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在父母处吃完午饭送走客人们,弟弟开车带我们去往牟山水库。起因是儿子学校有项介绍家乡历史文化的寒假作业(大致是这样)。我觉得这里应该是个好去处,离县城也近。</p><p class="ql-block"> 关于家乡的水库,我听到最多的,就是上辈人挥洒的汗水和付出的艰辛劳动。各村“出伕”的男人是主力军,独轮的小推车是主要工具。在那个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号称山东第一大水库的峡山水库,这里的牟山水库,下株梧水库,共青团水库,还有后来的于家河水库等等,最初都是这样建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我曾跟随几个当地的文化名人来过牟山水库一次,匆匆逗留片刻,听了些故事和传说。也因此对这里有了更多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先是到达了水库东北角的大坝。发现朝北的门关着。库里的水靠近坝的这一面全结着冰。我跟两个孩子一起沿坝的斜坡走下去,穿过一片长满小树的林子到达水库的北边。水边拦着网,视野被树枝挡住,又只好返回坝上。</p><p class="ql-block"> 返回时,我在孩子们身后。那大坝的坡面很是壮观。西斜的阳光把树影投射成长长的浓浓淡淡的墨线。广阔的斜面上两个小胖子看起来也像两团小小的影子。这些一起,在我面前构出一副老电影式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驱车转至水库东南角,正是上次我们停留观望的地方。一眼就看到了远远的水面上那处凸出的小岛。上面隐约看得见婆娑的树影。这是当年修建水库保留下来的一处遗址。</p><p class="ql-block"> 此处有个故事,叫做“红罗县的传说”。传说曾经有个江南的官员到安丘上任途中患病亡故,其妻女扮男装怀揣任书替夫上任。红罗女治理下的当地百姓虽安居乐业,但此举毕竟于礼法不合。后来被居于牟山上的铁拐李识破并当面点开,红罗女从此隐遁不见。——传说毕竟是传说,无具可考,不足为信。权作一笑谈尔。</p><p class="ql-block"> 此处真实的身份是“安丘故城遗址”。从西汉初建安丘侯国,到隋大业三年(607),此城前前后后作为安丘都邑存在了七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遗址就立在央央库水中,高出水面不足两米,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通过孩子的高清手机拍摄里能看到上面明显的人工修葺痕迹。还据说有人在上面建了个小庙宇。这让我心里有点点不适。</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东西,还是让它自然一些吧。我们与它,就这样隔山隔水地望着,不是很好吗?</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片水域底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发掘出上了2021年10月份公示的“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的安丘董家庄汉墓。六十多年过去了,汉墓主人的身份依然是个谜。</p><p class="ql-block"> 世上最厚重的东西莫过于历史。它是本永远翻不完的百科书。</p><p class="ql-block"> 此汉墓的石刻石画如今陈列在老人民公园处安丘博物馆内二楼。可惜今年春节期间因为修缮竣工还没有验收没有对外开放,孩子们没能看到。只能给他们提供了几张图片。</p><p class="ql-block"> 看完水库,弟弟说去牟山顶上看看吧。</p><p class="ql-block"> 我还真没有登过这座离安丘城最近的山。 据说在安丘城还不是高楼林立之前,城里村包括附近的人们出家门西南一望就能看见牟山。</p><p class="ql-block"> “牟山拥翠夕阳开”,明成化年间安丘知县陈文伟在他的《总咏安丘八大景》里就把牟山景色列为了之一。</p><p class="ql-block"> 只是山虽古老,于我们来说却没有后来的水库名声响。因而竟有些忽略了它。</p><p class="ql-block"> 从水库东南边的村子里绕行,库区百姓的生活确确与我们这些旱鸭子不同。小孩子们欢呼道旁昂首阔步的群鹅,我则新奇于低洼处池水里围出的网格。不时还会在墙边看到艘油漆斑驳的小船儿。</p><p class="ql-block"> 依山傍水,宁静安详。这就是沉闷压抑的城里人向往的氛围了吧。</p><p class="ql-block"> 出了村子,忽然地就看见了浩荡的水面出现在了路边。还是刚刚转出来的水库。我们此刻到了它的南岸。它的水似乎就齐着这里的地面和小路。而小路南边几十米处,就是牟山山脚。</p><p class="ql-block"> 弟弟将车靠边停下,我们下车,桄榔桄榔的水声就轰响在耳边。这一面的水没有结冰,湛蓝湛蓝的辽阔的水域一览无余地现在脚边。一波一波的浪头叠加过来,涌起退下,重复舞蹈,循环拍打。</p><p class="ql-block"> 水边是干干净净的细沙。细沙上,被浪头层层推上来的干净如玻璃的碎冰厚厚地堆积着。这真是让人欣喜。孩子们嬉戏玩耍,忍不住跪着、趴着拍摄这些晶莹剔透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当我的脚踏上它们,那碎冰滑开碰撞摩擦发出的声音,那干净的清脆的无可形容的天籁之音让我的心舒畅无比。</p><p class="ql-block"> 恋恋不舍离开这些美丽的冰块,我们才开始上山。</p><p class="ql-block"> 不愧是手持A2的老司机,弟弟在蜿蜒的山路上将他这辆老旧的车子开得恣意而流畅。有些路段坡度达到了三四十度,还有急转弯式的坡道。车子也很给力,在苍松翠柏的夹道中扶摇而上就到了山顶的鸿雁塔前。</p><p class="ql-block"> 鸿雁塔其实是近几十年才建在山上的,还不如我的年龄大。是为了纪念清代画雁名家王图所建。隔着水库望过来时它就像山顶的一根避雷针,在阳光下闪着奕奕的光。如今在眼前,32米六层高的塔需要仰望再仰望。然后退步往后,才看到塔顶上那只展翅的牟山雁。</p><p class="ql-block"> 鸿雁塔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有了些沧桑的模样,与山上的石头和树木倒也般配。 门锁着,所以我们也没能进到这“六合”之塔的内部。</p><p class="ql-block"> 塔前的地面上,露出几处石头。一处盖着盖子,似乎是石井。还有一凹状的圆石浅坑,小侄儿兴奋地踏步进去,然后坐在沿上,这样它看起来就像极了一个大泡脚桶。——回来后才想起来那就是传说中铁拐李的那口锅。儿子大笑:弟弟忒厉害了,竟然敢坐进神仙的锅里。</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么说,牟山也当是一座名山了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转到山顶背面,裸露的石头间满是密布的荆棘。有些上面还挂着红红的酸枣儿。我总算把它们俩真实地联系在一起了。这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可爱的小酸枣是扎人的荆棘结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望向下面的水库,它平静得像一面镜子。看不到重重叠叠的波浪,听不到涛涛如大海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山和水,就这样相依,对望。沐浴着同一片阳光和星辰,历练着同样的雨打和风吹。</p><p class="ql-block"> 我的二零二二,就在这山山水水的日子里,开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