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归属于北京老宣武的南新华街、琉璃厂、菜市口、椿树街道等地,是我生长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从小在这里学习,毕业后就业仍没离开这一带,直到退休,这里有我成长的印记。2021年深秋的一天午后,闲来无事,重游故地,寻找曾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乘六路公交车从虎坊桥西站下车,走到靠北的一个路口就是红线胡同,我从这条胡同穿入,往北行进。</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修建了一个街心花园,路边树木茂密,像个小树林。</p> <p class="ql-block">深秋时分,黄色的树叶与灰色的建筑相容还真有点古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梁家园胡同</p> <p class="ql-block">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虎坊桥校区</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原址是梁家园中学。学校的东侧是原宣武区公安分局,宣武、西城两区合并后,现在这里不知叫啥名字。</p> <p class="ql-block">梁家园西胡同28号,我的记忆中,这是房管所,负责周围百姓房屋的安全维修工作。我看到院子里有堆放着一摞红砖,还停放着一辆卡车,看这样子现在还是。</p> <p class="ql-block">梁家园西胡同口有几位老人在健身,健身器械后面有个牌子——老年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老年活动中心的对面是这个高高的山墙,这山墙的房子面北,门开在前孙公园胡同,早年这是副食商店,卖酱油醋,后来也做过粮食店。</p> <p class="ql-block">穿过前孙公园这条小马路,继续<span style="font-size:18px;">往北,走入了兴盛胡同。</span>(前孙公园这条街上居住过我的小学同学,我上学时只上午有课,下午常到这条胡同里找同学跳皮筋、捉迷藏)</p> <p class="ql-block">兴胜胡同北起后孙公园胡同、南至前孙公园胡同,因兴盛寺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兴胜寺又名兴盛寺,明代建。春季杏花怒放吸引不少游客。庙内有明天启二年(1622)铜钟,二十余间客房。清康熙辛巳(1701)进士汪士竑书写“禅迳清闲”匾额。清光绪庚子(1990)义和团进京。清末改医院。民国后为北京专门医科学校,现为北京四十三中。这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度过了初中的三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那时在学校参加过许多活动,夏季到农村拔麦子,在那特殊时期,班主任惹不起男生,分派男生蒸窝头,女生挑水,给男生派轻活,女生干重活,嗨,真是无语了;冬季拉练,徒步走到大兴,我还掉过队,几个同学在茫茫田野中,自行归队,也不知老师当时着急没有,反正我绝对不会让我的学生离开我的视线;十一参加国庆游行活动,这是我们的光芒万丈方阵经过天安门的历史镜头。方阵由四十三中、和平门中学、九十五中,师大附中四所学校学生组成,在故宫太和殿排练,回想夜间在天安门等待彩排时,看顽皮的男同学玩飞蛾,弄得一只只扑棱蛾子带着纸片满天飞,也是很有趣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西夹道,西夹道北起后孙公园,南起前孙公园胡同。</p> <p class="ql-block">从四十三中往东走,就拐入了后孙公园胡同,后孙公园胡同东起万源夹道,西连兴胜胡同,因孙承泽花园得名。乾隆时称孙公园,光绪时称后孙公园,民国时沿用。同治八年(1869)由李鸿章兄弟提倡,淮军诸将出资,购得孙公园部分房产辟为安徽会馆,戊戌变法期间,这里是维新派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强学会会址,胡同于1965年定现名。</p> <p class="ql-block">这条胡同原有“后孙公园小学”,我们上学时学校分一小和二小,后又合为一校,现在是北京四十三中分校,那时我在二小学习。当初后孙公园小学校址是在安徽会馆的原址的部分地界建立的 ,学校的建立得利于我同学巩固的爸爸,转让出安徽会馆的部分房舍,才成就了学校的成立。(巩固父亲曾是安徽会馆的看守人,我的美篇“我家与后孙公园小学的渊源”中有介绍。)</p> <p class="ql-block">安徽会馆一一京师第一会馆,清同治八年(1869年)二开始修建,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专供安徽淮军将领和达官贵人在京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后孙公园25号院,安徽会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走近三号院的深处看到安徽会馆的一个门,透过墙头可以看到安徽会馆里的戏楼。</p> <p class="ql-block">红色尖顶建筑是安徽会馆里的戏楼。记得58年大跃进时,大戏楼里办食堂,大家都到这里吃大锅饭。</p> <p class="ql-block">当我走到后孙公园胡同的东口,走到了一号院,发现院门里雕花的门楼,仔细看是老物件,这真是一个意外发现,记忆中小的时候曾经到一号院玩过一两次,但是还真没注意到。这个院子和后孙公园小学一墙之隔,应该归属于原孙公园的部分,有这个花楼,也就不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万源夹道北起琉璃厂西街,南至后孙公园胡同。全长252米,南北走向,清时称琉璃厂南夹道,民国时称万源夹道。相传有一名为万源的铺户位于此而得名。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居此,1965 定现名。街道呈南北走向。</p> <p class="ql-block">20号院,我曾经居住的地方。以前院门外有个砖砌的兵兵球台,白天我在这打兵兵球,晚上拿个铺盖,躺在球台上乘凉,现在球台已经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院中的老槐树,已经近百年,枝干苍老的略显稀疏。当年每到夏季槐花盛开时一树的白花,满院飘香。</p><p class="ql-block">儿时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不失快乐。</p> <p class="ql-block">对门的院子不知被谁人购买,装上雕花的防盗门,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有门楼还有对石门墩,小时候我常坐在石墩上玩,院子里重植着两排石榴树,中间是过道,北屋正房曾经住着梅兰芳的表弟姓秦,大家称他秦二爷,有时梅先生坐着小气车到他家串门,惹来大家围观。记得他家的侧面墙前的博古架里摆满古董,在五六十年代,这般富有着实不一般,只是在文革时期,这家吃了点苦头。</p> <p class="ql-block">万源夹道北口,从这里走到胡同口,就到了西琉璃厂。</p> <p class="ql-block">这是琉璃巷,街道呈东西走向。</p> <p class="ql-block">在街口看到一栋楼房,楼房的侧墙上有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幼儿园分园的标识,这里原来是琉璃厂小学,我的初中同学朱××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p> <p class="ql-block">走出万源夹道,来到了西琉璃厂,这里是有名的琉璃厂文化街。琉璃厂文化街辽时为“海王村”。元明时曾设琉璃窑厂,因此有“琉璃厂”之称。清初古董商开始在此经营,乾隆时(1736-1795)已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建国后这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这儿也是我上班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琉璃厂西街的荣宝斋一家驰名中外的经营文房四宝的老字号店铺,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高大仿古建筑。自1672年北京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南纸店的建立已有三百余年历史。1894年设立“松竹斋”连号“荣宝斋”,并增设“帖套作”机构,为后来木版水印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琉璃厂文化街,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像穿越到了古代的街市。</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经营古玩字画的店铺依旧很多。沿街商店近100家,有以荣宝斋和宝古斋为代表的古今字画,以韵古斋和萃珍斋为代表的金石陶瓷,以来薰阁和一得斋为代表的文房四宝,以振环阁和震云阁为代表的珠宝杂项,以乐海轩和古艺斋为代表的音响乐器,以观复斋和庆云堂为代表的历代碑帖,以汲古斋和韫玉斋为代表的仿古文物,以瑞成斋和邃雅斋为代表的文物锦盒和古书装修,还有文盛斋的纱灯、宫灯和锦昌店的地毯、壁毯等。</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我还看到街上有摆卖老照片的。</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东、西琉璃厂和南新华街交叉十字路口西南的华夏书画社。</p> <p class="ql-block">这是路口东西向的过街天桥。走过了桥,就是琉璃厂东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东北的中国书店。早期的中国书店,我的同学刘××家有股东。早年每逢春节,这里是厂甸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小时候,走出我家院门往北一拐,就到了厂甸庙会,说到庙会少不了糖葫芦,这糖葫芦是小孩子的首选之物。我院的一个老人,会在家做冰糖葫芦,他家还有一块四四方方的大石头,是专门做冰糖葫芦时用的。他把山里红去核串串,在沸腾的糖水里一滚,往方石上一甩,待糖稀冷却后,那沾满糖稀的冰糖葫芦,金黄中透着红,咬一口,先脆后沙软,酸中带着甜,那口感,没得说啦!那时虽然家家都不富裕,可春节的年味儿浓浓。</span></p> <p class="ql-block">沿着南新华街往北走,来到了安平里胡同,这里曾经有北京师大附中的校办厂,70年代我高中毕业待业时,曾和同学在校办厂工作了半年,车汽车喷油嘴,有时还排个夜班,夜里饿了,领班的同学还带我们去虎坊桥吃夜宵。</p> <p class="ql-block">在这附近应该有实验幼儿园,没看到,可能是我走的急,给错过了。七十年代时,实验幼儿园设在和平门中学北侧的一个二进小院里,我单位和实验幼儿园是同一个党支部,常到那里开会学习。</p> <p class="ql-block">安平里胡同的旁边是北京实验小学。这是北京实验小学的新校址,原址在马路对面,是几栋木制二层小楼。</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座落在南新华街。实验小学的旧址与师大附中一墙之隔,现在已经归师大附中使用,使得学校得到了扩大。</p> <p class="ql-block">母校名人楼,这是为缅怀附中先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突显百年老校历史底蕴,增强附中师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杰出校友名字命名学校的楼宇。分别为世炎楼、学森楼、德伦楼等等。</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钱学森,赵世炎,石评梅,李德伦等名人都曾经在附中工作或学习过。</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度过了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师大附中建校120周年。</p> <p class="ql-block">由于疫情原因,校庆临时取消,我顺便来到校门外,重温一下曾经的校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深秋,窗前的小果挂满枝头,晶莹剔透,是那么的可爱。看到它们让我想到,老师如辛勤的园丁,培育了万千学子,为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百年母校,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几十年前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有我成长的印记。岁月不饶人,一晃就到了暮年,真是老了,也像多数老人一样喜爱回忆,回忆那曾经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