以看出,Z老師任教的重點班中,有一個班<span style="font-size: 18px;">(11班)</span>排名上升,另一個班(12班)持平;普通班中,有一個班(1班)排名下降,兩個班(2、3班)排名上升一名,另一個班(5班)持平。乍看之下,Z老師一個學期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除了讓11班排名升上年段第一之外,其他好像乏善可陳呀。</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年級各班成績與排名統計表</h5> 但在數據的“表象”之下,還可以深入挖掘,看看數據“沒說出口”的是什麼。 根據Z老師說,八上期末考是區統一命題,題目難度較大。在七年級到八年級學生不變,改卷標準一致的情形下,讓我們把排名去掉,計算兩次測驗的分數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年級各班兩次測驗分數差統計表</h5> 重點班部分,11和12兩個班雖然平均分都下降了,但下降幅度卻是所有重點班中最小,分別下降0.74和0.63分,其餘三班下降分數則從1.15到3.96。普通班部分,除了Z老師任教的1、2、3三個班之外,所有班的平均分都下降了,1、2、3三個班也是全年段兩次測驗對比下僅有的分數提高的班級,分別上升了2.3、7.34和6.84分,其餘普通班分數下降從1.34到5.67不等。說明了即使在測驗難度加大的情形下,Z老師還是讓原本成績在年段吊車尾的班級分數提升了,是可喜的現象。 看完了分數差,再來看看離均差,也就是各班在同一次測驗中,班平均和年段平均分數的差,並比較兩次測驗的離均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年級各班兩次測驗離均差統計表</h5> 在平均分之下的班級,離均差之差正值表示他們縮小了和平均分的距離,而在平均分之上的班級,正值表示他們擴大了和平均分的距離,都是正向表現。從表中可以看出,八上離均差減去七下離均差,只有1、2、3和12這四個班級得到正值,全部都是Z老師的任教班。在她所任教的重點班中,11和12班的離均差之差分別是-0.03和0.08,基本上可視為成績表現持平。而在普通班部分,1、2、3班的離均差之差分別為3.01、8.05和7.55,都是大幅提升的表現,也是八上期末測驗標準差縮小的主要原因。 <b>學生成績表現原因分析</b> 有了這些數據統計,接下來就可以分析是什麼原因使學生的成績表現產生變化了。值得先特別指出的是,Z老師去年並不教七年級,也就是所有班都是八上新接手的。 具體的分析如下: <p class="ql-block">① 成績後段班級得到有效提高,前段班級持續進步:學生學習成就通常以測驗成績評定,成績處於後段的班級需要學校以有效策略應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便成為有力的抓手。Z老師課堂上使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麻吉星</span>高效互動教學系統<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的資訊化教學手段是她與其他老師教學的主要差異,也是她和自己過去教學的主要改變。通過教學系統觸發師生間互動,使學生更加投入到課堂中來,能提高學習的參與度,進而提升學習成就。取一段Z老師課堂記錄時間畫成折線圖來看,藍色折線代表“課堂時長”,是每一次課從開始到結束的上課總時間,紅色折線的“麻吉星時長”代表課堂上使用教學系統進行師生互動和學生活動的時間,兩條線中間是教師講述的時長。從圖中可以看出來,Z老師在課堂上會有師生互動和學生活動時間,但時間並不長,屬於剛開始試著脫離以講述為主課堂的型態。單是這樣的教學形式轉變,就足以使成績後段學生的測驗分數提高了。而重點班相較非她任教班級,在測驗難度加大的情形下,依然能夠維持好的成績表現。</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Z老師部分課堂記錄時間折線圖</h5> <p class="ql-block">② 基於學生程度的資訊化教學必須結合有效教學策略:Z老師的資訊化高互動教學模式對於後段班級的成績提高起了作用,重點班的11和12兩班則未見再有測驗分數的提升,一方面是天花板效應,也就是高分者必須花更多更多的努力才能促使成績提高一點點,但這也暗示了課堂採取大量講述模式的侷限性。教師經由資訊科技的高互動特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應在這樣的基礎上,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自學,加強獨立思考能力;通過彼此對話,激發深度思維;藉由小組活動,培養社會互動習慣。這些教學策略對於重點班特別重要。因此,Z老師應該針對不同班級的特性,擬定相應的教學方法,並善用課堂反饋的即時數據所反應的學情,動態調整教學策略,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p> ③ 重點關注成績退步的班級:在Z老師任教的六個班級中,5班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班級,原因是該班兩次測驗都排名年段第八,無論在年段或Z老師任教班級中都屬於中段。但若仔細分析數據,不只班級平均分退步,離均差也變大,距離年段平均越來越遠,是一個不好的現象。這個班也是Z老師所任教的六個班中唯一退步的。在課堂寶貴的時間裡是任課老師可以著力之處,教師應該從積累的課堂數據中反思教學策略可以調整的環節,並深究個別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針對性地擬定新的教學策略。 <p class="ql-block">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教師不再像傳統上的“盲劍客”一樣,自顧自地出招,想著把該講的、能講的都講清楚了就好,因為招式練得再好也沒辦法打敗“對手”(學生成績)。而是要學會培養“數據感”,無論是課堂即時數據或是測驗的總結性數據,具備從數據中提煉學習真相的能力,才能“見招拆招”,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