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根本不是“书法家”

杨世膺

<p class="ql-block">溪云斎 </p> <h3><strong>王羲之不是书法家</strong><br></br></h3></br><h3>文 | 范美俊</h3></br><h3><strong>01</strong></h3></br><h3>无论搞不搞书法,只要是中国人,大概都知道王羲之,不知道也要装着知道,连“书圣”都不知,这脸往哪儿搁?尤其这几十年来,也不知道王羲之养活了多少书法家,养活了多少书法研究者?</h3></br><h3>但是,很少有人认真想过,王羲之是“书法家”吗?或者仅仅是“书法家”吗?在其一生中,书法究竟占了多大比例?他的书法大名,也类似今之书法家名片上的“书法家”、“书协理事”之类的身份认同吗?</h3></br><h3>众所周知,王羲之的地位得益于唐太宗的隔代提携,若提携者是宰相魏征或其他学者,其如日中天的地位还会是现在的模样?其实,此前的书家张芝、钟繇、索靖等人的书名,比他要响。<br></br></h3></br><h3>艺术史研究学者陈传席有个观点,我很赞同,他说“书法从来不是一种专业”。至少,在古代书法史上,几乎找不到一个如今天的职业书法家,今天大家再熟悉不过的那些“古代书法家”,多半不是以书法为主业并视之为终身追求目标,这与时下常见的那些标榜“为书法而生”行走江湖的人大相径庭。</h3></br><h3>话说回来,王羲之的身份究竟是什么,是书法家?还是右将军、会稽内史?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王谢大家,有正当职业也有官阶,既没当过书协顾问什么的,也无资料证明他办过书法名家班什么的,而只是偶尔教娃娃写写字,有时拔拔王献之的笔管点拨一下而已。</h3></br><h3> <h3>王羲之《七月帖》(摹本)</h3></br><h3><strong>02</strong></h3></br><h3>近百年来,有些极端的学人,把书法拔高到“最高艺术”、“核心的核心”的地位,颇似当年尊称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为“教授中的教授”,视书法为“艺术中的艺术”。</h3></br><h3>不知道这些学者为何会如此的不严谨,无论从社会到人生,从地壳到地核、从世界到宇宙,不管怎样论证也无法证明书法比文学、绘画等门类要高。</h3></br><h3>各门艺术各有长短,西晋的陆机早就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就好比今年我在楼顶种瓜,遇上了好年头居然结了好些个大冬瓜,让我这个少事农作的人暗爽不已。在我的眼中,种瓜就是艺术,大冬瓜就是最完美的艺术品。或许,不少学者的最高之论,就是这样因为爱之切竟然不顾常理而口不择言吧!</h3></br><h3>字写得好上升到艺术层面,当然是成立的。但是,今人对古代书法的研究,多局限于技法而忽视这些作品及技法生存的土壤,技法俨然成了“硬杠杠”,湖南书协会员武道湘编写的欧阳询《九成宫》等技法教材销售火爆,市面上已有不少盗版书。但是,王羲之的生平、美学思想以及过去流行的批判其“消极的人生态度”的研究著作,却是“灰色”的,估计只有编辑和圈内研究者才有兴趣看。</h3></br><h3>可以说,王羲之若没有其人生积淀,何来的技法及内容。<strong>如果他只是像今天的中国书法家们,每天只是抄抄唐诗、抄抄心经、抄抄标语口号报纸,或是游山玩水后有点小感叹,他还能完成集名篇、名作、名家于一体的“三名工程”作品《兰亭序》吗?</strong></h3></br><h3><strong>可以肯定,王羲之写《兰亭序》,根本就不是冲着某个国展准备几刀上好的宣纸开始熬更守夜,更不是冲着“天下第一行书”之名而进行的书法创作,而纯粹是一篇在文思如泉涌状态下的文学创作。</strong></h3></br><h3>因此,作品的前几个字很是拘谨,另外还有错别字和随意涂改等情况。若王羲之知道自己日后会荣膺“书圣”,估计书写时会严谨得多,至少会避免今之展览评选中那种发现有错别字就一票否决的尴尬,可能会抄好多遍然后留下一张最好的。问题是:如果是这样的“创作”,还是《兰亭序》还是《兰亭序》吗?王羲之还是王羲之吗?</h3></br><h3> <h3>王羲之《知问帖》(唐人勾填本)<br></br></h3></br><h3><strong>03</strong></h3></br><h3>王羲之为什么是王羲之?首先,他是一个标准的古代士君子。</h3></br><h3>今人即便读到书法博士,其专业视野、综合素养以及社会担当精神,可能无法与古代一位普通士人相提并论。1999年,青年学者李怡说:“钱钟书之后,学界硕果仅存季羡林一人”。</h3></br><h3>2009年季羡林去世时,我曾写了一篇博文《学界再无季羡林》,哀叹传统的文化土壤被换血后,如王国维、罗振玉等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不再有了。在逐渐平面化的时代,新一代学人甚至难有古代士人深厚文化学养之下的“副产品”——如诗文书画等某方面的基本功。而这种颇让人忧虑的现状,正如《梁祝》的“知音体”标题:——“伊人化蝶双飞去,此地空余马文才。”</h3></br><h3>中国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分层,精英人物几乎都集中在“士”这个阶层。最底层的读书人即便没有食田,也可以通过“察举孝廉”或参加科举考试博得功名,从而跻身社会上层。</h3></br><h3>中国古代士人受过“六艺”等多种教育,在政治上尊王,在文化上传知,往往贵而不富,大多有着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这个阶层,至少西周就出现了,一直到清末才逐渐式微。传统的士人除了具备君王及国家的政治观、价值观以及孔孟等圣贤的思想要义,以“修齐治平”为目标而且进退自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h3></br><h3>士人们往往崇才爱才而且自己努力成为才,其文人情趣往往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他们留下了一些雅致的文化“副产品”,如琴棋书画、美酒佳人,山水文玩、雅舍香茗。<strong>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士阶层是一个素养相对全面的精英人群,并不能分割为今之意义上的分门别类的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外交家、艺术家等。</strong></h3></br><h3>比如苏轼,即是大家惯常理解的诗人、词人、画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偏保守的政治家。当然,他还具有水利家、美食家、鉴赏家等多重身份。苏轼曾为黄州团练副使,如果立了王阳明平叛那样的大功,说他是军事家也不为过。但是,苏轼总归还是一个士人,分得过细并没有意义。因此,如果仅仅强调王羲之是“书圣”、苏东坡是书写“天下第二行书”《寒食帖》的大书法家,以及说王羲之辞官专搞书法什么的,实在不得要领。</h3></br><h3> <h3>王羲之《桓公当阳帖》(摹本)<br></br></h3></br><h3><strong>04</strong></h3></br><h3>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奇怪,一介画家石涛,居然整出一本很多人都看不懂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其实,道理也简单,石涛是清代的文人,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参以禅学思想完成了此书。全书共十八章,充满了禅机禅语,先讲原理,次述运腕运笔等技术细节,是一套完整的中国画理论。</h3></br><h3><strong>石涛虽是论画,但把画理画法提高到了宇宙观的高度,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有理论水平的画家,不是画匠。而今之书法家,抄写一点可以读懂的哲人的话没有错漏就算不错了,怎会去做那种有着较高层次但难度极大,而且几无现实回报的著书立说的傻事?</strong></h3></br><h3><strong>可以说,传统书画伴随着传统士人阶层的集体消亡而逐渐隐身,只留下一些只懂形式上的一鳞半爪的专业书画家了。而且,分得很细,画青绿山水的绝少画浅绛山水,写隶书的不研究草书,似乎,这样才显得“专业”。</strong></h3></br><h3>如果张大千在时下大学的中国画系任教,肯定会给领导带来麻烦。他人物、书法、花鸟、山水皆精,究竟该归到那个教研室呢?难道,每星期一次的教研室会议,他要跑四个教研室?而且,张大千的文学功底、烹饪技巧也不差,也可以到文学院、烹饪学校谋个教职。</h3></br><h3><strong>可当下“术业有专攻”的专业细分,是源于西方技术理性思维与学科分类的细化,并不鼓励类似传统士人综合性的多能。可是,太专则可能因为视野狭窄而专不到哪里去。</strong>比如,研究草书的人对“隶变”一窍不通,自然不会明白草书的前世今生。<br></br></h3></br><h3> <h3>王羲之《游目帖》(摹本)</h3></br><h3><strong>05</strong></h3></br><h3>汉字书写最初的主要功能是实用,魏晋后渐成为一门艺术,则和士人密切有关,他们用生命意识和文化情感创造了书法千姿百态的美。</h3></br><h3>以王羲之为例,他创造了一如其人的中和之美,显得不激不厉、平淡冲和、温润秀雅,既超越了北朝的粗俗,也超越了南朝的柔媚。今人认为的传统书法家,均不是专事书法的专家,而是士人身份下的学问、襟怀和见识的副产品,从而与专事抄写的刀笔吏相区别。</h3></br><h3><strong>在当下,书法家的内在人格修养与书法技艺的疏离化、碎片化,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的分离化、反差化,加之书法展览的视觉化、技术化,以及书法文化的快餐化、商业化,还有强烈的“消费主义”思潮和“赢家通吃”等现象让人堪忧,社会上出现官员书法、名人书法、明星书法、技术书法等现象也就不足而奇。</strong></h3></br><h3>中国有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号称书法家、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泰斗,我看他们连写字匠都算不上。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的手抄本著作,大多出于写字匠之手,都比现在号称“著名书法家”的字好的多。</h3></br><h3>书法的基础是记事和书写,书法须基于此。书写与外语、计算机等日常功夫一样,用为基础,弄得好也可能有大成就。但多见书法大师,而绝很少听说有外语或计算机大师,也没见计算机专家“回归经典”,花很大功夫研究已过时的386机型和win32软件,号称:“专习386,上溯到286和更古老机型,并旁涉微软各系统操作软件……”</h3></br><h3>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在现代社会中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大部分票友级别的、老干部类的书写,与普通的电脑玩耍者一样只是某种“用”,把他当作艺术甚至是“最高艺术”,以专业或职业去对待就大可不必了。鲁迅在遗嘱中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说的不是书法家吧?</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fhandUohqy21WvkYJhFH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