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古戏台

祁画

<p class="ql-block">古戏台在中国古建筑群落中并不起眼,不过其分布却极为广泛,除了少数登堂入宫,大部分都散落在市井街巷,甚至是与世隔绝的荒野山村之中。时至今日,这些历经风雨,散落民间的古建筑,却成为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乐平处于赣东北山地向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乐平镇桥等乡镇在乐平素称“赣剧之乡”,著名的“乐平腔”又称“高腔”,是历史上赣剧的主要支派。</p><p class="ql-block">随着赣剧在乐平的形成和发展,乐平古戏台也相继出现和增多,逐渐成为与赣剧血肉相连且并驾齐驱的独特建筑艺术。与辉煌灿烂的赣剧相比,古戏台建筑更是灿烂辉煌。乐平城乡的戏台有乡建的,村建的,族建的,商会建的,私人家里建的,还有由僧侣慕捐或施主还愿聚资兴建的种种。</p><p class="ql-block">乐平古戏台,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就属性而言,分祠堂台、万年台、庙宇台、会馆台、家庭台五种类型。由于历史的原因,庙宇台、会馆台、家庭台都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消失在曾经的岁月之中。在乐平真正意义上能被称为古戏台而且随处可见的其实就是祠堂台和万年台。</p> <p class="ql-block">据调查统计,乐平全市的古戏台多达458座,其中国保戏台1座,省保戏台10座。这些古戏台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和江西最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乐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戏台的博物馆。”此外还有许多新建的仿古戏台近千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类型</p><p class="ql-block">乡建戏台</p><p class="ql-block">乡建的戏台(院)大多是指解放以后乡政府组织集资建造的。这种戏台(院)多半属于会场、戏场两用。大部份建造于20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粉碎“四人帮”后,随着人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文化艺术事业的日益发展,乐平农村曾出现一股建造戏台(院)热,绝大多数的乡(镇、场)都集资建造了以会场为名目的戏院、影剧院。</p> <p class="ql-block">村建戏台</p><p class="ql-block">村建的戏台则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建造的。—个村庄,不管有几十姓氏聚居,如果村里造戏台,那就得按户口或人口出钱,村里做戏也得同样摊派戏金,“供子弟”(供演员的饭)。这种村建的戏台,在乐平农村占大多数。</p> <p class="ql-block">特点</p><p class="ql-block">乐平古戏台是江南近古乡土建筑的典型模式,均为砖木结构,既兼庑殿式建筑的庄重,又寓楼阁式建筑的灵巧。枋昂斗拱层层叠叠,遍布木雕戏文,其中梁的图饰多以文武天官、满堂福、九老天官、万寿图为主题,枋的图饰则以狮子木雕为主,如九狮过江、五狮抢宝等,敷金施彩、极尽豪华;屋脊中央矗立着一串叠起的红黄蓝数色彩瓷宝顶,一组方天画戟直指云天,不仅是戏台的主要标识,而且寓含了老百姓镇邪驱灾保平安的美好愿望;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做工精致、直冲云霄的飞檐翘角,使戏台在端庄中显露出冲天豪气,这种造型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戏台天棚中央缀有十分考究和华丽的藻井,藻井有方形顶和圆形的穹隆顶,主要起拢音和反射音的作用,藻井及其以下空间,是戏台最中心部位,其中藻井象征着天,戏台面代表地,天地合一,构成了演绎生、旦、净、末、丑的特定艺术表演空间。</p> <p class="ql-block">乐平古戏台上大多都有楹联悬挂其中。有追溯本族历史渊源的,有感时醒世的,有言志抒情的,如浒崦戏台的“咫尺天涯评论是非功过,须臾岁月历数万古忠奸”,让人过目不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