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的记忆

杨英

<p class="ql-block">此文写于2017-07-04日</p><p class="ql-block"> “窝”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文/杨英</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伴着一代人的脚步渐行渐远,今天我们芳华已逝,不再年轻,往后余生,不负时光,不负自己,致敬青春,致敬亲爱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一天,我和知青同学们,一起去了趟当年插队过的知青点儿原址,绥化东津公社先进大队。重温故地,回望经年,感慨万千,和大家说说,关于知青点儿“窝”的零星记忆。</p><p class="ql-block"> 每个走过知青岁月的人,都有一个如梦的记忆,更有关于“窝”的回忆。因为,它陪伴我度过了一段,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知青点儿“窝”,是一座用红砖砌墙,房顶上铺着一层厚厚茅草,坐北朝南的平房。东西两侧各三间,分别为男女宿舍,每个宿舍有南北两铺 通长的火炕。中间三间是厨房和餐厅,房前有一大片菜园,长满了各种蔬菜。</p><p class="ql-block">每天都能看到菜园里,头发已经斑白了,蓝褂子后背上满是白色汗碱,家住“胡迹脸子屯”的老胡头,在烈日下挥锄忙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不远处是野花遍地,杂草丛生,布满沼泽,一马平川的河套地和几片稻花飘香的水田,并有一条清澈的小河,由西向东流过。每到农闲时,河套沼泽里,就会出现当地老乡,划着用轮胎做成的橡皮船,一边下网,一边用船桨拍打船帮,发出“啪啪”声,捕鱼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小船荡漾在茂密水草野花 的沼泽里,与蓝天上成群的野鸡,水面上觅食的野鸭,汇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画作,宛如仙境一般。</p><p class="ql-block">屋背后和东西两侧,都是长满松树,高粱,苞米,柳树,差不多与房顶平行的高岗地。站在屋后“万大沟”高岗上,看到整个“窝” ,都掩映在树木,庄稼中。“窝”都被松树,高粱,苞米,柳树遮住,只留下个茅草房顶露在外面。使“窝”显得更加宁静,面对远方大喊一声,便有回音在耳边回荡。距最近的“张菜籽”屯,也得有三里多地的路程。仿佛建在与世隔绝,死一样静的世外桃源里。唯有白天,布谷鸟与野鸽子之间的打情骂俏”声,以及茅草屋顶上 飘动的吹烟,才让我感觉到这里还有生命存在的信息,安静的有些怕人。</p><p class="ql-block"> 收工了,晚饭时分,宁静的“窝”有了生机,终于盼到了一个星期一次的改善伙食,每到此刻,“窝”内便充满了诱人扑鼻的香味。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和打闹声,把安静无聊的“窝”搞得像过年一样热闹。望着冒着热气,雪白松软的大馒头,香嫩爽口,飘着一层油的炖豆腐,让我忍不住口水直流。就连女同学 ,都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了,一天的劳累,早已忘的无影无踪,抓起馒头就往嘴里塞,一口气吃了六个三两多重的大馒头,两大碗炖豆腐,好香!我沉浸在过年的喜悦里。</p><p class="ql-block"> 随着夜幕的降临,河套里的蚊子,旋风般地从四面八方 向“窝”卷来,把“窝”围的水泄不通。争先恐后,如同抢红包似的,躺在炕上准备睡觉的我,只得耐着性子,不厌其烦地,顷听着“异性”蚊子们在耳边“柔声细语的情话”,当说到动情处时,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猛地“吻上一口”,哎呀!这一吻,真是人间最美的享受。经过一阵阵,三番五次,驱赶不掉,难以招架的轮番“强吻”后,已是睡意全无。看着满身凸起“的唇印”,让我有苦难言,哭笑不得,开始想家了。</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桃源”开始沸腾了,河套沼泽地里,大小老少,成千上万,无数的蛤蟆,开始活跃了。欢聚一堂,齐亮歌喉,共同演绎一首首,大气磅礴而辉煌,交响乐伴奏,高亢激昂气势宏大的大合唱。嘹亮的“凯歌”声从窗外,门缝挤入“窝”内,把天棚上的灰 都震下来了,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动听的歌声”让人彻夜难眠,直到天亮才肯谢幕。</p><p class="ql-block">一夜的烦恼,把我弄的精神恍惚疲惫不堪,睡眼惺忪地穿好衣服,跌跌撞撞地走出“窝”外 ,拿起锄头向“万大沟”走去,新的一天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听当地老乡,家住“门家屯”的范景龙说,青年点儿的房子位置选的好,房前是视野开阔的平原,有河有鱼,屋背后和东西两侧都是高岗,有树 有田。用老话讲,“三向是岗头”,难得的好风水,是万里挑一的风水宝地。谁能有幸在此居住,日后必大富大贵,衣食无忧。并且对我说:你在这里盖上三间房,娶媳妇吧,看谁家姑娘好我给你介绍,准能给你生个大胖小子。当时觉得很可笑,当笑话听,并没有感觉到眼前的环境有多么好。唯有早晨那夹带着蒿草和松叶味道,有着泥土气息滋味的湿润而凉爽的空气,还有用柳条围着,无论冬夏常年向外冒水,冰凉甘甜,清澈见底的泉眼,“万大沟”大片的松林,以及松林内百鸟的歌声,才让我对这里产生了一丝丝的好感。城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常在此山中”,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p><p class="ql-block"> 回去看“窝”,已没有昔日的影子,举目望去,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庄稼,远望田野里绿色一片。曾经庇护我,渡过了两年半无忧无虑知青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为一点小事吵吵闹闹的“窝” ,完成了他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已不复存在了。一口带有辘轳,略有些浑浊的水井,喂饱了孩子们“乳汁”后,悄悄地走了。一排排当年知青同学们种下的扎根树,失去了当时的决心,离开了。房前,紧挨着菜园,用泥坯垒成,房顶上盖着一层厚厚茅草的仓库,篮球架,也一并消失了。屋后,通往“万大沟”松林的小路,也不再有人走了,松树的旁枝,厚厚的落叶,各种杂草,成片的小树,将小路的痕迹覆盖上了。不知不觉,我竟开始怀念“窝”的一切了。</p><p class="ql-block"> 抬头眼望老柳树上的鸟巢,思绪万千,一切仿佛都还像刚刚过去不久,屈指算了算,却发现,早已流过四十二个春夏秋冬。怀念那段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剩下的只有静静的回味,静静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岁月无声,曾经的蛙鸣蚊叮,被消逝的岁月,埋藏在了我的回忆里 ,再回首恍然如梦,记忆中的“窝”,只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目之所及皆是回忆。</p><p class="ql-block"> 青春年迈一瞬间,</p><p class="ql-block"> 韶华已去无处言。</p><p class="ql-block"> 时光若有怜叟意,</p><p class="ql-block"> 可否许我回从前?</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