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假期在教研室张海主任、张英杰老师的推荐下我接触了《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这本书,真正体会了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真正含义。这本书抓住了教学本质,指向是学会学习,核心思想是倡导 " 思维导学 "。 房超平,思维导学倡导者,深圳市南山区教科所研究人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兼职校长助理,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等名校教改顾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合作导师、卓越教师项目专家,深圳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全国学本教育联盟副理事长。曾先后在深圳中学、深圳高级中学、深圳大学城丽湖实验学校等机构任职,有30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教育研究经历。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专著《教师发展的阿基米德点(教育科学出版社)入选“《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被推荐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精品书;《好教育成就好孩子》(作家出版社)入选“2017 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和“《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另著有《品牌学校是这样建成的》(教育科学出版社)。 《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这一本书的第一章便开始提出传统的三维目标应该改为三层目标,这本书还为达到具体的三层目标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思维导学特别强调学习目标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根据思维导学的整体思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尤其是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为每个学习任务设计基础性、拓展性和挑战性三个层次的目标,从而使学习目标说得清、看得见、摸得着,有层次、有挑战、有激励,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跳起来能够摘得到的“桃子”,进而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因材施教原则能够在大班额的条件下落地生根。本书中每章的开始都有所针对的痛点,而这些痛点也正是我们在教学中所缺失的。<br>本章针对痛点:目标不明确。<br> 即教师展示的学习目标要么抄袭教参,不明其理;要么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要么模糊不清,内容不明。总之,这样的学习目标实际上都无法操作,都不能有效发挥教学指挥棒的作用。<br> 学习目标是教和学的“纲”。要做到“纲举目张”-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设计好这个“纲”。但由于诸多原因,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的设计没有引起一些教师足够的重视。因此,设计好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备课都要写学习目标。但客观地讲,大多数教师并不重视学习目标的设计,有些教师甚至直接从教学指导书或网络资源中“照搬”学习目标。他们要么是懒惰,要么是没有能力设计出符合“三维目标”要求的课堂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不少教师在教学方案中拟定的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就是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检查。而目标作为引导学生思维和学习的关键内容,如果出现了偏差,必然会导致教学实施进入误区。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教师在学习目标设计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脱钩,只考虑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二是对不同学生的目标要求完全一致,缺乏层次性;三是常用“了解”“理解”和“掌握”这样的结果动词表述目标,学生很难搞清目标要求的具体指向。此外,很多教师把学习任务当成学习目标,这就难免造成学习目标过于庞大。 奈曼旗东明学区中心校数学教师根据奈曼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的要求针对目标进行了深度的学习。设计目标的要领,一切从学情出发。 从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在内的学习全过程入手,有效设计学习目标的实现路径,即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划精准的学习地图,引导学生按图索骥,顺利达成各自的学习目标,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围绕与学习目标达成有关的关键问题,精心设计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的流程,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途径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div>本章针对痛点:路径不清晰。<br> 即没有对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在内的学习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学生对达成目标的路径不清晰,教师的指导难以到位。<br> 你会不会感到要求学生预习时学生常常消极应付或无从下手?讨论问题时,学生的讨论总是简单重复,显得非常低效?学生的展讲不能抓住重点,其他听讲的同学也不能很好地交流互动?虽然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很好,但实践时,总是找不到感觉?。 . . . . .有了好的学习目标,如果没有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的实现路径规划,实现学习目标同样会有很大的障碍。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只设计课堂教学的流程,并没有对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在内的整个学习流程进行系统规划,从而导致学习流程不完整,学习目标的实现也大打折扣。</div> “减负”越减负担越重的原因之一在于作业没有质量,而作业没有质量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教师没有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作业,二是教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对关键问题的检验。把每一个学习目标转换成关键问题,使学习目标与问题一一对应,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同伴答疑、群体展学、教师点拨等途径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按照学科的思维规律指导学生改题、编题,进行高阶思维训练,进而把解决问题当成检验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就会让学生学习的“含金量”更高,“减负”也就会水到渠成。<br>本章针对痛点:练习不精准。<br> 即教师上课选用的例题和布置的课后练习题与学习目标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后作业有过于盲目的嫌疑,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br> 你布置作业时,考虑过作业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吗?会不会觉得所有的练习题都与学习目标有关?会不会无形中多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你对熟能生巧这样的说辞坚信不疑吗?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以“熟能生巧”为借口,盲目给学生布置过量的作业。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过量布置作业与达成学习目标没有必然的关系。一是练习再多,如果指向不明确,就不能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二是题目类型变化多端,布置再多的作业,也不能穷尽所有题目类型;三是用作业多来“逼迫”学生学习自己任教的学科,是教师不自信的表现,时间久了,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自信、有魅力的教师即使不布置作业,也会保证学生优先学习相应学科的知识)。过量布置作业,往轻一点说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往重一点说是误人子弟,是严重的师德问题。 东明学区“减负”背景下的作业设计: 本章针对痛点:内容缺系统。<br>即教学的知识内容总是围绕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展开。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符合逻辑思维规律,但学生不容易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br> 学生常常感到上课听懂了,但练习不会做,特别是那些涉及相关知识点联系的练习,原因是什么?无论怎么编写顺口溜或提示要点,学生还是记不住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对相关概念的比较似乎更难,问题出在哪里?遇到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部分学生更是束手无策,这又是为什么?一般来说,教师是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围绕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展开教学的。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方式环环相扣,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规律,但实质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不容易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因此很难实现书本“由厚变薄”的学习目标。学生虽搞明白了一个个知识点,但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原因就在于知识连接点的理解和应用出了问题。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通过整体学习,引导学生建构整体认知。 从建立单元(章节、模块)知识的框架,了解元概念演变为概念体系的思路,以及全方位、多学科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入手,指导学生把有关的零碎知识构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树”,让学生既可以看到“树木”,更能看到“树木”所在的“森林”。如此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就能把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传统的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四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两周以后保持率小于等于30%.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创设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情境,改变被动、单向的教学方式,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学习,使师生、生生之间通过语言,在问与答、给予与获得、相互争论与达成一致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和融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br>本章针对痛点<br>课堂缺对话。<br>即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对话和深度交流,只有你问我答,没有相互启发,更鲜见相互质疑。<br> 你会不会在教学展示课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你怎样理解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的交流会不会变成你问我答的形式主义?生生之间的交流又该如何呈现?语言学意义上的交流与对话有何本质区别?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有些教师以为把原来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就是对话学习。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教师依然没有转变自己是知识的“权威”的思维,只是把原来的直接讲授变成教师自我设问,让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或设置陷阱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暴露知识缺陷,然后进行讲解。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所谓的对话往往是你问我答,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只是语言学意义上的交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更不能产生新的思维。只有双向式交流的对话,才能让双方产生交流的欲望,才能生成新的思维,也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幸福的享受过程。研究表明,对话是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式学习,因为只有对话才能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自由的环境和平的人际关系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学习。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显然,对话和互动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没有对话就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互动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只有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实现生生对话。<br>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及专项复习。 没有深度研究,就无法推进思维导学的深入开展;没有有效的评价,就不能保证思维导学的效果。在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一起提出了建立课堂教学数据观察模型的思路,确定了“五步”深度研课思路、课堂观察“六要素”与评价方法,以期让每个教师在研究与实践中都成为思维导学的行家里手。<br>本章针对痛点:评价无实效。<br>即教师的课堂观察缺乏指引,课堂评价标准单调,只注重了知识的效果评价,没有对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评价只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包括对学生表现和收获的评价,无法起到改进教学的效果。<br> 在观课与评课时,你通常会注意哪些要素?在观课时,除了一张课堂记录表,你还有哪些工具?你评价别人的课堂时,对别人优点的分析和问题的改进建议有多少是从学的角度提出的?别人对你提出的评课建议有多少可以帮助你改进教学?你评价别人的课堂时,有没有从定量的角度来给对方提出修改建议?<br> 在日常教学研究中,教师观察课堂往往是坐在教室后面听上课老师的讲述,较少关注学生的表现和收获。评课时,常常先说诸多优点,然后再提一到两个不痛不痒的问题,即便有时提的问题很紧迫、很重要,被评课者也无法有效改进。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观察方法缺乏科学有序的指引,评价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更缺乏课堂上事实的支撑。提高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效果,需要以深度研课为起点,建立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基本模型,从定性与定量两个维度,对课堂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剖析。同时,作为新的教学模型,思维导学也必须有新的评价标准。而能否有效评课,则与课堂观察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在观察学生表现基础上的新型评课体系-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数据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东明学区中心校研课及听课后的说课磨课方案并在学期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 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遇到有心得就写下来,多动笔,多写,多记,不然,你有心得,不写下来,时候长就忘了。多写多记,念书多了,就积累下不少知识,可以左右逢源。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