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映春晖 序言

刘恩祥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语:保华同学曾经是我的学生,他让我为他即将付梓的《丹心映春晖——陈保华文稿选编》作序。按我的能力和水平实难为之,但基于师生情谊,高情难却,于是命笔而为,出此下文。今发表于美篇,一来我在美篇上已经发表过多篇文章,这也算作一篇吧。更重要的是我想通过这篇不成文之序言,作为广告,把保华同学的即将面世的《丹心映春晖》一书推向社会,预先呈现给读者,以便成书之日,一睹为快。我以为这本书不仅在其设计新颖,装帧考究,也不在其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当然没有精美的文笔和内容就没有书的灵魂,但更重要的在其精神,对于当今浮躁不实,特别是年轻一代沉于网络,不肯读书的不良风气来说,我以为有着引领和针砭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我发表这篇文章的意向,仅此而已,别无他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我还想谈一点题外话,就是对我所发表文章的粉丝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并衷心致歉。所谓谢意,就是你们对我文章的关注、点赞、美评、送花等美意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再次感谢你们了!所谓致歉是由于我对手机的使用连“二把刀”的水平都达不到,在师傅的指导下,刚能勉强自己写美篇,一旦出点小问题就解决不了,对你们的点赞,美评等无法及时回谢,只能等到碰着读出来才可回复一点,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实在对不起大家,特此致歉,并请理解和海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2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丹 心 映 春 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保华文稿选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序 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你翻开这本设计新颖、装帧考究的文稿选编时,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人眼花缭乱、排列有序、摄艺精湛、影像清新的照片,更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的是其一篇篇充满新意、用词精准、内容充盈、言之有物的文章,而且是一本厚厚的、沉甸甸的近百万言的杰作。这就是吕梁赤子,生于兹、长于玆、扎根于茲、成就于玆的我县水利水保专家陈保华同学的鸿篇巨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小样时,第一感觉是震惊,其次是震撼和慰籍。所谓震惊,说的是保华同学能够在政务缠身、日理万机的情况下,静下心来、埋头书案,写出那样多既有数量、更有质量的好文章,而且不少发表于多种报章杂志,并且能夠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不难想象保华同学的能力和毅力以及其一丝不苟、细致入微的治学精神,充分说明先贤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的箴言并非虚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我想先谈一下“慰籍”的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伊始,成家庄中学高中班初办,我有幸被安排为高中第一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保华同学就是高一班的学生。当时他担任班里的劳动委员,副班长,曾一段代理过班长。年长的人都知道,当时学校的劳动很多,我们学校除了学校的一般劳动外,还要种庄稼、修梯田、有时还要上山种地,另外还要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劳动委员担子实在不轻,但保华同学不怕苦、不怕累,自己首先带头苦干,吃苦在前,休息在后,经常能圆满或超额完成任务,受到学校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到了保华同学上大学时,我已经调回县教育局教革组工作,当时招生工作就是由我们承办,因此他的上大学我是清楚的,也是我们经办的。每逢夜深人静时常常爱想往事,我教学仅有几年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的学生却分布在祖国各地,有的无论从修为、学识乃至职级和能力都比我强,保华同学就是其中之一。有这样的学生,作为曾经的老师能不感到欣慰或慰籍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于震撼,由于内容过于繁复,我只能辄取一二阐释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七七年,保华同学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在校时他曾经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出席过全国在西安召开的水坠坝理论技术研讨会议,当时他是学校的姣姣者,毕业时学校曾让他留校任教,但他却放弃了清华大学极其优渥的待遇,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返回穷乡僻壤的吕梁山区,投身于其一生酷爱的水利水保事业中。正如我在“志存高远”的条幅跋文中写的那样,“保华同学毅然放弃清华校园优渥之待遇而奔赴穷乡僻壤之黄土高坡,真可谓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人们可曾想过,据网传,多少年来,祖国投资甚巨,父母含辛茹苦培养的清华巨子,不要说奔赴黄土高坡,又有谁肯留在国内为祖国效力呢!保华同学的所作所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我想不用再多费笔墨了吧!在这里,其实任何说辞都显得似乎苍白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我想谈的是保华同学的清正廉洁和积极进取。他是改革开放以来掌有实权的领导,从乡镇长到水利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高级工程师,曾经是县第二届人大代表,第六届政协委员,从没听说过保华同学有什么问题,听到的和看到的是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兢兢业业、竭尽全力,全心全意,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动人事迹和辉煌业绩。1983年冬任高家沟公社主任时,发现并培植了全吕梁地区第一个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典型——大成垣村农民景彦福治理点,为户包治理小流域提供了样板。1985年秋冬,任贺家坡乡乡长时,南寺沟小流域治理工程创造了“山、水、林、田、路与梁、峁、沟、坡、川综合治理的模式”,经国家水利部验收达到优秀标准,为此当时贺家坡乡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先进单位。1987年任水利局副局长,1993年任局长,由他主管的三川河流域治理工程进展迅速,全县22条小流域治理全部通过了国家验收,其中10条被评为优质工程。他和刘培亮工程师共同主持的灰土处理溢洪道试验研究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被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他的先进事迹还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中有一篇为“记者评价篇”,其中选录了16家报章杂志社的记者写的16篇对保华同学的评价文章,均在相应的报章杂志上刋发。文中极尽溢美之词,褒奖之意,真是言辞优美、妙笔生花,不仅记述了保华同学的先进和典型事迹,更对保华同学给予了极高规格的评价。特别是《山西法制报》记者高建国先生的《“当代治水人”——记柳林县水利水保局局长陈保华》的报导中,把保华同学与中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大禹,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李冰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大禹和李冰是他的知音。大家都知道,大禹是上古先圣,与尧舜齐名,其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当然高建国先生所比即大禹治水之一绩,别无他指。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任蜀郡太守时,所建造的都江堰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的盛名。高建国先生拿这两位先圣与保华同学类比,无非是说明保华同学在水利水保事业中成绩卓著,堪比圣贤,同时也说明保华同学在他心目中的威望和位置之崇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华同学治山治水的先进事迹也先后被《世界名人词典》、《中华科技精英大典》、《中国科技人才大辞典》以及《中华当代名人辞典》等辞书收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自退闲非世弃,贫蒙强健是天怜”,保华同学在离岗和退休后,一天也没有停歇,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酷爱的事业和其他事业中。2003年8月离岗后,他用了3年时间编纂了近百万字的《柳林县水利志》,2006年9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书之日时任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李英明先生欣然命笔,为本书题词,“盛世修志,鉴古知今”。他还是柳林县关工委副主任兼思想道德传教部部长,他不仅热爱这项工作,而且深入村镇、学校传授和指导关工委的宗旨和实施办法,疫情期间又宣传防疫政策和措施,为我县青少年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还积极参加了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培练的文艺节目,并登台演出。那里有什么公益活动那里就有他的身影,不是搞摄影,就是搞一些力所能及的或志愿者的工作,深受群众好评。2016年春节期间,原成家庄中学高一二班同学在自己的群里连续举办了几次春节年俗晚会,保华同学不但积极参加和组织,并且亲自写文章,同时还积极动员和组织当时学校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书写,比如我就写过,他把这些以《成家庄中学高一高二班2016年首届春节微信群年俗晚会纪实》述评的章节,收录在本书《其他资料篇》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魏征在其《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宗名义即谈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其实治家犹如治国,家庭即国之细胞,细胞之强健乃国之强健也。保华同学的祖上就在潜移默化地从事着固本、浚源乃至积德昌后的事情,这从保华同学的父亲陈瑞亮身上即可找到答案。其父早年也是个淳朴的农民,后来跟着党和毛主席闹革命,曾在延安工作过,比如他的大哥名为陈延生,就是在延安生的。当时上级把带家的人都安排在新华书店工作,后来又安排他们回老家闹革命。保华父亲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回来后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们村离我们学校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他的父亲不时来学校作客,除了聊一些家长里短、轶闻趣事外,更多的是关心保华同学的成长。这其实就是保华同学能有今天的源渊,也是所谓水有源、木有本之道理所在。保华同学血液里原本就流淌着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淳朴、善良智慧、不畏艰险、不怕苦难的基因,用根正苗红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就把他定格为“吕梁赤子”的原因之一。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传承着祖辈编织的余荫,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勤劳淳朴的家风熏陶,从小在其心灵深处就种下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敦厚老实、勤劳苦干、奋发进取的种子,加之自己努力、学校教育、社会历练、奋勇拼搏,成就了其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事业有成、人中龙凤之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站着一个无私付出的女人,这话一点也不假。保华同学的背后的确站着一位帮他成就事业的女人,那就是他的妻子冯小英。小英同学出身于一个享有盛誉的革命干部家庭,其父亲冯丕恭老先生早年参加革命,是位离休干部,离休前一直在离石和栁林担任学校的后勤领导,年长的人都知其大名,是一位出了名的清正廉洁、工作认真、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老一辈革命家,在群众中真可以说是赞誉有加、众口皆碑。她们的老家是孟门镇小东庄村,她家是村里的高门大户,出了名的好人家,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冯老的子女都很优秀,当然小英同学概沒能外。小英和保华是同班同学,都是我的学生。当时小英是学校团委会的委员,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小英同学善良贤惠、稳重大方、团结同学、处世平和,在学习和工作上从来是巾帼不让须眉,时刻走在前面。参加工作后她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时处处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拥戴和好评。他们二人虽然不是两小无猜,却可谓是曾经沧海。成婚后,又是一对模范夫妻,数十年来二人没有吵过一次架,用夫唱妇随、鸾凤和鸣、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文君司马、故剑情深来形容,似乎更为贴切。小英同学是一位贤惠善良、温文尔雅、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的淑女型的贤妻良母。她生性平和、不事张扬、邻里故旧、处处谦让,凡居住过的街坊邻里,相处过的同事朋友,从无异声,可以说他俩从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用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如果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人们对他俩的评价,那就是交口称赞、有口皆碑。我常爱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个典故,的确是,他俩不追逐名利,不惟财是举,而惟德惟贤、惟好惟善、德高配位、厚德载物,所以成就了他们在坊间邻里、业界社会之美誉,更成就了他们在事业上的辉煌业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华同学无限热爱生他养他的故乡故土,对黄土高坡情有独钟,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把自己的学识修养,甚至几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治理山区的水利水保事业,以其憨厚朴实、勤奋进取、水滴石穿、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毅力,让穷山恶水变面貌,黄土高坡換新装,让一幅幅神形兼备、生动感人、赏心悦目、发人深省的动人画图呈现在世人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华同学要我为他的《丹心映春晖》一书作序,实在有点力不从心,不过基于邻里至近、师生情谊、不识进退、冒昧命笔。然而毕竟因为自己脑笨手拙、笔秃纸小,实在无力把保华同学浩如烟海的无穷事迹和辉煌业绩全部收录进去,只能摘取沧海之一栗,成此下作,以便抛砖引玉,把爱好书文之广大读者引领进茫茫书海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是为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壬寅年新春于惟德轩</span></p>