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城作为曾经的六朝都城,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得北京成为中国拥有闻名天下的紫禁城、颐和园、北海、天坛、十三陵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等古建筑数量最多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但是人们都知道却了解不太多的,是在北京城内有一条神奇、古老、壮美的龙脉中轴线,它贯通南北,透视了北京这座古城的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个(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至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 2012年11月17日,北京中轴线(含北海)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5项文化遗产名单之首。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是发掘、认识、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项目,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明的辉煌成就(网上截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就沿着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看看它壮丽秀美的一路传奇。中轴路南端起点永定门南偏西约500米处(图中左下角),有一座城南地标性建筑称为燕墩,虽然其貌不扬但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不可小觑,更有人将其看成是老北京中轴线南端延长线上的起始点。燕墩现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当年元大都皇城的正门称之为"丽正门",明代称之为"正阳门"。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儿墙,现已毁没。此图为2012年所拍(网上截图),现在这里被栅栏围住,已不能走近观看。</p> <p class="ql-block"> 燕墩始建于元代,俗称"烟墩"。当时只是一座建立在大都丽正门外、下广上狭、平面呈正方形的土墩台,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p><p class="ql-block"> 1553年(明嘉靖),北京修筑外城时,土台包砌以砖修建了这座燕墩。清代在上面又竖立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br></p> <p class="ql-block"> 燕墩上的御制碑文,各有序言和题诗,叙述了北京建都的理由:《帝都篇》主题是建国选都要贤德兼顾,重在厚德;《皇都篇》则描述了北京历史沿革和清以来的富庶兴盛,篇末则颇有居安思危之意。现在这块碑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p> <p class="ql-block"> 燕墩高耸,经历元明清直到现在,还在有意无意地映入匆忙路过的行人眼中,有型有神有内涵,那就是石碑上的乾隆皇帝御制《帝都篇》、《皇都篇》碑文所折射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与燕墩一条铁路相隔的永定门,始建于1553年(明嘉靖),寓"永远安定"之意。宽24米,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图为上世纪30年代的永定门(网上截图)。永定门瓮城城墙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1957年永定门城楼和箭楼均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城分为内城、外城,原有"内九外七"共16座城门(网上截图)。但是自从民国时期开始拆除部分城门、解放初期为了改善道路交通又拆除大部分城门以来,北京内城原有的9座城门,如今只余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北京外城原有的7座城门无一遗存,只留下了原址地名,唯有永定门得以复建。</p> <p class="ql-block"> 2004年永定门城楼复建完成,在城楼南北改造后的大片空地上植树种草,建成大片绿地,安装了灯柱雕塑,成为一座小巧精致的永定门公园。金秋时节,排列整齐的银杏、松柏和灯柱,黄绿白间衬托在蓝天下,令人赏心悦目。从这里拾阶北上就是巍峨高大的复建永定门城楼了。</p> <p class="ql-block"> 经过清淤治理之后的南护城河碧水荡漾,整修一新的永定门城楼与护城河水相拥而立;春暖花开时,护城河两岸绿树连绵,鲜花吐艳,风筝点缀,成为南城新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p><p class="ql-block"> 2004年永定门完成复建,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但对比原图,其中的箭楼和瓮城尚未修建。下图为2022北京冬奥之年的永定门。</p> <p class="ql-block"> 复建后的永定门巍峨雄壮,夜景灯光璀璨,特别是2018年开始每年一度的大型国庆灯光秀,演绎出的古城新貌更是瑰丽壮美。图为2021年的国庆灯光秀部分盛况(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 1954年拆除永定门时,老城墙砖被用做修建三台山危险品仓库的围墙。永定门重建时,这些嘉靖年间制造的老城砖在近半个世纪后又运了回来,重新砌在永定门的城墙上。</p><p class="ql-block"> 2003年,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人们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永定门石匾。据考证这块石匾正是1553年(明嘉靖)始建永定门时的原配石匾。重建的永定门洞上方(图下部)所嵌石匾上的"永定门"三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雕刻的。<br></p> <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城楼里展示着巨大沉重的门栓,估计没十来个人一起是抬不起来的,走出永定门城楼门洞,正北就是北京内城。图为2020年所拍,这两年再去,高大的城门楼已关闭,看不到门洞下的此景了。</p> <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城楼北面的永定门公园,与前门大街和正阳门城楼对望,与西侧先农坛和东侧天坛两相辉映。这一切使得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城市标志性建筑",它见证了北京城市历史的变迁。图为2022虎年春节的永定门公园。</p> <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公园西侧的先农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造于1420年(明永乐),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及举行亲耕典礼的场所,旧时名称为山川坛,占地面积2000亩 。</p><p class="ql-block"> 先农坛现存主要古建筑有先农神坛、太岁殿、拜殿、具服殿、观耕台、庆成宫等。解放后这里还利用原有建筑及场地,修建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以及知名的先农坛体育场。<br></p> <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公园东侧的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坛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原为4095亩,现存2775亩。天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为我国现存古代建筑规模最大、建筑形式最精美的祭坛建筑群,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祭天”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内坛主要建筑物有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回音壁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外坛周边有皇帝的斋宫、神库、神乐署、神厨及宰牲亭等七十二连房;弘历皇帝为母亲庆祝50大寿而建的双环万寿亭,1975年亦由中南海迁至天坛公园西北角。<br></p> <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公园北端接天桥南大街,交汇路口有座“天桥”,是明、清两代皇上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必经之桥,因只有皇上可以走,故被老百姓称之为“天子之桥”。</p><p class="ql-block"> 天桥最初大约在元代建成,明代嘉靖修建外城后,为符合自古代传承的皇帝去城外郊区祭天的礼仪,乾隆将天桥作为象征性的新国门,在桥南东西两侧立下刻有乾隆御笔满汉两种文字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御制帝都篇》与《正阳桥疏渠记》石碑,以表示天坛处在郊外了。<br></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北京城比作一条龙,那么天桥就是龙鼻子,而桥下的这条河流则是龙须,因此这条河也得名为龙须沟,这里曾经清澈透亮、优雅别致,是文人墨客品茗赏景赋诗的好地方,经岁月的沉浮环境逐渐恶化,以致龙须沟成为脏乱差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经多次改建,到1934年这座天桥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2001年天桥地区改造重建修建了这座天桥,但是当年的清亮小河已没有条件再见踪迹。<br></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为中心的皇家贵族的北京;一部分是由天桥为代表的平民百姓的北京。</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天桥地区真正成了一个繁荣的市场,被视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天桥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这里除了有曲艺相声杂耍,天桥地区还留下了李大钊、齐白石、张恨水、老舍等众多近现代以来革命志士、文化名人的故事。<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特别是2000年后,几经改造的天桥南大街宽敞舒展,彻底摆脱了龙须沟的旧面貌,两侧不但有解放后建成的自然博物馆、天桥百货商场,还拥有天桥艺术中心、天桥艺术大厦、迁来的首都电影院等文化艺术团体和新建筑。<br></p> <p class="ql-block"> 过了天桥南大街再向北就是前门大街了,这是一条北京非常著名的商业街,南起天桥路口,北至前门月亮湾。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民众俗称前门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 明朝中叶商业发达,前门大街两侧出现了贩卖商品的集市和街道,北京最著名的"大栅栏儿"也在其中。后来外地在京做官的人在街旁建了各地会馆,以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随即增加了著名的广和楼等戏楼,这里一时风光无量,进一步促使前门大街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这些特点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到20世纪50年代,前门地区共有私营商业基本户800余家。</p><p class="ql-block"> 1901年(光绪年间)后,还在前门箭楼东、西两侧设立了前门火车站,前门大街成为北京同外省联系的交通枢纽。现在火车东站原址上是北京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上图)。<br></p> <p class="ql-block"> 清代前门大街两侧陆续形成了许多专业集市,随之出现更多商家,大街逐渐改建成砖木结构的正式房,形成了三条街。</p><p class="ql-block"> 清末前门大街就已有夜市。1855年(咸丰)这里就开设了"便宜坊烤鸭店";1864年(同治)肉市开设了"全聚德挂炉烤鸭店";"都一处"饭馆传说就是乾隆皇帝来这里吃了烧麦说了句夸奖的话而命名的。前门大街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的许多中华老字号。<br></p><p class="ql-block"> 现在重新规划改造的前门商业街不再允许通车,改为步行街,只有老北京的叮当车可以“招摇”过市。80余个京城老字号在改造后的前门商业街道路两侧一字排开,并全部亮出黑底金字招牌。<br></p> <p class="ql-block"> 前门大街正北就是正阳门了,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图为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的日夜雄姿。</p><p class="ql-block">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前门楼子九丈九,九个胡同九棵柳"……"九"在中国是个崇高的吉祥数,"九"无穷,象征着至尊至大,"九丈九"道出了前门的无比高大。<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经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实测得出的精确数据:正阳门城楼(图右)通高(从室外地平线到门楼正脊上皮)是43.65米,正阳门箭楼(图左)通高35.37米,正阳门是北京最为高大雄伟的城门建筑。<br></p>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始建于1419年(明永乐年间),它是明清两朝帝都大门,老北京内城正南门,在“京城九门”中规制最高。整个建筑高大宏伟,气势雄浑,威严壮丽,既是一座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性建筑,又是代表皇家礼仪制度的庄严国门。据史料记载,正阳门曾几度失火、八国联军破坏、唐山大地震等都曾让正阳门受损。几经修复现在是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p><p class="ql-block"> 图为正阳门的今昔对比:上图为如今被前门东大街一分为二的正阳门和箭楼;下图为当年完整的正阳门城楼系统(网上截图)。<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独立存在,其实它们原是一体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阳门瓮城于1915年由袁世凯下令拆除。当初的</span>一圈瓮城连接着箭楼、城楼、东、西闸楼共有四个门洞、正阳桥(护城河上三个跨桥)、五牌楼(在正阳桥南,前门大街北端),故有“四门三桥五牌楼”之称,为皇家国门礼仪建筑群。所以前门到底什么样?“四门三桥五牌楼”才是正确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箭楼门洞和瓮城左右的两个闸楼门洞都装有"千斤闸",是紧急情况时可以迅速落下的闸门。所以瓮城是从城内出兵或从城外退兵时,为防止在开启城门过程中敌人随之杀入的一组城防建筑。正阳门箭楼是内城九门中惟一设门洞的,平时不开,专供皇家车辆出入。上图为1949年的正阳门,下图为正阳门的手绘完整结构图(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 上图《康熙南巡图》局部,描绘了康熙南巡回京时,经过正阳桥、进入正阳门的景象;下图《乾隆南巡图》局部,描绘的是乾隆下江南时,从正阳门出京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从这两张图特别是下图令人对前门“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描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天下兴亡多少事,风雨屹立600年,正阳门见证了明清封建王朝的辉煌与衰落。<br></p> <p class="ql-block"> 近年重新修缮后的正阳门城楼、箭楼和五牌楼高大华丽壮美,虽然看不到“三桥四洞”,但是恢复了部分原貌。</p> <p class="ql-block"> 在正阳门城楼门洞前的地面上,建有一个中国公路零公里起点标志,它是中国公路起点的象征。以古代传统的表征方向的四方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中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放射线为条幅的车轮,代表以首都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中国公路网,经国务院批准于2006年9月设立。慕名前往几次都封闭无法到正阳门下拍照,只能网上截图了。</p> <p class="ql-block"> 修建后的正阳门箭楼城楼南面和北面。</p> <p class="ql-block"> 以前从正阳门向北,穿过民国时的“中华门”(见上图,清代称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经“千步廊”(下图中上位置),直通紫禁城(网上截图)。</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这历经三代的国门传奇:“大明门”是皇朝正统所系的国门,在明朝历史上是唯一用国号命名的门;当清军入关后,将牌匾翻过来刻上“大清门”;清帝退位民国成立,欲改“大清门”为“中华门”,工匠本想把门匾翻过来刻上“中华门”,没想到却被清朝抢了先,只好另找匾额刻上“中华门”三个大字挂上。如今“大明门-大清门”这块匾额存放在首都博物馆。1952年在苏联专家建议下,中华门被拆除,这一永乐年建的老国门、阅尽三朝的老古董如今已不见了。<br></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中华门及附近的这些建筑拆除改造为宽阔雄伟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中国人民庆祝重要节日、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现在的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南端,图为目前的前门箭楼和天安门广场鸟瞰图(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正阳门北天安门广场南侧, 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1976年11月24日按照中共中央决议,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1977年9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从1840年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中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并奠基,1958年5月1日揭幕。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图为纪念碑南侧。</p> <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度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重60.23吨的一整块花岗岩,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背面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碑文。</p><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肃穆庄严,雄伟壮观,镶嵌在四周总长40.68米的汉白玉大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史实。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耗资达3亿余元。</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 </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新馆建成开放,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设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藏品数量140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2012年11月0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0年10月30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是人民大会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为建国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1958年10月动工,仅用了10个多月建成。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进门是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厅后是万人大会堂。大会场北翼是有五千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br></p><p class="ql-block">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中国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br></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坐落在北京市天安门广场的北侧、故宫的南端,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br></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1417年(明永乐),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1651年(清顺治)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市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西侧是中山公园,位于紫禁城南面,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p><p class="ql-block"> 1421年(明永乐)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br></p><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内有社稷坛、神厨神库、投壶亭、习礼亭、兰亭八柱亭、愉园、格言亭等建筑,园中还有蕙芳园、唐花坞等,常年展示兰花等花卉,此外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1988年,中山公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br></p> <p class="ql-block">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拜殿改名中山堂,社稷坛园区更名为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中山公园一进门即可见到保卫和平坊、中山像。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br></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东侧是劳动人民文化宫,里面的主要建筑为太庙。太庙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太庙三大殿的三层封闭式庭院,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保护缓冲区内,与西侧的社稷坛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太庙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为第一批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向北约二百米就是端门,它是紫禁城的正门,与天安门的形制相同,矗立于皇城正门天安门和宫城正门午门之间(网上截图);前门是北京内城正门,永定门是外城正门;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端门像是一座巨大的屏壁,在端门向北的甬道两侧,布局设置了排列整齐的廊庑。这里曾是明清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六部公署(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俗称东朝房和西朝房。<br></p> <p class="ql-block"> 端门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五个门洞长40米,中洞最大高8.82米宽5.52米,位于皇城中轴线。其余四个门洞依次往外缩小,中间门洞只有皇帝能走,两侧王公三品官以上走,最外侧走四品以下官员。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上两图分别为端门的南面和北面,下图为从午门上看端门和天安门广场的国博和人民大会堂(网上截图)。</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皇帝出巡、狩猎、祭祀时,都要进行百官相送的仪式。皇帝皇宫出午门后要先登上端门,待天安门外黄土铺路净水泼街、端门大殿铜钟鸣响、随行百官整肃以待,皇帝一行才浩浩荡荡离开端门,预示着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皇帝归来,也必须先登上端门,待宫内迎候的太监、嫔妃准备迎候齐整,才敲响大钟进入午门,寓意着此次出行圆满结束。<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端门开辟了故宫文物数字化展厅,可预约免费参观,在此可3D模拟皇上批阅奏折、书写圣旨等,也可高清3D全方位欣赏每件珍宝的细节。但到故宫参观的人,一般都直奔午门,很少有人知道上端门参观数字展厅。<br></p> <p class="ql-block"> 端门继续向北就来到了闻名天下的故宫正门-午门。午门位于故宫南北轴线南端,其前有端门、天安门(明称承天门)、大清门(明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改今名)。午门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1647年(清顺治)重修,1801年(清嘉庆)再修(下面两图为网上截图)。</p><p class="ql-block"> 午门平面呈“凹”字形,通高37.95米,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在明代也称之为“五凤楼”。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除非刑杖过重、斩首之地显然不合史实。<br></p> <p class="ql-block"> 午门从正面看只有三个门洞,但是从后面(北面)看就变成了五个。因为在城台两掖处还有两座门,分别是左掖门和右掖门。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网上截图)。</p><p class="ql-block"> 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午门即正式进入紫禁城,穿过金水桥,就是高大威武的故宫太和门。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于1406年(明永乐)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1420年建成。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网上截图)。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p>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四座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了其结构的复杂。</p><p class="ql-block"> 现在故宫在东侧城墙开放了步行观览道,走进午门即可向东登上步道,在城墙上可以近距离观览故宫全貌和角楼。<br></p>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p><p class="ql-block"> 故宫三大殿建成于1420年(明永乐),最初的名称分别为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1645年(清顺治)改成现名。三大殿是皇帝行使皇权的最重要的场所,所以它的名称具有特殊的政治涵义。<br></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1562年改称皇极殿;1645年改今名太和殿。</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是举行盛大典礼之用的,不是皇帝上朝的地方,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现在的大殿为1695年(清康熙)采用最高的形制重建。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太和殿内的皇帝宝座是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雕镂最精美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它设在大殿中央七层台阶的高台上,后方摆设着七扇雕有云龙纹的髹金漆大屏风。宝座上方的蟠龙衔珠藻井,也统统罩以金漆,显出“金銮宝殿”的华贵气氛。<br></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就是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用各方关系得到和顺,其意在于宣扬“中庸之道”。三大殿中唯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阅读思考。</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会在这里阅读祭文。<br></p><p class="ql-block"> 故宫三大殿,唯有夹在中间的中和殿是一个小方形,一为空间所限;二考虑美学因素,有变化才有美;三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中、求和的哲学理念,两大殿间来个小的,和谐对称;基于这三点,中和殿才是这样的构思。<br></p><p class="ql-block"> 中和殿还有三个奇葩特点:一是方形圆顶,殿顶是四角攒尖,体现的是天圆地方理念,中间和南北、东西各三间一共九间,讲究的是“明堂九室”;二是四面有门窗,太和殿、保和殿是南北有门窗,东西没有;三是体小精美,砖是漂亮的金砖,宝座正好压在中轴线上,彩画金光闪闪,整个建筑精雕细刻。<br></p> <p class="ql-block"> 中和殿北面是保和殿,两个殿相距较近,迥然不同的屋顶造型给威严的皇家宫殿带来了些许灵动和变化、增添了不一样的美感,而中和殿的四条屋脊在这里也看起来也并不违和。</p><p class="ql-block"> 古代中国建筑为木结构,以兽镇脊,避火消灾。五脊指大脊(正脊)及四条垂脊,通常夹在正脊两端有龙吻又叫吞兽;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蹲兽,统称"五脊六兽"。这都是镇脊神兽,有祈福吉祥、装饰美观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br></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于1420年(明永乐)建成。初名谨身殿,1562年(明嘉靖)改称建极殿,1645年(清顺治)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神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现殿内为清代原状陈列。</p><p class="ql-block">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会在此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br></p><p class="ql-block"> 自1789年乾隆将此变成举行“殿试”的场所。乾隆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每三年举行一次,被录取者称“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被委以高官。参加者一般须经过乡试、会试考中贡士方能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清朝最后一次殿试是1904年光绪,共取过进士150人。从此以后,在中国推行了一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br></p> <p class="ql-block">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均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上图)。</p><p class="ql-block"> 屋脊兽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br></p><p class="ql-block"> 金銮宝殿檐角尖端上的装饰物,从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其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中图,网上截图)。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太和殿是唯一有十个饰物的建筑。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br></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北为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是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p><p class="ql-block"> 乾清门后的区域就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br></p><p class="ql-block"> 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br></p> <p class="ql-block"> 后三宫为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总称。位于前三殿后中轴线上,是内廷中心建筑。以门庑相围,平面呈矩形,占地面积26000㎡,房屋420余间。坐落于故宫的中轴线上,最南面的是乾清宫,最北面的为坤宁宫。这是按照先天八卦图的方位,乾卦在南,坤卦在北。中国古人尚南,所以先天八卦图是上南下北,然后把代表天的乾卦放在上方即南边;把代表地的坤卦放在下方即北边。</p><p class="ql-block"> 顺带一提,皇帝称天子,天子的座位是坐北朝南,面向先天八卦的乾位,表示天子对天的崇敬。乾清宫在前,坤宁宫在后,也体现了古代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差异。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名字来自于《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清地宁,这是最完美的世界观。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还有一座宫殿,叫做交泰殿,象征天地交合、康泰美满、化育万物。<br></p><p class="ql-block"> 由图可见:后三宫(上图)的排列与前三大殿(下图)的顺序布局类似,都是中间有个四脊的建筑。不同之处是后宫的规模没有前殿大,台阶也没有前殿高。<br></p> <p class="ql-block"> 乾清宫是内廷后三宫最重要的宫殿,位于内廷中路首位。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1798年(清嘉庆)所建。乾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建筑占地面积约1400㎡。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br></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以前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周围的庑房还有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和皇子读书的上书房。<br></p> <p class="ql-block">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清代几次修复,现存为1797年(清嘉庆)重建。</p><p class="ql-block">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br></p><p class="ql-block">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br></p> <p class="ql-block"> 坤宁宫位于后三宫最北边,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明清曾数次遭遇火灾重修。坤宁宫明朝是皇后的寝宫,清朝改成萨满教每天祭神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坤宁宫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作为清朝皇帝大婚的场所,也就是皇帝皇后的洞房。大婚时皇帝、皇后要在坤宁宫住两天,然后才移居别宫。1665年(康熙四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br></p><p class="ql-block"> 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满人信奉萨满教,非常重视祭神,每天早晚两次,大锅煮肉,供养诸神。因为祭神需要皇后参与,所以设在了坤宁宫。<br></p> <p class="ql-block"> 坤宁门为坤宁宫后台阶下正中之门,北通御花园,是后三宫通往御花园的主要门户。明初设坤宁门于御花园钦安殿北,即现顺贞门。1535年(明嘉靖)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广运门改建,同时将其改称坤宁门并一直延续至清朝。坤宁门于1655年(清顺治)重修。</p><p class="ql-block">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建于1420年(明永乐)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br></p> <p class="ql-block">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1535年(清嘉靖)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钦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日常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br></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北面就是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1420年(明永乐)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神武门旧设钟、鼓,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p> <p class="ql-block">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p> <p class="ql-block">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垣四隅之上的四座角楼,它虽然不在中轴线上,但属于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建成于1420年(明永乐),清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 角楼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歇山顶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所以称做九脊殿,每个角楼都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各部分比例协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成为紫禁城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角楼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于一身,在护城河水和阳光的映衬下,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清晨日落,其优美的身姿和造型都无不令人惊奇、赞叹,成为京城的著名打卡圣地。</p> <p class="ql-block"> 甚至2022年春晚大火的“只此青绿”节目,也成了在这里进行立体演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神武门向北穿过景山前街就是景山公园,景山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的御苑。</p> <p class="ql-block"> 公园中心的景山为修建故宫及护城河所挖出的土堆而成,它曾是全城的制高点,也是北京城的中心点。明代北京修建皇宫时,曾在这里堆过煤,所以又称煤山。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为"镇山"。</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园内种了许多果树,养过鹿、鹤等动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园,山上曾叫万岁山。<br></p> <p class="ql-block"> 1651年(清顺治),万岁山改称为景山。乾隆年间在山前修建了绮望楼,依山就势在山上建筑五方佛亭。中心最高处为万春亭,在山后重修寿皇殿建筑群。并设景山东坡崇祯皇帝自缢处,立下马碑。自此景山的建筑达到最辉煌、繁盛的阶段,由于景山园林自元代起划为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所有建筑都按照皇宫规制建造,等级之高,形态之异,原貌保持之完整,非常少见。</p> <p class="ql-block"> 东侧依次建有观妙亭和周赏亭。</p> <p class="ql-block"> 西侧依次建有辑芳亭和富览亭。</p> <p class="ql-block"> 景山公园最高处万春亭建有北京城中心点标志。</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万春亭上以景山五亭为标志建立的龙脉中心点、南北中轴线标识。</p> <p class="ql-block"> 景山公园1928年建园,全园总面积23公顷其中,花卉草坪占地1100 平方米。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半面积都是绿植花卉观赏处。登上景山最高点万春亭,可以鸟瞰北京城的四面八方,京城美景尽收眼底,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 图为向西眺望北海白塔、远处的西山和中央电视塔。<br></p> <p class="ql-block"> 向东则看到的是以中国尊为标志的CBD核心区。</p> <p class="ql-block"> 向北眺望见到的是寿皇殿、钟鼓楼和奥运村。</p><p class="ql-block"> 景山曾是明、清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保存着寿皇殿、观德殿、护国忠义庙、绮望楼等古迹文物,散发着浓厚的根祖气息,是传承和发扬中华孝道文化的圣地。“寿皇殿古建筑群”是中轴线上的第二大建筑群,“寿皇殿建筑群修缮工程”也是中轴线申遗重点工程。<br></p> <p class="ql-block"> 向南可看到故宫紫禁城、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等著名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在景山万春亭上清晰可见的寿皇殿,远处还可看到钟鼓楼、北四环的盘古大观、奥运村玲珑塔和奥林匹克塔。</p><p class="ql-block"> 此外景山北门外地安门内大街和景山后街路口,可以见到一对隔着地安门内大街相望的高大厚重苏式建筑,最近才知道它们的名字,是1954年建的完全对称的“中轴双塔”楼,为结合周围环境增添了中式屋顶,并沿中轴线对称设计,堪称中西合璧、和谐共处。下图为寿皇殿北门,现已封闭。</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寿皇殿北门和钟鼓楼之间原来还有一个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20年),明代称北安门,也称厚载门。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天安门是明清皇城的南门,地安门则是皇城的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上图为1953年的地安门,下图为从景山看钟鼓楼,中间的就是地安门(网上截图)。</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地安门顶上铺黄琉璃瓦,下面红色墙身,中间开三个方形门洞,寓意天圆地方。与地安门同时兴建的雁翅楼,为地安门外大街东西相对称的两栋二层砖混建筑,同样是黄琉璃瓦覆顶,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燕翅楼清代时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其作用是皇城后卫哨所。燕翅楼与地安门一起构成了老北京皇城最北端的屏障。<br></p> <p class="ql-block"> 地安门在百姓口中还有个俗称:“后门”,与“前门楼子”正阳门的俗称“前门”相对应。凡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必走地安门。明清京城百姓都清楚,只要地安门的中门大开,就有可能是皇上要出行。于是不少百姓常聚集在地安门周边,为的是目睹皇上尊容以沾点“仙气”。当年慈禧就曾带着光绪从“后门”地安门出逃;驱逐末代皇帝溥仪也是从地安门出去的。</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汉官大臣禁止在皇城以内居住,皇亲国戚也大多住在什刹海周边安营扎寨,地安门成为通往紫禁城的交通要道,地安门外才是人间俗世。末代皇帝溥仪最终将紫禁城中所有的太监全部遣散,700名太监被逐出宫也曾暂住地安门外的雁翅楼。<br></p><p class="ql-block"> 从这张由钟鼓楼方向俯视地安门和景山图(网上截图)可见,老地安门横亘在地安门十字路口中间。民国初年,为方便人们出行,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被拆除。1954年起,为了疏导北部城区的交通,将地安门及左右雁翅楼也一并拆除。<br></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春,在地安门十字路口南的地安门外大街东西两边,亮出了一溜雕梁画栋的“古建”,这就是已消逝了60多年的地安门雁翅楼。如今,大部分复建后的雁翅楼不仅成为中轴线上的重要景观,而且还无偿供中国书店24小时经营;十字路口没有了地安门,确实宽阔畅通交通无阻碍;地安门内大街两旁也新修复了一些城墙,走在繁花似锦的地安门大街上,就是在漫游一条皇城路,路两旁还有一些老字号店铺如东来顺、马凯餐厅等,街面逐渐在恢复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在地安门和钟鼓楼之间的中轴路地安门外大街、什刹海前海以东的玉河故道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名叫万宁桥。因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老百姓又称这座桥为后门桥;因位置在什刹海东,万宁桥在元代也被称为海子桥,现在也称为地安门桥。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p><p class="ql-block"> 这座历经沧桑的古石拱桥始建于元代(1276年),起初为木桥,后改建为石桥,是北京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br></p> <p class="ql-block"> 身世非凡的万宁桥还是“桥闸”,具备双重功能:既是桥可通行,又可当闸以制水。19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河道填平建房。2000年万宁桥进行了整治修缮,拆除了桥东西两侧的广告牌和河道上的房屋,还将暗沟改为明渠,恢复了两侧水面。在清理多年河道淤泥时,竟然意外清理出几只镇水石兽,经考证是元、明时的遗存。石兽叫蚣蝮,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好水,所以经常会设在桥洞中央或宫殿排水口处。这几只出土的蚣蝮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而且还是测量河水深浅的标尺。</p><p class="ql-block"> 如今古老的万宁桥又焕发了新的青春,桥西是京城内唯一的御用火神庙,在经历了数年的修整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桥东则是恢复后的玉河北段,潺潺碧波顺流而下,重现消失了700余年的“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br></p> <p class="ql-block"> 万宁桥继续向北就是钟鼓楼。北京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始建于1272年(元代),是坐落在老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最后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北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一改钟鼓楼左右对峙的传统,并且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前所未有。它们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几经火灾几次重修,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在元、明、清三朝,钟鼓楼都作为古都的报时中心,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循律韵通。中国古代铜刻漏计时,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这一科学的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程序,系统地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过去,钟、鼓楼的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钟鼓楼便失去了报时功能。</p><p class="ql-block"> 现在每天上午到下午每隔一小时鼓楼有击鼓表演。<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古人将黑夜分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两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鼓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即所谓“晨钟暮鼓”。</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的这座鼓楼建于明代,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鼓楼分两层,东北隅设蹬楼小券门和蹬楼通道。</p> <p class="ql-block"> 鼓楼二层大厅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刺刀所划。现有25面更鼓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p><p class="ql-block"> 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br></p><p class="ql-block"> 鼓楼二层陈列有古代计时器有碑漏和铜刻漏。据史料记载,鼓楼上的铜刻漏为宋朝年间制造并相传下来,后辗转遗失。鼓楼内陈列的铜刻漏是仿制的,分为四级漏壶,每天误差仅在20秒左右。<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座钟楼建于清代,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中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 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与周边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 “暮鼓晨钟”现已成为市民对老北京的记忆,钟、鼓楼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老北京”的象征,成为北京旅游摄影“打卡”重要地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完了中轴路,更深刻体会到这条自古以来的北京龙脉中轴线,将北京城清晰地“规制”起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坛台四环,承载的文化生生不息(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古老的北京龙脉中轴路有继续向北延伸的趋势,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 北京市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焕发了新的魅力,特别是2022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作为主办城市,北京向世界打开了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对外展示了“双奥之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场馆——北京冰丝带速滑馆,远处红色灯塔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多功能演播塔“玲珑塔”(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13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草案已提前报送世界遗产中心格式审查,实现新突破。2022年是中轴线申遗的关键年,将完成中轴线申遗文本的正式报送,图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最高建筑——奥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及塔顶醒目的奥运五环标志(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 最终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祝福北京!图为俯瞰北京2008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鸟巢”(左侧)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右侧)(网上截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喜讯补记: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终于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补记于2024年7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