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怼了父母,自责安放何处?

Carol张老师

<p class="ql-block">常言道:为人父母不易。而与此同时,也有为人子女的不易之处。</p><p class="ql-block">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孩子因为忍不住怼了父母,感到自责不已;最终不得不带着愤怒和内疚,满足父母。然后循环往复,没完没了。</p><p class="ql-block">对此网友有一句惊心动魄的总结:我和我妈,相爱相杀。这种关系模式,彼此都很内耗,尤其是铩羽而归的子女一方。</p><p class="ql-block">一位姑娘很苦恼来问我:</p><p class="ql-block">“我不想帮妈妈解决一些问题,我觉得她自己能解决;甚至我对帮她解决问题有抵触,还经常对她说一些从来不会对别人说的狠话,是我太狠心了吗?然后我会自责,是不是对妈妈太过分?还是我不太会爱?但是一跟妈妈聊天,就不想依着她,感觉变态极了。”</p> <p class="ql-block">不狠,不分离</p><p class="ql-block">姑娘的纠结,在我脑海中映出一幅画面。</p><p class="ql-block">小朋友第一天去幼儿园,因害怕与妈妈分离,在门口母女两个讨价还价起来。妈妈不停安抚,孩子难以面对事实哭闹不止,终于耗尽妈妈的耐心,连喝斥带推搡给老师,场面揪心。</p><p class="ql-block">妈妈转身抹泪离去的心情,反过来体会一下,就是很多子女在面对父母的“越界”行为时,爱恨交织又无奈的复杂体验。</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可能背负不孝的骂名,另一方面是无法伸展自己的禁锢。</p><p class="ql-block">在心理上,父母是那个无法离开孩子的小朋友,关系倒置。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干涉小家庭生活;让孩子替代解决自己分内的事情;多子女家庭中,绑架其中一个孩子给兄弟姐妹以利益上的援助等等。</p><p class="ql-block">如若不然,你就是没良心,我就生病给你看。病有多重,那要看你伤我多深。无论生活中还是咨询中,害怕因为自己的拒绝,把妈气病了的子女,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内心强大的父母,偶尔可能扮弱,目的是助推孩子自强;内心脆弱的父母扮弱,那是真的弱,他们唯一的希望是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诉求。</p><p class="ql-block">孩子不得不付出压抑自己的代价。</p><p class="ql-block">这时,对父母不耐烦的态度,说狠话,甚至控制不住吼父母,都是在试图以更大的力量推开父母来肃清边界,才能躲开被压榨扁平的危险。</p><p class="ql-block">如果关系清爽,彼此好好说话就可以了,不必如此用力。对父母“发狠”,并非孩子本意,只是为了自保而不得已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我对我妈,恨铁不成钢</p><p class="ql-block">“恨铁不成钢”这样的怨怼,通常是指父母对子女的,但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反着来的。</p><p class="ql-block">一段咨询在进行到100多次以后,来访者和我谈到了结束。奇怪的是,在最后的两三次咨询中,她总是找由头对我表达不满,不是说我能力不行,就是哪里做的不对。</p><p class="ql-block">鉴于以往对她的理解,我干脆直接问她:“你是不是在担心,我们咨询结束后,我少了一份收入,然后活不下去很悲惨?”</p><p class="ql-block">她先是懵了,然后笑到不行。笑够了,她有点不好意思承认:“好像你说对了。”</p><p class="ql-block">停了停又说:“我对我妈应该就是这种心情。她总是不能让我放心做自己。”</p><p class="ql-block">这就好比小朋友如果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妈妈就能安心去单位上班,是一样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所以有时候我们凶父母,不是不爱,是期盼父母“长大”。</p> <p class="ql-block">背负内疚的人走不远</p><p class="ql-block">经常是一位脆弱的母亲,会在女儿面前表演受伤,想尽办法使孩子相信,我的伤都是因你而起,你要内疚然后对我负责。</p><p class="ql-block">相应地,女儿也会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制造各种让自己受伤的场景。比如,找一个渣男,为对方过度付出,不断体验受伤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无意识中,这样做将达成两个目标:一个是保持对妈妈的认同,二是可以缓解部分内疚感。</p><p class="ql-block">相当于是说:妈妈,看,我也过得不好,别再谴责我了。</p><p class="ql-block">另外一种有些相反的情况,表现为母亲对女儿的照顾非常细致,周全到无法反驳。</p><p class="ql-block">一位高中生女孩,她妈妈工作特别忙,但只要有点空闲,一心扑在女儿身上。女孩也很懂事,从不麻烦妈妈。</p><p class="ql-block">某天晚自习回来,妈妈问女儿要吃蛋炒饭还是白米饭。女儿心里想的是蛋炒饭,但为了给妈妈减轻一点负担,脱口而出的是白米饭。</p><p class="ql-block">令她没想到的是,其实妈妈已经做好了蛋炒饭,听到女儿的回答后,立刻起锅重做了白米饭,还“命令”爸爸把蛋炒饭吃掉。</p><p class="ql-block">她本想告诉妈妈,吃蛋炒饭是可以的;但张了张嘴,话又咽了回去,心里很懊恼,也很内疚。</p><p class="ql-block">在这对母女之间,母亲的无微不至更像是对自己早年匮乏的补偿,但这种密不透风的照顾却没有给女儿留出展现真实自己的空间。</p><p class="ql-block">她似乎在告诉女儿:我很虚弱,你必须以我限定的方式,明白我对你的好。结果是,女儿稍有伸展自己的念头,内疚感就会袭来。</p><p class="ql-block">对于女儿来说,真实的自我停止发育,以虚假的自我行走人间——我只能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照顾别人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内疚感,不全是坏事情</p><p class="ql-block">很多心理学爱好者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能让自己更成功、过得更加舒坦,大概率是被所谓的“俄狄浦斯冲突”所拖累。</p><p class="ql-block">这源于还是小男孩或小女孩时候的潜意识幻想。我们幻想成功占有异性一方的父母,而被同性的父母惩罚。</p><p class="ql-block">区别在于,男孩的攻击对象是父亲,无论成功与否,他都不会失去从出生开始就照料他的母亲。</p><p class="ql-block">但对于女孩来说,这是一个冲突的难题;因为女孩要攻击的母亲,恰恰也是她的照料者。</p><p class="ql-block">这是伯恩斯坦(Bernstein,1993)在研究“超我”的内涵中提出的性别差异,女孩超我中恐惧的内容通常与母亲有关。</p><p class="ql-block">研究发现——每当女孩在考虑发起主动、竞争性的活动时,从3岁时的幻想到成年早期的现实中,母亲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浮现在女孩的脑海中,女孩就会开始担心母亲的否定甚至担心失去她。</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当一位年轻女性在治疗中说道:“很小的时候,我想要得到爸爸的关注,让妈妈出局。但立刻就记起我的内疚和恐惧,我在想,那以后谁来照顾我们呢?”</p><p class="ql-block">把这个视角带回到对父母说狠话又内疚的现实中来。说狠话,象征着成年女性试图推开母亲,专注发展自己,但此时她是有更多顾及的。</p><p class="ql-block">一方面,从母亲的角度来说,女儿将为背叛母亲想与她继续共生的需求而感到内疚;另外一方面,女儿需要用内疚来缓解对攻击或失去母亲的恐惧。</p><p class="ql-block">总结来说,女儿需要使用内疚来平衡与母亲之间的忠诚与背叛、共生与分离以及走向独立的一系列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些,会帮助女性在做自己的道路上保持觉察,是内疚感带给女性的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处理现实中的内疚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常情况下,孩子是乐于被父母使用的,并且能在为父母做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和快乐;前提是,父母自身的界限感是清晰的,孩子被使用也是愉悦的,关系健康流动。</p><p class="ql-block">那些引发更多内疚感的子女,往往是被父母过度使用了。</p><p class="ql-block">你可能听过“不带敌意的坚决”这句话,在很多关系里适用,也有很多人试过后反馈有效。</p><p class="ql-block">原因在于,你的拒绝和坚定,并不是你想象中的给父母造成了伤害,实际上反而能够带给父母安全感和确定感。</p><p class="ql-block">冒犯说个道理,这和教育孩子一样。我们都知道爱孩子给孩子自由很重要,但别忘了更重要的一点:坚定地告诉孩子边界在哪里,孩子在边界内自由创造,TA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是真正被爱着的。</p><p class="ql-block">同样,多试几次,对于父母越界的行为,我们用温和坚定以待,然后就不必承受那么强烈的内疚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另外,父母也没那么脆弱,哪是我们说毁就能毁了的。别忘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接受过了千锤百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