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一起缅怀,再道一声: “小平,您好!”</p> <p class="ql-block">“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p><p class="ql-block">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5年前的今天</p><p class="ql-block">1997年2月19日</p><p class="ql-block">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1997年3月2日上午</p><p class="ql-block">一架银色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p><p class="ql-block">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p><p class="ql-block">捐献角膜、解剖遗体</p><p class="ql-block">不留骨灰、撒入大海</p><p class="ql-block">——这是邓小平的遗愿</p><p class="ql-block">邓小平虽然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p> <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1979年</p><p class="ql-block">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p><p class="ql-block">他对中国未来的这一构想</p><p class="ql-block">影响了无数普通中国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1997年2月19日</p><p class="ql-block">邓小平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邓小平永远留在国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25年来</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国家</p><p class="ql-block">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p><p class="ql-block">这一切</p><p class="ql-block">都与小平同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p><p class="ql-block">纪念</p><p class="ql-block">是为了更好地前进</p><p class="ql-block">今天,让我们再次缅怀伟人</p><p class="ql-block">一起说声:“小平,您好!”</p> <p class="ql-block">投身革命的“油印博士”</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面对危亡的时局,各种思潮并起,求索救国道路。在中国国内,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诞生。而在远离中国的欧洲大陆,1922年诞生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少共”(后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留学法国的邓小平也成为其中一员。</p><p class="ql-block">1922年8月,“少共”机关刊物《少年》月刊创刊,没多久后,邓小平就被调入该刊,负责刻蜡板,成为编辑部里最年轻的成员,担负起传播共产主义、团结旅欧青年的重任。白天勤工俭学的他每天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刻印工作,虽身居陋室,条件艰苦,但工作热情丝毫不减。他会把稿件一笔一画地刻写在蜡纸上,然后用一台简陋的印刷机印出,再装订起来。1924年2月,《少年》改名为《赤光》。</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编辑的《赤光》</p><p class="ql-block">邓小平对《赤光》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给一同在法国留学的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由于他的字既工整又美观,刊物印刷清晰、装订简雅,被身边的人们称赞为“油印博士”。这既是对邓小平辛勤劳动的赞誉和肯定,也是对年轻的革命者的鼓励。</p><p class="ql-block">在邓小平和一众革命者的共同努力下,《赤光》办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文章短小精悍,切中时弊,深受欢迎,被旅欧华人盛赞为“我们奋斗的先锋”。1924年下半年起,邓小平开始担负起《赤光》的编辑工作,撰写了大量文章,以手中的笔为革命工作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在革命实践中,邓小平很快成长起来,后曾担任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领导,并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人生同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回首邓小平的经历,其革命生涯正是由办报时期的“油印博士”起步。</p> <p class="ql-block">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跟着走”</p><p class="ql-block">“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好奇地问父亲。邓小平用了他一贯的简明方式回答:跟着走!毛毛后来评论道:“父亲讲的倒是大实话。长征开始,他那顶‘右倾错误’的帽子还没摘,后来一直又没有任军事要职。再说长征嘛,二万五千里,本来就是走过来的嘛!”</p><p class="ql-block">长征出发前,邓小平就受到了“左”倾路线排挤;红军长征时,邓小平在留党察看的情况下,如愿以偿地跟着走了,他到挑夫连挑着沉重的担子开始了长征。在被动地跟着走时,尽管行军战斗紧张,邓小平克服种种困难主编《红星报》,通过手刻油印,主持编印了第七期、第八期,为战士们提供“精神食粮”。</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召开前,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并参加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邓小平开始主动跟着走,信心满满地跟着走。在遵义会议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以中央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多次政治局会议。作为秘书长,邓小平负责安排中央首长的生活,并作会议记录,同时还分管警卫工作。他对于自己所信仰的正确政治主张坚定不移。</p><p class="ql-block">跟着党走,是对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坚定追求,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1935年6月—7月间,邓小平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他以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激励着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跟党走,是跟着中央的路线方针走。邓小平坚信,只有跟着中央走下去,在行动上、思想上,才不会掉队。</p><p class="ql-block">一个“跟”字,明确了跟的方向,是跟着中央的正确路线走,是跟着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央走;一个“走”,坚定了斗志,大家走到了遵义,走出了雪山草地、高山峡谷,走出了困境,走过了绝境,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p><p class="ql-block">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曾回忆:那时候天天行军,罗荣桓不爱说话,而邓小平经常说笑,哈哈地笑。长征是艰难的,牺牲流血、困苦饥饿,但大家都很乐观。邓小平和同志们在一起就经常一块儿吹牛,吹牛吹什么呢?就是说什么好吃。说辣椒好吃,一说辣椒就直流口水,来了兴致。说回锅肉好吃,一个说四川的回锅肉好,一个说湖南的回锅肉好。反正没有吃的,就“精神会餐”了。</p><p class="ql-block">参加过长征的张闻天夫人刘英也曾回忆说:邓小平很开朗,很风趣。那时候大家都是年轻人,都很乐观。</p> <p class="ql-block">开创全国最大的解放区</p><p class="ql-block">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留影</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邓小平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他和师长刘伯承指挥129师以太行山为中心,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蚕食”和残酷“扫荡”。</p><p class="ql-block">军事斗争之外,邓小平结合晋冀鲁豫边区经济状况和实际,对边区经济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在工农业生产、减租减息、商业贸易、货币金融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脉络,为根据地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战胜经济困难,发展社会生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p><p class="ql-block">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开创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块根据地已连成一片,成为拥有2400万人口、30万军队的全国最大的解放区。</p> <p class="ql-block">千里跃进大别山</p><p class="ql-block">邓小平向胜利到达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连以上干部作报告</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和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打开了南下的通路。紧接着,刘邓大军涉过黄泛区,强渡沙河、汝河、淮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刘邓大军胜利走出大别山,他们一路从中原战场打到淮海战役,从淮海战役打到渡江战役,最终解放上海、占领南京,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经济特区的倡导者</p><p class="ql-block">当邓小平向全党全国人民大声疾呼“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些真理的时候,改革,作为急迫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人们面前。</p><p class="ql-block">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在听取了广东省领导习仲勋、杨尚昆提出的针对广东省的汇报后,邓小平说出了脑海里早就思考好的设想:“你们上午的那个汇报不错嘛,在你们广东也划出一块地方来,就叫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呢,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p> <p class="ql-block">1987年6月12日,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内。邓小平向前南斯拉夫贵宾科罗舍茨详细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谈到开放政策时,他说:“我们呢,首先搞了深圳经济特区。</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党内还有人采取了怀疑的态度,不相信我们是正确的。”邓小平打了个手势,提高了声音说:“现在我可以放心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如隆隆的春雷响彻神州大地,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40多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提出“小康社会”</p><p class="ql-block">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之家”这样一个“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此后,他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反复论证,逐渐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他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并在此基础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通过国民经济翻番地增长,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p> <p class="ql-block">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如今,人民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p><p class="ql-block">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p> <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p><p class="ql-block">今年就要下决心!</p><p class="ql-block">1977年冬天,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向莘莘学子敞开大门,570万来自各方的考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而作出恢复高考决定的,就是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p><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高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邓小平不无忧心地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p> <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实现了对1966年取消高考的否定之否定,变“十六字招生办法”为“文革”前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废止了11年的统一高考,就这样在全国人民的欢声雷动和奔走相告中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无数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p><p class="ql-block">1977年,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p><p class="ql-block">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上班,晚上在营营蚊雷中、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成为27万“幸运儿”中的一员,通过高考叩开了大学的校门,后来成为战略科学家,人生命运就此改变。</p> <p class="ql-block">香港回归:主权问题</p><p class="ql-block">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一上来就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甚至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p><p class="ql-block">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都是李鸿章!”</p> <p class="ql-block">“我们等待了33年,再加上15年,就是48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15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p><p class="ql-block">经过中英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1984年9月17日,双方代表团全部谈判达成协议。</p> <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1982年植树节,邓小平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他若是有知,前几天网络上流传着的中国绿化奇迹,会不会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邓小平曾多次表示,希望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余音在耳</p><p class="ql-block">一晃25年过去</p><p class="ql-block">这个名字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依旧没有丝毫褪色</p><p class="ql-block">不忘过去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向伟人再道一声:</p><p class="ql-block">小平,您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