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定海县城叫城关镇,城关镇东、西、北三面环山,城南是道头港。现在的定海港务广场和钻石楼大酒店一带,是当年定海道头最热闹区域,那里渔船集聚、客轮往返、货物装卸,还有商铺林立、人来人往。</p> <p class="ql-block"> 道头这片区域,一般都是两层楼的木结构房屋,沿街到处都是店铺、小摊,其中两条商业街颇显繁华,即道头的直街和横街。</p><p class="ql-block"> 道头直街就是大道头大街(人民南路靠近道头港一带),是从道头码头口去定海城内的主要通道。1968年,大道头大街已改泥结石马路为混凝土水泥路,宽10米。直街东边,从八闽会馆(粮站)开始,由南往北的店铺有邮电所、土产公司杂货店、大同副食品商店、增辉照箱馆、大德生药店、大华公司文具店和旧货调剂店,再北就是粮站后面的一条路和一排可以贴报纸的宣传窗了。直街西边,从航务局大楼开始,由南往北的店铺有红星炊食店、桶木加工社、利众烟酒店、服装加工店、棉布店、大华公司百货店、酒酿馄饨小吃店、阿龙理发店、肉店、水产店,再是利众烟酒小店往左进入卫海路。利众小店跨过卫海路就是卫海饭店,再往北还有五金店、钟表店、糍饭油条店、橡胶加工店和打铁店,再左转又是一条马路了,这条马路经海军第一招待所再向西300多米就是海军司令部门口。</p><p class="ql-block"> 从人民南路道头口开始,往北约50米,在卫海饭店(现在的钻石楼大酒店位置)前往西进入道头横街,即卫海路。文革前的卫海路也曾叫保定路,这样的路名可能是为了纪念鸦片战争中“保卫定海”的历史吧。卫海路东端,即道头横街头(人民南路与环城西路之间)北边,从卫海饭店开始,由东往西的店铺和弄堂有聚德堂弄、刻章喷印店、蔬菜摊、水产店、翁州里弄、自来水供水点、会馆弄、保定会馆、裕大造酱厂、顺裕弄、弹棉花店、阿龙家理发店、拷道弄烟酒店,过马路还有阿毛理发店等。横街头南边,由东向西的店铺和弄堂有利众烟酒小店转角、煤球店、大饼油条店、忠赤弄、水产店、油脂公司、老虎灶、生产资料店、利众烟酒店、隆泰行弄、“丰记行”大屋、裁缝店、裕大弄、切鞋修鞋店、弹棉花店、家俱油漆店、卫海居民会、煤球店、打油摊、大饼油条店等。当时的保定居民会在隆泰行弄里边。</p>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生活在道头横街头,直到参加工作,并先后在裕大弄和保定会馆居住过。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但当年定海道头的那些景那些事会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那时的定海道头一带到处漂浮着煤灰,沿港的道路尘土飞扬,满是灰扑扑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道头东岳山信号塔下南边,有一个钢筋水泥的大碉堡,在碉堡旁边一块平坦的空地上,经常有一群人围观着,或看一些卖艺人的表演,如玩吞刀、咽针、头颈缠蛇的,或听几个卖烂泥膏药的人忽悠,如卖跌打损伤药、老鼠药等。</p><p class="ql-block"> 道头港海边的铁栏杆旁也经常会有一些人,或抬头望着海面,注视着来往行驶的舰艇、客轮、渔船和小舢板,或低头看着泥滩中大小不一的圆洞,那里会时不时地冒出几个流窜的红钳蟹。</p><p class="ql-block"> 道头港的航务局码头是当时舟山本岛(特别是定海城关镇)去宁波或上海的主要出口。</p><p class="ql-block"> 在航务局码头旁,经常停靠着一艘比较大的客轮,是专跑上海航线的,先有“民主18”号、“工农兵”号,再有“浙江801”号,“浙江815”号,再后来是“南湖”号、“大红鹰”号和“紫竹林”号等。那时除“801”号是从定海出发,经衢山、嵊泗到上海,其它客轮都是直航对开的,晚上道头港启航,第二天清晨就到达上海十六浦码头,晚上再从十六浦码头返航,第二天早上到达定海,两地来回奔走的人们晚上就睡在客轮上,缩短了旅程时间,也省下了一大笔住旅馆的钱。</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815”号和“南湖”号“船舱都按不同的条件分五个等次,一等二等一般不接待旅客,是为领导或贵宾备用的。有钱的人家都是买三等或四等舱票。四等舱最紧张,8个人的铺位,票价也不贵,一进船舱,旅客间互相聊上几句就能形成小气氛。五等是统舱,条件比较差,在甲板下层,有几十张铺位。当然,最差的是散席,只给一张席子,没有铺架,安排在底舱空地席地而睡,有时也可以在甲板空余处席地而坐,就像火车的站票。</p><p class="ql-block"> 由于客轮席位有限,旅客又多,往返上海的船票很紧张,一般需要凌晨4点前去售票大厅门口排队,这样天亮时才能购买到船票。</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艘是跑宁波的客轮,先是“601”号,后是“807”号。白天单程要3个多小时,如果赶得紧,当天就可以宁波来回。</p><p class="ql-block"> 每天的早晨和傍晚,航务局码头进进出出的人特别多,有旅客、迎客和送客的,因为上海来的客轮抵达(或驶离)与去宁波的客轮出发(或抵达)是在同一时间段的。</p><p class="ql-block"> 每当渔船客轮靠码头,道头港一带就热闹了,挑夫们排列于码头边迎候旅客,看到有拎包提箱的,就一拥而上。三轮车夫们也在码头附近和道头街上穿梭不停,争抢生意,那时掏两块钱乘上三轮车,可以在城里兜一圈。而道头大街两旁则摆满小吃摊、水果摊、货郎担,吆喝声此起彼落。</p><p class="ql-block"> 道头的标志建筑是航务局淡红色的办公大楼,共五层,当时在城关镇算是比较高的建筑物了。航务局一楼是定海客运站候船大厅,最多可以容纳500名旅客,因为宽敞凉快,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去避暑。五楼顶层发电报的地方是文革期间“造反派”的制高点,而“老保派”的制高点是城北的烈士纪念塔。武斗时,两派在两个制高点用十二点七机关枪相互扫射,十分危险。</p><p class="ql-block"> 航务局码头的广场上经常堆积一些刚运来或将要运出的货物,如:煤炭、黄沙、番薯和鱼鲞等,附近的小孩会经常去那里的黄沙堆玩沙,路过的学生也会顺手牵羊地“摸”几个乌贼鲞和番薯装入衣兜里,然后是边走边嚼。尤其是乌贼鲞,如果放在煤球炉上烤一下,特别的香,吃起来也就特别有滋味。</p><p class="ql-block"> 那年冬天,我们高中的几个同学去航务局码头参加卸装煤炭的劳动,我们几个人分别站在运输车上,把握着从煤炭堆上转过来的装满煤块的吊车方向,使其准确卸倒在运输车指定位置。当时天气很冷,我们吃着装卸公司给的热馒头,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 </p><p class="ql-block"> 道头港一带有许多军用码头,在航务局码头附近有海军5—9号码头和陆军4号码头,这些码头多数是钢制的浮码头,海军码头灰蓝色,陆军码头草绿色。9号码头是海军勤大(勤务大队)队部的驻地,占地区域最大,常常停靠着比较大的军舰。6号码头是海军辅大(辅助大队)队部的驻地,占地区域也比较大,除停靠几艘军舰外,在西边还停靠着多艘登陆艇。我们经常看到海面上停泊着许多舰艇,这些舰艇要随时听从东岳山信号塔发出的指令。对于邻近海军6—7号码头的舰艇,有时是信号塔上的旗手直接挥旗指引的。</p><p class="ql-block"> 海军6号码头就在航务局码头西边,平时是不封闭的。海军辅大部队经常会组织篮球比赛和放映露天电影,附近的居民都会去观看。尽管放映的电影一般都是老片子,但观看的人却总是很多,有时候因为观众实在太多,我们只能去幕布背面看电影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还经常去6号码头边乘凉,同时看看停靠在军港的舰艇。</p><p class="ql-block"> 6号码头东边紧邻航务局大楼有个海军供应站(也叫海军服务社),门口有商店、理发室,里边有面包房、浴室、仓库等。我经常看到一队队海军官兵从裕大弄经过,去海军服务社洗澡,那时也容许附近的居民去洗澡或购物。虽然当时物质匮乏,但如果有票,可在供应站购买到上等的军用食品,如大米、富强粉或芝麻油等。供应站内还是部队的大院子,我的几个同学家就在里边。</p><p class="ql-block"> 横街头的裕大造酱厂是一家江浙知名的百年老店。我在读书期间,曾和几个同学去裕大造酱厂参加过几次劳动,我们看到在厂内的晾晒场上,整齐地排列着上百个酱缸,几个工人师傅穿行于酱缸间,通过望、闻、尝、翻酱等方式,来判断酱缸中酱醅的发酵程度,空气中充满了浓郁醇厚的酱香。据说当时两位全国很有名的品味师都在舟山,一位在舟渔公司食品厂,另一位就在裕大造酱厂。</p><p class="ql-block"> 裕大造酱厂的洛泗座油是很有名的,质纯味鲜,销路日广,素有“绍兴老酒,舟山酱油,镇江米醋”之誉。因为生意好,整条横街头和裕大弄经常会有人力(小板车)拉货的。每到中午,裕大弄就会很热闹,厂内的数十个工人经过这里,去我家附近的保定弄西边裕大造酱厂食堂带饭或用餐。</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经常看到6号码头舰艇上的海军官兵一队队经过裕大弄,去海军司令部看电影。因为父亲是海军后勤部职工,凡司令部操场放映露天电影,我们几个兄弟都会凭部队家属证去观看。逢年过节时,父亲也会领来几张电影票,让我们进海军大礼堂观看电影或观看拥军慰问演出。电影一般都是革命战争影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上甘岭》、《打击侵略者》等,有时也会放映一些内部片,即有争议的老片子,如《红日》、《洪湖赤卫队》、《逆风千里》、《革命家庭》、《武训传》等。大礼堂演出的节目多数是革命现代样板戏。</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舟山也发生过武斗,武斗时,道头一带是造反派地盘,曾有一段时间实行戒严,航务局码头边和裕大造酱厂门口还用一袋袋草包筑起“碉堡”,街上只有几个佩带着“纠察队”袖章的造反派成员在巡逻,人们没要紧事都躲在家里。1968年3月上旬,定海城关镇武斗闹得很凶,开始动了枪弹,道头港所有客轮全线停航,城关镇部分群众逃往乡下,我们全家去海军后勤部仓库躲了一天一夜后也去小沙农村老家躲蔽了。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横街头一带大多居民家没有安装自来水,经常看到人们在翁州里旁的供水点,拿着水桶排队领取自来水,一角钱一桶。一位女的负责供水点,约50多岁,架子很大,一般都不肯放满取水的木桶或铅桶,有时放出来的自来水很混浊,但水钱照收,还常常迟开门早关门。</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道头一带的河道多,河水清,居民们一般都在河边洗衣洗菜,甚至还在河边淘米。当时,保定弄有一户人家,门口放着两个大水缸和几个水瓢,专供附近居民淘米,一个水缸中盛满着用来淘米的清水,另一个水缸则盛着淘过米的水,沉淀一下可用来喂猪。</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我很小的时候,道头一带居民很少用煤球炉,平时喝点开水要用柴火烧,既费时也费力。那时横街头有一家民间开的开水集中供应点——老虎灶,就在翁州里自来水供水点对面。老虎灶很大,用砖头砌的,灶上有两口大铁锅,约有一米直径,可以烧很多水。附近居民为图方便,常常提着竹壳热水瓶去老虎灶冲开水,每瓶开水约2分钱,后来还涨到5分。</p><p class="ql-block"> 大约到了70年代中期,居民们落续开始用上了煤球、煤饼,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家烧热水了,老虎灶也日渐式微。但直到80年代末,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翁州里的供水点才关闭。</p><p class="ql-block"> 那时物资缺乏,实行凭票购物,每到年底,在粮站、肉店、水产店等,人们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抢购糯米粉、黄豆、猪头肉、墨鱼、油豆腐等。有时排队时间太长,人要离开一下,只能用空篮子、小方凳再串绳排队。那时猪肉供应量少,凭票排队每户也只能买半个猪头肉,特别是买油豆腐、香干、豆腐等水作豆制品,要半夜三更拿一只破竹篮摆在豆腐店门口“排队”,因为人多货少,去晚了肯定就买不到。</p><p class="ql-block"> 那时定海城关镇有许多出租小书(连环画)的店铺,一分钱一本,两分钱一套(两本或三本),借阅小书的一般都是学生。我记得道头的各个理发店内都放有十多本连环画,专供等待理发的老小观看。许多小孩有时不理发也要去店内坐坐,就是为了看几本小书。尽管大多小书被翻得旧塌塌的,有的还缺角缺页,但还是看不够。因此,店主买了新小书后会先藏起来,等到真有来剃头的顾客时才肯拿出来。人一剃完头,店主就又藏了回去,外面放着的总是那破旧的几本。</p><p class="ql-block"> 卫海路顺裕弄又叫上游弄,从弄口往里走,尽头是河埠头,东偏北方向叫小河埠头,对岸是裕大造酱厂,正北方向叫大河埠头,对岸是海军司令部门口那条马路(现在的环城南路位置)。小时候,附近的居民经常去小河埠头洗菜洗衣服,去大河埠头游泳,我们几个兄弟也是在那里学会了游泳和钓鱼。</p><p class="ql-block"> 1967年定海大旱,城关镇整整5个月没下过雨,道头各条河都见底了,顺裕弄内的一个大井潭也井水干涸。城关镇居民的生活用水是“大庆号”油轮从上海黄浦江运来的淡水,尽管水质黄浊,还带有柴油味,但居民们也顾不上了,人人手拿水桶,排长队接水,争抢用着。据说在定海别的地方,每担饮用水已卖到3—4元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道头卫海路的街弄一般都是石板路面,平时只有人力小板车、三轮车经过,很少有其它车辆。每天早上天还没亮,街上就开始喧闹起来,买菜的人来来往往。有时候凌晨4点不到,街弄上就有不少人走动并大声说话,这是因为水产公司的墨鱼船已到,大妈大婶们忙着赶时间去剖乌贼鲞挣份零钱。道头港客轮启航的汽笛声,还常常把熟睡的人们从梦中唤醒。早饭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生起了煤球炉,整条街弄弥漫着烟雾。中午以后就相对安静了,但即便人们要稍作休息或短时间外出,大多数人家的户门还是开着的。</p><p class="ql-block"> 夏天的时候,一到傍晚,横街上弄堂里就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摆出小桌子小板凳,乘凉的、下棋的、聊天的,还有老一辈讲以前故事的。特别是吃晚饭时,因为屋里热,横街头许多人家都会把饭桌摆在家门口。这时,谁家吃什么,有什么好吃的,都是一目了然的。过年的时候最热闹,除夕夜,横街上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到处都是烟雾和火花,震耳欲聋,一片欢声,而路上行人却很难走动。</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定海道头港日趋繁荣,也变得拥挤不堪,于是拆迁工作相继开始,其中比较有印象的是先拆除原来的卫海饭店一带,建造舟山饭店大楼(其中一楼是舟山第三百货商店),后来因企业转制,舟山饭店(三百商店)大楼整体改建为钻石楼大酒店。1982年,大道头大街(人民南路)地段扩建,拆除道路两侧的大批民房和商店,路面拓宽成30米的沥青路;1984年,继续拓宽人民南路粉末冶金厂至解放路段,两侧旧街楼皆被拆毁,沿路陆续建起了邮电、医院、金融、宾馆等。1998年,在被拆除的原航务局大楼旧址附近,建造楼高21层的舟山港务大厦及定海客运站候船楼,于2002年5月竣工并交付使用;2005年,完成卫海路东段改造,建设港务广场,定海客运站终结客轮长途航运,改作“南顺”车运公司。同年,石灰道头拆迁,开始建设海滨公园 ……</p> <p class="ql-block">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的定海城因为扩建改造已经很少有从前城关镇的面貌了,道头老街旧宅也荡然无存。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定海道头周边原来的客货运枢纽功能已逐步退化,</p><p class="ql-block"> 如果现在去定海港务广场,肯定会看到一道老房子的大宅门,灰白色,结实精美,之所以保留这道宅门,可能因为它是定海城南民俗民居的象征吧。而港务广场正中竖立的大铁锚引人注目,它在随时告诉或提醒人们,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这一带,就是以前渔船集聚、客轮往返、人来人往的定海城南的闹市区——定海城关镇道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