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读了陈文老师的《边教书边成长》“深耕课堂,拔节生长”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感触比较深的是这样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如果教师总是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少数学生,长此以往,课堂里举手发言的可能就只是那么几个学生。大多数学生因为长期得不到发言机会,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可能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文中提到问题和现象,普遍存在于当前中小学教育中。是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应该做好,但大多都非常头疼,实际很少能实现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教育不能一开始就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个体特征,一开始就把每一个孩子贴上优劣不等的标签。所以说,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给予每一个孩子平等、尊重、包容和关爱、鼓励的权利,力求让他们都有均等的表达、表现的机会,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更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道德修养之一。</p><p class="ql-block"> 文中讲到的那位家长和一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真的让人心灵上受到特别的振动。</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所从事的工作被一名甚至多名学生家长否定、甚至感到愤懑,毁了他们孩子的一生;让很多孩子长大了,常常感觉到在其上学的某些关键时期,被一些老师严重忽视了、放弃了,甚至歧视了,导致一生的困顿或压抑。不管什么原因,什么客观的因素,作为相关的教师,是否心存一些愧疚,甚至悔恨呢?</p><p class="ql-block"> 老师不能保证让每一个孩子各方面都能优秀、杰出,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至少应该努力培养起每一个孩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将来至少能做一个对己、对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这一点的完成,需要贯彻在每一位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将别是课堂主阵地上,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深耕课堂,管控课外,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 激励,赏识,严格要求而不歧视偏爱,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均等的受教机会是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对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和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信,找到自我,找到成功感,让每一个孩子每天都学有所长,做有所成,这样的教师才算真正成功的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