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陈年往事<br> ——少儿情怀<br> 作者 特立(TERRY)</h3> <h3>法国电影《勇士的奇遇》</h3> <h3>苏联电影《士兵之歌》</h3> <h3>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h3> <h3>中国电影《乌鸦与麻雀》</h3> <h3>五十年代修筑铁路情景</h3> <h3>五十年代修筑铁路情景</h3> <h3>(1)1958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进入第一个盛夏,呼和浩特地区城乡到处张贴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体现刘少奇主席以人为本的大字条幅,取代了解放初期墙壁上画的‘大狼圈’。‘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耻辱’与除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的各种示意图和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的巨幅标语贴满城乡大街小巷。虽然五七年开始的‘反右斗争’在上层建筑很残酷,拐角旮旯也难免存在着许多见不得阳光的事情,但表面上确实让人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热情和真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和谐融洽,人们都在忘我地为社会尽职尽责尽力。与此同时,一股强劲的浮夸风和共产风----‘大炼钢铁’和‘共产大食堂’的热潮在全国城乡街巷盛行。这种盲目的‘颐指气使’和狂热的‘悻悻头头’耗尽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出九牛得一毛,过头的城乡民众免费大吃‘共产大食堂’给国家粮食造成极大亏空,给人民的思想造成惰性和混乱。<br>就在那个时期,为配合所谓的大炼钢铁,呼和浩特市政府号召市民踊跃参加修筑从山里运输铁矿的‘呼哈铁路’义务劳动。一个星期日,发凱的小脑子不知怎么想的,像往常一样没有早点吃,却兴致勃勃跟随三五成群,陆续北去的市民一早来到离市区二十多里远的大青山脚下的哈拉沁村附近。市民们很快投入热火朝天的劳动,发凯也和大孩子们忙着搬运大小石头。当传来休息的哨声,大人们坐下来有的喝口水抽袋烟,有的坐在田边树下歇息,有的围坐一圈讲故事。发凱却和几个男孩到附近野地或田间地头捉蛐蛐。不久哨声响起,人们又起身开始劳动。</h3> <h3>58年城乡大炼钢铁</h3> <h3>58年除四害正在捕鸟</h3> <h3>58年学生正在除四害</h3> <h3>英国电影《巴格达窃贼》</h3> <h3>(2)早就饥肠辘辘的发凱终于盼来卡车送来的午饭。发凯伸手接过发给他的白馒头和大碗烩菜还没放到嘴里,口水早已在嘴里打转转!似乎他从来没吃过馒头,就像饿狼似得卯足劲大口大口吃起来。他一个接一个吃着免费馒头,直到把小肚子撑得滚圆,仿佛这是他有生以来吃的第一顿饱饭!大人们吃饭的眼神举止似乎也是腹中空空,正在狼吞虎咽!<br>饭后他们都找阴凉地歇息去了,发凱却来了精神,带着吃了一顿真正饱饭的满足感和其他孩子在附近捉蛐蛐。很快哨声响起,吃饱喝足,显得有点懒散的人们又开始干活。但人们很快恢复了精力,没有一个偷懒的,干得更欢实,直到太阳落山才收工。大家把各自带来的东西收拾好,个个拖着疲惫的身子慢悠悠,懒洋洋向市区走去。<br>天色渐暗,天气变凉,火红的太阳渐弱,金色的晚霞布满西天。阳光最后的余辉从一片片排列有序的火烧云的缝隙间射向大地,映红了整个天空。早晨发凯出来赤脚只穿着背心短裤,午饭早已消化,越走越饿越慢;越走身上感到越凉,远远落在所有人的后面。这时天已经全黑,前面人们的说笑声渐渐远去,他顿时害怕起来,两只眼睛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生怕有什么东西扑上来伤害他,那一带毕竟是野狼出没的地方。<br>正在这时,突然从右前方串出一条一米多长的黑灰色蛇,抬起头向他吐着信子。吓得他毛发直立倒退了几步,脚底踩在一粒坚硬的小石子上。他不顾疼痛,弯腰捡起一块大石子向它使劲砸去。那条刚刚还张牙舞爪左摇右摆的蛇见势不妙吓得仓皇而逃,他才坐在地上揉搓那只疼痛的左脚。</h3> <h3>58年除四害战绩累累</h3> <h3>童趣,斗哈拉沁的蛐蛐</h3> <h3>50年代呼市新城电影宫</h3> <h3>美国电影《百万英镑》</h3> <p class="ql-block">(3)忽然一辆打着远灯的卡车从他身后开过来,他心里立刻有了安全感,但随即想到卡车过后仍然是一片黑暗又害怕起来。车上的司机发现前面一个小男孩两臂抱胸,猫腰缩脖浑身发抖的背影和车灯照得长长的身影,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步。于是他刹车问道:“小朋友,你是来参加修筑铁路的吗?”发凱稚嫩颤抖地‘嗯’了一声。“多好的孩子呀!这么小就参加这样的劳动,你妈教育得真好!”司机看着弱小孤单,可怜巴巴的发凱说,然后补充道:“快上车吧,叔叔把你送回家去。”说着,司机下车一把抱起发凱放在副驾驶座上。当给他披上棉大衣顿时他浑身感到暖融融,一股热流立马涌上心头:‘世上还有这么好心的人呀!’他那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p><p class="ql-block">汽车很快超过前面的行人驶向市区,一路上司机问长问短,发凱一一作答。那个和善的司机问道:“你这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参加这种大型体力劳动呢?”发凯回答道:“我年纪虽小力气可不算小,比我大的孩子能干的活我也能干,再说他们还管顿午饭我就来了。”发凯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道。“啊!原来是这样,是惦记人家那顿午饭吧?”司机开玩笑地说。“也不是,我还想顺便逮些蛐蛐回去,哈拉沁的蛐蛐个头大,又厉害!”“嘿!你还挺有情趣!我小时候也喜欢斗蛐蛐,现在也喜欢但没时间玩了。”</p><p class="ql-block">他俩说着汽车很快来到发凱的家门口。早已焦急地在门口张望的母亲看到司机把他从车上抱下来,才露出释然的微笑。司机向母亲赞扬了发凱一番说:“大嫂,你有这样的孩子是你的福气,国家有这样的接班人就有希望呀!”听到这样的话母亲非常高兴地说了声“谢谢师傅!”,司机说着‘不用谢’开车走了。</p> <h3>50年代呼市乌兰恰特</h3> <h3>58年大吃共产大食堂</h3> <h3>58年赛马场那达慕庆典</h3> <h3>苏联电影《夏伯阳》</h3> <h3>(4)俗话说,人倒霉时连喝凉水都塞牙缝。这话不假,你越穷,破事越多,怕什么来什么。一个炎热的周六下午,和往常一样孩子们不上课,都去了省府礼堂游泳池。发凱穿着背心、母亲手工缝制的短裤和布鞋来到游泳池。他一看到浑浊的池水里嬉戏的孩子和激起的水花,迫不及待地脱掉衣服和鞋把它们放到岸边,光屁股跳到水里。发凯时而用刚学会的狗刨式浮在水面上被溅起的浪花呛几口臭水,时而互相追逐打水仗,弄得睁不开眼喘不过气。<br>他们尽情陶醉在凉爽的污浊水中,竟忘了岸上的衣物。当五点钟上岸发凱才发现自己的新鞋不见了,心里哇凉的就像丢了魂,只好光脚走回家。母亲看到他光脚走回家气就不打一处来狠揍了一顿!<br>当他再次来游泳时突然有人从水里高举一只鞋大喊一声:“这是谁的新鞋?”发凯马上说:“我的!”就游过去取鞋,但那个大男孩使劲把那只鞋远远地抛到水里。发凯赶紧游过去打捞但没找到。为此他没着没落,非常懊悔,心里难受了好一阵子!那是母亲牺牲了无数个夜晚和休息时间、浸尽汗水和心血、千针万线亲手缝制的一双新鞋!那是家里每个孩子每两年开学才能轮到穿的一双新鞋!发凱只好再穿上露脚趾头的破鞋又等了一年。<br>然而令母亲更不能容忍的是,第二年冬天一次大凱和发凱去呼市公园冰场滑冰时把一双母亲下更大辛苦赶做的五眼黑条绒新棉鞋让人偷走,自己却不得不穿着换鞋处留下的唯一一双看上去一样的破旧棉鞋悄悄回了家。他和发凱一直不敢告诉母亲这件事,直到有一天母亲发现他脚上穿的鞋不像母亲做的!可想母亲当时有多么伤心,多么生气……。</h3> <h3>50年代内蒙古省府礼堂</h3> <h3>全国普遍的露天电影情景</h3> <h3>60年代初呼市公园冰场</h3> <h3>中国电影《英雄虎胆》</h3> <p class="ql-block">(5)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反右、全国遭受重大洪涝自然灾害、左倾机会主义大行其道,四清直到文化大革命,釜底抽薪大大削弱了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中苏在某些重大政见上逐渐不合形成对立,中苏友好关系彻底决裂。苏共撤走帮助中国各项建设的苏联专家,学校教室墙壁上悬挂的苏共领导人的肖像都被销毁。国家内忧外患、一穷二白的社会变得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全国人民节衣缩食,老百姓家家为每日三餐到处奔波,在穷困的环境中拼命挣扎。为填饱肚子改变生活状态,他们绞尽脑汁使生活变得好一点。在周围大孩子们的影响下,发凱也跟着每天一有时间就出去搂柴禾、拣煤核、拾马粪晾干当柴烧;挖野菜、砍菜根、捡菜叶,有时割青草或收集榆树钱卖,再不然就拣废铜烂铁、猪羊骨头换钱来解决学费和零花钱。</p><p class="ql-block">随着人们生活的好转,市面上各种文艺杂志、连环画册、文化娱乐活动和其他精神需求也跟着多起来。在小人书摊上看书就是当时孩子们的一种文化生活。于是一些穷孩子摆书摊成了他们最立竿见影的挣几个零花钱的简单方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新旧城各影剧院门前摆书摊蔚然成风,只要是公众场合就有小人书摊和一群一伙的儿童和成人读者。一放寒假,发凱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不知从哪弄来几十本小人书,在新城百货商店或电影宫门前摆起书摊挣了五六元钱,过年期间有了看电影和买炮钱。</p><p class="ql-block">发凯寒假里忍饥受寒用摆书摊挣的钱看了几场当时最优秀的电影也交了学费,减轻了母亲的负担。但开学后发凱的班主任老师得知摆书摊这一情况来家教育了母亲一番说:“有人看见并反映说你的几个孩子在假期里摆小人书摊挣钱,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你是怎么教育你的孩子的?以后要提高觉悟,严加管教孩子,不准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发凯的母亲只能“好,好,好,是,是,是。”地任凭他的批评数落。</p><p class="ql-block">母亲虽然对于什么老师、街道居委会主任或组长的训斥早已习惯,但心里仍然感到不是滋味,而且这番说教使得母亲不置可否啼笑皆非。她心里想,“难道摆几天书摊挣几块钱就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资本主义也太好走了,是个人就能走资本主义!这种论调未免太荒谬愚蠢了!”然而更倒霉的是,和他们一起摆书摊的几个孩子先后分别在各自班里当众受到批评,使他们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羞愧了好一阵子。</p> <h3>50年代呼市人民电影院</h3> <h3>60年代初盛行的摆书摊</h3> <h3>家里养的可爱的芦花鸡</h3> <h3>中国电影《平原游击队》</h3> <p class="ql-block">(6)那个纯真年代社会上没有多少文化娱乐活动:夏天新城的孩子们只能去附近的内蒙报社或内蒙省府礼堂外的露天游泳池游泳,不然就去较远的人民公园或南郊的一两个人工湖游泳或钓鱼;要么在新城西门外或南门外的小树林里打鸟,在护城河里抓鱼;再不然就去远处哈拉沁、府兴营一带逮蛐蛐;冬天也只能去人民公园湖面上的人工冰场滑冰。但最让人们感兴趣的文化生活就是看电影。那时放映的中外电影确实都是世界上一流的,无论大人小孩对电影都很着迷!不管什么地方,不管什么电影,也不管有多远,只要打听到放映电影的地方,孩子们就想方设法去看。除了旧城的人民电影院、和平电影院、大观园、人民剧场、工人文化宫;新城的省府礼堂、露天电影院、电影宫、乌兰恰特和小剧场等几家影剧院给人们提供文化娱乐场所,还有各大机关、行政机构的大礼堂时不时放映当时最时髦的电影。</p><p class="ql-block">每当各影剧院放映好电影售票处总有一帮挤着买电影票的人。像中国电影《武训传》《天仙配》《画中人》《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英雄虎胆》《平原游击队》《冰山上的来客》等;苏联电影《共产党员》《乡村女教师》《战争与和平》《复活》《两姊妹》《上尉的女儿》《牛虻》《第十二夜》《奥赛罗》《静静的顿河》《夏伯阳》等;法国电影《勇士的奇遇》《红与黑》《死囚越狱》等;印度电影《流浪者》《两亩地》;意大利电影《白夜》《偷自行车的人》《警察与小偷》;美国电影《雨中曲》《摩登时代》《出水芙蓉》;捷克电影《好兵帅克》《屋顶》。那时由于和苏联亲密无间所以市面上上映的多半是苏老电影。人们就像着了魔似得一下班就梳洗打扮,顾不得吃晚饭就来到电影院;大孩子们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收起书包也跑到电影院。</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二年大年期间的一天下午电影宫放映儿童连场电影,有《叶莲娜寻父记》《战火中的少年队》和《多瑙河之波》。远近住的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电影宫,售票处挤满了买票的孩子,就连成年人也过来凑热闹看儿童连场电影!当工作人员把入场大门一打开,一股人流冲进电影院前大厅,两个工作人员被挤到一边。更要命的是混乱人群直接冲到放映厅入口处,最前面的几个孩子在进入时被门槛绊倒。接着后面所有的人流一个个都压在最底下的孩子身上。发凯也被压在紧靠下面的人身上不能动。工作人员赶紧过来抢救,当把下面一层层被压倒的人拽起来时,最下面两个孩子已失去知觉。工作人员赶紧打电话叫来救护车,抬着两个面部压扁变形的孩子送往医院抢救……</p> <h3>墨西哥电影《冷酷的心》</h3> <h3>印度著名电影《流浪者》</h3> <h3>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h3> <h3>苏联电影《三百年前》</h3> <p class="ql-block">(7)在最艰辛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即使生活较好的家庭也只能混个温饱,可想他们的生活有多苦了。人们普遍缺乏营养身体变得浮肿,无论用手指按压身体的任何部位,被按压部位都会稍有塌陷,发凯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第二年春末青荒不接天气沉闷的一个下午,发凱终于盼来了下课铃声。他腹中空空、无精打采地来到大操场,看到男孩们踢球正欢勉强来了精神,不由得想跃跃欲试。忽然一颗足球从远处飞来,他随即铆足劲一脚踢出。只见足球在不远处打旋旋,他的一只鞋却飞得老高,自己也乏力失衡摔倒在地。周围的孩子们见状都笑得前仰后合,他却不好意思地起身跑过去穿上鞋,悄悄离开操场。这时他想起家中面盆里还有一些‘玉米面起’,心想再添把玉米面就能烙一张锅贴充饥。于是他收起书包赶快回到家打开盆盖填了把面,揉吧揉吧就到院里的锅灶上生火去了。</p><p class="ql-block">当他匆匆生着火后再回家一看,发现自家的那只棕黄芦花鸡正站在面盆边上忙着啄吃盆里的玉米面,面上尽是肮脏的鸡喙印迹。发凱怒发冲冠、气急败坏,像饿鹰扑食,一把抓住那只鸡,把两只鸡翅摽在一起,用手不停地使劲里外扇嘴巴,打得它左右躲避吱哇乱叫,心想人都快要饿死了你还来争食吃!解气之后,他赶快把那只鸡放开去做锅贴,以免兄弟们回来看到难堪。他把玉米面锅贴匆忙做好,三口两口不怕烫地吃到肚子里才松了口气。然而那只鸡,那只他喂养了三年,走到哪带到哪,与他感情很深的芦花鸡,早已吓得钻到宽板凳下面不敢出来。从此那只芦花鸡一见发凱就躲,再也不敢和他亲近。</p> <h3>美国电影《摩登时代》</h3> <h3>法国电影《红与黑》</h3> <h3>苏联电影《白夜》</h3> <h3>苏联电影《共产党员》</h3> <h3>作者简介:熊崇岐,笔名特立(Terry),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1982年毕业后先后在中学中专任英语教员,后期在内蒙古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仍然当英语教员,职称副高。在几十年学校任教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满园桃李。擅长俄语的他曾在内蒙古供销学校兼任俄语课,并几次赴俄罗斯当俄语翻译。<br>他热爱文学艺术和音乐,写过诗作过画也创作过歌曲,曾经读过不少世界名著,退休后又拿起笔杆开始写作,已刊出《欧洲梦幻之旅》《烟花三月下扬州》《新疆旅游日记》《荒毛地》《归绥市》《归绥市的城门》《青城电影》《抓壮丁》《蓝宝石的故事》《图瓦的祭奠仪式》《伊尔库茨克奇遇》《图瓦中医诊所》《老三届的考学之路》《母爱永恒》《难忘的学校乐队》《墓葬文化》《果戈里故事简介》《刘汉及其家人》《师生情》《珠海圆明新园》《50年代绥远城》《龙的故事》《绥远城西街》《神游深圳》《炼狱》《冰海沉船》《士兵之歌》《悲惨世界》,再写一篇《陈年往事》以飨读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