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撰文 · 摄影 / 青草</b></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篇悼念李克强总理——2014年和2016月李克强总理曾两次到天津视察天津红桥区西于庄棚户居住区,对天津棚户区改造工作做出指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胡同里,小路间,来来往往,匆匆忙忙,便走过人的一生。那些曾经的欢乐与悲伤,已被埋在瓦砾废墟中,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青草</b></p> <p class="ql-block"> 【正文】在近期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里,有一个场景让我颇受触动,那就是周秉昆一家老少三代挤在光字片的两间小平房里,像这样居住环境,在当时那个年代随处可见。正如电视剧展现的,小平房连成一片,下雨天屋内漏雨,院落积水,狭窄的胡同小路则变成“三级跳坑”。这样场景在我居住的城市也有,我们称它棚户区。记得我刚刚开始学习摄影的那几年,得知市内最大的一片棚户区要拆迁,为了保留一些历史原貌图片,也为学习摄影,我背起相机多次深入这片棚户区,进行实地拍摄,留下了那个时期的影像资料,也记录当时拆迁人们内心的复杂情绪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几年过去了,当年我所遇到的那些棚户区居民,已不知搬到何处,可以肯定,他们已经迁入新居,彻底改善简陋的居住环境。再看那片拆除的空地,听说要建成一大片公园绿地,或许将建成高楼耸立的现代化都市景致。而我所拍摄的那些棚户区的影像资料,连同他们那些搬迁时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它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我那年摄影采风时,所记录下的几个真实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家境贫困的王奶奶。王奶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50多岁,患有先天智障,从小就跟随在她身边,另一个也得了半身不遂,两个儿子均不能自理。王奶奶向我介绍她的家境时,不由潸然泪下。她本人没有工作,靠拾荒补贴家用,白天照顾儿子,晚上出去拾荒,政府给她家一定的补贴,每周街道给她家送两次饭,帮扶她的日常生活。她孙女经常来看她,这让她有些安慰。那天我到她家拍摄,正好赶上街道送来满满一大饭盒的饭菜。那年王奶奶右腿摔伤,为了省下钱维系家里生计,她坚持不去住院治疗,致使腿部落下残疾,平时拄拐而行。</p><p class="ql-block"> 她见我背着相机,把我当成政府部门下来调研、了解情况的工作人员,让我到她家,给我讲述生活的经历与困苦。</p> <p class="ql-block"> 王奶奶看到我为她搬迁前拍摄的照片,开心地笑了。</p> <p class="ql-block"> 在王奶奶身后,是她患智障的大儿子。</p> <p class="ql-block"> 二、吃劳保、在家休病假的张大伯。因病身体做过大手术的张大伯,这天天气炎热,我看到张大伯光着膀子,腹部大大刀口依稀可见,人干瘦得看上去毫无力气,与我说话时,不是身体靠在墙上,就是用手扶着门框。他已在家休息多年,由于长时间不工作,收入也很少。</p><p class="ql-block"> 张大伯向我介绍这里的历史情况:他从小长在这个院子里,夏天下雨的时候,院子里积水齐腰,家里人都得躲到床上。说起拆迁的事,他很惆怅,显出非常苦恼。他告诉我,兄弟几个现在都住在这个小院子里,如果房屋拆迁,最担心的是置换出的新房,哥几个无法分。他是老大还要主持家里这件大事,如果拆迁要钱,这个钱分给兄弟们,肯定买不到住房。我安慰他说:“您不用着急,政府一定会妥善安排你们的居住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三、怀旧不舍离开旧屋的陈大娘。在棚户区里我遇到一位在这里居住了60余年的陈大娘。陈大娘告诉我:“我16岁嫁到这里,结婚生子,我生了四个儿子,已经去世了两个儿子。这一辈子,我还一直也没有离开过这里呢。”我看到她回头望着那些捆好了的板料,再望着胡同里搬家的车,一脸惆怅的样子,你从她的脸上,看不出就要离开这里喜悦心情,而是写满太多故事。她患有半身不遂,只能坐在胡同里看这家搬走,看看那家收拾,她勉强地站起来,身体靠在墙上,手里拿着扫把扫地,这地她已经扫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 满满的回忆 太多太多的不舍。</p> <p class="ql-block"> 她吃力地站起身来,拿着扫把,身体靠在墙上,扫着胡同里的落叶🍂,再扫一扫这个已经扫了一生的狭小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四、性格善良,勤劳一生的马大爷。这天我来棚户区采风,看到一位手拿铁锹干活的老大爷,我向他打听棚户区拆迁情况和他家分配情况。他把我引到他家的院落里,向我讲起他家的情况。看来他对政府分配还是满意的。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好像有些不舍,他告诉我,他家在此已经居住了几代。他听爷爷讲那年还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飞机扔炸弹,扔到他们家房顶上,幸好那枚炸弹没爆炸,得以让他们家保存完好,而他们的邻居伪保长的家也落上炸弹,结果爆炸了,房屋炸毁,人也未能幸免。他特别嘱咐我:“人呀,一生都要做善良的人,我爷爷,我爸爸都是善良的人,所以炸弹都长眼,落下来也不会爆炸,而那位伪保长尽做坏事,所以就会有报应。你还年轻一定要记住我的话。”我感谢这位老人,他是一位善良的老者。</p> <p class="ql-block"> 五、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在棚户区有这样一家人,他们以加工面粉为生,女主人告诉我这一片面都是她家所磨。走进她家磨粉间,看到里面堆满了各种要加工粮食,有玉米、黄豆、小米等,五谷杂粮应有尽有,看起来生意很不错。他们有一双儿女,年龄都不大,上小学,平时妈妈在家磨面,爸爸外出送货收活,家里的老人看店。幼小的孩子在家里时不是做作业,就是帮妈妈干活,让我想起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居住工作环境差,但看上去他们的生活还是蛮幸福的,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孩子最喜欢的猫咪,这是她的“玩具”。</p> <p class="ql-block"> 女孩对小猫说:“小猫咪,你不许走,不离开这圈,等我写完作业,再陪你玩。”</p> <p class="ql-block"> 孩子在简陋条件下写作业。</p> <p class="ql-block"> 孩子在帮助妈妈箩米。</p> <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午饭,女孩还没有忘记自己的小花猫。</p> <p class="ql-block"> 六、满怀荣誉,总是乐观的屈爷爷。第一次见到屈爷爷就是棚户区里小路上,我看见他走路时拄着拐,仍然是颤颤巍巍,我上前搀扶他,一直把屈爷爷送到家。他的家面积很小,只有一间房,床上还搭了一个隔层,那是他孙子住的地方。今天,他是给孙子买早餐去的,他买了两个烧饼,老人家客气地让我吃,我说:“不客气,我吃过了。”</p><p class="ql-block"> 我见屋里有些五六十年代的家具用品,对他说:“我可以拍摄一下吗?”他听说我要给他拍照,高兴地连连点头同意,我见他从箱子里拿出一件灰色外套穿上,看上去像早年的工作服,上面别满了各种荣誉勋章。老人说话我基本上听不懂,我说话他基本上听不见,但我知道老人想让我给他拍照,拍摄他早年的辉煌与荣耀。</p><p class="ql-block"> 尽管他的屋子光线很暗,我还是尽量将照片拍清楚。孙子下夜班回来,睡在隔层上,他被我们的动静吵醒了,见我为他爷爷拍照,就向我介绍:“我爷爷是劳模,80大几的老人了耳背。”但我还是告诉他,会将照片洗出来送给他。我离开他家的时候,老人一定让我拿上一兜苹果。这里的人呀,还是那样实在。</p> <p class="ql-block"> 睡在隔层上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 屈爷爷和他孙子在看我为他们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七、好酒不怕巷子深,棚户区里的酿酒作坊。在棚户采风时,我慕名走进这家酿酒坊,官方媒体曾经宣传报道他家的酒坊。酒坊没有正式店号,也就以他的姓为名“徐家酒坊”。但酒香飘洒这片棚户区,附近居民寻酒香而来,在这里打酒。酒坊主人老徐告诉我:“到了年节,我的酒都供不应求,要排队等。”</p><p class="ql-block"> 这不我在采风之余,不仅观看了酿酒的全过程,还特意定了一小塑料桶装,80元四斤装,送给朋友过年喝,这酒可真真切切的用红高粱酿制的。老徐可能是下岗工人,也许他之前就没有正式工作,就像电视剧《人世间》光字片的居民,自谋生路,早早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p> <p class="ql-block"> 八、李姐是一个孝顺的女儿。李姐已经下岗多年,她不能出去找活干,因为她有个瘫在床上多年的80多岁的老母亲,必须每天照顾她,从李姐一脸愁容的表情看,就知道她有太多的无奈和困惑。当我们走进她家时,看到她正给母亲擦脸翻身。她母亲知道到我们来,睁开双眼望了望,我想她不能说话,或许看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不愿说。我也是经历过伺候老人的,知道这里有太多的辛酸苦累。棚户区生活条件很差,冬天没有暖气,靠烧煤球炉取暖。我见李姐给母亲翻完身去外面铲煤球,脸上木木的,也没有过多表情,她在屋子中央愣愣地站了许久,才从嘴里说出一句话:“希望这样的生活,赶紧改善了吧。”</p> <p class="ql-block"> 九、在棚户区里生活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棚户区里的小买部。</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都用这样水壶烧开水。</p> <p class="ql-block"> 在房子外面搭一个棚子做饭,就是厨房。</p> <p class="ql-block"> 屋里空间狭窄,夏天在户外洗头擦澡。</p> <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接自来水要排队。冬天要用热水浇冻住的水龙头,还要刨地面上结的冰。</p> <p class="ql-block"> 洗衣服用水桶打来水,搓板搓后大盆小盆来回倒。很熟悉的大铁盆,好像家家都有这么一个。</p> <p class="ql-block"> 做了一天工,晚上回到家喝一口小酒,也是满足。</p> <p class="ql-block"> 那时卖菜用杆秤。</p> <p class="ql-block"> 瞧,这是烙饼用的“炙炉”,将炙炉扣在煤火上,再放上面饼烙,烙熟的饼上都是小点点,吃起来很香哦。</p> <p class="ql-block"> 棚户区里的小副食店,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 胡同里可以:扦裤边、换拉锁、包缝、收零活。</p> <p class="ql-block"> 胡同街道上的小饭铺 —水煎包。</p> <p class="ql-block"> 冬季 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做饭 兼取暖。炉子在外面点着,待生着后搬回屋里。</p> <p class="ql-block"> 胡同里,小路间,来来往往,匆匆忙忙,便走过人的一生。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欢乐与悲伤,虽已被埋在瓦砾废墟中,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20日 写于海南 神州半岛</p><p class="ql-block"> 本文图片均拍摄于2015年冬--2016年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