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今天,写一位杨扬、王濛、范可新、张杰等奥运明星提到他的名字就禁不住流下眼泪的人,一位曾经的矿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说缘起。</p><p class="ql-block">连日来,铺天盖地的谷爱凌。有朋友注意到:拿到金牌的谷爱凌,一脸灿烂的笑容,而同样面对金牌,中国姑娘往往是掩面而泣。</p><p class="ql-block">同样的金牌,背后是反差太大的人生,金牌的况味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对富家女谷爱凌而言,奥运金牌,不过是丰盛人生大餐中的一道点心,有更好,没有也不影响一生的成功与顺遂。而杨扬、王濛、范可新、张杰等奥运明星,基本来自寒门,对她们而言,一块金牌几乎是翻转命运的唯一杠杆,而过程的艰辛,更让人感慨。一块金牌的有无,或许就是贫贱富贵、九天九地的差别。</p><p class="ql-block">谷爱凌的成功应该得到尊重。她花自家的钱,成就自己的人生。而谷妈妈也是全情投入女儿的爱好,做出了常人没有的付出。近日翻看谷妈妈的脸书,惊讶地看到,这位在美国的投资家,完全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超级虎妈。她发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常年不变,主题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女儿。几乎就是为女儿而活。</p><p class="ql-block">尽管口含金钥来到人间,谷爱凌要拿到金牌,同样也要付出艰辛努力,也要在奥运公平的规则下去竞争。因此,尽管她的成功无法复制,但却同样值得尊重。我们可以感怀人生起点的巨大差异,但没必要去指责一个女孩的运气,生于富贵之家不是她的原罪。</p><p class="ql-block">不过,相较对谷爱凌的津津乐道,我还是更喜欢贫寒子弟的成功故事,更敬重那些用自己的肩膀把底层孩子顶出命运泥淖的人。顾随先生说过:“极美丽之花果,其肥料是极污秽之物”。苦难不值得歌颂,但当苦难是我们给定的命运时,对于那些不屈服于命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种植出美丽花朵的人,我们理当报以最大敬意。</p><p class="ql-block">因此,值此奥运盛会如火如荼之际,撰此小文,致敬一位这样的种花人——孟庆余。一位在遥远的东北小城培养出一批奥运明星的草根教练,一位杨扬、王濛、范可新、张杰等奥运明星对其满怀感恩之情的人。</p> <p class="ql-block">孟庆余(左)与小队员在一起 </p> <p class="ql-block">杨扬王濛们没有谷爱凌所拥有的长袖善舞的高能妈妈,但她们幸运地遇到了孟庆余,一位矿工出身的教练,命运因此而改变。</p><p class="ql-block">时钟拨回1969年。这一年,18岁的哈尔滨青年孟庆余被时代的狂潮吹到东北小城七台河。这里距离俄罗斯有200公里,而到省城哈尔滨的距离是427公里。</p><p class="ql-block">七台河是一座煤城,以煤层浅著称。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的孟庆余喜欢滑冰,尽管被分配到煤矿做矿工,但他没有放弃滑冰的爱好。冬天,离矿场不远的倭肯河,是孟庆余业余时间放飞梦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后来,他发现矿务局第三中学有一个简陋的滑冰场,就以自愿帮校方浇冰场作为条件,获得了在滑冰场练习滑冰的机会。</p><p class="ql-block">1972年冬天,孟庆余代表七台河在地方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随后,七台河市体工队主任找到孟庆余,邀请他到市冰上运动队当滑冰教练。</p><p class="ql-block">彼时的孟庆余,正在热恋。女友的父亲是矿长,想给有文化的未来女婿在矿上安排个技术活,反对孟庆余去做教练。但孟庆余还是选择了当教练,为此一度跟岳父岳母闹翻。</p><p class="ql-block">1973年,在井下整整挖了4年煤后,孟庆余成为七台河速滑教练员。当时他22岁。</p><p class="ql-block">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改变小城七台河历史的决定。二十多年后,七台河享有了“中国冬奥冠军之乡”的美誉。</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个改变许多草根家庭孩子命运的决定,一些生于矿工之家被称为“小煤球”的女孩们,因此获得天鹅般的人生。</p><p class="ql-block">起初,训练用的冰场,就是水泡子或河面,坑洼不平,还有裂缝,孩子们容易受伤,孟庆余自己设计了简易浇冰车,把一个大铁桶当做水箱,放在爬犁上,灌满水后,人拉着在冰场上一圈一圈的浇。</p><p class="ql-block">寒冷冬天的凌晨,是一天中最冷时分。孟庆余2点起床,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浇冰场。冰场浇好后,再叫孩子们起来上冰训练,训练结束,再去上学。</p><p class="ql-block">1985年,中国成立首只短道速滑队,孟庆余做出从练大道改为练短道的关键决定。</p><p class="ql-block">大道是指周长400米的椭圆形冰场,专业的比赛名称叫“速度滑冰”,也是最古老的冬奥会项目。短道速滑则是在周长为111.12米的冰场上比赛,从1992年开始才正式成为冬奥会比赛项目。</p><p class="ql-block">七台河因煤而兴。得天独厚,这里的煤层浅,同时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区。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经历了工业萧条和剧变,煤炭资源接近枯竭的七台河未能幸免。想方设法离开故土是青年人的普遍选择。过去十年,这座城市的人口锐减了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2005年,七台河发生了中国最严重的矿难之一,171名矿工丧生。政府关闭了许多小煤矿。对于一座城市的经济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p> <p class="ql-block">杨扬与孟庆余 </p> <p class="ql-block">七台河的许多顶级滑冰选手都来自普罗大众家庭,他们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身体天赋能收获体育荣誉,过上更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们大多数的运动员,父辈们都是矿工,他们本身就有一种坚韧、能吃苦、能奉献的精神,”北京冬奥运会期间,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副校长赵小兵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因为有这种精神的存在,他才能顽强拼搏。”</p><p class="ql-block">王濛、孙琳琳等都是矿工子弟。</p><p class="ql-block">孟庆余知道,他带领女孩子们走的,是一条羊肠小道。但几十年过去,从这条小道上,生生走出了一个传奇。</p><p class="ql-block">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杨扬在女子500米决赛中拿下中国短道速滑也是中国冬奥首金。</p><p class="ql-block">再后来,王濛在两届冬奥会上蝉联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p> <p class="ql-block">王濛(后排左)与孟庆余</p> <p class="ql-block">本届北京冬奥会,作为国家队一员,范可新已经帮助中国在冬奥会首次夺得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金牌。</p><p class="ql-block">还有刘秋宏、王伟、孙琳琳等,来自煤城的女孩们惊艳了中国与世界。</p><p class="ql-block">在北京冬奥会之前,中国共夺得了13枚冬奥金牌,其中10枚来自短道速滑,而七台河籍的选手占了其中的6枚。</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来自七台河的运动员15次打破世界纪录,共获得173枚世界级比赛金牌、535枚国家级比赛金牌。目前,全国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1730人中,来自七台河市的就有344人,接近全国注册总人数的1/5。</p><p class="ql-block">令人唏嘘的是,2006年,在前往哈尔滨训练的路上,孟庆余死于一场交通事故,年仅55岁。消息传到队中时,孩子们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车祸发生时,孟庆余随身携带的东西里,有一双还没修好的冰刀和一块计时的秒表。这几乎是他锦瑟年华的缩影。他最好的时光,与孩子们在冰上渡过,并以一己之力,把一些草根人家的孩子托举到生命的巅峰,彻底改写了命运。</p><p class="ql-block">2010年冬奥会结束后,拿了三块金牌的王濛开着宝马车回七台河。</p><p class="ql-block">孙琳琳的父亲本来在矿下工作,因为女儿拿了金牌,被调到矿上升到副科级。</p><p class="ql-block">在七台河市为冠军选手建造的博物馆里,伫立着孟庆余手握秒表指导年轻滑冰选手的雕像。七台河人饮水思源,一个共识是,七台河至少有四代教练员和运动员从事这一项目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孟庆余。</p> <p class="ql-block">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内的孟庆余雕塑。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p> <p class="ql-block">“竞技滑冰能在七台河兴起,要归功于一位矿工推广这项运动的决心,几代教练员和官员为速滑培养出的地方荣誉感以及投入的资金使得这项运动的风靡得以延续。”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中,关于“中国冬奥冠军之乡”奇迹,矿工孟庆余的作用被排在了首位。</p><p class="ql-block">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研究中国和奥运会的运动人类学家苏珊·布劳内尔说,在中国其他体育项目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地方上的主观能动性。</p><p class="ql-block">孟庆余不仅活在博物馆中,更活在那些因他而改变了卑微命运的人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本届冬奥会为中国获得首金的范可新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说,当年她想买一双冰刀鞋,2500元,但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孟庆余出钱替他买下冰刀鞋,分文不取,只叮嘱她好好练。</p><p class="ql-block">有报道说,范可新曾经的家,不过是一个十余平米的临时板房。一个修鞋摊和钥配锁摊,便是全部。为中国队在本届冬奥会夺得首金后,七台河市政府迅速奖励了她100万元。</p><p class="ql-block">16年过去了,谈到孟庆余,范可新仍泪光灼灼。</p><p class="ql-block">穷通富贵,沧海桑田。翻转这一切的,是一位曾经的矿工对速滑运动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bVdtd4AewVgzAUzjiNSy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