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初期练习的“痛苦”

瑜伽呢语

<p class="ql-block">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点赞很高的一条回答是:“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 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一经对比就会发现,为什么古人会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p><p class="ql-block"> 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痛苦的,而在瑜伽初期的学习也是痛苦的。它痛苦的不仅是物质身体的疼痛,也是精神层面的痛苦。当初期学习的新鲜感过去后,我们需要放弃平日对娱乐生活的享乐,坚持不懈地到瑜伽馆感受课上身体的“虐”,这是需要一定毅力的。最初没有养成练习习惯的模式下,突然的转变自己的习性,这本身就是常人以为的痛苦状态。</p><p class="ql-block"> 人的惰性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有我们最原始的认知“懒”,也有贪图娱乐的享受,更有一种我们瑜伽练习时呈现的模式:我不舒服就来上课,等到上课后带来好的感觉就不来了,等到再次不舒服时再来通过上课的练习舒缓一下。这都源于“钝化”是大部分人的常态,而这种钝化成为内在习性后,也存在于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不愿社交(区别本性不愿社交或社恐的一种);比如拖延症;比如习惯性的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不愿尝试新鲜事物等等。而“锐化”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所以学习和习惯性的培养的痛苦都将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因此,当我们真的想改变自己,就必须接受在改变期内痛苦的存在将持续一段时间。当然我们若想不断地超越当下的自己,我们就会不断地刷新对当下痛苦的认知。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刷新痛快的认知,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在某个时间点超越对痛苦的对抗性,从内心完全地接纳改变的过程。一旦我们能接纳痛苦,就能接纳自己很多的不完美,不管是瑜伽练习,还是工作、学习、与周围事物的相处都会趋于良性的状态,进入到良性循环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