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初学者,用墨三大忌

<p class="ql-block">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我们经常会听到评价某某画家说他:“有笔而无墨”或者是“有墨而无笔。”由此可见,中国画讲究的笔墨其实是一个整体。是蕴含思想与营造意境的必备元素,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画鸟册页》选</p><p class="ql-block">刚开始学画的朋友,在实际作画中,由于对笔墨运用的不熟练,从而导致对笔墨的理解都比较浅。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个学习过程。只要多练多画多看,再加多想,这个过程就会很快的渡过。接下来就会从看笔墨升华到品笔墨的审美境界。</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画鸟册页》选</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画鸟册页》选</p><p class="ql-block">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p><p class="ql-block">以下列出的三点是初学者在用墨上极易犯的错误,也是用墨的禁忌,大家可以对照得看一下,</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画鸟册页》选</p><p class="ql-block">避忌一: 墨多掩真 </p><p class="ql-block">用线法表现的结构一般叫“骨成”,这些线是主干。有时主干画的不错,上墨时,好的生动的墨线被淹没了,这就叫做“墨多掩真”。</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画鸟册页》选</p><p class="ql-block">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主说,“盖墨用太多则失其真体,损其笔而浊”。</p><p class="ql-block">“真”指的是形象和用笔,大量用墨时,要注意染墨之处重于墨线,要注意留出“气眼”来,有些意到笔不到的空点,看来似乎是画者的疏乎之处,实则是有意为之的气眼。墨与线的关系,实则也是一种虚实关系。</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画鸟册页》选</p><p class="ql-block"> 避忌二:“墨猪” </p><p class="ql-block">“墨猪”一般是指国画中的败笔,病笔。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难看的用笔呢?</p><p class="ql-block">简单的来说就是忽略了造型,忽略的形体的主干,单纯的使用墨团或墨块儿。感觉就是肉乎乎的一片,也没有留下醒透的空白处,这样就形成了一块墨猪了。</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画鸟册页》选</p><p class="ql-block">作画时如把内容结构先细细琢磨透了再下笔,然后意到笔随,便可避免墨猪之病,前面已经提到了笔是属于骨的,墨是属于肉的,如果是肉多骨少,或者以墨掩笔,也容易造成墨猪之病。</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画鸟册页》选</p><p class="ql-block"> 避忌三:有墨而无笔 </p><p class="ql-block">“有墨而无笔”的解释包含两种情况。</p><p class="ql-block">一是画面单纯的只见墨而不见笔,只见肉而不见骨,笔墨缺乏神采,导致艺术性很差。</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画鸟册页》选</p><p class="ql-block">另外一种情况则是画面虽有墨有笔,但用笔羸弱无神,不能与墨形成彼此的呼应。缺乏层次与节奏,毫无生气,因此给人以板结臃涩之感。</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画鸟册页》选</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笔墨的问题,看似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如果只是想掌握他们之间基本的关系和规律,其实并不困难。</p><p class="ql-block">必要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当然,如果懒于动笔,</p><p class="ql-block">那么远处一个小小的土堆,</p><p class="ql-block">看上去都会如一座无法企及的高山。</p><p class="ql-block">与其在那干着急,不如立刻拿起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