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田埔船灯闹元宵

竹珣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看船灯表演,一直是小时候过元宵不变的保留节目,常常为了看表演从一个村追到另一个村。那花花绿绿的船身,漂亮娇俏的艄婆,诙谐幽默的艄公,在儿时的记忆里总是那么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  武平船灯,据说始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演员3到5人,主要是艄公、艄婆、船心(扛船者)。表演时,用客家十番伴奏,常以《八板头》起奏,《渔家乐》为主歌,穿插演奏几十种小曲。用客家话表演,村民们都喜闻乐见。船灯队也都是爱好音乐表演的村民们自导自演,自发组织的,乐队大都以村命名。于是便有了:“哪个村的船灯扎的好看,哪个村的艄婆笑的甜美,哪个村的歌唱的好听,哪个村的艄公幽默诙谐”的比较。</p> <p class="ql-block">  好久没认真的看一场船灯表演了。今年的元宵节,赶了一场金桥中田埔的船灯。中田埔是城厢金桥的一个小自然村,省道205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里文化氛围浓厚,有村民们自筹建起的文化活动中心,劳作的闲暇之余,村民们便聚在这里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每逢过春节及重大节日,中田埔都有打船灯的习俗,已延续了四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客家人崇尚多子多福,若一年里家中有新生儿,意为添丁,就要在元宵节这天宴请宾朋及族人庆祝,庆祝的形式多样,放焰花,摆酒席,舞龙灯,歌舞表演……是为“闹灯”。</p> <p class="ql-block">  文艺表演在下午两点开始,舞台背景墙上的“2022新丁闹元宵文艺汇演”,在一排红灯笼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村民们围坐一圈,而我有些迫不及待了。两支广场舞结束,船灯上场。七尺见长的船灯架,船身用色纸,花布扎成花鸟虫鱼的装饰,中间贴着“福”字。艳艳的红透着年的喜庆。船身的下面围一圈蓝色的绸布,刚好遮住演员的脚。当船被船心扛起踏着音乐节拍摇动的时候,就像船飘荡在蓝色的水面上。和着音乐,时而遇险滩,时而逐风雨,时而风平浪静,船心扛着船沿着舞台旋转低昂。小时候看船灯一直很好奇,艄公艄婆手里都拿着桨在表演,船怎么就会自己行走?后来才知道船里原来还藏着一位无名英雄,当船心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个艺术活,确实不简单。但吸引人的,还是艄公艄婆那可爱的表演。艄公头戴礼帽,挂一副墨镜,鼻子下贴一撮小胡子,腰系一根红绸,做几个滑稽的表情,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艄婆穿一身红衣裤,系一条有着客家特色的围裙,笑意盈盈,歌声婉转。虽然不同的船灯队有不同的衣着打扮,但都离不开传统的客家特色。船灯开始,艄公站舞台中间自作一番表演,然后向着对面扯开嗓子大喊:“老妹,开船啰!”对面一声清脆的回应:“哎!来啦!”十番音乐响起,于是两人开唱“春光明媚好时光,18大精神谱新章。船灯花鼓贺新岁,恭贺大家身健康,文化强国早实现,加大步伐奔小康!”……艄公艄婆各持画桨摇船,边唱边舞,断落分明,有对唱,有伴唱,有道白,时而还有即兴而作的歌词,诙谐可笑。表演完一段后,有许多村民走到场上把红包挂在船尾的花架上,是祈福也是对演员的鼓励,一会花架就挂满了红包,随着歌曲节奏摇曳。孩子们抢着前排的位置看的津津有味,津津有味的还有手里的棉花糖。他们肯定也和我小时候一样,被吸引的是艄公艄婆的表情和动作,还有漂亮的船灯。而那一句“老妹,开船啰!”最是不会忘,还能学的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丝竹长鸣,弦歌古今”,船灯表演离不开十番音乐的伴奏。十番音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在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竹笛,二胡,扬琴,锣,钹等乐器为主,但不限定人数和乐器,让民间音乐的流传有了更大的空间。表演时,十番音乐的乐师们在舞台一边,或站或坐,船灯的音谱有一个大概固定的版本,如“渔家乐”,“拆字问答歌”,“落地花鼓”等等都旋律优美。那宛转悠扬的笛声,如歌如诉的二胡,铿锵有力的三弦……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优雅时而激越。配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喧嚣热闹的场面,使人沉入其中,如醉如痴。</p> <p class="ql-block">船灯表演,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浓浓的客家话里还有浓浓的乡情乡味,让人百看不厌。</p><p class="ql-block"> 镜头回眸处,年轻的妈妈抱着小宝宝一起专注的看船灯表演,宝宝好奇的眼睛,妈妈幸福的微笑。爆竹声声,所有的一切,喜庆而美好。</p><p class="ql-block"> 鹏程万里!人丁兴旺!明年的元宵节,再来中田埔看船灯,闹元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