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母校

天河水

<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建国镇是一个鸡鸣两省,犬吠三县的所在。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与他交臂而过,古坊间有文示,此地商贾云集,樯桅林立,作为乡人我似乎也觉得这么描写有点儿矫情,也许是漕运兴盛时代确实如此,还是某年某月有落魄秀才酒后妄作,不得而知。不过小镇在海运和陆路兴起之前的漕运时期,作为鲁西武城县的治所,曾是京津之南一大码头,也是不争的事实。遗憾的是1964年冀鲁两省重新划河为界,武城县城东迁新城,河西小镇划归故城县。三村共一镇构成了小镇的格局,三村是建国村,民主村,和平村,据村里老人讲三村成村于燕王扫北时的人口大迁徙,村人祖先多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村名之所以不象别的传统村落叫“张家村”“李家庄”,是因为此地共产党解放的早,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提出和平民主建国纲领,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时所属共产党领导的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的小镇重新命名,放弃了原来的石闸街、观音街、刘家街、河西街、西关、沽衣市(穷家市)、鸡市、牲口市、街北头、街南头等等叫法,改为现名。三个村子的称谓变化,一个小小的历史细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雄心壮志和那一代共产党人的雄才大略!</p><p class="ql-block"> 建国中学是我的母校,1978年夏到1981年夏,三年的快乐时光成就了少年的束发之礼,从此作别故乡的背影渐行渐远。有人考证,建国中学的前身是始建于明朝的学道书院,由时任武城知县金守谅倡建,历经清,民国,历称西关官办小学堂,武城县第二高级小学,河西街完全小学,河西街中学,1970年设高中始称建国中学,1980年取消高中建制。学校人才辈出,特别是建国后涌现了诸如国家第七机械部部长李际泰,铁道部常务副部长郭鲁等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 1977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邓小平复出,全国各行各业开始拨乱反正,高考招生工作恢复,基础教育学制恢复小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笔者作为小学五年制的应届毕业生,本应在1977年底毕业晋升初中,却按新政策顺延半年到1978年夏升入初中。作为文革后首届恢复三年制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与往届学生比,参加高考多读了两年半的书。这一年,故城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县委书记女儿高考舞弊案,这件事的发生对故城县教育界的影响重大而深远。1978年夏天,初中入学第一天,学校就组织了分班考试,从本届约200名学生中选拔了不足50人,成立了尖子班91班,91班的称谓据说是源于70年建国中学立校后的所有班级排序。由于学制延长,原有教室不够用了,学校就在镇西宋庄村东新建了两排校舍,我们是最早入驻的第一届学生,一年后新生入学,我们就搬到了镇里老校区。我们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吴立海,数学老师是张恒臣,英语老师是庞秀华,物理老师是孔老师,化学老师是苏老师,由于庞秀华老师是两年制应届高中宣传队队员留校任教的民办教师,难堪重任,初二就由刘宝兰老师接任英语课程。初三语文老师吴立海离职,王明坡老师接任。</p><p class="ql-block"> 1981年中考,91班不负众望,吴立春同学考入冀師,笔者、刘国瑞、刘振杰、梁书峰、齐明君、陈宝昌、郑文龙等同学考入县中。翌年又有许万泉、亢卫红、张丙涛同学考入冀師,张印祥、万象新、吴宝利、张春生、高庆花、崔艳霞等同学考入县中。</p><p class="ql-block"> 时光倥偬,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毕业已过四十年,当岁月洗尽了铅华,沉淀的是青春的回忆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建国中学</p> <p class="ql-block">建国中学我的初中教室</p> <p class="ql-block">教室</p> <p class="ql-block">教室</p> <p class="ql-block">建国武城大桥(焕光大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