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青藏高原留个影(1998年7月)</p> <p class="ql-block"> 摄影是人们去想和去拍的相加行为活动。光想而不去拍,是没有结果(指没有“作品”)的,最多也许会当个耍嘴皮的“理论家”? 光拍而不想 ,可能拍的照片大都是“资料片”。有道是:“ 思而不拍则怠,拍而不思则罔 ”! 怎样才能拍出“有滋有味”的照片呢?我想从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话题上说说自己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人生的“三不”原则。看到的一定是照片里的趣味,想到的也许是人生中的意境。(2015年,拍摄于俄罗斯)</p> <p class="ql-block"> 应该先从“摄影意识”说来:因为只有你想拍照片了,并且去拍了,才会有了“摄影行为”。而“摄影意识”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想”字上。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拿起照相机就去拍,走到哪儿就拍到哪儿,见到啥就拍啥,随意而拍。被称之为即兴记录和创作的摄影意识! 第二种,是想好了要拍什么,带着目的和想法去拍。这种拍摄大都是以专题类为主,这种拍摄容易出作品,并且多是系列作品。被称之为“有的放矢”的摄影意识。</p> <p class="ql-block"> 不管你带着什么想法或用什么手法去拍摄,最后还是要看你拍的照片是否有趣味? 有意境? 那样才会雅俗共赏。有趣味就能吸引观者的视觉,有意境就能让观者有“同感”而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试着解读一些照片,用以论证一下摄影里的“趣味与意境”。</p> <p class="ql-block">过年的喜庆充满画面,幸福的感觉不在乎是贫穷,还是富有? (1986年,拍摄于辽宁)</p> <p class="ql-block">强烈的色彩和光影反差,是视觉的趣味点。一高一低,一老一少的背影是意境的所思点。直观所见,男人背的是一袋面,但可以去想,那肩上扛的是生活的重任,手里拉着的是生活的未来? (1992年拍摄于陕北佳县)</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手举放大镜,聚精会神看报纸无疑是“趣味点”。他的服饰,自行车的尾部,半开的大门和上边的门神画,使得整个画面彰显着朴实无华的“原汁原味”。如果你能在原片上看到那清晰的报纸标题:“萨马兰奇要求奥委会成员公正投票”时,对意境的感悟就会油然而生。当我再告诉你,这张照片拍摄于1993年的9月22日,那是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被告知失败的前一天,其历史感的意境就会被成倍地加分! 我把这张照片起了个标题《国事、家事、天下事》,后来在日本举办的“读报”国际摄影比赛中,获得了唯一(没有之二)的海外作品奖。想必是照片的“趣味和意境”得到了评委们的首肯。十五年之后,奥运会终于在北京隆重举办 。不知这位老人家是否看到了那举世瞩目的宏大场面? 而与这偏于一隅的静静画面,该是多么巨大的反差,但他们却同系一个“命题”。(拍摄于广西北海)</p> <p class="ql-block">许多人说,这一张的趣味点是那个纯真的孩子。那意境呢? 我说个标题看能不能表述清楚? “父亲、父亲的父亲、将来的父亲”。此片曾献给父亲节所用。(1992年,拍摄于新疆)</p> <p class="ql-block">请千万不要误解,这可不是什么“天灾车祸”! 而是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把他们都放倒了。我是还没有倒下的少数人之一,拍下了这张纪念照。黄黄的地、蓝蓝的天、淡淡的云,一股美足意不足之感让人久久回味而难以释怀。(1998年,拍摄于青海玛多县,黄河源头)</p> <p class="ql-block">浓绿的植物,赤色的脊背。走的是看不见尽头的山路,扛得是上百斤的重物。其生活的不易,劳苦的艰辛,应该是一目了然吧?(2003年,拍摄于贵州梵净山)</p> <p class="ql-block">色彩的对比,人与猴的互动,到底是谁耍谁呢?(2005年,拍摄于山西五台山)</p> <p class="ql-block">再来个特写镜头,一位在“献媚”,一位满脸的不耐烦,真是“无钱难使两厢悦”。</p> <p class="ql-block">醉汉? 我也不知道。只是看见了,并顺手拍了下来。至于答案,恐怕就成了画面外一个永远的“?”喽?(1999年,拍摄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面对浩瀚的知识,他将如何选择呢?我在拍摄时,曾在心里默默地对那孩子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啊!”(2018年,拍摄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一立一躺,你是拜佛吗?她是卧佛吗?本不搭界的两位香客,因为被拍在了一个画面里,故而有了“关联”。(2005年,拍摄于山西五台山)</p> <p class="ql-block">同坐一桌,谁主谁客? 本在同一世界,却是陌路人。</p> <p class="ql-block">飞机在空中飞行,乘客们跟着空姐在做“保健操”。坐在最后一排的我,也举起了拿着照相机的手,拍下了这张充满灰色意境的照片,我给起了个标题是:“并非劫机”! 不知是否有没有一种酸涩的味道?(2006年,拍摄于从昆明飞往北京的航班上)</p> <p class="ql-block">你不会说趣味点在那顶光头上吧? 这可是几位中国著名的摄影师,在一段庄严而又紧张的工作中场景。他们分别是,《香港中国旅游》杂志的记者石宝琇和谢光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贺延光,《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卢北峰。他们当时正在向各自的单位传送着香港回归的图片和相关信息。做为唯一的一位没有报道任务的摄影师,我拿起相机,用一只24mm的广角镜头,把光圈开到最大(F2.8),用T1/2秒的快门速度(用的是感光度100的胶片,在当时的光线条件下,已是曝光组合的最大极限),拍了3张。冲洗出来一看,有两张拍实了! 正是端稳照相机的扎实基本功,保证了拍摄的成功。后来这张照片因为“切题”,获得了尼康影赛奖。因为那届的影赛命题是“电子时代”,而这张照片的“意境”不正是满满的命题要素吗!(1997年7月1日凌晨两点,拍摄于香港某个公寓内)</p> <p class="ql-block">夏季的新疆喀什,北京时间的上午十点,太阳才刚刚升起。早起的父亲推着一双儿女去赶早市。那明媚的阳光,各异的神情,既有“趣味”,又有“意境”。(拍摄于1991年7月)</p> <p class="ql-block">人像和石雕像被拍在了一个画面中,似乎融合在了一起。。形似? 神似? 这已都不重要,关键的是这张照片拍摄于30多年前,它已成为了历史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柯受良驾驶摩托车飞跃长城。他的英姿腾飞在空中,影子却留在了长城上。(1992年,拍摄于河北省金山岭长城)</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红红火火的首钢炼铁高炉控制室,只因首钢拆迁,人去屋空。但那邓小平曾经到这里参观的照片仍旧挂在墙壁上,展现着历史,表明着“人还在呢”!(拍摄于2010年)</p> <p class="ql-block">炼铁高炉控制室当年生产时的场景。(拍摄于1990年)</p> <p class="ql-block">我把右边的两个人都给裁剪掉了,只留下了影子让观者去猜猜他们俩在干啥呢?</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人的生活境遇是不一样的,因此趣味点就会大相径庭。但是在冬末初春的日子里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也许是大多数人们生活中最最幸福的享受喽!(2022年2月,拍摄于甘肃兰州)</p> <p class="ql-block">同坐不同“趣”。</p> <p class="ql-block">在同一个时代,却有着不同的趣味点。</p> <p class="ql-block">拍这张照片时,他们还是在童年。如今他们早都各自成家立业,有的已为人父或为人母。那时的想象(意境),如今变成了现实。而他们脚下的路是曾经走过的,可那远方的路,他们还没走完呢!(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 要让我说:“趣味是生活中的的情调,意境是生活中的感悟”。趣味不在浓淡,有味则“香”;意境不在深浅,有意则“明”。人多味杂,人众意繁;大千世界,雅俗共赏;不求相同,但存相异?</p> <p class="ql-block"> 最后展示一张“幻影”的照片,先请大家猜猜是怎么拍成的? 再请说说它的趣味和意境……?</p> <p class="ql-block"> 2022年 初春 于 西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