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 心 真 趣 乌 丝 栏 \飞白

飞白

素心真趣乌丝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素心真趣乌丝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成德盈书法作品集》序</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飞白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非常真诚的邀请你给我的书法集写个序 ”,壬寅年春节之前,接到了来自十三朝古都长安的成德盈师兄的这条微信,倍感荣幸之余, 同时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信任和重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德盈师兄相识于三年前,那时,我因工作调整履新现岗位,负责技术工作。德盈师兄正好担任我们一个建设项目的主设和项目设计负责人。因此,我们有机会在“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时节,相识于古都长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见德盈师兄,第一印象是朴素低调,甚至有些不修边幅。师兄说着一口地道的关中方言,于外地人的我而言,既听不出是西府方言,也听不出是东府方言,总之,需仔细聆听,方能明白大意。当然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交往日深,德盈师兄给我的印象更加清晰起来:专业素养深厚,设计规范深谙,项目用心深情。在座谈交流时,对于我们这个项目,师兄竟能做到如数家珍一般,不仅是我,就连我们自己的一些老同志,对项目的熟悉程度,与师兄相比也自愧不如。足见师兄对项目的用心之专、用情之深。由此,我由衷地对师兄心生敬佩。一个业内设计大咖的形象立体而生动地在我心中建立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初识德盈师兄的书法,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偶然、必然、意外。说到“偶然”,是有一次我去德盈师兄所在的西安院做设计交流,刚进入设计室,就被墙上悬挂的一幅书法横披作品吸引,第一印象是这里怎么会有刘炳森先生的作品?说到“必然”,是因为作为书法爱好者,我对书法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让我更加注意这个领域的很多现象。而且后来我才知道,德盈师兄书法功课,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所以,认识师兄的书法,对我而言是迟早的事。所谓“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也。说到“意外”,在见到这幅书法作品之前,无论如何,我也不会在书法和师兄之间建立起任何联系或者产生任何联想,因此,这不得不让我对这位师兄刮目相看,真好像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接到师兄为书写序的邀请后,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德盈师兄精神气质、人品、书品之间的关系,从表面来看,确实不易感觉到师兄的艺术气质,但从师兄作品来看,无疑都是殿堂之作。其中究竟有什么关联?为了寻找其中的答案,思考之余,我也做了一些功课,真是有如神助一般,一天我忽然读到李白《日夕山中忽然有怀》这首诗,诗中的“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这两句,醍醐灌顶一般让我豁然开朗,用这两句诗,形容师兄与书法的关系或者说情愫,不是再合适不过了么?师兄为人低调,不争于名利,不囿于俗套,不工于心计的品格,不正是“素心”的现实写照么?因此师兄从书法中得到并展现给人的“真趣”,绝对也是发自内心、天然绿色而富含营养的;带着这样的理解,再看师兄的书法,自然就想到了黄庭坚赞赏杨凝式书法“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句话(关于对“乌丝栏”的理解,后面详述)。因此,我决定这篇序的题目就叫做《素心真趣乌丝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览德盈师兄书中辑录的书法作品,从形制上有对联、条幅(屏)、中堂、斗方、扇面,最常见的是横披;从字体上,隶书居多,还有少部分楷书(行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对书法的理解或者说浅见是:法、势、韵、气,书法之四维也。以人喻之:法,成筋骨也;势,显趋向也;韵,展姿态也;气,贯精神也。运笔入法,结字出势,节奏呈韵,贯通以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照这样的理解,我对师兄的书法作品有以下赏读体悟,权且当作是与师兄和本书读者的一次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运笔入法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何运笔入法?德盈师兄在本书《前言》中提到“学习书法,必先临帖”,真是方家箴言啊!德盈师兄在临帖方面涉猎甚广、用功颇深。在多年的书法实践中,师兄临摹过欧阳询的九成宫、王羲之的兰亭序、智永的千字文;后期以临摹隶书为主,在尝试曹全碑的秀美圆润、舒展秀丽、婀娜多姿后,按照自己的性格,又开始了乙瑛碑的临摹,同时又开始了对刘炳森隶书的临摹。后来师兄就一直在这些字体之间来回穿插着临摹。所以那次去长安,第一次看见墙上那幅横披,以为是刘炳森先生的书法作品,从这里还真找到了根源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师兄的笔法,提按、顿挫、转折、润枯、正欹都有运用,起笔顺锋、逆锋、藏锋均有,笔画刚直,笔力苍遒,筋中骨健,骨附筋丰,在隶书上,严格遵循“蚕不双设、燕不双飞”的笔法原则,与刘炳森的妍美圆润相比,多了一些古拙凝滞之风。师兄的楷书(行楷)作品不多,但颇有特色,总的感觉,是运用了一些切笔、方笔、顿笔(一些撇捺形态),略有魏碑之意,也许这是师兄有意为之并追求的特色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结字出势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势”字的解释之一是:形状、样式、架式 ,并有趋向之意。《虞初新志·魏学洢·核舟记》中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如果前述第一方面强调的是笔法,那么结字出势的“势”更侧重于强调字法,即“因势象形具情态”之法(简言之,就是把笔画组合成字的方法)。前面提到了黄庭坚称赞杨凝式书法的“乌丝栏”一词,本意是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后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我更想把“乌丝栏”理解为结字的规矩乃至境界。从这方面欣赏德盈师兄的书法,真配得上“结字得体、法度严谨、平中蕴奇、稳中生动”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是节奏呈韵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师兄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自己追求的就是“坚实、朴茂、稚拙、倔犟”、“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的风格,这种静态的风格表现为动态的节奏就是“不紧不慢、有张有弛,从容笃定”的韵味,而且我还想加上“端庄、凝重、大气”几个词汇,把师兄书法作品的韵味再加持一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是贯通以气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处的“气”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精神气质方面,通观师兄的书法作品,可以说字如其人:朴实无华、稳重大方、不事雕琢,这正是“大雅若拙”“大巧无术”的表现,与师兄的精神气质非常契合;另一个方面是指通篇作品的气口、气息方面,通过疏密、布白、呼应、承启等关系的表达表现,通篇作品有一种“一字领全篇”、气息顺通、一贯到底、浑然一体的畅达之气。把卷赏读,墨韵流芳,岂不快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寥寥数言,难以备述德盈师兄的气质、人品和书品,可能存在管窥的局限和以偏概全的错漏。好在师兄不拘小节、大气量宽,因此借着师兄的好肚量和好酒量,结尾想用唐代刘禹锡“劝君多买长安酒,南陌东城占取春”这句诗与师兄共勉,祝愿师兄在“南陌”(文史)“东城”(理工)等诸多领域都能再次收获满园春色的人生硕果,我们期待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宪杰/壬寅孟春于马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