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大哥与《家》

何明杨

<p class="ql-block">出镜:张锦高、猫九</p><p class="ql-block">摄影:何明杨</p><p class="ql-block">导演:索林</p><p class="ql-block">策划:陌陌</p> <p class="ql-block">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p><p class="ql-block">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成名作,而《家》又是首部小说。</p><p class="ql-block">《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尧枚的鼓励下写的,1929年7月,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气愤而又苦恼。巴金告诉他,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大哥即表支持,后又写信来大加鼓励:“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p><p class="ql-block">据巴金自述,他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他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不负“我一生中爱得最多而又爱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p><p class="ql-block">而故事中的高觉新的形象更是以哥哥李尧枚为原型塑造的,然而可惜的是,才写到第六章时,接到家里来电,大哥终因受不住巨大压力而服毒自杀了。</p><p class="ql-block">巴金悲痛欲绝:“万不想大哥连小说一个字也没有能读到。”“没有挽救他,我感到终生的遗憾。我只有责备自己。”李尧枚的死,更坚定了巴金早日写好《家》的决心:而小说中的主人公-觉新却跃然而出;对那吃人的封建制度,巴金写了序《呈献给一个人》,这“一个人”正是他的大哥李尧枚。</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主要描写《家》中二个悲剧人物,大哥“觉新”和“梅”</p><p class="ql-block">觉新,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p> <p class="ql-block">他和梅表姐是自由恋爱,有着坚实的感情基础,而坚贞的爱情却比不过上一代人麻将桌上一句口角。对于结局,他们只会默默地接受,没有抗争的念头。梅表姐和高觉新一样,同样是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表姐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高觉新在父母包办之下,娶了门当户对的瑞珏。梅表姐婚后一年成为寡妇,高觉新的妻子瑞珏难产而死。如果当时两人能为自己的婚姻去争夺主权,也许故事的结局就要改写为在和煦的阳光下,觉新和梅表姐两人在公园嬉戏,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忽然感觉梅表姐和《红楼梦》中葬花者林黛玉很相像。黛玉喜欢宝玉,宝钗喜欢宝玉。宝玉喜欢黛玉却娶了宝钗为妻。黛玉和梅表姐都是在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安静的死去。</p> <p class="ql-block">“梅”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但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p><p class="ql-block">她有几次短暂到高家,与觉新相聚,“梅”与瑞珏也相处不错。本摄影故事主要描写觉新与梅在短暂相处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以下故事纯属虚构,与原著毫无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表姐因丈夫的过世,从宜宾只身来到高家。</p> <p class="ql-block">在高家大院门口,梅碰到了从小青梅竹马的觉新。二人对目而视,真是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梅表姐不由自主地来到了梅园,她站在梅树下,往事如烟,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梅与觉新站在梅树下,梅对觉新说:</p><p class="ql-block">天快黑了,有话快讲吧!</p><p class="ql-block">是啊,天快黑了,快要黑得一点都看不见了。这几天我一遍又一遍背诵你的诗:“花瘦缘感东风意,还使萧郎独憔悴”。真叫人太感动了。</p><p class="ql-block">觉新对着梅讲:这悲凉的世界,我就早厌弃了,看来我的存在看来是多余的。你看每日清晨只见红日东升,可黄昏又见日落西山。这日出日落的平常事,可人生人死又何足奇。今天我能看见梅表姐,我虽死无憾心中甜。</p><p class="ql-block">此时,梅对着觉新说:伤心人尽说伤心话, 断肠人难解断肠意。望君此后重振作,似鲜花盛开迎春天。</p><p class="ql-block">觉新说:含苞的花朵正开放,突遭狂风和暴雨,叶落纷飞飘荒野,花瓣零落入污泥。谁见花谢复芬芳?苍天啊,我此恨绵绵无尽期。</p><p class="ql-block">梅又说:表弟啊,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可我的苦衷你也应该知道。红线一根中间断,是谁抛下无情剑?为什么你我当初不反抗,到如今怨天尤人不如恨自己。</p><p class="ql-block">觉新讲:几多怨,几多恨,回首往事我恨自己。恨我自己少主见,恨我自己又无勇气。倘若当初齐抗争,而今又怎会两分离!表姐啊,我也知花落原非是东风意,</p><p class="ql-block">梅讲:既如此萧郎何须憔悴死?再劝表弟重振作,</p><p class="ql-block">觉新:可惜我已病入膏肓无药医。</p><p class="ql-block">梅:放眼事业和荣誉,你定能大有作为开创新天地!</p><p class="ql-block">觉新:利刀断水水更流,快语消愁愁更添。自古多情空余恨,痴心人从来是命薄如绵。我的表姐啊,生时难以了此愿,死后当结并蒂莲。一旦闻我赴阴曹,但求你带束鲜花来祭奠。坟前叫我三声亲表弟,我含笑瞑目在九泉。</p><p class="ql-block">这真是苦命人相劝苦命人,越劝越悲凄,越劝越悲凄。(本段由沪剧大雷雨唱段改编)</p> <p class="ql-block">二人在高家的庭院里,重温那过去的时光,重读曾经读过的书。可这一切却再也不能重回那已逝的轨迹,往事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面对未来的日子,二人站在桥头,登高望远,人生能有如愿事,苦尽甘来再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