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半”与“一”的辩证统一

望北斗

<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微信联系删除,微信号:18995425895</p> <p class="ql-block"><b>《道德经》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全方位视角,是很好的性命双修的哲学著作,举《道德经》39章为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就是一元混沌之状态,阴阳始判,万物浑然一气而生,清轻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天得一,故有日月星辰的运转,春夏秋冬的更替!地得一会生养发育并滋养万物,天地阴阳便形成了整个世界。《道德经》提示我们要用辩证思维看问题。桌子上摆了半个西瓜,我们常人都认为是半个西瓜,可老子认为是一瓜。“有”是半个西瓜,“无”是另半个西瓜,世人的认知是残缺的,往往看到表象而看不到全体。</b></p> <p class="ql-block"><b>如果将“有”与“无”、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西瓜”,那么这个宇宙,“有”就代表了江河大地、山川草木、包括动植物等等,“无”代表了空气、电磁波、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有”与“无”结合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才有了多元思维逻辑认知。这里,我们只是暂时把看不见的定义为“无”,实际上这个“无”还是“有”,有无相生,真假为用,阴阳相依。空气、原子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这个宇宙还有许多的未知,我们无能为力,即便借用各种仪器,我们都无法理解清楚,那么我们把这些都说成“无”,未免我们太幼稚了。</b></p><p class="ql-block"><b>用老子“一”整体观看待世界,处理问题,我们就会摆脱许多困扰。现代人们只因为陷入“半个西瓜”认知的错误,于是,社会出现了各种矛盾与纠纷,世人便处于分裂中,不得安宁。世人是残缺的,但却认识不到自我的残缺,对生命而言,永远处于初级阶段,超越不了道德层面的自我。对于一个家庭,男女各为一半,失去了另一半,此“半”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任何一方认为自己不是“半”而是“一”的时候,这个家庭便岌岌可危了。</b></p><p class="ql-block"><b>家庭是这样,社会团体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教师爷的身份,对世界各国横行霸道,指手画脚,并用他们所谓的“人权”“价值观”来干涉别国的内政,挑拨离间,发动战争,从而兜售军火,掠夺世界人民财富。他们的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世界格局的平衡,也是对世界和平底线的挑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想灭别国者,必定被世界人民所灭,世界人民灭不了他们,老天爷会帮人民灭掉他们。因为他们自称“一”,不逞“半”,违反了自然规律,产生了认知上的混乱与错位,导致国内疫情肆虐、通货膨胀、经济危机、黑白人种互相撕裂、矛盾此起彼伏。美国及其列强迟早会灭亡,道之所存,趋势所定。</b></p> <p class="ql-block"><b>老子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就是要用整体观、全局观、辩证思维对待自己及身边的一切事物,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b></p><p class="ql-block"><b>但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应该学习老子“得半”说,杭州灵隐寺禅房墙上有一副对联: “人生哪能百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我想生活如果达到半称心,也就不错了,因为三世因果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不可得,就是不明理、不自知、不觉悟。“半称心”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一种豁达与智慧,是一种处事哲学,意味着随遇而安,意味着摒弃肆意妄为,意味保存实力以蓄势待发。半称心就是老子要求人们的,看问题要“得一”,对自己生活要“得半”。</b></p> <p class="ql-block"><b>老子《道德经》高度概括性的两句话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这两句话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往往被人们误解了老子的良苦用心。实际上老子的意思是做事“不要违反客观规律及事物的本性,要顺其自然而为,不要强做妄为”,他并不是让人们不要作为。</b></p><p class="ql-block"><b>半个西瓜的理念就是让人们消除私心杂念,消除自以为是,消除由私心带来的“妄想”、“分别”、“执着”。由此老子向世人敲响警钟,要“得一”,要公而忘私,要慈悲爱怜众生,要整体看问题。如果我是树,人们都是树的枝叶;我是大地,人们都是大地上的土壤;我是房子,人们都是房子上的材料……这与佛教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一脉相承的,佛教、道教都要求人们摒弃妄想、分别、执着,世界命运共同体、双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际上都是“得一”的延伸与注脚。</b></p> <p class="ql-block"><b>老子本章中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顺承了“昔之得一者”句,用宇宙万物“得一”孕育生命,乾坤运转,四时更替,类比人们要得到玄妙的“一”,就一定要摒弃私心杂念和我知我见,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心中没有美丑、善恶、和荣辱的界限,消除分别心,没有因为失去什么而忧伤懊恼,也不因为得到什么而高兴快乐,达到范仲淹先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自己的心灵与宇宙万物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就是老子告诫世人“得一”的意图!认知事物要“得一”,而设身处世要“得半”,即低调、谦和、禅定,消除自我认知错误。</b></p> <p class="ql-block"><b>半,往往孕育着事物充满发展壮大的空间,如半月牙意即可以形成全月,婴儿意味着可以成长为少年、壮年,第一层楼上可以盖二层、三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十全十美的人生倒是一种满月状态,月满则亏!人满则祸。那些坐着飞机,腰缠万贯,富得流油的人,个个没有好下场!因为“三心不可得”,当糜烂的生活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时,自然要寻求更大的刺激,便以吸毒、色情、杀人以释放一种“多巴胺”的神经传导素,达到虚幻的醉生梦死状态。此时这些人的福报已经耗尽,天道一定就要收他的性命。</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儒、道对“福”与“罪”的认知有惊人的相同之处: 知足常乐就是福,人能安于现状就是幸福,但是人类的心理,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通通是不安于现状的,这是人的通病,所以通通得不到幸福,这也是“半个西瓜”带给人们的痛苦。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就是禅宗的“当下即是”,就是现在这一刹那,我们现在有张椅子坐,有本老子《道德经》,不论吹风下雨,车水马龙,哪管歌星唱也好,讲佛经也好,安于现实马上就心理踏实了,这一下就是福,福就在一念之间。</b></p><p class="ql-block"><b>罪,西方哲学家有原罪说,即人生下来就是向社会世人恕罪的,而中国“佛教”是说,人从娘胎里带的“贪”、“嗔”、“痴”,就是自己的罪业,永远限制了自己的眼光与胸襟,于是在这个世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用老子“道德经”话说,就是没有“得一”,品行低劣,思维混乱,认知残缺。</b></p> <p class="ql-block"><b>杨绛出生在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家境殷实,生活养尊处优,从小到大都是有名的才女。可是嫁给钱钟书后,便跟着丈夫漂流海外求学, 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买米油盐酱醋打炭做饭,无所不能。她说: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得到金钱未必拥有快乐,拥有快乐未必能享受健康,即便是拥有了以上所有,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这就很好处理了“一”与“半”的关系,自己用吃苦、劳累,成全了家庭的“一”,使钱钟书潜心写作,写就了如《围城》等堪称现代版《红楼梦》的小说,留下了“婚姻是一座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挡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的名言,脍炙人口,教化人心。</b></p> <p class="ql-block"><b>半称心要求人们知福,惜福,再造福,我们最大愿望就是让亲人幸福快乐,就是每天看到亲人的笑脸,看到世界风调雨顺,看到国泰民安。我们要坚持每天看《道德经》,实在工作忙,就两天一次或一月一次。“道”是自然界及其宇宙发展的规律,“德”即性德,就是用科学、禅定、无为、慈悲的心态处理我们身边的人事,我们的身边及地下有宝藏,看你能不能开发出来,就在修道养德,积德累善,慈悲惠民!潜移默化,这会传给我们子孙及所有后来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也有一颗健康、淡定、智慧的心灵,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代代传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