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唐佳燃

<p class="ql-block">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是“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战争小说之一,该作品确立了作家李存葆新一代军旅作家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李存葆为创作《花环》,前后七个月随军前线,小说中的丰满的人物大多有着骨血鲜活的原型,其中,平民英雄梁三喜更是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小说改编为电影,号召力和影响力再度达到巅峰。</p><p class="ql-block">当无数人凝视大银幕,为梁三喜和妻子韩玉秀牵挂相守的深沉爱情感动不已,为梁三喜呵护尽责、敬老爱老的淳朴家风深深动容,为梁三喜以命换命,掩护赵蒙生壮烈牺牲的悲情结局而流泪叹息时。</p><p class="ql-block">孰不知,在贵州省威宁县海拉乡新村村,有那么一名“梁三喜”,血洒南疆,悲壮长眠。</p> <p class="ql-block">远赴战场:边疆战火淬军魂,时代熔炉造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年,王发坤出生在贵州省威宁县海拉乡新村村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民家庭,虽然自小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从不抱怨家中的处境,不满十岁时,常常抱着比自己还高的锄头,有样学样地跟着家中长辈劳作。</p><p class="ql-block">看着同龄小伙伴上山挖蘑菇、抓山鸡,下河捞鱼虾、捉螃蟹,他的心也痒痒的。玩心固然大,但每每劳作间歇,父母叔伯放下农具,坐在田埂上,点上一根纸烟,喝上口浓茶,讲述起他们动荡年代的军旅故事,王发坤的清澈的双眼里便荡漾着星子般闪耀的火光。</p><p class="ql-block">那些对他而言好似十分遥远的故事,一下子点燃了他参军报国的热情。1968年,王发坤22岁,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功参军入伍。然而,此时的王发坤已经不再是那个愣头愣脑,一心拼狠斗勇的毛头小子,因为,他有了一个甜蜜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以王发坤为原型的梁三喜与妻子韩玉秀尽管常常聚少离多,只能以书信传情,但因为两人在军旅年代相亲相爱,理解尊重的“模范爱情”,被部队众人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电影中那位任劳任怨,坚强独立,以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的妻子原型,是王发坤的青梅竹马、也是结发妻子——李金花。</p><p class="ql-block">李金花和王发坤从小一起长大,说是青梅竹马,似乎也不尽然——王发坤和李金花有着六岁的年龄差,大哥哥和小妹妹青涩而纯真的爱情,被双方父母看在眼里。</p> <p class="ql-block">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两人互通心意,在双方父母的应允之下成为了恋人,可现如今,王发坤竟然要参军了?一时间,李金花的家人和女伴都明里暗里劝说这个即将十七岁的少女:这一等,又是何年何月?</p><p class="ql-block">李金花心中虽然有酸有涩,她是个温柔的姑娘,尽管自己不完全认可女伴们说的话,但一想到短期内无法和王发坤结婚了,还是不免小小失落。</p><p class="ql-block">可抬头一望,王发坤穿上军装走来,英姿勃发,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她默默将酸楚按了下去,正准备说上两句动听的话,却听到王发坤说:“等我回来,我们就结婚。”</p><p class="ql-block">李金花一时间忘记了自己想说的话,只是心跳不已,良久,缓缓的说了声:“好。”</p> <p class="ql-block">李金花的家门口自此种下了一棵细细瘦瘦的梨花树,王发坤临走前对她说:“你要是想我了,就来看看这棵树,我不在的日子里,梨花树就是我。”一棵梨木,成为了两人爱情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王发坤没有食言,进入部队的他刻苦拼搏,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功入党,从一个懵懂的新兵蛋子成为了排长,28岁那年,他被任命为解放军第13军39师115团2营炮连副连长。</p><p class="ql-block">取得一定成绩的王发坤没有忘记小山村里那个梨花树下守望着的姑娘,他利用探亲假的时间,向李金花求婚,两人举办了一场简朴的婚礼。</p><p class="ql-block">婚后的生活平淡而温馨,王发坤继续在部队服役,李金花在家孝顺婆婆,两人先后育有两子。李金花是难得的勤劳媳妇,妇人家干的针线活她样样精通,家务料理得头头是道,两个儿子教养得活泼可爱,汉子干的农活她样样上手:砍柴、喂猪、种地……</p> <p class="ql-block">王发坤每每回家,看到妻子紫黑皲裂的双手都忍不住心疼,他对她说:“等我转业了,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到时候你也不用这么辛苦。”丈夫的这句话几乎成为了李金花的信仰:只要转业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p><p class="ql-block">1978年初,王发坤转业的消息传回了家中,1979确定转业,是当地一个很不错的岗位。一想到丈夫就要回到自己身边,李金花大半年都是面带喜色,常常笑得合不拢嘴。王发坤从军十载,一朝卸甲归田,回家侍奉老母亲,照顾操劳多年的妻子、年幼的儿子,自然十分激动。</p><p class="ql-block">他一步步规划着家人的美好未来:家中的茅草土坯房太老了,需要重新修;过两年,老大老二都要上学了,一定要让他们好好读书,不会念书?那去当兵也好……为了修整老房子,王发坤向村邻借了2000元,只待自己的退役费下来,加上转业上班的工资,慢慢还。</p> <p class="ql-block">正当一家人缓慢而坚定地向着未来前进时,一个军令穿越重重关卡,传达至黔:中越边境狼烟四起,部队进入了紧急备战状态。那日,王发坤接到了团领导的电话,他必须立即归队,执行新的任务。</p><p class="ql-block">王发坤心中隐约察觉到了这通电话的意图,他对妻子说,又有新的任务了,等完成任务以后我就可以回家了。果不其然,归队后的王发坤被告知,中越边境情势紧急,部队需要增援,自己需要推迟转业。</p><p class="ql-block">“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需要我,我义不容辞!”王发坤再次向家中叮嘱:“我完成任务就回来,勿念。”如何不念?李金花是个聪慧的女子,理解丈夫的担当和荣誉,她只是点点头道:“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注意身体。”</p> <p class="ql-block">至此一别,1979年2月17日,王发坤义无反顾地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王发坤一行人刚刚抵达桥面就遭到了敌人的伏击,王发坤被炮弹击中,饶是疼痛万分,他还是拼命直起身子,指挥战士们过桥渡河,撤离到安全地带。</p><p class="ql-block">17日16时,此时,原本已经基本脱离危机的王发坤眼见一枚炮弹朝着身边四班的新兵罗顺良飞来,那是个多么年轻的孩子啊!他瞳孔放大,用尽全身力气将战友推了出去,自己却在火光和烟尘中永远长眠,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p> <p class="ql-block">高山金花:山盟虽在君不在,烈士精神永传承</p><p class="ql-block">李金花想不明白,明明说是去执行任务,去去就回,然后没多久就能转业,一家人终于能够团聚了,怎么就牺牲了呢?心中升起一阵荒谬与悲痛,当两位军人将800元抚恤金和王发坤的一封信交到李金花手里时,她才真正意识到,她的丈夫,孩子的爹,倒下了。</p> <p class="ql-block">李金花的双手不停颤抖,以至于两位前来告慰的军人转交信件和抚恤金,她竟几次没能接住,明明那么薄的纸笔,怎么重到,拿也拿不稳呢?待到旁人散去之后,李金花才敢慢慢展开丈夫留给她的信。</p><p class="ql-block">“金花,我之所以没能告诉你,还是怕你担心,这次的任务,只怕是凶险万分……如果我不幸牺牲了,你就改嫁吧。我还借了2000元钱,本来打算修房子,万一我回不来,你就用我的抚恤金将钱还了,人虽然没了,但账不能没。我留下了一件军大衣,就当作是给你的纪念品吧。”</p> <p class="ql-block">李金花十指死死按住薄薄的信笺,一时间心如刀割,痛哭流涕。望向院子里孤零零的梨花树,她依旧不敢相信自己的美梦破灭,那一年,李金花27岁。人人都劝她改嫁,她却摇了摇头,她要是走了,两个年幼的孩子怎么办?年迈的婆婆怎么办?她的梨花树又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尽管夜夜以泪洗面,但一旦公鸡打鸣,天微微亮,李金花就起床冷静地料理家务,寻找零工。王发坤叫她把账还清,她就绝对不能欠钱。</p><p class="ql-block">800元抚恤金全部用来还账,她带着两个孩子艰难打拼,在那个耕地稀少、地势陡峭、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新村村生活,1200元,她花了11年才悉数还清。</p> <p class="ql-block">在此后的许多年,每每有人劝李金花改嫁,她却几乎决绝地说:“我这辈子就王发坤一个丈夫,我是不会改嫁的,大不了我们娘仨饿死,和他团聚去。”</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李金花将两个儿子拉扯长大,为婆婆养老送终,直到为婆婆披麻戴孝之时,她才恍然惊觉,自己还不知道王发坤的墓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她一辈子扎根威宁,这么多年,她忙着操持家务,忙着还债,忙着给儿子挣学费,忙着照顾婆婆,忙着回绝那些劝她改嫁的人……好像多忙一点,就可以少想亡夫一点。</p><p class="ql-block">2007年,距离王发坤牺牲已经过去了28年,她想,自己不好,自己这么多年不去看王发坤,他肯定要怨的。</p> <p class="ql-block">尽管还清了债务,但李金花一家人依旧一贫如洗,那两间王发坤当年准备修葺的小屋,依旧保持着岌岌可危的模样。李金花打开自己的小箱子,里面装着一件军大衣、男人的上衣和裤子,两支笔、一只烟嘴、一个水壶、一只手表,还有一枚二等功军功章。</p><p class="ql-block">1983年,王发坤被民政部追授为烈士。她早前派两个儿子前往栗坡、河口、屏边三个烈士陵园寻找,但一直没有找到,这是她的心病。</p><p class="ql-block">直到2007年4月30日,王发坤当年的营长李金明托人给李金花带去了一张便条,向她一一交代了王发坤牺牲的过程,并告诉她,王发坤被埋葬在了云南省屏边县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李金花一时间又悲又喜,因为前两年她生了一场病,家中再没有一分积蓄,她咬了咬牙,让儿子去信用社贷款2000元,作为来回路费,一家人前往屏边县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来到陵园,李金花看着红底金字的墓碑,上面赫然刻着:“王发坤烈士之墓”,一时间宛如孩子般泣不成声:“你出来,你跟我回去,你出来啊……”</p><p class="ql-block">李金花和两个儿子放下买来的祭品,其中还有一瓶酒,她满头银丝,在坟前烧了厚厚一沓纸钱,又烧了一堆又一堆衣服。她说:“我怕他在地下没钱花,没衣穿。”</p><p class="ql-block">2009年,王发坤的战友跋山涉水多年,终于找到了李金花母子。一时间,多家媒体发掘并报道了王发坤背后的故事,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放到了这个贫困的乡村烈士家庭。</p> <p class="ql-block">慰问走访:爱心接力编花环,风雨无阻养孤老</p><p class="ql-block">自从李金花走出大山,向媒体诉说自己多年来对亡夫的深切思念后,越来越多爱心人士通过亲自到访、匿名捐助的方式慰问着这个伟大的家庭。</p><p class="ql-block">当年参加战斗的老战士自发性的来到了屏边烈士陵园祭扫,更有人长途跋涉十几个小时,去往海拉新村村,同多年未见的老嫂子说说心里话。</p><p class="ql-block">此后,李金花多次前往云南探望丈夫。2016年3月,华夏慈善基金资助李金花千里寻夫,这一次,诸多社会人士陪同前往祭奠。</p> <p class="ql-block">2017年,李金花再次同公益组织“中狮联会明亮服务队”、王发坤烈士战友的陪同下从威宁来到云南,王发坤的墓前,满是黄白二色的菊花,甚至还有未能燃尽的香烛,悠悠地绕着圈儿。</p><p class="ql-block">此后的日子里,只要李金花想祭奠亡夫,随时随地都能前去烈士陵园。李金花和王发坤的两个儿子:王远碧和王远苍在军地各级的帮助和支持之下,发展养殖业发家致富,2015年以来,家庭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实现了彻底脱贫。</p> <p class="ql-block">2020年再看,王发坤和李金花的孙子王明接过了爷爷的钢枪,他平日喜欢参与村里组织的民兵活动,这一年终于得偿所愿,通过了体检和政治考核,憧憬地走进了军营。</p><p class="ql-block">毕节军分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共同出资,帮助李金花修建的255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也已经建成,家人们正式入住。</p> <p class="ql-block">小楼青砖白墙木门,挂着红彤彤的大灯笼,整洁敞亮,家里接通自来水的一霎那,李金花眼中热泪淌了下来,她说,这是王发坤想建的小楼。小洋楼内部电视、冰箱、彩电、饮水机一应俱全,装修简洁。</p><p class="ql-block">她感慨,从前海拉乡新村村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大家吃的是苞谷饭,住的是土墙房,哪像现在,水泥马路都修好了。”</p><p class="ql-block">此时,李金花一家早已被纳入了优抚对象,为了让更多的民众直到王发坤的故事,李金腾出了家中二楼最大的房间,建设了一个王发坤烈士纪念馆,上面摆放着从各个渠道征集的丈夫遗物,它们来自人武部、王发坤的战友以及社会各界。</p> <p class="ql-block">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革委会于1979年赠送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胜利纪念口袋、喝过的水杯、一幅幅发黄褪色的老照片、一盏盏黯淡的煤油灯、一张张破旧不堪的桌椅、一双双她亲手缝制的“千层底”、王发坤的立功喜报、王发坤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两人的结婚证明……以及一张彩色遗像。</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男子穿戴者绿色军装,年轻俊朗,面带笑容,看来亲厚阳光。</p><p class="ql-block">李金花将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王发坤遗物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它们被珍视地裱入相框、放进陈列柜、挂在墙上。</p><p class="ql-block">2021年,海拉乡附近的学校已经将李金花二楼的王发坤烈士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金花每日为各类前往参观的人员进行讲解,参观人数高达5000人。</p><p class="ql-block">李金花多次受邀前往学校举办讲座,她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这件事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我要让更多人知道烈士的伟大。”</p><p class="ql-block">威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常常拎着油米面茶大包小包慰问李金花,几位官兵和李金花已经是老熟人,他们陪着老人在铺好的水泥地坪上晒晒太阳,嗑嗑瓜子,过年时还有专人登门帮助李金花料理家务,热热闹闹贴春联,备年货。</p> <p class="ql-block">每每叮嘱李金花保重身体,遇到困难要及时向政府反映时,李金花便激动地说:“现在国家就是我的靠山,党和政府就是我的亲人。”</p><p class="ql-block">2022年,李金花同样在人武部官兵和社会各界的关切慰问下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好年。现如今,孙子王明在武警贵州总队遵义支队服役,李金花每每提起孙子都笑容满面:“英烈精神在传承啊。”</p><p class="ql-block">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关注国家英烈,解决抗战老兵和遗属的困难,关心他们的需求,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老兵和烈士遗属明白,人民没有忘记英雄,没有忘却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