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掠影

孤帆远影

<p class="ql-block">马市镇人民政府 欧阳效远</p> <p class="ql-block">  江西庐山,连日大雪,白雪皑皑。玉树琼枝,银装素裹,玲珑剔透。雪后初霁,景色迷人。云雾时而在林海雪原中飘渺,时而在山间别墅间翻滚,宛若人间仙境、冰雪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 原计划昨日和驴友一起去庐山看雪景,后来接到全县“三看”流动现场会的通知,只好临时取消行程回到单位加班迎检。乡镇工作繁杂,有时需要加班。这已成为常态,唯有摆正心态。只有做好工作,才能开心去玩。</p><p class="ql-block"> 驴友不断发布庐山雪景美图,勾起了我对庐山的美好回忆。 </p><p class="ql-block">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就听过“庐山”的名字。我喜欢翻箱倒柜,翻出了一张门票,背面是游览注意事项,正面是“含鄱口”图片,并在正面印了“庐山”二字。这是第一次听说庐山。</p><p class="ql-block"> 我读小学二年级时,有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摇头晃脑背诗,至今记忆犹新。这是第二次听说庐山。</p><p class="ql-block"> 爷爷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除新疆、西藏、台湾外, 走遍中国的旅游城市。从小我和爷爷睡,每晚求他讲故事,从名胜讲到古迹,这其中就包括“庐山”。这是第三次听说庐山。 </p><p class="ql-block"> 我是去过庐山的。前两年休假,和家人同去。山上游玩四天,仍然意犹未尽。游玩庐山回来以后,有件事让我很后悔,当时拍了很多美图,没有及时另外保存,不小心一键删除了,想尽办法也没恢复。没有照片的提示,对庐山的记忆,变得模糊起来。只能凭借记忆,用写意的手法,回顾庐山之行。</p> <p class="ql-block">一、牯岭的兴起</p><p class="ql-block"> 那次去庐山,先从泰和坐火车到九江,再从九江换乘的士到庐山,再从旅游集散中心换乘旅游观光车到庐山牯岭。</p><p class="ql-block"> 本来我习惯坐车,但不适应盘山路。坐车上庐山,山路十八弯,肚里翻江倒海,下车上吐下泻,吃了一番苦头。</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了庐山牯岭。牯岭是庐山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这里生活着2万常住人口。中国几乎没有类似的地方。在一座山顶,生活着如此多的固定居民。</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牯岭俨然是一座隐藏在云中的城市。这里具备一座城市应有的一切。初来庐山的游人总会惊诧,这座城市的设施如此完备,可以为游人提供一切日常所需。每年来自世界各地,有超过百万的游客,会和庐山本地居民一起,把牯岭变成游览庐山的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一个多世纪前,人们还不敢想象,山谷里如何会出现一座城镇。当时,除砍柴的山民和零星的探险者外,这里几乎就是人迹罕至。</p><p class="ql-block"> 1886年初冬,一个西方的年轻探险者在中国向导的引领下,走上了九十九盘登山路。这个西方人有个中国名字“李德立”。这次的登山目的原本极其简单,李德立只想在这山中选一块地,建一座可以避暑消夏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九江,正如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一样,因为交通很便利,成为西方人首选。但是,他们很难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这里每到夏季,炎热令人无法容忍。气候,成为妨碍水土不服的西方人来此定居的最大阻力。 </p><p class="ql-block"> 好在,长江之畔还有一座清凉之山。千百年来,庐山的清凉一直驰名天下。尽管一路奔波舟车劳顿,尽管炎热引起心境浮躁,从踏进大山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归于永恒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域。北倚长江,东临鄱湖,山高谷深,雨量充沛。气温随海拔而递减。炎炎夏季,山间凉爽。这对于山外人来说,实在是巨大的诱惑。</p><p class="ql-block"> 酷暑难耐的九江,清凉怡人的庐山。当李德立终于登上位于“牯牛”和“屋脊”两座山岭之间的“女儿城”,俯瞰到岭下开阔平坦的长冲谷,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庐山的历史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李德立深谙中国官场,采取巧取豪夺的方式,租得庐山4500亩土地。李德立开始实现他的梦想。他请来工程师,成立牯岭公司,通过公司来管理和运作。先将地皮划成片并编成号,再将规划的土地划号出售。利用传媒大做广告,向全世界叫卖清凉。李德立为这片原名“长冲谷”的土地重新取了一个中文名字。英文“cooling”是“清凉”之意,音译为汉语就是“牯岭”。这就是“牯岭”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几年的工夫,牯岭的土地,便销售一空。洋人接踵而至。李德立斥巨资,克服千难万险,开辟了莲牯路。一度闭塞的庐山,从此敞开了大门。顺着山势以石径铺就社区内的各条通道,形成道路网格;沿着长冲河呈轴线展开英国式自然园林,开辟游览路线;在平坦河滩种植大量的草坪和树林,让人们居住在风景之中;在道路两旁有章有法地修建了路灯,让山上的夜晚灯火通明。</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编号出售的土地,每号3.7亩的面积,只准盖一幢别墅,建筑密度控制在15%以下;最要紧的是,所有的别墅,不必统一式样,完全自行发挥。别墅如雨后春笋出现。</p><p class="ql-block"> 随着别墅的繁荣,租借地以西的地盘,为配合西方人的生活和建设,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城镇。中国人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一些服务行业。靠着这些中国人的努力劳作,山上生活所需设施一应齐全。</p><p class="ql-block"> 牯岭地皮的性质,不论其究竟是何,有一点显而易见,正如学者胡适所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p><p class="ql-block"> 李德立在庐山牯岭度过了33年。这33年间,中国乃至世界都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有多少惊天的大事都在山外发生!可是,在庐山的牯岭,依然水波不兴。所有的事情,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仿佛,整个世界都刮着龙卷风,而庐山这么一个小天地,包容着那么多国家的人,却悄然呆在它的台风眼里。他们在鸡犬相闻中和平相处,生活就像山谷中的清晨一样,那么淡泊、那么宁静、那么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二、 庐山别墅群</p><p class="ql-block"> 庐山,不仅以秀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闻名中外,那遍布山峦的千姿百态的别墅同样令人赏心悦目,成为庐山的独特人文景观,使庐山享有“别墅圣地”之誉。到1927年,山上已有别墅560栋。</p><p class="ql-block"> 带着强烈的自由姿态,别墅出现在庐山之巅。别墅不必统一式样。它们富于生气的尖顶,敞开或封闭的回廊,精致的老虎窗和烟囱,粗犷而厚重的石头墙面,高耸的驳坎和低矮的短墙。一切的一切,全然与中国风格不同,带着鲜明的异域情调,使用着与中国建筑全然不同的语言符号,以一种几乎全盘西化的派头出现。庐山牯岭成为中国近代最美丽的花园城市。它是现实中的伊甸园。</p><p class="ql-block"> 庐山牯岭的别墅区,并非单纯遵循选景秀美。这里的每一幢别墅都位于被严格规划好的地域。这是当年李德立邀请各国设计师别有章法地设计。</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庐山牯岭长冲河东路一段,仍可一览百余年前的精心布局。林赛公园是公共活动的天然花园,它位于整个别墅区的中心地带。庐山别墅区采取了一种自然式的山林和网格式的道路布局。长冲河畔,有垂直于河道的石板路通往私家宅院。低矮的墙垣保证了视野的开阔,自然的溪流与山坡上的别墅构成了和谐的景致。无论春夏秋冬,大自然把这里装点得气质迥异并且惹人着迷。</p><p class="ql-block"> 庐山牯岭,融入自然,远离嘈杂。那个时代的外国人,寻找梦境般的生活,而牯岭无可比拟。汇聚世界诸多民族风格的别墅,在纯粹的中国山水间舒展开来。牯岭的中央别墅区被日益打造成一个环境舒适、生活便利的理想家园。</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外名人下榻的别墅,对游人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在众多的别墅中,其中有两幢别墅,需浓墨重彩描绘。</p> <p class="ql-block">  一幢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女士全家居住的别墅。1895年,牯岭一块土地有了新归属。两年之后,庐山长冲东谷标号86A的地块上,出现一幢装饰一新的石头别墅。购买这座新别墅的人,是一位美国的传教士。他的中文名字叫“赛兆祥”。日后之所以被人记住,多少与他的女儿有关。 </p><p class="ql-block"> 他的女儿给自己起了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字“赛珍珠”。</p><p class="ql-block"> 这个传教士的女儿,和她的父母一样,来到了庐山牯岭,面对的是一座陌生的山地和一座崭新的石房。然而,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想到,这个孩子正用别样的目光观察这里,这座供一家人避暑的别墅以及它所在的这座山。从此刻开始,在她的眼里,有了非凡的意义,并有朝一日成为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赛珍珠在十八岁之前一直在中国生活。中国的美景,中国人的世界,中国人的思维,无不对赛珍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赛珍珠在成年之后,学会用动情的文字回顾她在中国的生活,而庐山牯岭几乎充满了她的童年记忆。在她的文字中,她坦诚地说,她从不觉得那时的自己是个外国人。 </p><p class="ql-block"> 庐山的牯岭,每一处山石,每一棵草木,每一滴流水,对曾生活于此的人们来说,都是与之结缘的生命的化身。也许,正因这种朴素的情感,才会在自己的回忆里,赛珍珠充满深情地写道:“中国的避暑胜地,没有一个堪与牯岭媲美。” </p><p class="ql-block"> 赛珍珠视中国人为兄弟姐妹。中国人的丰富感情,令她内心冲动不已,终于激发了她的创作欲望。在这座牯岭别墅的书房里,赛珍珠开始了写作生涯。赛珍珠对中国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她对中国人的理解越来越多地融入她的作品当中。1931年赛珍珠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大地》问世了。</p><p class="ql-block">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40年之后,于1934年出售别墅并离开中国。然后,赛珍珠与中国的情缘远未结束。在赛珍珠的后半生,她仍然用文字和行动向世界传达着对中国的热爱,表达了一个离乡游子才有的无限眷恋。</p><p class="ql-block"> 1938年,赛珍珠因创作小说《大地》及父母的传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在致答谢词时,向世界抒发情感:“如果我不为中国人说话,那我就是不忠实于自己,因为中国人的生活也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祖国和我的第二祖国中国,在心灵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首先是对自由、美满和幸福的强烈愿望和美好追求。” </p><p class="ql-block"> 1942年赛珍珠发表汉语演说时,她说:“我在这里说话,并不是仅仅站在一个美国人的立场上,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我和中国人亲近得就像和自己的同胞一样。”她曾经非常动情地说:“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是中国人,世界上最美丽的景色是中国农村的田野和乡村。”</p><p class="ql-block"> 从这些话里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赛珍珠对中国的那种热爱、对中国人民的那种友好情谊。</p><p class="ql-block"> 此后赛珍珠因为各种原因,再也没有回到让她魂牵梦萦的中国大地。1973年当赛珍珠辞世时,她身穿中式丝绸旗袍,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多余的文字,只有她亲笔撰写的“赛珍珠”三个字。</p><p class="ql-block"> 庐山牯岭上,那座赛珍珠一家生活过的别墅,今天已经变成赛珍珠纪念馆。来这里参观的各地游客,只能通过她的作品和这里的展示,来了解那个将中国视为父国的美国女作家,来了解那些历经风雨的老别墅,来了解那些老别墅周围发生过的太多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一幢是建国前由一代枭雄蒋介石和传奇女子宋美龄居住,建国后由一代伟人毛泽东居住的“美庐”。美庐建于19世纪末,面积906平方米,主楼分为两层,拥有三个宽敞的凉台和精美典雅的拱形门窗,构成极为浓郁的英国风格。由外国友人赠与蒋氏夫妇。美庐由蒋介石亲笔题词并刻于石上。美庐可以理解为“美丽的庐山”,亦可理解为“美丽的别墅”,还可理解为“美龄的别墅”。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美庐都是美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美庐是庐山最著名的一幢别墅。因为别墅的主人拥有显赫地位,所以这里一度是牯岭的禁苑。美庐别墅是今天来庐山旅游的人们必打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当人们带着各种心情在美庐别墅参观时,大多数会把这里与上世纪中国的政坛风云联系起来。的确,这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影响着那时中国的走向。几乎每一个故事的主角,无不是呼风唤雨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北伐前后,政局不稳。一些洋人纷纷抛售牯岭别墅,中国的达官贵人乘机买过来。满山皆是重要名人、富商名流的官邸。那些曾经冠以洋名字的别墅有了新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对庐山情有独钟。在蒋介石眼中,庐山是一个风景宜人的避暑胜地,庐山成为带给他诸多温暖的地方。整座庐山因蒋介石的频繁到来而发生变化。夏季以来,上山的人熙熙攘攘;秋季以来,山上的人纷纷下山。南京政权的官员们,随着蒋介石的身影,往返于山上山下,办公之余避暑、游玩和休憩。</p> <p class="ql-block">  这里插一段背景。蒋介石又名蒋中正。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联姻,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取两个人中间字,那就是“中美合作”,意思是政治联姻:蒋介石贪图宋美龄的美色和家族势力,尤其是宋家和美国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宋美龄是美女爱枭雄,贪图蒋介石的权势,看好蒋介石的前途,享受第一夫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蒋宋结合,不完全是政治联姻。抛开政治立场不谈,蒋和宋是彼此相爱的。当年发生西安事变时,宋美龄在南京舌战群雄,积极谋求和平解决事变,和胞弟宋子文飞抵西安。彼此相见的那一刻,宋美龄是很激动的,蒋介石是很感动的!蒋介石正是通过西安事变,看出了宋美龄的外交能力,看出了宋美龄的真情付出。虽然两人在生活上有矛盾,在政治上有分歧,但是蒋介石记了宋美龄一辈子的好,不然不会在临终前嘱托蒋经国要孝敬宋美龄。</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是军人作风,比较缺少幽默感,给人感觉严肃刻板;宋美龄受西式教育,极善于交际沟通,给人感觉如沐春风。性格南辕北辙的两人,走到一起也算是奇葩,两人性格形成互补,共同生活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现在重新回过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牯岭已成为国内少见的与世界接轨的魅力之地。著名的美庐草坪上,更是承担着应接不暇的一场场酒会和聚餐。从某种程度上,这里是宋美龄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宋美龄通过不断的社交活动,为蒋介石的政治人生扫除隐忧。</p><p class="ql-block"> 宋美龄是一个审美能力很强的奇女子。美庐居室中的钢琴和艺术品,精心设计的用具和雕花的座椅,无不为第一家庭严肃刻板的格调增加了几分生活情趣,就如同宋美龄带给蒋介石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逃到台湾,空留美庐在人间。1959年夏天,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庐山。巧合的是,毛泽东上山所居住的地方,正是蒋宋曾经居住过的美庐别墅,当时人们更习惯叫它180号别墅。</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并没有排斥这座老对手曾经住过的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相反,他很喜欢美庐的环境。他一走进庭园大门,用浓重湖南口音说:“蒋委员长,我来了!”那首著名的《七律·登庐山》是在美庐二楼的书桌上完成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革命浪漫主义,诗中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但想知道,一统大陆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躺在蒋介石睡过的那张床上,内心深处在想什么;我想知道但不知道,败逃台湾的一代枭雄蒋介石听到毛泽东躺在他睡过的那张床上,内心深处又在想什么。高手对决,高深莫测。这才有1975年4月5日当毛泽东听说蒋介石去世的消息,并没有显示出高兴的神情,而是一脸凝重地说了四个字“我知道了。”没人了解毛泽东那时的复杂心情。</p> <p class="ql-block">  在美庐还发生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1959年毛泽东登上庐山。7月9日晚,经周密安排,在美庐二楼,毛泽东秘会贺子珍。贺子珍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此时,毛泽东与江青已经结婚二十年。江青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他显然不想让外界知道,尤其不想让江青知道。因此,保密措施做得很严,只有极少数人知道。</p><p class="ql-block"> 贺子珍和毛泽东已经分别22年了。但是,毛泽东对贺子珍还是有感情的。贺子珍见到毛泽东之后,百感交集,低头哭泣。22年的等待,22年的分离,相聚一个半小时。两人都没想到,庐山匆匆一别,竟然成为永别!</p><p class="ql-block"> 事情还得从毛泽东的感情经历说起。土地革命时期,白色恐怖笼罩,地下交通破坏,革命者生死两茫茫。1920年,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杨开慧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两人结婚之后,毛泽东忙于革命,彼此聚少离多。杨开慧一直带着孩子,躲避国民党的追捕。不幸的是,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被捕。这一天,刚好是毛岸英的8岁生日。</p><p class="ql-block"> 1930年11月14日,年仅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听闻妻子被杀害,毛泽东悲痛欲绝!直到解放建国后,其依然念念不忘。除了深重的爱外,还有深深的愧疚!没有保护好自己妻子,成了主席一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感情很深!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曾填过一首荡气回肠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是“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骄杨”指杨开慧。它表达了毛泽东对爱妻杨开慧的无限哀思,以及对牺牲的革命战士的哀悼。杨开慧在狱中坚贞不屈,誓死不和毛泽东脱离关系,誓死不背叛革命信仰,毛泽东为杨开慧感到骄傲。所以,喻之为“骄杨”,她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结识了贺子珍。两人有了密切的接触,感情有了微妙的变化。在共同斗争中,毛泽东对贺子珍有了更多了解。贺子珍是“永新一枝花”。不但长得漂亮,而且能文能武。她的性格像穆桂英或者花木兰。</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非常欣赏她,逐渐产生爱慕之意,并向她袒露了心迹。贺子珍非常佩服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对毛泽东的宏才大略钦佩不已!她为能与自己仰慕的人生活在一起而骄傲。情愫在潜滋暗长,两颗心慢慢靠近。</p><p class="ql-block"> 1928年初夏,井冈山误传杨开慧牺牲。当袁文才、王佐听说杨开慧牺牲后,他们对毛泽东说:“毛委员,你们红军要在井冈山安家落户,你必须要有个‘压寨夫人’。这个‘压寨夫人’就是我们的干妹子——贺子珍。这样我们才能放心,不担心你们耍弄我们。”</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毛泽东与贺子珍也建立了感情。在毛泽东最困难的时期,贺子珍始终陪伴着他,帮助他走出人生与革命事业的低谷。</p><p class="ql-block"> 1928年5月28日,在袁文才、王佐的撮合下,毛泽东与贺子珍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 这时,人们心头不免会泛起疑团: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牺牲。为什么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就与贺子珍结婚了呢?</p><p class="ql-block"> 这是有原因的。外界一直误传杨开慧已牺牲。毛贺联姻之日,正是误传之时。1929年10月,毛泽东才从信使那里得知杨开慧依然活着。当时,杨开慧在狱中,党组织在积极营救。当得知这个消息,毛泽东是痛苦的!同时,他也是无奈的。毕竟,他已经和贺子珍成婚。</p><p class="ql-block"> 爱情是自私的,革命是崇高的!别忘了,贺子珍不是普通的女子,她是深明大义的女中豪杰!虽然她也爱毛泽东,但是她理解毛泽东。她明确表态:如果杨开慧能回到毛泽东的身边,那么她会义无反顾地离开毛泽东,即便她对毛泽东有再多的不舍。</p><p class="ql-block"> 正因残酷复杂的战争岁月,才造成如此令人遗憾的史实。当年毛泽东与贺子珍在井冈山的联姻,是鉴于当时处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特别是严酷的白色恐怖环境之中,由于人们的误传和误判所造成。处于和平时期特别是通讯异常发达的今天的我们,不应对此进行过多甚至不当的责难。</p><p class="ql-block">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长沙识字岭。从国民党的报纸上,毛泽东看到这条消息,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写下了“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字字千钧,其情之深,其悲之切,责己之烈,恨敌之烈,日月可鉴。</p><p class="ql-block"> 听闻杨开慧牺牲的噩耗传来,贺子珍也扑到毛泽东的怀里哽咽不已。这个时候,格局小的人可能要说闲话了:“杨开慧牺牲了,贺子珍该高兴,她和毛泽东终于可以长相厮守了。”这就是不懂得贺子珍的崇高了。贺子珍非常钦佩杨开慧的革命节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杨开慧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她离开毛泽东又算得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贺子珍随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7年初,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迁到延安。贺子珍随毛泽东抵达延安。</p><p class="ql-block"> 革命形势发展很快。贺子珍深感知识不够,尤其革命理论太欠缺,急需系统学习提高,否则难以适应形势。于是,向毛泽东提出进“抗大”学习。</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考虑到,“抗大”纪律很严,子珍身体虚弱,暂时尚未康复,不同意进“抗大”。贺子珍性格倔强,学习的愿望迫切,毛泽东也只好同意。</p><p class="ql-block"> 料事如神的毛泽东,他担心的事应验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让贺子珍病倒了。贺子珍不得不停学回家。</p><p class="ql-block"> 贺子珍在家休养期间,又接连遇到不愉快的事。</p><p class="ql-block"> 一是看到毛泽东经常与美国女记者史沫莱特以及女翻译吴莉莉跳舞聊天吃醋。因此,产生了许多误会,让贺子珍和毛泽东的感情出现裂痕。</p><p class="ql-block"> 二是贺子珍再次怀孕,并且经常呕吐。贺子珍生孩子生怕了,想同毛泽东分开一段时间,减轻一下身体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除此以外,贺子珍的身上,有弹片没取出,经常疼痛难忍。于是,想动手术取出弹片。顺便做流产手术。延安的医疗条件有限,动不了取弹片的手术。</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底,贺子珍留下一封信离开延安,刚开始计划转道西安到上海,后来听说上海在打仗去不了,于是改变计划转道西安到莫斯科。1938年春,贺子珍抵达莫斯科。</p><p class="ql-block"> 对于贺子珍的打算,起初毛泽东不同意。贺子珍再三坚持,毛泽东只好同意。1937年10月,贺子珍离开延安到西安。贺子珍在西安期间,毛泽东连发六道电报,劝说贺子珍回到延安。执拗的贺子珍执意不肯。最终贺子珍踏上赴苏之路。</p><p class="ql-block">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1937年8月25日,洛川会议结束那天,江青刚好抵达洛川。会后江青搭乘毛泽东坐的那辆卡车进入延安。从江青来延安的时间看出,当时贺子珍刚刚离开毛泽东,两人一前一后不超过一个星期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同样有七情六欲。贺子珍的出走让他感到孤独寂寞。这时,一个温柔的女人走进了他的生活。她就是江青。江青和毛泽东的恋爱经过,或许永远成为一个历史秘密。</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时期乃至建国初期的江青是非常低调的。这和她日后的飞扬跋扈形成鲜明反差。由于历史因素,再加上自身个性,演员出身的江青,后来错登政治舞台,而且扮演反面角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段令人扼腕的印记。历史终究不能假设。历史对江青作出了公正裁判。这已经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贺子珍负气出走,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条赴苏之路,对于夫妻关系,是一条不归路。她给了江青可乘之机。1938年11月,45岁的毛泽东和24岁的江青结婚。从此,贺子珍再也回不到毛泽东身边。同甘共苦十载,患难与共夫妻,从此天各一方。</p><p class="ql-block"> 1939年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起到苏联治病。毛泽东托他们给贺子珍带去毛泽东的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称“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这实质上是他向贺子珍宣告:他们的夫妻关系从此结束了。贺子珍后悔不已!但是,她不怪江青。</p><p class="ql-block"> 贺子珍是一个非常执著的人,甚至她的执著带有一些偏狭。此时的她才30岁,只要把心胸放宽一些,勇敢地接受这个现实,或许她的痛苦可以减轻,或许她可以走出一条新路。</p><p class="ql-block"> 但是,十年的夫妻之情,十年的风雨坎坷,早已使她把自己的一切,与毛泽东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了毛泽东,她不知如何生活,她不知还有明天。遗憾的是,她走不出这个情感的围墙,也走不出一个潇洒的自我!</p><p class="ql-block"> 贺子珍与毛泽东的情感故事,有欢笑,有泪水,也有曲折。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是,她的品质,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金子般的品格和母性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历史意味深长,一谈就扯远了,现在言归正传。蒋介石夫妇十分钟爱美庐,每年上庐山均下榻此处。毛泽东也极欣赏这幢温馨的别墅和典雅的庭园。即便1961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庐山时,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别墅——芦林一号。通常他只在那里办公,晚上回到美庐睡觉。美庐成了中国唯一的一幢住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三、 三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权且用“庐山建筑群”来特指庐山大厦、庐山人民剧院、庐山抗战纪念馆这三座建筑。</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到庐山后,用别样的关注,搜索庐山开发的潜力。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在废弃的僧院遗址上 ,先建起庐山图书馆,在它的两侧再建起庐山大礼堂和庐山传习学舍,构成了国民党在庐山的“三大建筑”。</p><p class="ql-block"> 这三座建筑在日后几经修复,仍然保持完好的主体和格局。建成之后,重新命名。“庐山图书馆”改为“庐山抗战纪念馆”,“庐山传习学舍”改为“庐山大厦”,“庐山大礼堂”改为“庐山人民剧院”。</p><p class="ql-block"> 从三座建筑的新旧名称比较,也许现在的人们可以想象,当年它们被建造时,寄托了蒋介石怎样的梦想。当年蒋介石对于庐山三大建筑的期望,绝非追加庐山的自然价值和商业价值,而是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政治目标。</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对于北伐成功作用极大。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最喜欢学生叫他“校长”。蒋介石能够从军阀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人之上的国民党党魁。这说明蒋介石是一个极有政治手腕的人。蒋介石从黄埔军校的创办中尝到了很大的甜头。蒋介石深刻认识到通过建校办班来网罗师生关系对于巩固政治地位的极端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计划把庐山变成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尤其是训练中心。他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开展军事训练,锻造政治素养,整合党内派别。蒋介石希望通过军官训练团,打造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达到对国家军政完全掌控的目的。事后证明,一定程度,达成目的。</p> <p class="ql-block">㈠庐山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1937年初夏,庐山虽然仍旧清风徐徐,但是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躁动。在短短一个月内,当时几乎中国所有的大人物都云集庐山,等待一位更大的人物做出最终的抉择。这个更大的人物就是蒋介石。这位大人物,把自己的难言心思,深藏庐山云雾之中,飘忽不定、莫测难辨。</p><p class="ql-block">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北平上空骤起的炮声,驱散了千里之外、徘徊在匡庐之巅的层层云雾。出乎蒋介石的意料,平日里派系不和、明争暗斗的军政要人,在国仇家恨的大是大非面前,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抗战热情横扫整个庐山。名人谈话会召开在即,所有人把目光投向蒋介石,等待他做出最后的抉择。蒋介石是一个聪明人。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别无选择。</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17日,面对日本决定增兵40万入华的最后关头,蒋介石终于被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无可避免地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他在庐山大厦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庐山声明》:“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发表抗战宣言,宣布对日作战。全民抗战由此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蒋介石一生中有五次高光时刻。第一次是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就任北伐军总司令,率军完成北伐大业。第二次是扫清政敌大权在握,成立南京国民政府,荣登为国民党党魁。第三次是在庐山发表慷慨抗战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对日作战。第四次是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代表,接受邀请参加开罗会议,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第五次是日本宣布投降,取得抗战胜利,作为中国战区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显然非常春风得意,从陪都重庆班师首都南京。发表抗战宣言,宣布对日作战,是蒋介石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之一。</p><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攻势凌厉。因为中日力量悬殊,所以国土迅速失陷。攻占九江,逼近武汉。在一年之前,在庐山之巅,吹响了全民抗日的号角!庐山,一山飞峙,以绝世孤傲的姿态,雄踞于长江之畔。它舒展的群峰,有如天然屏障,紧锁住日军的前路。国民政府派重兵镇守于此。</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7月本是庐山旅游的旺季。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夏都庐山避暑。85年前,一个同样的7月,依旧暖阳照耀的山岭间,却是出奇的静默,生命隐匿其中,憧憬继续生存,抑或有尊严地死去。苍茫神州处处狼烟四起,大江南北飘荡慷慨悲歌。</p><p class="ql-block"> 土坝岭激战拉开了保卫庐山的序幕,似乎也预示着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庐山守军的任务,原本只是驻守牯岭。但是,他们依托庐山地势,充分发挥游击战术,主动寻找锁定敌人,配合友军四面出击,取得歼敌万余人的万家岭大捷。庐山孤军守山,长达267天,战斗200余次,书写抗战奇迹。</p><p class="ql-block">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在庐山抗战英雄纪念碑下,有三分之二的守山壮士长眠于此。匡庐如黛,残阳如血。虽然我们无法详知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庐山孤军三千壮士的传奇将彪炳后世,那些年轻的中国军魂将永伴名山。</p> <p class="ql-block">㈡政局风云录</p><p class="ql-block"> 这里指的“庐山风云”,不是指庐山气候的山风云雾,而是指庐山政局的风云变幻。政局风云的一部分,发生在庐山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庐山大礼堂始建于1935年,竣工于1937年,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庐山大礼堂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选址讲究,背倚青山,临水而建,坐北朝南,溪流环抱。在技术处理上,既采用了西方的技术、新型材料和设计方法,又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形式、元素和构图方法;既体现中华民族的风格,又具有西方建筑的特色,使中西建筑艺术巧妙结合,并与庐山大自然神韵相融合,成为庐山近代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在庐山大礼堂,蒋介石曾多次向国民党军官训话,是其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新中国成立以后,庐山大礼堂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p><p class="ql-block"> 庐山人民剧院大门的绛红色帷幕上,镶嵌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十六个大字。在庐山人民剧院曾召开过三次重要的中共中央会议,分别是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p><p class="ql-block"> 1959年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上,错误开展了所谓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开展工作正确的指导方针。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上,因林彪坚持设国家主席,而掀起了政治的滔天巨浪。政治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的毛泽东,迅速粉碎了林彪集团妄图篡党夺权的阴谋。</p><p class="ql-block"> 庐山人民剧院的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影剧大厅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大会主席台依然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酷爱历史的人,尤其对建国以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历史感兴趣。我阅读过已经解密的中共中央在文革期间发布的许多重要文献。因此,我对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比较熟悉。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个时候的政局,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我来到这个会场,凝视当年会场布置,仿佛穿越那个年代,感受紧张政治气氛。“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四、 漫步大天池</p><p class="ql-block"> 庐山天池分小天池和大天池。小天池以山巅小池得名。因为时间关系所以没游小天池。这次我游览的是大天池。</p><p class="ql-block"> 大天池位于庐山西北的天池山顶。呈长方形,池水清澈,久旱不涸,久雨不溢,自古蔚为奇观。池原为天池寺内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  天池寺为庐山山顶最古老的寺院。东晋僧人慧持创立,旧名峰顶寺。为庐山首刹,后来寺废弃。</p> <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包括:文殊台、斗姆亭、龙首崖、天心台、望江崖、宝塔、圆佛殿。</p> <p class="ql-block">  文殊台位于天池西边。呈半月形,石木结构,分为两层。下层为石室,分为五间,装有门窗,可充住室。上为手顶,即称为台。文殊台又称“拜月台”,是观察佛光的最佳处。登台眺望,山峦突起,群峰相连,远波明灭,极富野趣。</p> <p class="ql-block">  文殊台东,建有一亭,名“斗姆亭”。因发音的原因,当地又称“老母亭”。始建于明代,石混凝土结构,圆形攒尖顶。横额有“相望祖庭”篆刻。立柱上有隶书对联“琳宇剩劾灰法蒙庄严留佛座,瓣香临危涧新亭结构护仙盒”。“斗”指北斗众星,“姆”指母亲。“斗姆”是斗姆元君的简称,又作中天梵气斗母元君。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p> <p class="ql-block">  大天池再下行二百五十米,是庐山的著名景点“龙首崖”。龙首崖一度作为庐山的标志之一。龙首崖也叫“舍身崖”。龙首崖再下行,是庐山悬索桥,过悬索桥继续下行,是庐山石门涧景区。龙首崖是观云雾的好地方。当大雾袭来,深涧峡谷中,云雾在升腾。龙首崖如一条昂首巨龙,傲游在茫茫云海之中。游客站在岩上,有如腾云驾雾,云游太空;也似乘龙探海,嬉戏波涛。不多时,浓雾散去,晴空艳阳,满目青翠,峡谷、河流,田野、农庄,清晰可辨。从崖边石亭观看,龙首崖悬壁峭立,一石横亘其上,恰似苍龙昂首。几棵虬松,扎根石隙,宛如龙须,微风吹拂,随风飘飞。</p> <p class="ql-block">  天池塔西有一个石质方台,名为“天心台”。寓“天心之观”之意。为南京政府主席林森所建。</p> <p class="ql-block">  天心台下有一块硕大卧石。石平滑如镜,上镌“照江崖”。从下面文字中就能了解,王阳明当时的心路历程,了解他明明平叛居首功(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却不得不把功劳记在皇帝头上的复杂心情。仕途受难之秋,来到庐山寄情山水。有趣的是,1933年夏,卖国贼汪精卫,众叛亲离之际,来到照江崖前。王阳明的诗,和刻下的文字,让他找到共鸣。于是,为它建亭,遮风挡雨。这亭子就是照江亭。</p> <p class="ql-block">  宝塔立于天池山脊。原塔高20余米,呈宝瓶状,一阁石塔,五层六面,始建于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为宋丞相韩俯胄所建。现塔由国民党将领唐生智于1927年重建。塔内藏有银佛像,宋币和水晶珠等物。</p> <p class="ql-block">  圆佛殿和宝塔平列于山脊,外观呈圆形,直径为16米,顶为伞形,建于1926年。原为五门,每门内塑佛像,故亦称“五佛圆”。后佛像被毁,将四周改窗。圆佛殿传为国民党将领唐生智为其母修的佛殿。</p> <p class="ql-block">  在天池寺内,看到了茶场。遍布庐山众多的茶场,是古老的传统和对未来的渴望可以和谐共融的明证。庐山云雾茶,因为最初种植于佛教寺院,所以有“中国佛茶第一家”的称号。庐山云雾茶自古就有“色香优细比兰花”之喻。朱德也曾作诗,“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以称赞云雾茶与众不同的味道。每当春季,新鲜的茶叶萌芽而出,采茶姑娘便到了一年之中最为欣喜同时也是最为忙碌的季节。采茶女永远给人以轻巧愉快的神情,这也许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得的奖励。茶叶生产已经成为庐山最为环保的“工业”之一。每年各大茶厂都把自己的产品运往位于牯岭的商店,那里是茶叶最大的消费地。</p> <p class="ql-block">五、 仰望三叠泉</p><p class="ql-block">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做九天。”自从有了诗仙李白的这首诗,庐山瀑布才得以名扬天下。 当年李白仰望的这条瀑布,是指今天庐山脚下的秀峰瀑布,而非人们熟悉的三叠泉瀑布。</p><p class="ql-block"> 三叠泉瀑布是庐山的著名景点之一。三叠泉瀑布落差长达155米,分三叠从高空坠入深谷,是庐山众多瀑布中最大最壮观的瀑布。</p><p class="ql-block"> 第一叠落差20多米,垂直而下,像水晶帘子,挂在苍崖前。第二叠落差50多米,像千军万马争先恐后奔赴战场,在凸岩上不断撞击溅起浪花,像千万只银蝶在山谷中拍翅乱飞,令人眼花缭乱。第三叠落差80多米,洪流倾泻如一条桀骜不驯的银龙,在峡谷中左冲右撞,轰然冲入巨大的深潭,溅起半空水雾,在阳光照射下,化作缤纷彩虹。</p><p class="ql-block"> 三叠泉瀑布,鸣如击鼓,吼若轰雷,仰看俯视,姿态各异。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p><p class="ql-block"> 通常参观三叠泉,由山上往山下走。到了山下边,仰观三叠泉。回程是上山路。通往三叠泉,可以纯徒步,可坐观光车。这是一种高架轨道观光车。有车厢,有轨道,像坐地铁。观光车到不了谷底,送乘客到一叠位置。观光车只载全程的1/3 路。这段路在全程中最平坦。最难走的那段路,是剩下的2/3的台阶。大约有3000个台阶,有些台阶路段很陡。要近距离感受三叠泉的视觉冲击,必须付出汗水走台阶到谷底看完整的三叠瀑布。这是非常辛苦的过程,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因此,我有个建议,游览三叠泉,若不想辛苦走回头路,则把行程安排到最后。下山之后,不用上山,省时省力。</p><p class="ql-block"> 当年李白写的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人们不再纠结他仰望的是哪一条瀑布,而是泛指庐山众多的美丽瀑布。李白对庐山瀑布的生动描写,吸引着众多游客来到庐山。每一个来到庐山观赏瀑布的人,都在怀想当年诗仙仰望它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六、转悠芦林湖</p><p class="ql-block"> 自从庐山成为人民疗养胜地之后,每年都有新的变化。称得上是,山景宜人,设施完备。1953年日照峰隧道即已开凿,令山南山北得以贯通。而新修的环山公路则把山上的各个街区和著名景点全部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1954年一道大坝横亘在芦林山谷之中,大坝拦住汹涌而来的山水,人工湖泊芦林湖由此形成。</p><p class="ql-block"> 芦林湖,位于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故又称“东湖”。从黄龙寺沿石阶曲径上行。一路密林蔽日,树干高耸挺拔,夏行其间颇感凉爽。走约二十分钟,便到芦林大桥。</p><p class="ql-block"> 芦林大桥建于芦林湖大坝坝面。桥身上段有五个桥孔,溢洪时五孔喷流,似五条龙飞吼而下,成为壮丽的人工瀑布。此景可立于“蛟芦桥”上观得。蛟芦桥在坝旁峪谷涧底,由桥南踏石阶而下百余级即可到达。</p><p class="ql-block"> 芦林大桥,桥坝一体,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神湖般美丽。冬游芦林湖景色更为别致,进入冬季后芦林湖畔上的树木结成雾凇,成为了一到壮丽的风景,很多游客慕名而来。</p><p class="ql-block"> 芦林湖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景致优美。此处原是芦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芦林谷地,介于玉屏、星洲两峰之间。1954年,在二峰间,筑坝蓄水,次年建成。青山绿水,山色倒影,碧清如镜,相映成趣。湖心有两小亭,外观秀丽精巧,为湖面增光添彩,内则分别用作汲水塔和溢洪道。目前芦林湖所蓄之水是庐山牯岭2万常住居民的主要水源。</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生前曾多次于芦林湖中击水畅游。1993年在桥头建“毛泽东诗碑园”,以纪念其百年诞辰。碑上镌刻着毛泽东手迹《登庐山》、《题仙人洞》和古诗多首。</p><p class="ql-block"> 从芦林大桥北行不远,就到庐山中央小盆地。这里有宫殿式建筑“庐山博物馆”,有设备现代化的庐山大厦以及人民剧场等。</p><p class="ql-block"> 高峡出平湖。山巅之上,除去流泉,亦有静水,这于庐山来说,是一份莫大的惊喜。从此,峰峦相对之间,又与碧水相映。</p> <p class="ql-block">七、穿越锦绣谷</p><p class="ql-block"> 锦绣谷是庐山风景区中著名的景点。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p><p class="ql-block"> 这儿四时花开,四时花繁,灿若锦绣,怪石嶙峋,雄伟壮观。谷中时有云雾聚散,引起人们无限想象。</p><p class="ql-block"> 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p><p class="ql-block"> 锦绣谷中,不仅花奇,而且石怪。垒垒巨石,形态各异,奇峰怒拔,气象万千。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p><p class="ql-block"> 峭壁峰壑,栩栩如生,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人们给这里的峰岩,取了许多动人的名字,赋予它们优美的传说,牵动无数游人的思绪。</p> <p class="ql-block">  在锦绣谷中,有猴群出没。齐天大圣是对庐山这些猴子最贴切的标签。很久以前,它们就在此“定居”。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天,山上总能为它们提供不一般的生存便利。它们追随着食物和流水,不断游走于山上山下的丛林之中。视野所至,无不王土。庐山是猴子们眼中最为和谐的天堂。熟悉不过的山林成为它们肆意挥霍精力的乐园。它们世代在这里繁衍。山上最具实力的生命就是它们。</p> <p class="ql-block">  锦绣谷末端,来到仙人洞。“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许久以来,仙人洞就是供奉道教祖师吕洞宾的府第。人们来到这里焚香叩拜,祈求平安幸福。</p> <p class="ql-block">八、凭吊御碑亭</p><p class="ql-block"> 642年前,朱元璋开创明帝国,庐山成为皇家之山,这座名山的政治篇章便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明代以前,庐山家喻户晓。在中国人心目中,庐山是活动的画境和现世的桃源。外边的一切纷扰、杀戮、离乱,都被隔绝在松涛之外。</p><p class="ql-block"> 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庐山之畔的鄱阳湖大决战。前者以少胜多,取得了天下。</p><p class="ql-block"> 随着一道敕令的传达,庐山的静谧顿时被打乱。人们无法预料到,他们个人的命运,即将被卷入一项浩大持久的皇家工程,而他们的家园——庐山的历史也即将被改写。这一切,全因一个他们从未见过、也少有听闻的仙人。</p><p class="ql-block"> 这个虚无缥缈、云遮雾罩的神仙是一名叫做“周癫”的游方僧人。没人知道他的确切故事。但是,远在金陵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坚称周癫在庐山修行期间,大施神迹帮助自己战胜了陈友谅。</p><p class="ql-block"> 为了怀念这位倾力相助的神人,洪武26年朱元璋决定为他造像,并在高入云端的庐山之巅树立御碑。</p><p class="ql-block"> 为表彰这子虚乌有的天命所归,优质大理石的石碑在遥远的金陵打造完毕。著名书法家詹希源手书皇帝《周癫仙人传》。全文两千余字,由当时最优秀的工匠镌刻在石碑上。</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巨石碑运到山顶,负责工程的内务府决定,使用附近州府的民夫,从山脚下到锦绣峰,修条小路爬升到山顶。庐山历史上,这尚属首次。</p><p class="ql-block"> 今天,这条建成的险峻道路,有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名字——九十九道盘古道。当年,它是进出庐山的第一条人工道路。今天,行走其间,视线不时被葱郁的灌木遮挡。即便走过六百年,当年的许多印记,依然向我们提示着那段艰苦的开路岁月。石上那些被风霜磨砺的刻字,是关于那些卑微生命的唯一记忆。大约过了一年,经历突击劳作,御道终于建成。</p><p class="ql-block"> 新的难题接踵而来,庞大御碑如何上山?历史学家经考证基本可以认定,庞大御碑主要靠人力驮运到山巅。对于习惯负重踏遍青山的当地男丁来说,这样极具挑战的任务,他们也是第一次面对。在苍莽群山中,驮运的队伍如蝼蚁般艰难行进。整个工程从修路开始,到御碑被运上锦绣峰,历时近两年。一块代表皇家最高威仪的纪念碑在群山之巅竖立,一个有情有义的开国明君形象也在四海之内彰显。</p> <p class="ql-block">九、 登临含鄱口</p><p class="ql-block"> 含鄱口是庐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含”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含”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含鄱岭上有四处建筑。岭南端建有四柱三门的石坊,坊中央镌有“含鄱口”字样,左右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后山脊上有一伞顶圆亭,红柱绿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岭中部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四十米,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p><p class="ql-block"> 这组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林“藏”、“露”结合的特色。高高耸立在岭脊之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映。这显得格外和谐自然,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 登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特别是观着云海和日出,更是别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 “乍雨乍晴云出没,山雨山烟浓复浓”。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岭下风光时,霎时间薄雾自湖中缓缓升起。越来越浓,越来越大,变成白絮,变成云烟,涌向山岗。攸忽之间,峰隐湖失,白茫茫的,伸手可触。人在雾中行,仿佛进入混浊世界,使你感到迷蒙茫然。</p><p class="ql-block"> 庐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含鄱亭为最佳地点。黎明之前登上含鄱岭,临亭凭栏远眺鄱阳湖。鄱阳湖上,晨光熹微,天水一色,一轮红日,射湖而出,金光万道,湖天尽赤,半壁河山成了一幅灿烂绚丽的画卷。照亮了青山,染红了碧水,呈现出“红霞万朵百重衣“的壮丽图景。</p> <p class="ql-block">十、 白居易草堂</p><p class="ql-block"> 才华横溢的白居易,遭政治对手陷害,被贬为江州司马。他的人生从此转折。</p><p class="ql-block"> 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夜,在冷冷清清的 九江码头,两个不曾相识的人在这里相逢,在夜色波光中为彼此的人生以及后世的汉语言文学留下凄美的夜曲。</p><p class="ql-block"> 在冠绝全唐的《琵琶行》里,处于人生低谷的白居易,写出一份沦落天涯的忧伤和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成为每一个逆境中的客旅心底的咏叹。</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在江洲一呆便是四年。远离朝野的他,夜听江水潮起潮落,昼看庐山云卷云舒。司马是个闲官,这使得他得以有闲暇经常走进山里,以一种逍遥而闲适的态度静观世界与人生。</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的诗也变得从容优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间春色,扑面而来。山高谷深,挡不住他的诗情。 </p><p class="ql-block"> 在庐山日久年深,他有了隐居于此,终老一生的念头。有一天,他发现,东林寺附近一处山凹,北傍遗爱寺,南靠香炉峰。有密林,有流水,景色怡人。当即决定,要在这里,修筑草堂。</p><p class="ql-block"> 一千二百年前的草堂主人白居易,写下了《庐山草堂记》:“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字里行间,渗透着喜悦和惬意。</p><p class="ql-block"> 庐山的山水,让他受伤的内心,慢慢地愈合修复。对于厚待他的大山,白居易满怀深情写道:“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座获所好,又何以求焉!”留下激越昂扬的七个大字“匡庐奇秀甲天下”。</p><p class="ql-block"> 庐山的风水,洗去了忧伤。他渐渐地心静,也渐渐地淡定。悄然之间,他的人生观,也得以改变。兼济天下淡出内心,独善其身渐入人生。</p> <p class="ql-block">十一、 庐山恋奇迹</p><p class="ql-block">  1979年的一天,两个男人带着相机来到了庐山。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游览风景或是避暑度假。他们是在为一部电影选景。他们可能不会想到,这部将要拍摄的电影将会改变一个时代,并写进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两个人就是电影《庐山恋》的编剧毕必成和导演黄祖模。</p><p class="ql-block">  当《庐山恋》摄制组的大队人马开进庐山,在山间的各个景点正式拍摄的时候,他们的周围永远都围着许多牯岭的居民。</p><p class="ql-block">  东谷电影院,它曾经是《庐山恋》摄制组的样片放映室。当时也常常挤满了牯岭的百姓。他们一是想看看自己的家乡在大银幕上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这个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充满了好奇,特别是片中那个大胆的亲吻镜头更是惊鸿一现,后来它被人们誉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吻”。</p><p class="ql-block"> 在《庐山恋》全国公映的时代,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寓意,无论电影,或是小说,都不多见。青春爱情、政治宿怨、绮丽风光、时尚服装,如此等等,这些元素集中在这部电影之中。突然之间,它将无数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出来。</p><p class="ql-block"> 电影放映以后,人们热烈谈论着《庐山恋》的一切。这场电影令两个出道未久的男女主角郭凯敏和张瑜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明星,而庐山也在此时成了人们心中的梦境和天堂。</p><p class="ql-block">  《庐山恋》为庐山创造了奇迹,也带来了财富。庐山人把“东谷电影院”改名为“庐山恋电影院”。每天只循环播放这一部电影。从那时算起至今已40多年,它被写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同时,它成为凡来庐山旅游之人必到的景点,它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庐山巨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十二、 历史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山水大抵是道德与智慧的象征。也许正因这个缘故,在历代名士眼中,庐山便具备了一个圣洁的人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此后一千多年间,一个个闪亮的身影纷至沓来。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庐山这部大书撰写下属于自己的那个章回。</p><p class="ql-block">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这里悟透了人生大道,一弦清风就着半瓢浊酒,嬉笑间田园诗歌走遍天下。</p><p class="ql-block"> 谢灵运一头扎进匡庐的无边山色。当他穿越过这座大山时,有了重返红尘的勇气。为庐山写下十一首诗。中国山水诗派,从此有了魂魄。</p><p class="ql-block">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诗仙李白,怀着摧枯拉朽的热情,饱蘸惊风泣雨的文采,筑庐五老峰,隐居九叠屏,把酒高歌中。</p><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庐山瀑布的轰鸣声余音犹盛,白居易在草堂里安然度过三载寒暑,阅尽匡庐四时风光,寻见人间春色归处。</p><p class="ql-block"> “花径”映衬着白居易的惊喜,可莽莽群山却迷离了苏东坡的双眼。哪处才是庐山真正的模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出手,即成绝唱,转瞬家喻户晓。苏东坡的千古一问,惹得群峰万壑间,从此飘荡起说不尽的禅趣。</p><p class="ql-block"> 接着,孟浩然、张九龄、李贺、王维、杜牧、范仲淹、欧阳修、陆游、秦观、黄庭坚、晏殊、李叔同、苏曼殊、陈三立、郁达夫、徐志摩等,纷至沓来,讴歌庐山。</p><p class="ql-block"> 假如每一位逝去的先贤,都可以幻化作一颗星斗,纷然照亮各自的传说,那么庐山的夜空一定是群星璀璨,如银河般绚烂壮阔。</p><p class="ql-block"> 青山不老,云海滔滔。没有云雾的庐山,又怎能称得上“庐山”?没有穿越云雾的经历,又怎能见识到真风采?登山者怀着不同的心境,带着不同的感悟,行走于不同的时空。</p><p class="ql-block"> 庐山景点很多。时间很匆忙,太多的景点,来不及去看。原本知道用我这支滞涩的笔,无法描摹庐山这幅壮阔画卷。然而,生命的书写,却又各自拥有不同而曲折的轨迹。于是,也就还值得写下去。</p><p class="ql-block"> 历经人间沧桑的庐山,已成为游人如织的名胜。游客们大都淡忘了这里昔日的荣光。悠悠五千年,弹指一挥间。不老的青山,依旧在亘古不变的云卷云舒中走过春夏秋冬。“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变换的是人,不变的是山。庐山的云雾又涌上来,我们怀着不同的心情,各自走进历史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