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天津抗疫(54)

徐庆举

<p class="ql-block">我经历的天津抗疫(54)</p><p class="ql-block"> 文/徐庆举</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雨水,春天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春天真的到来了。</p><p class="ql-block"> 昨夜大风,早上醒来,风小了,屋外阳光灿烂,但气温还是很低。</p><p class="ql-block"> 好象昨天被风拍着了,身上的关节有点疼。正逢周末,一天没有出屋。下午狠狠地睡了两个多小时,身上感觉舒服多了。</p><p class="ql-block"> 疫情方面,天津依然都是好消息。</p><p class="ql-block"> 截至昨日,天津已连续六天本土无新增阳性感染者。</p><p class="ql-block"> 今天,河北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通知,自明天起,全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歌舞娱乐场所、游艺娱乐场所、演出场所、影剧院、洗浴场所、A级旅游景区、公园、旅行社、公共文化场所、体育健身场所、培训机构等场所有序开放。</p><p class="ql-block"> 天津抗疫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令人欣慰。</p><p class="ql-block"> 依照这样的情形,我的系列随笔也该收尾了。在昨天的随笔最后,我说了还有话要说,我今天就说说师友们的留言。</p><p class="ql-block"> 还是那句话,当今的科技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着过去难以想象的变化。倒退几年,我们都想象不到现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如果你有写作能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两年前在母亲去世后的28天里,每天早上写下一篇回忆小文,发到微信朋友圈后,引发了师友们的共鸣,很多师友留下情感真挚的留言。对于作者而言,自己的文章得到大家的喜爱,引起广泛的反响,那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我当然很享受这样的反馈。尤其是一些师友的留言非常中肯,很见水平,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更有一些留言戳中了我的情感世界,一次次令我潸然泪下。作者与读者之间这样直接的互动也只有在当今的通讯条件下才能实现。去年,我把和东北一对失散十年的父子跨越了20多年的故事以同样的方式写完了,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这个故事在微信朋友圈依然引发了师友们的大量留言,我又一次次被感动着。</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临时起议,动笔写了疫情中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来自方方面面的所见所闻,引起的极大关注是超出我预期的,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预期。因为不管是我写系列文章纪念母亲,还是写我与东北父子的故事,包括我这次写抗疫随笔,都是我想写,我能写,现在的写作手段也方便写,于是就写了。至于其他的我并没有多想。而每次都得到众多师友的留言反馈,可能是因为我的写作态度和文字里流露的情感是真诚的吧。</p><p class="ql-block"> 50多篇的抗疫随笔,我收获了大量的师友留言,我也随机选发在了朋友圈,估计很多师友都看到了。今天早上,塘沽的一位李老师给我留言,她说你的第54篇随笔就做个留言摘编吧,54的倍数是108,吉祥数,54意味着事半功倍。这位李老师是我前两个系列文章的热心读者,想必她也看到了我陆续转发的留言。多么热心、可爱的朋友啊,关注着我的文章,还不忘给我出主意!</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也想到了选编部分留言,但想想几乎所有的留言都很好,真的不好选,所以我改变了主意,在这里,我就把这些留言做个分类归纳吧!</p><p class="ql-block"> 一部分留言是大家喜欢我的写作风格,认为文字朴实无华,耐读,接地气。</p><p class="ql-block"> 一部分留言是大家认为我写的内容真实,选取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读起来亲切。</p><p class="ql-block"> 一部分留言是大家认为我记述的内容都给人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感到温暖,使处在疫情中的人们得到安慰,紧张的情绪得到抒缓。</p><p class="ql-block"> 一部分留言是大家被我记述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强大的力量,有了勇气共度难关。</p><p class="ql-block"> 留言的师友有本市的,也有外地的。其中有几位老师的身份特殊,他们是深资媒体人、新闻前辈,像《天津日报》的著名记者刘泽连、张顺成、宋安娜,《今晚报》的著名记者姜维群等老师,他们在留言中高度肯定了我的行为,称赞我保持了新闻人的敏感和情怀,认为这样的记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己经80高龄的刘泽连老师不仅关注我所有的文章,而且几乎每篇都写下评论,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使我十分感动。我很看重这些新闻界前辈的肯定,他们的肯定提升了我这组文章的社会意义。我的大学同学、曾经的电视台著名记者方卫也写下长篇留言,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写作实践、目光视野等方面把我夸赞一番,这样的肯定又一次让我受到鼓舞。</p><p class="ql-block"> 四川的惠志敏、辽宁的赵玉昌、山东的侯传安、河南的王作哲等朋友一直关注着我的文章,他们的留言更多的是赞扬天津人的精神风貌,他们说通过我的记述不仅看到了天津人的乐观幽默、团结友爱,还看到了天津人极高的素养。这样的反馈我是乐见的,的确,在这次抗疫的过程中,天津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都是令人称赞的,这也是我们能够迅速取得抗疫胜利的群众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师友们的大量留言中,我得到了太多太多的夸赞,碧桂园的邻居还称我是以笔抗疫的新闻人。说实话,得到夸赞是令我喜悦的,但我和那些在抗疫一线面临着危险、忍受着风寒、超负荷付出的医护人员、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们相比,我所做的这些又能算得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我唯一感到高兴的,是从这么多令我感动的留言中,让我意识到我写的这些文章还有一定的意义。这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补记:就在我写这篇随笔的中间,最后一个出场的中国双人滑运动员隋文静、韩聪,在三对俄罗斯选手发挥完美的情况下,顶着压力,以高质量的表现夺得冠军,为中国冬奥军团再添一枚金牌,使北京冬奥会的组织工作和中国运动员的成绩都堪称完美。为疫情下的中国表现如此优异点赞!</p>

留言

师友

抗疫

随笔

文章

天津人

疫情

朋友圈

场所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